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长修道记

合集下载

湖南中武当森林园之澧洲八景

湖南中武当森林园之澧洲八景

湖南中武当森林园之澧洲八景————————————————————————————————作者:————————————————————————————————日期:津市中武当森林公园澧州城外八景之关山烟树至关山,拾级而上,山谷空寂,路断人稀。

这时天空又飞起了小雨,近处,古树翠绿,苍松挺拔,远处云雾飘渺,亦真亦幻,置身云雾之中,仿佛走进了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中。

难怪宋代澧州诗人苏痒叹曰:“叠嶂晓烟雨,忽作飞花无数。

整整复斜斜,来伴南枝清苦。

日暮,日暮,何许云林烟树”。

武当道观,山门轻掩,右立一碑,记道观修茸旧事。

观内古树掩映,篱笆环绕,一垄菜地,青翠可人,道观显得十分冷清,我疑惑了,这是武当道观吗?武当旧观为三进庭院式建筑,一为灵宫殿,二为祖师殿,三为皇经楼。

两侧为厢房、膳房,四周围墙。

山北有“千步阶梯”,拾级而上可登关山之巅,道观古松环抱,从水次远睇道观,皆作飞动之势。

道观门楣上有石刻匾额“中武当”三字,门墙上饰以浮雕,彩绘图案,门上那幅:““利锁名缰笼络多少好汉,晨钟暮鼓唤起无数痴人”的对联,为华阳王亲笔所题。

进入前殿,左右两厢置钟鼓楼,穿过前殿,中央竖石碑一块,上刻“廉洁”二字,铁画银钩,飘洒俊逸,传系宋理学家朱熹手迹。

殿中供真武祖师神像,金身铜铸,重250公斤,另有金童玉女,四值功曹分列两旁,威武雄壮。

神坛上一石,黄质而黑,谓之落星石,清郭青在《孟姜山志》中注“史記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墜星下东郡,至地为石”。

柏森森的大殿墙壁上,涂满了历代迁客骚人留下的笔墨。

观旁种有名茶,四季云雾缭绕,枝繁叶嫰,清香可人。

一关山,在历代史书和地方志上均有记载,如《新唐书》载:“澧州澧阳郡,县四:澧阳,(望,关山)”,《明史》中有“澧州,元元贞末徙治新城。

洪武五年复旧治。

东有关山。

”《澧州续图经》有“州宅有彭阜耸其西,萧山列其东”,明《岳州府志》载:“关山,州东十五里水口关,盘据十余里,高八十余丈。

”又“大同,州东二十五里。

敦煌王道士作文

敦煌王道士作文

敦煌王道士作文哎,说起敦煌王道士,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老人们总爱讲他的故事,说他是怎么发现那些宝贝的,又是怎么把它们给弄丢的。

那时候我还小,听得一愣一愣的,觉得这王道士简直就是个传奇人物。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王道士,本名王圆箓,是个道士,在敦煌莫高窟那一带混日子。

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藏经洞,里面堆满了经卷、文书、绢画,那叫一个壮观。

可他呢,没啥文化,也不懂这些宝贝的价值,就想着换点钱花花。

结果呢,就把这些宝贝卖给了外国人,换了几两银子。

村里老李头每次说起这事,都气得直跺脚:“这王道士,真是糊涂啊!那些宝贝,随便一件都能换好几头牛,他倒好,换了几两银子就打发了。

”老李头是个文化人,对这些宝贝可是宝贝得紧。

我倒是觉得,王道士也有他的难处。

那时候,他一个道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发现这些宝贝,心里肯定也犯嘀咕。

再说了,他也没受过啥教育,哪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啊?换做是我,估计也得犯糊涂。

不过,话说回来,王道士这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有些东西,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到的。

那些经卷、文书,记录的可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所以啊,咱们得珍惜眼前的东西,别等失去了才后悔。

