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昼夜温度的变化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带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带解析】

3-3 气温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气温的日变化(一)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后,太阳辐射变强,地面增温,大气温度升高)2.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3.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4.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海陆位置:沿海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原因: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这里可以适当迁移水汽较充足,湿度较大地区日较差会较小。

3.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原因: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保温作用比较强,气温不会太低。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5.注意低纬度的高原,其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大。

原因: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一)海、陆气温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二)气温年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位置。

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10课知识点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10课知识点

日复一日,太阳(东升西落);年复一年,季节(不停变换)。

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交替),经历着四季的(轮回)。

第一课昼夜的形成1.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

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3.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4.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5.(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6.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7.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8.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9.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上海,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位于东方的城市会先被太阳照到。

10.人在(自西向东)“逆时针”转动时,周围的物体会(自东向西)“顺时针”运动。

11.中国和美国(昼夜相反),中国是白天,美国则是黑夜。

第二课地球、月球和太阳1.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围绕太阳转。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

2.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3.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

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公转方向 公转周期 地球自西向东 24小时自西向东 一年月球 一个月 一个月4.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三球仪)来研究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

甘肃省平凉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甘肃省平凉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

甘肃省平凉市成考专升本2022年生态学基础第二次模拟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种群世代有重叠的指数增长模型中,满足什么条件种群是稳定的( )A.r=1B.r>0C.r<0D.0<r<12. 农田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养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产量往往受土壤中供应最不足的营养元素所制约。

这是()A.李比希最低率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C.阿伦法则D.贝格曼法则3. 下面的动物既是三级肉食动物,又是第三级消费者的是( )。

A.狼B.鹰C.蛇D.鼠4. 能够使原生植物群落复生的条件是( )。

A.土壤和植物的繁殖能力B.气候和植物的种子来源C.土壤和植物的种子来源D.气候和植物的繁殖能力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6. 下列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长起直接作用的因子是( )A.光能B.水分C.养分D.以上三者皆是7. 阴性植物的特点是()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8. 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

A.生物种类B.地球自转C.纬度或经度的递变D.气候条件9. 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景观B.生物圈C.种群D.群落10.动物斗殴的行为属于( )。

A.干扰竞争B.共生C.利用竞争D.竞争排除11.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

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12. 苔藓、蘑菇、白蚁、蜘蛛等均以林中枯死的朽木为生,这些生物组成了(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链13. 昆虫对( )有趋光反应。

A.紫外线B.红外线C.可见光D.荧光14.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般用 ℃ 表示。
1. 气温的观测
工具:温度计
确切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的气温, 是用放置在气象台装置气象观测仪器的百 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定。 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 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测量工具:温度计
百叶窗
• 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午后2点 左右, 最低值出现 在 日出前后6点 。
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原因
气温与生活
海滩:炎热夏季的好去所
沙漠中的房屋
冬季流行的饮食:火锅
闽北受冻害的木瓜
地球的运动 自转产生:
现象:产生昼夜交替
气温日变化
公转产生:
现象: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气温年变化
一年中四季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 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七月,南 半球出现在一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 球出现在一月,南半球出现在七月。 为了直观地反映某地各月气温的高低变化, 通常绘制全年气温曲线图,图底的横线上标 出各月份,左侧竖线上会有表示气温的标尺, 各月的平均气温用圆点标出,各点的连线, 就是全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气温/℃
30
月份 气温 (℃)
(2008年)
1
2
3
4
5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2 10.7 13.4 18.2 22.1 25.5 7 8 9 10 11 12
20
28.8 28.2 26.0 21.7 17.5 13.1
10
一横、二纵
1 4 7 10 月份
三描点、四连线
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气温较差影响因素(修改)

气温较差影响因素(修改)

低纬度>高纬度
(2)季节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于冬季,中高纬最 大值出现在春季。
(3)地形
山谷大于山峰; 高原大于平原。
平原>山地 山谷>山顶
(4)地势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 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 高原山区,海拔越高 日较差越大。
(5)下垫面性质
陆地气温日较差大 于海洋,且距海越 远日较差越大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 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称为气温年较差。
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 化不同。
热带地区的气温年变 化小,温带和寒带地 区的气温年变化大。
北半球中高纬内陆月 均最高温度在7月,月 均最低温度在1月.海 上气温以8月为最高 2

月为最低 。
思考?? 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1 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是: 、 ABC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水面大,水汽、杂质集中 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 日较差较小。
(4)地势
离地面越近日较差 越大,因为大气的 直接热源是地面长 波辐射
(5)下垫面性质
由于热容量不同,陆地气 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 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 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 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 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 旱地比水田大。
2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在 7 月、最低 、
温在 1 月;南半球情况如何?海洋?
气温年较差规律 :
高纬度>低纬度,
大陆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三.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H和昼长)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 高而增大。因为随纬度 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 变化幅度增大。
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 (16°50′N)气温年较差只 有6℃上海(31°N)为25℃ 海拉尔(49°13′N)达到 46℃低纬地区气温年较差很小, 高纬地区气温年较差可达40~ 50℃。

