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繁殖与同目动物相食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近亲繁殖(普通遗传学课件)

二、纯系学说的要点
(二)纯系学说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区分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指出选择遗 传的变异的重要性。
明确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这对后来研究遗 传基础、环境和个体发育的相互关系起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
二、纯系学说的要点
(二)纯系学说的意义 2.实践意义:
直接指导自花授粉植物的育种,即:可以在混杂 群体(如地方品种群体)内进行单株选择得到不同的 纯系;但在纯系中继续选择无效。
二、特点
(一)优质
二、特点
(二)综合抗性较好 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强,耐肥抗倒。病,条锈
病,纹枯病轻。
二、特点
(二)综合抗性较好
小麦赤霉病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
二、特点
(三)综合农艺性状好 株型紧凑,通风透光性好,株高80-85厘米,茎秆
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结实性较好,每穗结实 30-35粒。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5-47 克,饱满度好,商品性佳。灌浆快,晚播早熟,成熟 期较豫麦18早3天左右,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
菜豆天然混杂群体中选择
菜豆天然 混杂群体
轻
按粒重分为 19个单株
19个株系 轻
L1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L 10
L 11
…… ……
重
L 19
重
菜豆两个株系粒重连续6年选择结果(mg/100粒)
L1株系
L19株系
小粒株系(1901年种子重351mg) 收获年 当选植株的种子平均 后代植株的种子平均
《遗传学》
纯系品种——百农矮抗58
一、品种简介
百农矮抗58审定。 自通过审定以来,累计种植面积达2.3亿多亩,增 产小麦86.7亿公斤,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以 上的特大品种,为河南省夏粮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 “十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动物也会避免近亲繁殖

动物也会避免近亲繁殖李辑人类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制定了许多法律措施,其实动物也很忌讳近亲繁殖,因为近亲繁殖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
无论是人工饲养的猪羊鸡狗等家畜,还是狮虎豹等野生动物,近亲繁殖产生的后代都往往体弱多病,存活机会较少。
这是由于许多遗传基因只有在它们并存于双亲的基因中时才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而双亲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的基因特性雷同的机会就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动物同人一样,很少发生“乱伦”的现象。
幼仔一旦发育到能够独立时,就会离开旧巢,到另外一个地区去寻找伴侣。
比如鲸类在群体中同它们的家庭成员从不发生性关系,而是在出生的群体之外去寻找配偶。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双亲总是属于不同的群体。
对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被人们误认为最有近亲繁殖嫌疑的鸟类的遗传物质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它们也在避免近亲交配,虽然每四窝鸟中可能有两只有近亲相交的现象,但这种鸟类却有许多“外遇”现象,使它们的后代有60%是从这样的接触中产生的,因此总的看来近亲繁殖率并不高。
在动物界中,如果除了近亲之外一时没有别的配偶选择,则常常表现为耐心地等待。
例如非洲狮雌兽的一生在大多数时候是在同一个群体中生活的,它们必须接受固定的群体首领作为它们的性伴侣。
有趣的是,如果作为首领的雄兽是一些年轻雌兽的生父,那么这些年轻雌兽的性成熟期就会明显推迟。
如果这头雄兽的首领地位被另外一头雄兽所取代,那么这些年轻雌兽的性成熟期就会大大提前。
动物们是如何知道它们的近亲的呢通常仅仅是依靠一条最简单的规则,即早年一起长大的伙伴通常就是家庭最亲近的成员,因此不宜交配。
不过,许多动物即使原先没有接触也能分辨出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例如性交频繁的田鼠即使在出生后立即被分开,直到性成熟的时候才又相聚,也能认出自己的兄弟姐妹,并且采取回避措施。
许多动物虽然不能直接认出它们的亲属,但还是能够避免近亲交配。
例如蟋蟀和青蛙明显地更喜欢血缘较远的性伙伴,这可能是它们能从身体气味上辨认血缘关系远近的缘故。
动物近亲繁殖为什么没事

动物近亲繁殖为什么没事
因为动物的基因还有繁殖的结构和过程是我们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人类如果近亲繁殖的话就会生出畸形的婴儿出来,但是动物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银婚在古代非常流行。
在现代社会,这是不允许的。
原因很简单。
因为人类近亲繁殖对人类繁殖有害,不利于人类繁殖,容易产生有遗传缺陷的后代。
在动物育种中,近亲繁殖的概率非常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纯正的血液。
动物繁殖
一个正常的生物体会含有隐性基因疾病,但在随机交配中,患病基因可能会消失或被稀释,近亲繁殖基因崩溃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也是科学和道德不提倡近亲繁殖的原因。
但是对于其他生物来说,只需要让其他生物按照自己的喜好、需求和兴趣进行繁殖就可以了。
因此,动物近亲繁殖会使其血液更纯净,但动物近亲繁殖也会产生病理基因,如腊肠犬,其生理状态是人工养殖的典型结果。
近亲繁殖是动物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
近亲繁殖可能会使动物或遗传疾病的概率增加70%以上。
即使动物看起来很健康,也可能携带大量致病的隐性基因,使其后代容易患病。
这种长期的近亲繁殖也会让各种动物失去繁殖能力,直接走向灭绝。
动物会不会近亲繁殖?

