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护对抑郁症疗效的影响
中医药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

中医药对抑郁症的疗效研究抑郁症,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精神疾病,给无数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探索抑郁症治疗的道路上,中医药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潜力。
中医对于抑郁症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医理论中,抑郁症多被归为“郁证”的范畴。
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导致情志不畅,从而引发抑郁。
例如,肝郁气滞是抑郁症常见的病因之一。
长期的情绪压抑、紧张焦虑,会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情绪低落、胸胁胀痛、唉声叹气等症状。
此外,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痰气郁结等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丰富多样,且具有整体调理、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抑郁症患者,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以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而对于心脾两虚型的患者,则可能会使用归脾汤,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除了中药,针灸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内关、太冲、百会等。
例如,针刺神门穴可以宁心安神,内关穴能宽胸理气,太冲穴有疏肝解郁之效,百会穴则可醒脑开窍。
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的穴位和经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疲劳,改善情绪状态。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理在抑郁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不良的情绪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抑郁症又会加重不良情绪。
因此,通过调节患者的情志,如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行适当的运动、参加社交活动等,可以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的困扰。
与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的方法相比,中医药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主要依靠抗抑郁药物,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往往存在副作用,如嗜睡、口干、便秘等。
中医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抑郁症的影响

中医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抑郁症的影响目的:探讨中医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抑郁症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和2013年脑卒中抑郁症住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2012年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为对照组;2013年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路径干预,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抑郁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
结果:(1)观察组护理干预后2、4、8周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护理干预后Barthel指数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护理路径干预脑卒中抑郁症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卒中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一种发生于脑卒中后的包括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的复杂性精神障碍疾病,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据报道约20%~6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症,且其病死率高出无抑郁症卒中患者3~4倍,不仅导致患者情感上的痛苦,还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认知功能恢复造成影响[2-3]。
因此尽快解除该类患者的抑郁状态,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降低致残率、复发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证实中医在治疗PSD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在此基础上本院针对该类患者引入中医护理路径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和2013年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2012年10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55~72岁,平均(64.38±9.15)岁,其中脑出血38例,脑梗死62例,病程2个月~2年,平均(1.24±0.52)年,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7.45±4.72)分;2013年1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54~73岁,平均(64.56±9.68)岁,其中脑出血41例,脑梗死59例,病程2个月~2.5年,平均(1.31±0.56)年,HAMD评分(27.55±4.76)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药辨证论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效果观察-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辨证论治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效果观察-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此类疾病常被误诊为抑郁症和精神症,西医使用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
杨国华教授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2例,中药服用1周见效,1个月左右病情稳定,值得临床探讨。
1 双相情感障碍与中医郁病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中医学没有对双相障碍的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杨国华认为其属于中医郁证范畴。
虽然中医强调七情是许多躯体和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但脏气弱是其重要的内在因素。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诸郁,脏气病也,其源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负面情感刺激导致机体正气损伤,出现心脾两虚,痰湿上蒙。
心气心阴不足则心悸失眠、胸闷气短;心神失养则悲伤哭,心绪不宁;脾失健运则倦怠乏力、水湿内停;水湿内聚,凝为痰浊,蒙蔽神窍则表情淡漠、语无伦次、沉默少动。
痰浊化火扰神则喧扰不宁,动而多怒。
2 辨证经验2.1 扶正祛邪并重杨国华认为此两病例病机均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证,应扶正祛邪并用。
治疗上补益心脾而不可过燥,祛痰开窍而不可伤正,给予天王补心丹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古方选注》中记载:补心者,补心之用也。
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与志也。
补其用而心能任物矣。
方中党参养心气,沙参、玄参补心阴去心火,丹参、远志、五味子宁心神,天王补心丹化裁之后专于补心;方中用黄连温胆汤豁痰开窍。
杨国华喜用枳壳与五味子治疗心病,其一开一合,对调理心之气机甚为有效,诸药合用益气安神、化痰开窍。
另外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而是要分清虚实,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要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2.2 痰浊蒙窍,急用苏合香丸有良效此二人病机相同但表现又有不同之处,于某病症较轻,扶正之后病邪自去,病案1女孩喃喃自语,神情痴呆,舌苔垢腻根部发黑,提示痰浊蒙闭神窍,急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化浊,豁痰开窍。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自卑、内疚、自杀倾向等。
抑郁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主要应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抑郁症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参芎茴羌汤、柴胡疏肝汤、越鞠丸等,这些药物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抑心气的作用。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疏散郁结、通畅经络、调整心身平衡的目的。
现代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一项对147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组的抑郁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另外,一项对12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的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显示,中药治疗组的抑郁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包括多方面的作用。
