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端粒/端粒酶—抗肿瘤药物设计的新靶点

o e ̄i C e sr ,C i f O gn hmi y c t ha n
“
n
,N n 2 0 3 , m ) a如 1 0 8
Ab ta t sr c , .Te o r s , i h c n it o e e td TTA GGG e u n e tt e e f t e c r m o o l me e wh c o ss f r p a e s q e c sa h nd o h h o s me, a e e — r s
2 O世 纪三 四十年 代 , em n lr和 B raa H r nMul a e ab r Mc l tc Ci ok同 时提 出 了端 粒 的 概 念 , 是 染色 体 末 n 它
端 的一 种 特殊 结 椅 , 防止 染色 体 D 能 NA降 解 、 端 末 融合 、 失及 非 正常 重 组 , 持 染 色体 的 完整 和 稳 缺 维 定 。2 0多年 前 , 们从 分子水 平上 认识 了端粒 , 人 其
cl ,whl h y w r o eetbei o lsmai el.T eeoe eo rs t o rss r e a el s i te een t tca l n ma o t c l e d n c s h rfr .tlmee /e meae en w tr l a g t fra t a crd u .I hsp pr h tu trsa d f n t n ftlmee tlmeae ,v r d a — es o ni n e r g n ti a ,te srcu e u ci so eo r /eo rss ai p c e n o e p o c e oef in n ii o e mee tlmeae a d c rrn ttSo e su y olte wee r r ah s fi e tihbt n o tl r/eo rs n u re tS U ft td r h m r e t c i f o a h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大规模快速筛选;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
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展,1.烷化剂抗癌作用的烷化剂可分为以下几类:氮芥衍生物、硝基脲衍生物、乙撑亚胺类、甲烷磺酸酯类、三氮烯咪唑类和肼类【1】。
1.1亚硝基脲衍生物(卡莫司汀的合成)【2】以脲素为原料,经缩合、开环、氯化、亚硝化而得到目标化合物,这种方法原料易得且价格便宜,操作比较方便。
此产品为广谱抗癌药,对何杰金氏病和急性白m病有较好的疗效,对乳腺癌、肺癌、脑瘤和癌的骨转移等也有一定疗效。
1.2乙撑亚胺类(噻替派的合成)在三乙胺存在下,硫氯化磷于低温无水苯中和乙烯亚胺缩合得到粗产品,经过石油醚重结晶纯化。
这类物质对乳腺癌等有较好疗效,局部刺激性小,选择性高,是直接注入肿瘤内的首选药物。
1.3甲烷磺酸酯类衍生物(白消安的合成)【3】以硫脲为起点经三步反应,即甲基化反应,氯化反应和缩合反应合成白消安,首先以甲苯为溶剂,硫脲和硫酸二甲脂反应生成甲基异硫脲(有一定的溶解度,反应后,可直接加水)。
再往水溶液中加适量氯仿或苯,在0℃下通氯气至饱和。
最后以吡啶作催化剂。
在0~150 qC下,4一丁二醇和甲烷硫酰氯反应得到白消安粗产品。
最后用丙酮重结晶后可得白消安精品。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肿瘤和肿瘤药物发展史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癌症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多少年来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俗称,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肿瘤至今,人类就一直在研究治疗肿瘤的药物,虽然目前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法,但相信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将趋于完美。
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以细胞信号转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耐药逆转剂、反义药物、端粒酶抑制剂等。
正文: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所有的恶性肿瘤总称为癌症(cancer)。
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
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以传给子代细胞。
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的基因组的改变。
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
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非肿瘤性增生有一点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
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由于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肿瘤药物,所以全世界每年都有大量人群死于癌症。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
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
化学生物学中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

化学生物学中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研究引言肿瘤是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它是由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和分裂导致的。
治疗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化学治疗是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通过使用抗肿瘤药物来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
然而,传统的抗肿瘤药物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因此需要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章节一:抗肿瘤药物的需求与挑战1.1 抗肿瘤药物的需求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加,对抗肿瘤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高效、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
1.2 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的挑战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使得抗肿瘤药物很难针对所有细胞起作用。
其次,肿瘤细胞往往具有耐药性,导致传统药物失效。
此外,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章节二:化学生物学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2.1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设计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化学生物学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
这些靶点可以是特定的蛋白质或细胞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起关键作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分子模拟技术,化学生物学家可以设计出具有高选择性和亲和力的药物分子。
2.2 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传统的化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往往受到生物膜的影响,导致药物疗效降低。