村里老张头听了我的话,笑着说:“你小子,倒是挺会说话。

不过啊,王道士这事,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化这东西,得有人传承,有人保护。

不然,再多的宝贝,也保不住。

”是啊,老张头说得对。

王道士的故事,虽然让人唏嘘,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文化传承。

希望以后,咱们村里的孩子们,都能多读点书,多了解点历史,别再犯王道士那样的糊涂事了。

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

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

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王书孝(怀山道长,右)与师父匡常修(左)一、匡常修道长匡常修,以道名行世。

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炁道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生于胶州城里,先后住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辛街。

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俗称团瓢)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

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

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7岁时,有一天给父亲拉车到东营,来回走了70里路,年幼的匡常修累得连车绳都拉不直。

匡常修当崂山道士,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涯,爱教爱国,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道教事业。

匡常修在练武的生涯中,一贯主张要武德第一。

练武旨在强身卫国,健身自卫,继承国粹,张扬国威。

他反对与同胞交手,更不能以拳欺人、伤人。

即使谁武功再深,本事再大,能大败天下,亦于国家富强无益,于民族振兴无用。

匡常修的中医医术也是很高明的。

出家以后,匡常修就有“救世救民”的抱负。

在民国十一年(1922年)18岁时,他学了一身做鞋手艺,在独自经营新大鞋庄生意火红的时候,又毅然弃商(转给二弟经营)从医,拜伯父为师,先后在胶县城响南街开设中医药房,打水巷开设润和堂药房,粮食市后街开设道德大药房,坐堂行医,病家叩门者不绝。

匡常修作为一名老道长,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很多追求,他除了致力于道学、武术、医学、气功的研究外,对音乐、戏剧、美术、小说和诗词歌赋等,也有着广泛的爱好。

二、王书孝道长(道号怀山)王书孝(怀山)道长,六岁时随青岛市民间武术家伯父王德山先生(擅长螳螂拳、孙膑拳、查拳等青岛地区流传甚广的武术拳种,一生尚武,集多家武术流派于一身,实战技法自成一家)学艺。

十三岁时,1965年拜入匡常修道长门下,成为崂山全真道金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随恩师精进修炼至1993年。

青海道教介绍

青海道教介绍

青海道教介绍*导读: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它是在我国古代崇拜鬼神的巫术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远在汉代已逐渐传入河湟一带,在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写下了它的历史。

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并进行灭佛。

当时西宁为鄯州,是北魏的统治地区,道教就在鄯州兴盛起来。

唐朝皇帝,因道教供奉的始祖老子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宗祖,追认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郡普遍建立道观,大力发展道教,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青海当时道教兴盛的局面也不例外。

?宋代帝王,师法唐皇,命人广求道经,大建宫观,信徒众多。

徽宗更是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而道教在全国传播更快。

?元代,为利用张天师及其道派,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实施以其俗而治之的政策。

大量赐帑,广建道观。

元未明初,道教在今青海乐都县引胜沟的老爷山等地,建立了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明初,朱元璋为崇奉道教,御注《道德经》,并在各地大修道观。

在洪武时,西宁卫地区已道观林立,名山胜地都有其信徒潜修。

如在今西宁北禅寺山巅建立玉皇阁、雷殿、斗母宫、文昌阁等。

宣德年间,会宁伯李英在西宁城内东北隅修建广福观。

宣德亲赐广福观名。

当时翰林学士曾棨曾撰《广福观建修记》碑文,以纪其事。

观内建有吕祖祠、玉皇阁、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

万历二十年(1592)在雷鸣寺街创建三师殿。

天启、万历年间,在今湟中县南佛山建立了玉皇阁、张仙殿,大通县元朔山顶建立无量大殿。

嘉靖时,贵德县城内建立玉皇阁,内附三清殿、三教洞等。

湟中灵华山建立集福观等。

?清代,道教进一步在青海得到发展,并在青海蒙藏地区传播开来。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青海蒙古的却图汗口头说,他信奉佛教,实际上他喜欢汉地的道教。

张三丰作品《大道论》及译文

张三丰作品《大道论》及译文

贤,特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考也。

否则前后一身,自相矛盾。

则二贤亦可笑也。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允论之曰:儒也者,行通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考也。

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失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