中药可以调节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中药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气血畅通、代谢平衡。
中药还可以调整免疫功能、神经传导、内分泌系统等,综合调节人体整体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的临床疗效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抑郁症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医生的诊断能力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需要长期服用,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中医药作为单一治疗手段可能无法满足一些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需求,需要配合心理疏导和其他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包括调节情绪心理状态、改善生理功能、调整整体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然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中医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1. 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和其家人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药方。
2. 中医药理论对抑郁症的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抑郁症是由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和肝气郁结等因素引起的。
情志失调包括悲伤、忧虑、怒气等情绪因素,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肝气郁结则导致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表现。
因此,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重点是调整情志、健脾胃、疏肝理气。
3.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原则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原则是“以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原则包括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健脾和胃等。
3.1 疏肝理气疏肝理气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见原则。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香附、青皮等,这些药物可以调理肝气,缓解情绪抑郁。
3.2 养心安神养心安神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原则。
常用的中药包括何首乌、天麻、远志等,它们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和抑郁。
3.3 健脾和胃健脾和胃也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原则。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4. 常用中药药方4.1 柴胡疏肝散•柴胡 10g•黄芩 10g•泽漆 10g•甘草 5g•半夏 5g•生姜 3片•大枣 5枚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
4.2 天麻安神丸•天麻 10g•何首乌 10g•百合 10g•远志 10g•丹参 10g•煅龙骨 10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末,制成丸剂,每次服用10粒,每日3次。
4.3 六君子汤•人参 10g•白术 10g•茯苓 10g•甘草 5g•大枣 5枚•生姜 3片将上述药物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2次服用。
5. 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抑郁症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使用药物。
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施护综合干预效果研究

抑郁症患者中医辨证施护综合干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给予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综合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108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遵循随机原则,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59例、对照组49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予药膳疗法、音乐疗法等综合干预。
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抑郁药与进行中药辨证治疗,以8周时间作为参考标准。
常规护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室通风、环境整洁、心理疏道、饮食指导、用药叮嘱等。
另外还要密切留意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从而使患者心情得于平静。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药膳疗法、音乐疗法进行综合干预,以8周时间作为参考标准。
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中医辨证施护综合干预方法培训,参考“抑郁症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诊断分型标准”,根据患者评分结果,从而将患者分类,分别是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五个类别。
1.2.2.1药膳疗法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并采用相应的药膳治疗方法。
①肝郁气滞型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疏肝解郁的药物。
膳方主要采取双花茶(玫瑰花、绿梅花各3克)冲泡,给予患者平日饮用。
②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主要采取橘皮扁豆煮粥,6次为一个疗程,每周3次,供患者上下午食用。
③肝郁痰阻型患者的主要采取陈皮与厚朴花冲泡,供患者日常饮用。
④心脾两虚型患者的主要采取夜交藤与蜂蜜相兑供患者睡前饮用,6次为一个疗程,每天1次。
⑤心肾不交型患者的主要采取芦根进行煎汤,每天供患者饮用3到5次,并煮牡蛎肉枸杞汤供患者食用,6次为一个疗程,每周3次,供患者上下午食用。
以上膳方具有安神养心、滋补肝肾、疏肝健脾等疗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2]。
辨证施护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辨证施护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马向花;陈莉【摘要】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抑郁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康复训练及辨证施护.结果两组患者不同阶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护理干预,可有效地减少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1【总页数】3页(P2303-2305)【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情志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辨证施护【作者】马向花;陈莉【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医院护理部,西安,710003;陕西省中医医院护理部,西安,710003【正文语种】中文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120~180/10万,复发率4% ~14%[1]。
随着脑卒中诊疗救治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其后遗症难以及时根治,存活患者中70% ~8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症病人逐渐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我院脑病科对60例中风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采取中医情志护理和辨证施护,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用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脑病科入住的中风患者60例,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判定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后确诊。
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60例患者均排除意识障碍、血管性痴呆、药物依赖、失语等严重并发症。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的作用 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患者长期处于低落、消沉的情绪状态中,常伴有焦虑、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传统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的作用。
中医理论与抑郁症 中医理论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抑郁症可以分为气滞型、血瘀型、肝郁气滞型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抑郁症,中医采用针灸、草药等治疗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的平衡。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传导,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对于抑郁症患者,中医针灸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太冲、心俞等。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经络上,与肝气、脾胃等脏腑有关,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缓解抑郁症状。