化学生物学家可以设计和优化纳米药物传递系统,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渗透性。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疏水性和溶解度,以及增加药物与靶标细胞的亲和力来提高药物的疗效。
2.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进而预测其药效和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化学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底物特异性,优化药物的结构和性质,从而提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2.4 临床前和临床试验在化学生物学的帮助下,抗肿瘤药物经过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验证。
临床前试验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用于评估药物的毒性和抗肿瘤活性。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过去,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化疗不仅会伤及正常细胞,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不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恢复。
因此,新型抗肿瘤药物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化疗方案成为肿瘤治疗的主力军。
1、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免疫治疗是在提高免疫系统的作用下使肿瘤消亡的一种治疗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便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开发。
目前全球已批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超过10种。
最早得到批准的是针对CTLA-4的Ipilimumab,它通过干扰T细胞受体抑制剂阻断对CTLA-4的抑制,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目前,除了CTLA-4,PD-1和PD-L1,其中: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durvalumab、avelumab等已经被批准。
2、肿瘤精准医疗精准医疗使用患者的基因和病理学特征来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确定肿瘤的突变过程,能按照个体差异设计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最近,研究人员在多种癌症中发现了许多共有的突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NF-κB信号通路。
此外,现在可以通过‘液体活检’在没有组织样本的情况下非侵入性地进行生物标记分析。
3、肿瘤阻断剂阻断剂主要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靶点。
其中,单抗药物是众多阻断剂中的一种。
单抗药物是一种即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又能激活免疫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抗体。
其中在肺癌领域,例如阿斯利康公司引入的PD-L1单抗Durvalumab已经被FDA批准用于二线及以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4、肿瘤细胞停滑素阻断剂停滑素是一种由细胞内信号调节蛋白组成的复合物,这里先不去阐明其对细胞的作用,现在主要讲一下其与肿瘤的关系。
由于停滑素的异常表达与很多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铱朊和肺癌等),因此,停滑素阻断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式。
目前出现的抗停滑素单抗,包括Biyalogics、Xomma公司和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学者已经开始开展试验。
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几个新靶点的研究进展。
方法分别对端粒酶、DNA 甲基转移酶、缺氧诱导因子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这四个靶点的研究发现,多靶点药物的研究尤其适用于肿瘤治疗,能确保药物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结论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应当加速靶向药物的发展,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开发出效果更好的抗肿瘤新药,使人类征服癌症不再遥不可及,不再是天方夜谭。
标签:癌症;新靶点;端粒酶;甲基转移酶;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多靶点药物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速度高于正常细胞,且往往可转移到其他组织。
据WHO的统计数字,2007年全球新确诊的肿瘤患者多达1200万人,而过去几年来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人以上。
这一数字已与死于急性心血管病的人数非常接近。
超过70%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预计到2080年将有120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新生肿瘤患者总数约2127万人左右,其中,恶性肿瘤现有患者约148.5万左右[1]。
目前,由于对肿瘤特性及化疗药相互作用的了解,化疗已变成标准疗法,单用或者与其他方法联用,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正常细胞和免疫细胞。
因此,患者治疗中普遍会有恶心、呕吐、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至今为止,几乎对癌症的治疗几乎没有很好的方法,所以加快研发抗肿瘤效果更好的新药也是刻不容缓。
这些年来,抗肿瘤药物关注的靶标大多集中于把肿瘤细胞杀死,但部分未杀死的细胞和几乎难以杀死的肿瘤”干细胞”(或者称为肿瘤起始细胞)仍旧存活,这些细胞会在传统治疗后,再次转变为肿瘤导致抗肿瘤化疗药物,对化疗产生耐药性、复发和转移。
如何将这部分癌细胞杀死是治疗癌症的一大难关。
近年来,人们对于根据肿瘤的特异性靶点而研发的抗肿瘤药物已逐渐普遍关注,因为这类药选择性高、毒性低。
本文就端粒酶、甲基转移酶及缺氧诱导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几个抗肿瘤新靶点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做一简述。
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

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新靶点不断涌现,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个在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靶点,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中的一大突破。
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这些药物可以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
PD-1和CTLA-4是目前研究的两个主要靶点。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这些药物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被誉为肿瘤治疗的里程碑。
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抑制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存在异常的信号传导通路,而正常细胞通常不具备这种特征。
