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内经_针灸处方中的用穴特点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中足三里穴的定位及主治功用

《黄帝内经》中足三里穴的定位及主治功用

《黄帝内经》中足三里穴的定位及主治功用作者:吴墨政李敬华王映辉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21年第02期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黄帝内经》中涉及足三里穴的有关条文,依据经文原旨,参考注家有关注释,从腧穴名称、归经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方法、主治病证等方面,对足三里穴主治功用、主治特点进行考证。

关键词:《黄帝内经》;足三里穴;定位;主治功用中圖分类号:R245;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2-0060-03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2.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Location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of Zusanli (ST36) in Huang Di Nei JingWU Mo-zheng1, LI Jing-hua2, WANG Ying-hui2*(1.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documentation related to Zusanli (ST36)in Huang Di Nei Jing.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s and notes of the commentators, the article conducted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rapeutic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usanli (ST36) from the aspects of naming, meridian tropism, methods for location, acupuncture methods and indications.Key words: Huang Di Nei Jing; Zusanli (ST36); location; therapeutic functions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及四总穴之一,别名下陵、鬼邪。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

《内经》针法三要素《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针灸学方面更是精研至精至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针刺取穴方面以体表敏感反应点为对象,注重循扪切按等详细地经络体征检查,判断和寻找敏感反应点,从寸口脉象中去分析,针刺操作针对反应点性质的寒热虚实等确定相应的手法。

在方法论上具有现代科学研究的特色,容易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

笔者以其方法、程序和治病关键等,颇有墨绳、诀窍之奥妙,归纳之曰:针法三要素。

兹结合临床,分述如下:一、平脉辨经,按流注取穴平脉辨经取穴是《内经》急症针灸所要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程序,所谓“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用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个阴阳,即指病变的阴阳经络部位。

《灵枢》终始、经脉等作为中医症候学专著,就曾多处记载有“人迎、气口”诊法判断病变经络部位的方法。

经谓:“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论治法,经谓:“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迎脉大于脉口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少阳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少阳经。

脉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时,应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足厥阴经,一倍有余、更兼盛躁体势,应判断其病位在手心主经,余仿此。

治疗时阳盛必阴虚,故亟当泻有余而补不足的经穴。

但针刺前必须认真验证反应经穴是否准确,总之达到阴阳脉象平和、有关经穴敏感点体征消失为止。

这种通过脉诊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在现代一些《内经》注释本中已很少有人解释。

另外,大量地散见于《内经》一书中的平脉辨经方法,还有五脏脉论法、浅深轻重浅、三部九候法等数种方法,这些在《难经》一书中有系统详细地记载。

五脏脉论法以五脏脉特定形态和好发部位为标准,通过异常脉象的分析,判断病变的经络部位。

失眠现代针灸处方的整理及用穴规律研究

失眠现代针灸处方的整理及用穴规律研究

失眠现代针灸处方的整理及用穴规律研究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传统中医针灸治疗失眠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现代针灸治疗失眠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对失眠现代针灸处方进行整理,并对用穴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失眠患者提供更有效的针灸治疗方案。

一、失眠现代针灸处方的整理1. 浸泡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肌中,当膝盖微屈时,在胫骨结节的下方3寸处。

浸泡足三里穴可以改善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

2. 桑叶穴桑叶穴位于脑后,耳廓下面,鼓膜颞骨下方0.5寸处。

使用桑叶穴进行针灸可以舒缓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有助于改善失眠。

3. 丝竹空穴丝竹空穴位于跟骨前下方,当足背屈时,在跟骨下缘凹陷处。

针灸丝竹空穴可以调节心神,舒缓情绪,有利于入眠。

4. 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窝,当手指并拢时位于第一个指关节尾端凹陷处。

通过针灸神阙穴可以缓解焦虑、忧虑等情绪,有助于改善失眠。

以上所列处方是现代针灸治疗失眠常用的穴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身体的阴阳,达到改善失眠的效果。

二、失眠现代针灸用穴规律研究失眠的针灸治疗在治疗用穴上有其规律可循。

根据《黄帝内经》的经络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现代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心脏经穴位心脏经主要负责心血的循环和调节情绪。

在针灸治疗失眠时,常常会刺激心脏经的一些穴位,如心俞、神封、心兪等。

通过刺激心脏经的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有助于改善失眠。

通过以上对失眠现代针灸用穴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针灸治疗失眠时,常常会刺激与情绪调节和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的经络和穴位。

这也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失眠的病因与情绪、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观点相一致。

在使用针灸治疗失眠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因人而异,因病施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对失眠现代针灸处方的整理及用穴规律研究能够为临床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
程燕;李家康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年(卷),期】2012(022)012
【摘要】目的对<针灸甲乙经>的经穴处方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使<针灸甲乙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应用研究.方法主要选取<针灸甲乙经>中卷七至卷十二中的针灸处方,分析经穴处方特点.结果 <针灸甲乙经>主要以单穴使用为主,占83.4%,配穴使用以五腧穴使用最多,辨证取穴是其最大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配伍使用,如经穴配伍,经经配伍等.结论 <针灸甲乙经>为后世的针灸的临床应用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1页(P4906-4906)
【作者】程燕;李家康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
汉,4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
2.《针灸甲乙经》处方配穴特点分析
3.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4.《针灸甲乙经》处方用穴计算机分析
5.基于数据挖掘《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的针灸(最重要篇章)