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

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

顺而用之。

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

亦接蹬而出,同其理也。

《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

此金丹大药。

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

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

全于人道,仙道白然不远也。

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

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阿久,日月同明。

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

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阅,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

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阿随,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

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

奈何精气神属阴。

宅舍难固,不兔有迁徙之苦。

更有进气补血。

名为抽添接命之本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体,若欲服食养就胎仙,必不能也。

其他旁门邪径,乃实为苦道之异端也,何足道哉!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

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力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

伏维我太上道祖,列圣两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人之愿,宏开玄教,秘授仙方,名日金丹。

原始婴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元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

悉已敷衍全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

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

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以行特下手,虽不遇明师好友,得遇此书。

元大道教史补考

元大道教史补考

元大道教史补考*导读:【作者简介】赵建勇,1974年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助理研究员【内容提要】根据新见山西三方碑刻文献,可知大道教教祖刘……【作者简介】赵建勇,1974年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助理研究员【内容提要】根据新见山西三方碑刻文献,可知大道教教祖刘德仁曾以善仁为法名,行教以度恭山院冤思、得白云洞石碣、治梁子荣癫病等有为之术,除邪治病、济生度死为开化之方,与少思寡欲为立道之本并重;其阐教范围东连晋益北及燕齐。

三祖张信真对于该教在金代传播作用较大;而该教西传入蜀的时间要早至三祖、四祖分别阐教廿五载时。

五祖郦希成道号曾为道元子,其出生地怀来水谷所建太玄道宫为改号太玄原因。

举师武德用对该教在山西的传布有重大贡献,且是该教西传关陕的关键人物。

大明观为该教在山西境内最早形成的中心宫观;汾州地区是该教在山西的中心教区,另一教区为临汾、襄陵等县所属平阳路。

【关键词】王堉昌/元代/大道教/山西/刘德仁对于金元之际兴起的道教派别大道教的宗教史研究,自1941年陈垣先生《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开创并整理相关史料起,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学者们陆续对于该教派历史有了更深入的探研。

20世纪70年代,从台湾学者袁国藩《元代真大道教考》①对大道教史料有所发现增补开始,学者都以挖掘考辨碑刻和地方志中的新史料为手段,对大道教史的重要问题继续进行了探讨。

80年代尤以大陆学者陈智超先生的研究为代表,他根据新见史料指出大道教在元代曾分裂为天宝宫系与玉虚宫系两支,并对其历任掌教传授、教派发展、宫观分布、组织机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②。

9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更为活跃,卿希泰主编之《中国道教史》第3卷,分别以两个专节刘德仁与大道教的创立。

大道教的教义教制及其在金代的发展③以及大道教的分化到合一。

大道教更名真大道。

真大道在元代的发展与归流④,对于大道教金元时期的历史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至张清志⑤掌教时期,发展最盛。

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

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

匡常修道长嫡传弟子王书孝王书孝(怀山道长,右)与师父匡常修(左)一、匡常修道长匡常修,以道名行世。

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

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炁道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生于胶州城里,先后住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辛街。

匡常修道长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以给地主扛活糊口。

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靠推小车卖脚力。

匡常修自6岁起,即帮父亲拉车谋生。

匡常修道长在练武的生涯中,一贯主张武德第一,习武旨在强身卫国,健身自卫,继承国粹,弘扬国威。

他反对与同胞交手,以拳欺人、伤人。

他在青少年时期,先学螳螂、查拳等少林派武术,中年改学武当派,认为少林、武当各有所长,各有独到之处,而武当派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带动,你不动我不动,你欲动我先动",更能体现与道家太极、阴阳理论等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他的武当金山派拳法、掌法、腿法、剑法精湛,实战技击精于顺打、零打、截打、对打、转打、闪打……江湖人称“匡飞腿”。

匡常修的中医医术精湛,融中医、气功、太极养生于一炉,精研武当老太极拳108式,此套拳法为门内绝学,秘不示人,撰写《道家气功》《养生三字经》等著作传世。

二、王书孝道长(道号怀山)王书孝(怀山)道长,六岁时随青岛市民间武术家伯父王德山先生(擅长螳螂拳、孙膑拳、查拳等青岛地区流传甚广的武术拳种,一生尚武,集多家武术流派于一身,实战技法自成一家)学艺。