因此,抑制这些异常信号传导途径成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策略。
例如,BRAF靶向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BRAF蛋白的突变,使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限制。
此外,EGFR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等。
通过针对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这些抑制剂可以靶向治疗特定类型的肿瘤。
三、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一种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蛋白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药物。
相比传统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更加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而不对正常细胞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举个例子,HER2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HER2靶向药物治疗后,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提高治疗效果。
四、肿瘤免疫疗法肿瘤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包括细胞免疫疗法、肿瘤疫苗、核酸免疫疗法等。
其中,CAR-T细胞免疫疗法备受瞩目。
该疗法通过收集和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表达肿瘤抗原特异性的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然后将这些CAR-T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攻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
• 辉瑞公司开发的口服多靶点EGFR-TK抑制剂, 作用于肿瘤细胞、肿瘤新生血管以及血管外膜 细胞的VEGFR、PDGFR、Kit和FLT-3。 2006年2月FDA批准本品用于治疗进展期RCC 和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 )本品可切断肿瘤细 胞生长的血液和营养供应,同时还可直接杀伤 肿瘤细胞,且未见一般化疗的常见毒副作用。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达沙替尼(dasatinib,Spryce1)
• 百时美施贵宝(Bristo1Myers Squibb)公司2006 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 • 尼罗替尼相似,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开 发的药物,本品对CML和其他癌症的治疗具 有重要意义。 • 品用于ALL适应证已获批准,用于慢性淋巴细 胞性白血病(CLL)、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多个 适应证的开发尚处于Ⅱ期临床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多靶标酪氨酸激酶抑制(mu1tip1e targeted tyrosine kinase jnhibition)
• 绝人部分肿瘤不是依靠某一条信号通路来维持其生 长和存活的,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着交叉和代偿。多 靶标药物可以通过抑制多重信号通路或一条通路中 上下游的多个分子而达到协同治疗、克服耐药的双 重功能。 • Sunitinib靶向VEGF-2和PDGFR、Kit和FLT3等多种 酪氨酸激酶。被FDA批准单药用于肾癌。 • Sorafenib一方面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 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通过抑制VEGF和 PDGF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地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被FDA批准单药用于肾癌。
• 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重 要靶点。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PI3K-AKT-mTOR通路
• P l 3K是由脂类和丝/苏氨酸激酶组成的一个 庞大家族,包括数个磷酯酰肌醇激酶和DNA 依赖的蛋白激酶如ATM、ATR和DNA-PK等。 Akt是PI3K最主要的下游分子,前者可以激 活包括mTOR在内的多个底物。mTOR分子 被激活后,能通过磷酸化下游核糖蛋白s6激 酶(p70s6k )和4E-结合蛋白(4E-BP)刺激细胞增 殖、转化并抑制凋亡。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埃罗替尼(erlotinib,Tarceva)
• 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为口 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明确 能提高NSCLC 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 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75%)和腹泻(56%),最严重的 为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0.8%。 • 用于胰腺癌适应证已获批准,用于乳腺癌、头颈部癌、 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适应证尚处于Ⅱ期临床研 究阶段,用于脑癌、结肠直肠癌(CRC)和卵巢癌等处 于Ⅲ 期临床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索拉非尼(sorafenib,exavar)
• 2005年12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晚期 RCC或肾癌。临床研究显示,本品能使晚期 RCC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增加一倍, 且本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首个口 服多激酶抑制剂,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或肿瘤 脉管中的丝氨酸/苏氨酸和受体酪氨酸激酶, 也是第一个既作用于RAF/MEK/ERK介导的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而直接抑制细胞增生,又作 用于VEGFR-2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的药物。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
•
–
超过2 0个不同家族的酪氨酸激酶被作为靶标进行抗肿瘤 药物筛选, 包括表皮生长凼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F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胰岛素 受体(I nsR)、Src、ab1等。 药物分为抗体类和小分子抑制剂。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 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 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 苯胺喹哪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 为小分子 靶向抗肿瘤药物。 • 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 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 黑色素瘤。 • 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 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尼罗替尼(nilotinib,Tasigna)
