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第四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3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导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3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单元导学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还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

此外,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共3课时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共3课时含反思)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

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导入新课: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

”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西班牙__和__葡萄牙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 教科书《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 多媒体教学设备
- 黑板、白板
-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音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 利用一些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兴趣。

知识讲解与研究
1. 通过讲解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介绍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1.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研究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
研究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实际观察和学生的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2. 采用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形式,引导学生展示他们对明清
时期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
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展览,加深学生对明清时期
社会的认识。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学九年级电子教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体例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初步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的影响;通过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意大利法西斯和纳粹德国的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意大利、日本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和主要战场,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

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场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三、单元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比较有限,特别是对经济大危机这一内容可能感到完全陌生。

这一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采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九年级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文献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有深度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与和平的可贵。

四、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其侵略扩张活动,认识到德、意、日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3.认识到法西斯国家的对外侵略扩张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第3课美国内战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说出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南北方矛盾的焦点,南北战争的导火线,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列举南北战争的意义。

2.通过合作探究,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评价林肯。

3.通过师生探究,说出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重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意义;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难点:美国内战前南北两种经济方式的矛盾。

导入新课在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总统山”上,雕刻着美国四位著名的总统。

你最敬佩的美国总统是谁?有人在美国民众中做了一个民意测验,要大家选出心目中最尊敬的总统。

有三位总统名列前茅:第3位是美国第 1 任总统,领导过美国独立战争,被尊称为“美国之父”的华盛顿。

第2位是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他带领美国人民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战胜了世界敌人法西斯,深受人民爱戴。

第1位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

2016年4月特朗普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表示,他可以做的非常有总统的样子。

“开玩笑的说,我可以比美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总统都像总统,除了林肯。

”特朗普说,“因为,你没法超越林肯!”他的名字是与美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的,这场战争就是“美国南北战争”,也叫美国内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内战》。

讲授新课一、南北矛盾加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独立后的美国南北经济发展;2.南北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焦点问题。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1.美国的领土扩张2.两种经济制度(1)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2)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3.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4.图解南北矛盾:二、内战爆发和北方的胜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内战的根本原因,导火线,战争的爆发,战争初期形式。

2.林肯政府为扭转战争局势采取的措施;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时间,内容和意义;4.林肯的贡献;5.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统编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统编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拉丁美洲独乂15动时间19世纪上半期背景(1)16世纪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2)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的影响概况1810年起,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掀起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范围)。

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斗争是典型代表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参加者土生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影响(1)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2)建立的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3)为拉丁美洲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斗争时间:1813年开始斗争对象:西班牙殖民者主要史实(1)玻利瓦尔在南美洲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①1813年,领导委内瑞拉人民起义;②1819年,大败西班牙军队,成立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总统,当选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③1825年,独立的上秘鲁以玻利瓦尔名字命名国家玻利维亚(2)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使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评价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相互支援,领导南美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民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创建了新兴独立国家,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二、印度民族大起义时间1857—1859年原因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依靠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许多从事棉纺织业的手工业者破产(2)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引起封建王公不满(3)取消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土兵宗教信仰参加者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了权力的封建王公导火索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主要史实(1) 1857年,印度爆发了 “土兵”起义,后发展为席卷北部和中部的全民族反英大起义(2) 英军攻陷德里,乘势进攻章西城,章西女王率军抵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优秀教案

第3课美国内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并理解美国内战的原因、内战的性质和意义及林肯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识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及作用,了解美国内战的进程,理解北方在内战中由败转胜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对林肯生平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平等、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认识到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是不会被人民忘记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南北战争的起因。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曾在林肯纪念堂说:“没有林肯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美国进行民意调查人们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林肯总是遥遥领先,而众多的名人也给予林肯很高的评价。

奥巴马为什么说“没有林肯就没有今天的我”?马克思为什么赞誉林肯必将会与华盛顿齐名?林肯为什么会成为最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总统?带着众多疑问,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3课《美国内战》。

二、新课讲授(一)南北矛盾的加剧1.教师讲解:我们知道,美国独立时只有13个州,9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通过战争、购买等方式,美国版图急剧扩大。

随着领土的扩张,独立后的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

美国独立时存在两种经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

2.材料展示:材料一1810—186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九倍,居世界第四位。

南方的奴隶主使用大量的黑人奴隶做劳动力,种植棉花和烟草,将棉花等大量的工业原料销往英国并换回英国廉价的工业品。

材料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采用奴隶制生产方式占有大量劳动力;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自由劳动力。

材料三对于新扩张的西部领土,北方希望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南部希望以蓄奴州身份加入联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第四单元共15课时第十课、“冷战”与“热战”(2课时)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冷战”政策的表现难点“冷战”政策的实质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导学设计意图由二战导入,学生自主看书,小组讨论与教师分析结合来学习新课,最后引导学生反思。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复习导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课题。