1965年,他在十三岁时拜入匡常修道长门下,成为崂山全真道金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随恩师精进修炼至1993年。

其陆合拳的拳法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气发力、借力打力、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养身练功、延年益寿,祛病御疾,防身保健为宗旨。

并对陆合刀、陆合枪、陆合剑、陆合棍等各种器械都有较高的造诣。

尤其是独创的金山派1-6路心意连环腿,变化万千,还有独特的金山派心意三十六路腿法;及八种打法、开压腿法。

七真史传

七真史传

七真史传重刻七真传序昔汉武帝谓天下本无神仙。

尽妖妄耳。

不知堪舆之大。

何所蔑有。

麒麟于走兽。

凤凰于飞鸟。

犹能出于其类。

况人秉天地精英之气。

负山川灵秀之材。

诚能清静寂灭。

不难煮金炼石,即未腾云驾雾。

亦可换骨脱胎。

彼黄石之升云。

赤松之随雨。

虽属荒弛。

而论语之言。

窃比老彭者。

不有明证欤。

余游方外数十余年。

空受慈云法雨。

身如蝇痴。

非无诚意正心。

性实鸠拙。

火枣交梨让。

十二碧城之客。

绮葱赤薤逊。

三千珠阙之人。

加以烽烟遍乎三秦。

厉气染于两教。

萍踪靡定。

絮语难宜。

虽马蹄鹿苑之书无所不读。

而于身心性命之源。

终未有以探其旨趣。

近来十方缘化。

道履羊肠。

七祖经睹。

喜同雀跃。

字挟风霜。

非芸编瓠史之可比。

声成金石。

岂来艳班香之能同。

万缘俱净。

八垢皆空。

读百回之不厌兮。

舌本生莲。

览一字之莫减兮。

头点顽石。

于是廉泉让水之地。

遍求善男。

圣域贤关之旁。

多延信女。

窃幸履忧顿释。

断简残编之改观。

燕贺告成。

琳篆琅玕之并美。

愿世人照兹奉行。

不必嚼金玉之津液。

不必服日月之精华。

无劳尔形。

无摇尔精。

窈窈冥冥。

安知不羽化登仙。

同赴玉楼之宴也。

是为序。

七真史传卷上第一回怜贫困偶施小惠入梦寐深指迷途行善当从实处行莫沽虚誉图声名虚名虚誉成何用反惹穷人说不平这几句话讲的行善要有实事,若只图做得好看,欲人知晓,即是沽虚名也。

有其名而无其实,只在闹处做去,那极苦极穷之人,有不能被其泽者众也,虽费了许多银钱,毕竟未曾做到正经善事;既做不到正经善事,有当面错过之叹!昔炎宋之末,陕西咸阳县有个大魏村,村内有百余家人户,大半姓王,也算得一大族。

这王族内有个居孀的妇人,年四十余,膝下有一男一女,也曾男婚女嫁,因这孀妇心性慈善,见了别人的小男细女,当成自己亲生的一样,不停儿长女短的哐哄他们,那些小娃子啼哭时便要喊妈,她就随口答应,因此人人都称她为王妈妈。

这王妈妈家颇丰厚,平生也爱做善事,最喜佛道两门,常好斋僧布道,拜佛看经,人人都说她行善,就有许多僧道登门募化,又有若干贫穷来村乞讨,或多或少她也随时周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道长修道记
按:王相党,1950年出生,法号悟道真子,现在山东青岛崂山修道,其门派创始祖师道明真人是北宋时武状元,后弃官修道,悟道真子王相党是关东道家第十三代掌门人,他所著有三本书,,,下文是他的修道经历。