• 2007年6月诺华公司在瑞士首次上市。 • 口服有效的TK抑制剂(Bcr-Abl 、C-kit 和PDGFR-TK抑 制剂),用于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的CML。 • 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90% 以上难治 性白血病有效,对大多数晚期CML患者有效。 • 对于加速期患者,总体血液学应答率(白细胞计数正常化 1)为72%,细胞遗传学应答率(Ph染色体减少或消失)为 48%。急变期患者,相应的应答率分别为39% 和27%。 •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一过性血间接胆红素升高 症和皮疹。不会出现类似伊马替尼常见的体液潴留、体 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者极罕见的胸腔和心包积液。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蛋白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 分为受体型和非受体型,其功能都是催化ATP的磷酸 基转移到下游蛋白的酪氨酸(Ty r)残基上,使其发生磷 酸化。 • 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调节着细 胞的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 • 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是酪氨酸激酶,它 们的异常表达通常导致细胞增殖调节发生紊乱,致使肿 瘤发生。 • 与肿瘤的侵袭、转移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化疗 抗药性密切相关。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靶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
• 生长因子等细胞外界信号与其特异受体结合产生的刺激 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向细胞内传导, 构成了细胞内纷繁复 杂的信号转导系统,共同调控着细胞的增殖、分化。
– 由磷酯酰肌醇3一激酶(P I 3 K)和其下游的蛋白激酶B(PKB/ Akt)、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TOR)组成的PI3K-AKT-mTOR通 路; –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Ras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三级级联 激酶组成的Ras-MAPK通路; – 下游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家族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பைடு நூலகம்8.10.14
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
• 靶向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抗,由Genentech公司开发。 • 2004年2月,获FDA批准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晚期 NSCLC、CRC、乳腺癌治疗。对于NSCLC患者,联合 化疗是首个可获得1年以上总生存期的治疗方案,该方案 已成为新的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对转移性CRC治 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 ,而且无论患者K-ras是否出现突变,均可获益。联合紫 杉类一线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显著。本品与IFN联用 ,是转移性或晚期RCC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曲妥单抗(trastuzumab,Herceptin)
• 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蛋白的重组人源 化单克隆抗体,由Genentech公司开发。 • 1998年10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 乳腺癌。本品可改变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然 病程。 • 用于胃肠癌研究开发处于Ⅲ 期临床研究阶段, 用于NSCLC、膀胱癌、胰腺癌等治疗处于Ⅱ 期临床研究中。
1998年,Genentech公司和Roche联合开发的首个靶向H E R 2/ n e u的人源化单抗Herceptin被美国 FDA批准用于治疗某些 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首个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 制剂是特异靶向Bcr-Abl的G1eevec(Norvati s公司)。A v a s t i n、cetuxi mab 、geftinib(Irresa)、erlotinib先后上市,超过100 个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伊马替尼(imatinib,Gleevec/Glivec)
• 由诺华公司开发,2001年5月在美国首次上市。本品 是人类第一个分子靶向肿瘤生成机制的抗癌药,用于 治疗CML、GIST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肥大细胞增生病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 • 为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Bcr-Abl、 PDGFR、C-kit等酪氨酸激酶活性,显著延长患者生 存时间,并可改善预后。 • 获FDA批准一线治疗各期CML患者。 • 用于肺部纤维病变、前列腺癌和肺动脉高压治疗适应 证的研究尚处于Ⅱ期临床研究。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药学院 许建华
• 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 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 的细胞无限增殖, 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 的重大转变。 • 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物转移到针埘肿瘤细 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 • 不同于传统细胞毒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 生耐药性等特点,靶点特异性抗肿瘤药针对于正常细 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高选择性、低毒性 的治疗效果。 • 随着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1eevec等新药的不断涌 现,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Ras-MAPK通路
• 由一组级联活化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组成,广泛存在于 各种细胞中,与PI 3K/Akt通路共同肩负着将膜受体信号 向细胞内转导的任务,对细胞周期的运行和基因表达有重 要调控作用。在多种肿瘤中都发现了该通路蛋白突变引起 的持续激活,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Ras癌基因蛋白作为MAPK通路分子开关,可被包括 EGFR、HER-2、VEGFR、PDGFR和MET等在内的多个 细胞膜上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激活,引发下游的级联信号通 路。在各种肿瘤中Ras的总的突变率大约为30%,是人类 肿瘤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