二、设计问题:归纳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的学习你认为战争应具备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总结:以上是我们认识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战争,然而还有一种战争,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它是一种特殊的阵营对抗形式,这种对抗形式亘古未有,那是什么样的战争呢?三、进行新课:“冷战”与“热战”(一)、“冷战”政策:1、背景:(1)美苏矛盾的初步体现(雅尔塔会议)分析课题“冷战”概念理解分析举例说明“热战”理解自由回答交流分析补充详解有“冷战”就有“热战”谁能解释一下?补充、明确概念启发引导启发分析,适当补充雅尔塔美苏矛盾初显(2)战后美国的形势:2、表现(1)序幕:“铁幕”演说(2)开始标志:(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年(3)发展:(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49年军事政治集团3、冷战的结束:1991年(二)局部“热战”四、加强理解认识阅读、交流、归纳读图,对比分析形势阅读华约组织的建立及目的双方对抗的内容、特点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五、学习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1、回忆二战内容,表格归纳(从持续的时间、参战国、参战人口、作战区面积、动员武装力量等)自由回答,各抒己见回答。

2、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3、看书,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冷战”?4、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分析。

5、小组讨论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6、自学局部热战部分,了解相关内容。

7、指导学生反思,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

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2课时)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知道爵士乐、好莱坞电影业是现代世界音乐和电影业的典型代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发展状况、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导学重难点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难点能否从课本中的两张表格中获得较多的有效信息,并尝试分析原因。

导学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然后指出: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

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讲授新课:(一)经济“巨无霸”1.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强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提问: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始终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国家。

依靠这种特殊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并妄图“主持”国际事务,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二)“世界警察” (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三)从爵士乐到摇滚(四)好莱坞四、本课小结:五、布置作业1、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迅速阅读全课内容。

3、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5、学生自学“世界警察”部分,并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

6、自主看书,了解爵士乐、摇滚及好莱坞。

7、巩固记忆。

第十二课、苏东的艰难探索(2课时)一、导学内容(内容标准)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成效显著。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教学法。

尝试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改革进行一些比较,以有助于思考苏东改革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

懂得社会主义发展、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导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必须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难点能够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做出客观的评价,认识到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导学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自主阅读——问题讨论——知识巩固教具准备有关同时期中国的资料。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思考: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哪个国家?(生回答后明确)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诞生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你们能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需要探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道路,那么,这些苏**会主义国家探索发展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和困难?(出示课题,引入新课)(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学习新课一、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1、阅读指导师:本目标题是“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小修小补”指什么?“小修小补”的背景如何?“小修小补”的内容有哪些?“小修小补”的结果怎样?你如何评价这种“小修小补”?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讲解明确。

2.解释“苏东”的含义。

3.指导学生把握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是否符合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民意民望;是否造福民众,惠及国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等等。

二、“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教师提问,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

(四)联系比较拓展1、请结合匈牙利改革的有关知识,联系我国的改革事业,谈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2.为什么苏联的改革成效不大而匈牙利的改革成效比较显著?学生思考、表达后教师点拨:(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回顾学过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2、自主阅读全课内容。

3、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一目,思考、整理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将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4、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阅读本目内容,思考、归纳、整理相关问题。

5、思考回答问题。

6、巩固记忆。

第十三课、挑战两极(2课时)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知道欧洲联盟。

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欧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

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

简述日本在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运用表格归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地表现基础知识。

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对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今社会,发展是主流之一,我国应当继续保持既定方针,把发展作为工作重心。

导学重难点重点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欧盟的形成过程及日本和西欧快速崛起的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借鉴作用。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导学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表格归纳分析、讨论——巩固小结教具准备《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图片。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图片,激发兴趣,了解西欧。

自然地理概念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摩纳哥。

国际政治概念上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二、新课学习:1、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欧联合的背景、目的,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形成过程:2、指导学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欧走向联合的各阶段,直观地表现基本知识,出示1991年底《欧洲联盟条约》主要内容的资料让学生知道1993年,欧盟成立。

想一想:如果你是欧盟主席你在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会注意做好哪些事情?教师补充出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结合教材,学生思考: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多少个?欧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3、出示《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组织讨论:二战后促进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启发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

三、引导学生看书: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在政治上产生的要求及表现三、组织讨论:日本和西欧这两个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四、教师小结五、巩固练习:1、课课练2、说一说欧联盟成立的经过1、观察示意图:知道自然地理概念包括5个国家;国际政治概念有24个国家2、自主阅读3、说出其目的是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4、加深对欧盟的印象5、学生整理欧走向联合的各阶段图表看书找出这三个组织在示意图上将这6个国家用笔标出来知道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6、看书归纳欧共体作用阅书回答:25个;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等7、观看图表,直观感觉归纳出五点因素:8、分组讨论日本崛起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