我八岁时得了不治之症,由父母送上崂山,被迫出家,几经转折,到了师父宏道门下,开始了漫长的修练生涯。

祖师有遗训,当本门功法无法再单传下去时,应将其回归自然,普传于天下。

我在山上练过三年武术,当年练武功时,指甲在与师兄们过招时都被打掉了,我现在的指甲都是后来再长出来的。

我练过刀枪棍棒,还练过跑步。

我们练跑步时,从山下往山上跑,要跑好几个来回,山上的草大约有一米高,我们跑步时,身体不能超过草的高度,跑的时候,要像猫捕鼠般底弯着腰,膝盖要打到胸脯,脚跟要碰到臀部,身体蹲得越矮跑得越快。

我还练过甩棍子,练到后来功夫高了,我甩棍子的时后,水是泼不进去的。

当时我双腿盘着,可以就地蹦起来。

我睡觉时,是睡在扁担上,头和脚都垫上山石,每隔七八天就加一块,一块块地加高,一直加到一点五米高,如果不小心掉下来,得从头再来。

这种训练是很苦的,晚上基本上无法沉睡,所以至今我睡觉时还很警醒,有一点动静我都知道,如果同
一栋楼有人咳嗽,说话,走动,我都知道。

开始练功的年头,我年纪小,很贪玩,常常溜到山上去玩。

我在山上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胡子一直长到半腰间,他很喜欢我,所以我总去找他一起玩。

他教我用气把青蛙从水里逼出来,又用气把山鸡从山洞里驱出来,然后用催眠术让青蛙和山鸡入睡,再乘它们熟睡之际,点化,做法,等它们醒过来后,山鸡就往水里跳,在水里游泳,青蛙则使劲朝树上蹦,好玩极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道家的换魂术。

我有多位师兄,我是最小的一个,师兄们对我都很好,只是有时候他们也会欺负我,他们懒了,不想动了,就要我去做所有的事,搬柴,打水等等。

有一次,我的一个师兄又欺负我,这次我可真生气了,就用老头教我的换魂术整他,结果第二天他爬起来后,走起路来就像村妇似的,一摇一摆的,说话尖声尖气,还没说话就先咯咯地笑,可是我却没有本事把他的魂再换回来。

无可奈何之下,师父只好叫师兄们进山里找到那个老者,才将师兄的魂换回来。

师父为此相当生气,罚我跪了三天三夜,而那个老头从此也不再来找我玩了。

师父一直不主张我学这些法术之流的东西,他要我好好悟道、求道,好好练状态,练气,练精,练血成膏。

后来我才越来越认识到师父的眼光是正确的,师父的用心是很深远的,师父所教我的才是真正的道家功夫。

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后山追野兔子,那是个北风刺骨的寒冷冬天,
我没命地追野兔,跑得浑身大汗,又累又渴,突然间我见到两座山之间有一条细缝,细缝里结着一层透明的薄冰,我就掰下一片吃了。

那冰片又清凉又爽口,像冰糖似的,于是,我吃了一片又一片,既解渴又痛快,不一会儿,我冷得全身发紫,混身不停地发抖,一下子身体就完全冻僵了,再也不能动弹了。

第二天早晨师兄们找到了我,把我背回去,师父连续七天七夜向我发功,才使我的身体解了冻。

师父后来告诉我,我吃的冰片,是百年以上的蛇在山洞里吐出的毒气结成的,在中药里是凉药,是极寒之物,难怪当时师傅向我发功,我体内排出的寒气居然会在他老人家穿的大褂上结成冰,可见我所中的寒气之深。

有趣的是,从那时之后,我的身体里就有了清冷之气,一练功就会出现,每次都见到五彩祥云,缤纷瑰丽,有时还会看见凤凰及各种动物,有些动物是山上从来没有的,那影像比看电影还清楚,这种神异很难用语言来形容,这样好的练功状态一直持续到今日。

【魂出窍】是我们修道人的必修之课,从这以后,我只要一练功,意识就会脱离身体,不再支配身体了,我们修道人称此为【无体】,修到【无体】后,才能进一步修练三维空间
的空间转换。

现代科学研究的是一个三维空间的世界,我们道士研究的是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空间之间的转换过程。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这些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下层的空间
里充满的是所有最黑暗、最邪恶的意识、最残忍、最恐怖的情景,中层空间是清、静、宁。