草药治疗 中医草药是一种天然的治疗方式,在防治抑郁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医草药常用的药物包括当归、川芎、黄芪等,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此外,中医草药常采用复方草药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草药,以达到调理气血、脏腑的目的。
中医药在实践中的应用 个体化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非常注重个体化的治疗。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穴位的选择、草药的搭配等。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对症治疗,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 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常常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的效果。例如,中医药可以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态度,重建自尊心;中医药也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通过草药的治疗达到缓解症状、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目的。
结语 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的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使得其在抑郁症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抑郁症患者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Vol.33No.2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ofNanhuaUniversity(MedicalEdition)2005年4月Apr.2005
中医辨证施护对抑郁症疗效的影响张 楚 君(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抑郁症疗效的影响。方法 11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平分成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加中医辨证施护组(治疗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治疗前后评分。结果 对照组56例患者,治愈16例,好转22例,无效18例;治疗组56例患者,治愈22例,好转28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6周HAMD评分,对照组为11.1±3.6,治疗组为7.1±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医辨证施护对抑郁症的疗效有积极影响。关键词:抑郁症; 辨证施护; 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444(2005)02-0283-02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常伴有强烈的自杀意向,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导致不良后果。目前,对抑郁证的护理多采用开放式护理方法、心理护理,但由于抑郁症的症状复杂和多变性及病因多样性,前述方法均存在着不能完全因人护理、对因护理,为此,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护理抑郁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2例抑郁症患者,其中男30例,女82例,年龄25~60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1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18分,按入院先后,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护理组(对照组)56例,常规护理加中医辨证施护组(治疗组)5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病证分型和辨证施护。1.2.1 护理评估 采用自制的评估表进行询问,主要包括一般项目、主要症状、性格、可能的诱发因素等,判断患者的致郁因素,为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提供依据。1.2.2 针灸治疗2 以电针印堂、百会穴为主,
再根据不同的证型加用一些穴位。将G6805电针治疗仪置于百会、印堂穴,电量调至6V,频率2
Hz,以患者感到舒适而穴位局部皮肤肌肉轻微抽动为度,每天治疗1次,每次45min。1.2.3 辨证施护(1)肝气郁结型:情绪时高时低、焦虑并夜不
入寐为特点,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因此情志护理是关键。护理人员对患者要尊重、同情,在感情上给予支持、理解,使患者充分信任,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及郁结。饮食宜清淡,忌肥腻及黏滞之品。病区环境要布置雅静舒心,可适当摆些花草,
听些轻音乐。针灸治疗可加用太冲、合谷、肝俞、内关等穴位。(2)痰气交阻型:以情绪低落、懒言少动为主
要特点,以痰阻气滞为主要病机,以化痰解郁为原则。护理人员应注意加强对患者行为和思维的监控,对患者的作息时间必须作硬性规定,要以开朗的情绪去影响患者,唤起其兴趣和信心,用安慰性语言进行针对性劝解,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腻等助湿生痰之品。病区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针灸治疗可加用太冲、合382谷、丰隆等穴位。(3)心脾两虚型:头晕神疲、记忆力减退、心悸少寐为主要特点,多见于复发性抑郁症患者,病情较重。以心血亏虚、脾气虚弱、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以健脾养心、安神为原则。情志护理以稳定患者情绪为主,此类患者易多愁善感,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倾向,为防止出现意外,护理人员应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其信赖,对患者的每一个反常现象追踪观察,同时必须加强行为和思维监控,恰当地使用暗示方法。饮食上可常食用莲子、红枣、龙眼肉、牛奶等。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患者病房的选择,必须保持居室安静、温暖、避风和向阳。针灸治疗可加用内关、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4)肝肾两虚型:以终日抑郁寡欢,对生活失去信心为特点,以肝肾亏虚、上不荣脑为主要病机,该类患者病程长,自信心低,易出现自杀倾向,以怡情易性解郁、补益肝肾为护理原则。护理人员应注意加强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患者负性情绪刺激,多鼓励,帮助其回顾自己的优点。饮食上多以动物内脏如肝、肾加百合、淮山煮食等为主。宜把患者安置在环境安静、护理人员易观察、不易受惊吓的房间。针灸治疗可加用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等穴位,以补为主。
2 结 果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情绪正常,HAMD减分率≥75%。好转:部分症状减轻,情绪基本稳定,HAMD减分率≥30%。无效:症状、情绪基本无改善,HAMD减分率<25%。2.2 疗效 对照组56例治愈16例,好转22例,无效18例;治疗组56例治愈22例,好转28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第2、4、6周HAMD
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2周护理后4周护理后6周对照组5622.3±2.715.2±3.1
▲12.2±3.1▲11.1±3.6▲
治疗组5623.1±2.914.9±2.9
▲11.4±4.5▲7.1±2.2▲★
▲:与护理前比较,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 论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病的范畴,郁病是指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临床表现为情绪忧愁或不宁的多类证候,郁证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七情所伤,
导致肝、心、脾为主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初病在气,由气及血,终成虚劳。研究表明3,抑
郁症的临床特征多样,症状多变,且因人、因时而异,稳定性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以一种护理方式进行到底,而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一些护理措施。中医辨证施护在护理抑郁症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方法,如情志护理、饮食护理、针灸疗法等,针刺百会和印堂穴可醒脑开窍,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调神解郁,平衡脑内气血之逆乱,起到通调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抑郁症状的改善4。从表1
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经过6周的护理治疗后,
HAMD评分均有下降,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两种护理方法对抑郁症均有影响。在护理治疗早期的第2、4周,两种护理方法对病情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可能与药物的早期治疗有关,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症状的缓解与护理方式无明显的关系。但随着治疗的延长,药物的作用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时中医辨证施护的效果开始显现,辨证施护组优于对照组,
说明中医辨证施护在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方面有较好的作用,能使患者心神宁静、情绪乐观、释疑解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马凤杰,李秀英.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4-106.