森林环境课后习题5个单元

森林环境课后习题5个单元

森林环境课后习题单元一森林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森林: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由多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

2.林分:是指结构特征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有显著差别的森林地段(小块森林)。

3.林层(林相):是指乔木树冠的垂直配置所构成的层次。

4.郁闭度:是指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法表示。

5.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的多少,单位株/h㎡或株/667㎡。

6.森林覆盖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7.环境:某一客观主体周围所存在的一切相关因素的总和8.森林环境:泛指森林生物生存空间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要包括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地形、生物等森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人为环境因素。

是以森林为主体的一切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体。

9.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10.生活因子: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态因子11.生态幅:植物忍受生态因子变化的上限和下限的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称为植物的耐性限度。

12.生态公益林:是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种质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13.商品林: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材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二、填空题1.根据树种组成,可将森林划分为()和()2.森林的层次通常可分为()、()和()3个基本层次3.按照林层或林相一般可将森林分为()和()4.森林中生长着一些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植物和附身植物等,称其为()5.按照森林的起源,可将森林分为()和()两类6.森林按照年龄结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和()7.在森林类别划分中,按主导功能不同将森林划分为()与()两大类别8.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和森林的效益划分的森林五大林种为()、()、()、()和()9.通常将生态因子分为()、()、()、()和()5大类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大量树木聚合在一起就是森林。

天气晴朗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天气晴朗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天气晴朗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天气晴朗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首先要从地理环境下手。

当然,这也与气象学的相关知识有关。

首先,由于地球本身的动能不断变化,它的表面温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表温度的日夜变化。

一般情况下,太阳的辐射力的作用是地表的温度升高,而当太阳落山之后,地表的温度会急剧下降。

如果当天的天气晴朗,则意味着地表能够充分吸收太阳辐射,这样就会导致白天温度较高,而晚上温度相对较低,从而使白昼夜间温差大。

其次,晴朗的天气会影响大气中的气流,也就是说,气流会在白天和晚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对白天和晚上的温度发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白天的气流会比晚上强烈,因此,白天地表的温度会比晚上较高,而晚上的温度会较低,从而使白昼夜间温差大。

再次,除了气象环境外,地表的反射率也会影响夜间的温度。

一般来说,白天的太阳辐射能够部分反射回太空,从而减少太阳辐射地表的能量,从而使白天的温度较低;而晚上,由于太阳不再照射,地表的反射率会降低,从而使夜晚的温度较高,从而使白昼夜间温差大。

最后,还有一些特殊的地理因素也会影响夜间温度,比如季风、海洋环流等,它们会影响地表的热量输送,从而对温度的变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夏季的季风会吹走白天地表的热量,从而使晚上的温度较低,而海洋环流则会保持夜晚的温度较高,从而使白昼夜间温差大。

总之,天气晴朗时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象环境,地表的反射率以及季风、海洋环流等特殊因素的作用。

因此,要改善白昼夜间温差大的现象,需要做好气象环境的管理,改善地表的反射率,并利用季风、海洋环流等特殊因素的作用,以减少白昼夜间温差大的现象。

白露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白露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白露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为白露。

白露之后,天气渐渐凉爽,但昼夜温差也开始加大。

那么,白露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呢?白露时节,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南半球的阳光逐渐减弱,北半球的阳光逐渐增强。

由于白天太阳照射时间减少,太阳辐射能量减弱,导致白天温度下降。

而夜晚,地表辐射能量迅速散失,地面温度急剧下降。

因此,白露时节的白天温度较低,夜晚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加大。

白露时节,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北半球的气温逐渐降低,冷空气开始南下,而温暖的空气逐渐向北移动。

冷空气和温暖空气的交汇形成了锋面,引起天气的不稳定。

在白露时节,锋面活动频繁,气温忽高忽低,导致昼夜温差增大。

白露时节,地面的热容量发生变化,也是导致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之一。

夏季,地面受到阳光的长时间照射,热容量增加,能够存储大量的热量。

而到了白露时节,阳光照射时间减少,地表热量散失速度加快,地面的热容量减小。

这就导致了昼夜温差增大,夜晚地面温度迅速下降。

白露时节的气候条件也与大气湿度有关。

白露时节,相对湿度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大。

由于水蒸气具有较强的吸热能力,白天阳光辐射能量被水蒸气吸收,使得白天温度较低。

而夜晚,水蒸气凝结成露水,释放出吸收的热量,导致夜晚温度较高。

这也是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之一。

白露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主要有:太阳辐射能量减弱,大气环流变化,地面热容量变化以及水蒸气的吸热作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白露时节的昼夜温差加大。

在白露时节,我们要注意早晚温差,适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的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