黄帝内经的针灸(最重要篇章)

黄帝内经的针灸(最重要篇章)展开全文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第一经典,更是针灸理论的渊薮、临床运用的规范。

针灸的起源《黄帝内经》记载了针灸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砭石者,亦从东方来……毒药者,亦从西方来……灸者,亦从北方来……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指出灸法来源于北方,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即北方是自然界封闭固藏之气所在,也是阳气闭藏之处,地势较高,天气寒冷,人们因为游牧而常居住在野外,以乳制品为食,乳制品性凉易引起腹胀,所以北方宜用温暖的灸法来治疗寒性的疾病;九针来源于南方,因“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即南方属于火,通于夏季,是自然界长养之气所在的地方,也是阳气充盛的地方,天气较热,地势较低,水土较弱,雾露较多,水湿之气较盛,人们喜欢吃发酵类的东西,皮肤细腻而红,因天气闷热潮湿而容易阻滞经脉出现筋脉拘挛、骨节麻痹疼痛之类的疾病,所以南方宜用针刺。

针灸的作用针刺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故针刺可以治疗疼痛、麻木、肿胀等病证,因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有运行气血的功能,经络通则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器官、体表肌肤及四肢百骸得以濡养,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这也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灸,《说文》云:“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针灸处方配穴十法

针灸处方配穴十法

针灸处方配穴十法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

单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只用1个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的用穴方案;配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选配2个或2个以上腧穴组合而成的用穴方案。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严密组织,进行配穴处方,做到有方有法,灵活多变,以期达到《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谓的“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目的。

配穴方法,可发挥其协调补充作用,相得益彰。

配伍后的穴位其作用远比单个穴位的作用要强,疗效要好。

所以说,配穴的正确与否,与临床的疗效密切相关。

依据中医经络辨证的理论,本文试就临床上的配穴规律探讨如下。

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脏腑经脉的腧穴配合成方,这种处方方法实质就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如肺病咳嗽可取腧穴肺募中府,并配合本经之尺泽、太渊、鱼际;脾病腹泻可取本经的三阴交、太白相配;肝脏病证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可同时泻本经的太冲、行间等等,均属此法的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部位,后指背腰部位。

前后配穴是指用位于前后部位的腧穴进行配伍。

因为前属阴,后属阳,前后相配,可以调整阴阳的气机以治疗脏腑的疾病。

常用的俞募配穴法即属此法。

但在使用时尚有主次之分,如治脏病使用此法,则以俞穴为主穴,以募穴为配穴;治腑病使用此法,则以募穴为主穴,以俞穴为配穴。

如胃脘痛前取募穴中脘为主,后取背俞、胃俞相配。

另外,《灵枢·官针》所提的“偶刺法”亦属本病范畴。

偶刺法应用时是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

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取穴也不限于俞穴和募穴。

如胃脘疼痛者,腰部痛点在梁门,则可取梁门与背部相应点胃仓相配。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部位,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部位。

由上部腧穴和下部腧穴相配,称之为上下配穴法。

针灸五输穴在内、难经中的应用

针灸五输穴在内、难经中的应用

五腧穴歌诀:肺少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穴相连。

大肠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庭谷随,冲阳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临,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溪,腕骨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京骨昆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穴,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阳池沟天寻。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丘墟辅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

五行属性: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五腧穴内经的一般用法:1,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有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的作用。

可用于神志突变的急救或炎性初发期的急症,或某一脏器的功能失调。

2,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阴经荥属火,阳经荥属水。

病变于色者多为火热水寒所致,对各经病变的初发病期,原发性的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3,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输穴属木属土,木主风,土主湿,故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肿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

对于阵发性、间歇性的痛、热等病变有很好的效果!4,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阴经经穴属金,与肺有关,有发音有关,与风寒有关。

阳经经穴属火,火可灼金,可温通经脉。

故经穴可以温通经络、疏散风寒,对于病变导致的发音失常、功能失调者适用。

5,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合穴属土属水,故可调理先后天,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功能活动,主脏腑一切慢性病。

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

难经的用法:总则: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根据总则加上各脏腑的主要脉证,配合分取该经的井荥输经合治疗。

各脏腑的主证: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

若心下满,当刺窍阴(井),身热,当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临泣(输),喘咳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刺丘墟(原)。

以下依此类推!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

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

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

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摘要:[目的]论述腧穴配伍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系统分析《内经》有关腧穴配伍的文献,引述与腧穴配伍有关的阴阳、五行、经络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结果]《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治疗方案。

[结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认识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治疗范围、增加疗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经针灸处方腧穴配伍处方学《内经》是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第一次总结,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中医学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内经》也详细论述了各种针灸理论,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为基础的针灸处方学的理论,从而使得针灸俞穴配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后世针灸处方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内经》中对许多的常见病都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针灸治疗的处方和治疗方案,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探讨。

1 阴阳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指导辨证与治疗。

一般讲,病在表,属热、属实者为阳;病在里,属寒、属虚者为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另脏腑间,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

阴阳在针灸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

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就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故“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

针刺治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调阴阳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指出针灸处方配穴,必须根据阴阳的不同病证进行配伍。

对于何为阴病,何为阳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