(下转第294页)482记录其变化,一般引流液量不多,主要是手术中腹腔冲洗液,约20~50mLΠd,色为淡红色血性,1~3天拔除引流管。2.3.2 术后不适的处理 (1)肩部及双下肢酸痛:本组82例(28.4%)出现此种不适。给予温水泡双足,擦澡,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产物的排泄,通常1~2天后缓解。(2)咽喉不适:全麻插管术后常感咽喉部不适,给予口含华素片或西瓜霜含片,必要时雾化吸入。(3)腹胀:术后如有腹胀,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取平卧位,按顺时针方向按摩下腹部,必要时肛塞开塞露,症状很快消失,消除病人紧张的情绪。(4)恶心呕吐:麻醉清醒后,如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多为麻醉药物影响,随时间延长可自行消除,有时病人会吐胆汁样物质,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呕吐时头偏向一侧,给予弯盘相接,防止污染被服,留置有胃管的病人及时衔接胃肠减压器给予胃肠减压4~6h,以防止呕吐及减轻术后腹胀。2.3.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出血:严密观察病人有无术后出血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变化。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如出血量每小时超过50mL,应警惕大出血的可能。观察腹部穿刺切口有无渗血及渗液。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等表现。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输血、补液及应用止血药物,稳定病人情绪,做好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2)胆管损伤: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内引流液的性质和量,有无胆汁流出和黄疸。腹膜炎体征:一旦发现及时报告,积极采取补液、抗感染治疗。防止引起休克,如需再次手术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做好心理护理,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及护理。(3)皮下气肿:由于腹内压力升高,气体从气针眼处分散于皮下或置气腹时直接灌入皮下,手术后可见皮下气肿,用手压之有“捻发”,应给予病人被动运动,活动上下肢及起床活动,以增加血液循环,一般24小时内可消失。(4)下肢静脉炎:由于手术时气腹造成下腔静脉压力升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加之手术时采取头高脚低位也使下肢静脉压力升高,静脉输液后易发生渗出性炎症,故应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输液,如果发生下肢静脉炎应抬高下肢,在24小时内予以冷敷,
24小时后改用热敷,局部可用红花油按摩,每日3次,每次30min,或用50%的硫酸镁湿垫敷。2.4 出院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适量活动,睡眠充足,避免
劳累和受凉。(2)手术后数月内仍需保持低脂饮食,每日供
给脂肪30~40g,主要给予糖类、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可用各类食品如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瘦肉、鱼、虾等,以后适量增加脂肪供给,
并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脂肪的进食量宜略低于正常人,每日以5g左右为宜。(3)勿暴饮暴食,忌烟酒等。
(4)腹部创可贴在手术后7~8天自己解除
,
无须特殊处理,如有分泌物及时看门诊。(5)术后休息时间一般为15~31d,术后1个
月门诊复查。通过LC术手术前指导、术后指导、出院指导,使患者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增加了患者自身的医疗知识,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减轻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医务人员的治疗,为自己的手术成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289例,发生并发症23例,仅占8.0%。216例在术后第3天、其余73例术后第4天痊愈出院。(收稿日期:2004-11-26)
(上接第284页)2 王彦恒.实用中医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8.
3 胡随瑜,张宏耕,郑 林,等.197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证候构成比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5
(10):1312-1314.
4 温乃义,王 巍,杜维丹.电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