修道人就是要探讨这些空间场的转换过程,要探讨,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意识走遍各个空间场,要能进得去,还要能出得来。

在探讨的过程中,心若不定,就容易被这些空间场中的情景迷惑住,心就会动,心一动,意识就会停留在那里,永远也就出不来了,那肉体就会僵死,所以在训练我们这一关时,师父和师兄们都要自始至终在一边护持。

这种空间场的训练,必须从下到中,从中到上,一层一层地顺序去突破,不能跳过其中任何一层。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灵体能量,提高自己灵体的智慧,方法之一是通过有为修练,即通过进食将能量递进为体能,综合体能再递进为心能,通过修心养性进行智慧体转变,最后进入感应体的修练方法。

我们应该明白修德的重要性。

因为灵体能量不仅从进食、练功中一点一点逐渐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应他人的灵体反馈中获得。

你做了好事,别人的感激之心是对你灵体的一种永远的支持。

所以无论在别人面前,还是在别人背后,你都应做得很道德。

修德是灵体获得能量最重要的方法。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师父命师兄带着我,专找那些刚刚结成薄冰的水面去行走。

只见师兄身轻如燕。

快步疾飞地掠过冰面,可是我却是脚刚刚踏上冰面,立刻就掉进刺骨的冰河中,师兄们把我从冰冷的水中拉出来后,我的全身冻得打颤发抖,
但还得继续过冰面,就是如此反复吃苦受冻,一直练到能像师兄们那样飘过冰面为止。

练习这种状态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身轻如燕,同时做事小心谨慎。

练过谨慎状态后,一日夜晚,师傅让师兄把我领到一棵大树旁,让我到树枝上去睡觉,他们在一旁护法。

天明时,我低头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那颗树是悬长在一座山崖上,树的下面就是万丈深渊,若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发现真像时,我的手脚都不听使唤了,师兄们把我拉了下来,告诉我一些要诀,如此反反复复的练习,才使我度过提心吊胆的阶段。

度过了这一状态后,师父和师兄们每天拿来一大海碗烧酒,让我把它喝掉,我看师兄们滴酒未进却都如醉如泥地做出各种各样的气功动作,而我却得一碗接着一碗地喝得烂醉如泥,才能进入状况,但久而久之,当师父再拿大碗酒时,我也滴酒未进,就烂醉如泥地做出各种气功动作,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创造如醉如痴状态的一种训练。

后来师父又把我带到野外,几天不给我食物,饿得我眼睛发化、全身无力。

然后他告诉我附近有食物,我若找得出来就可以吃掉它,我费了好大功夫也没找到,最后我是凭着感觉和鼻嗅才把食物找出来的。

师父告诉我这是在对我进行感知训练。

一天我正在练功,忽然听到外面一片喧嚷嘈杂声,间杂着棍棒的敲击声和人的痛苦喊叫声,我跑出去一看,是几位师兄
正在殴打一向非常照顾我,待我如亲手足一样的xx师兄。

我急忙奔过去大声叫师兄们停手,当我拉起xx师兄的手,
焦急地问其他人为什么打他时,他没有答话,脸上现出一阵痛苦的痉挛,他垂下眼睑看着地上,好像在故意躲避和我的目光接触。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用一种无奈绝望的眼光看着我,口中呻吟地说:“我完结了”,然后头一沉,就再也
没有睁开眼睛过。

我大声哭喊,双手摇晃着他的躯体,他却再也不能回答我了,我眼看着师兄们将他抬走了。

我伤心悲痛了好一阵子,但心中却没有怨恨谁,更不会恨师父,当时也不懂现在的社会是不能随便打死人的。

过了一段时间,待我的心平静了,又回到了我打坐的位子上开始练功时,被“打死”的xx师兄又出现了,在我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时,师兄们才告诉我,这是在让我过断情关。

我们当年练功是很苦的,但也唯有经过那样艰苦严格的训练,功夫才能达到高的水平,这正是所谓的【不经一番澈骨寒,焉得梅花扑鼻香】,功夫是靠自己苦练出来的,不是靠老师
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