动物会不会近亲繁殖?所谓近亲繁殖就是⾎缘关系⼗分的相近,如⽗配⼥,⼦配母,同⽗同母之兄妹交配,半兄妹交配(分两类:⼀是公⽝与母⽝同⽗⽽不同母,⼆是同母⽽不同⽗)。
在以上的组合中,以同⽗同母的兄妹⾎缘最接近,因为理论上⽽⾔:同⽗同母的⽝只的遗传是⼀样的。
《优者愈优,劣者愈劣》是近亲繁殖的⼀⼤特点;在近亲繁殖中,由于母⽝与公⽝的⾎缘⾮常接近,两者交配时,它们所有的遗传因⼦会更加加强,更加纯化,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在⼀窝狗仔内,有某⼀只⽝的遗传中能表现出它本⾝⾎系所有的优点,这便所谓《优者愈优》;但相对来说,好的遗传可以集中在⼀起,劣的遗传也同样可以集中,所以所⽣的⼦代中,同样有机会出现⼀只集所有劣点于⼀⾝,外貌不像该⽝种的⽝出现。
当⼀种纯种动物,近乎绝种时,要将它进⾏繁衍,是很困难的。
因为是很难找到⼏头这样的动物,就算能找到,它们也不⼀定是适合繁殖的。
且在适合繁殖的⼀⼩部分中,它们⼤多是兄弟姊妹或同⾎缘的。
但在这个没有选择的时候,只要是雌性⽽⼜适龄时,便要作交配,便要⽤近亲繁殖。
但在这情形下繁殖,出现劣的机会较⼤,因为由于繁殖对象本⾝的⾎缘相近,可能两者都有同⼀缺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便要不得已地把劣的慢慢淘汰,慢慢改良。
总体⽽⾔,采⽤近亲繁殖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可选择的余地不⼤,如该动物已⾯临绝种。
想快些把遗传基因拉近,产⽣优良的⾎统体系。
最后近亲繁殖并不能起到改良的作⽤,只能保持和发扬该⾎系的优点和缺点。
但当发现该⾎系的⽝中存在同⼀个缺点时,这个缺点在这个⾎系的存在就是永久性的。
这时如依旧使⽤近亲繁殖的⽅法,只会使这个缺点越来越明显。
众所周知的,德国牧⽺⽝就是近亲繁殖的产物,德国牧⽺⽝的髋关节异常是⼀种发病率较⾼的遗传疾病。
德国牧⽺⽝协会为了尽⼒避免由遗传疾病带来的缺点,才规定了三代以内禁⽌近亲繁殖。
狗狗近亲繁殖存在利弊,只有了解特点后利⽤它,在某些时间情况等条件下才可以近亲繁殖。
近亲繁殖专项工作主要做法

近亲繁殖专项工作主要做法近亲繁殖是一种有争议的繁殖方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选择近亲交配来保留或突出某些特定的遗传特征。
然而,近亲繁殖也可能导致遗传缺陷、健康问题和基因多样性的降低。
因此,针对近亲繁殖问题,一些国家实施了近亲繁殖专项工作,旨在监测和控制近亲繁殖的问题,确保繁殖动物的健康和遗传多样性。
近亲繁殖专项工作的主要做法如下:1. 繁殖动物的健康检查:对进行近亲繁殖的动物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遗传病筛查等项目,以确保其健康状况适合进行近亲繁殖。
这可以减少潜在的遗传问题和疾病在后代中的传播。
2. 遗传监测和记录:建立繁殖动物的遗传档案,记录其家族血统、性状表现和繁殖记录等信息。
这有助于保持良好的遗传品质,并提供繁殖计划的基础。
3. 亲缘分析和选择:通过亲缘分析技术,确定个体间的遗传关系,并评估其中的亲缘程度。
基于亲缘程度,进行选择性近亲繁殖,在保证繁殖种群基因多样性的同时,尽量突出目标性状。
4. 引入外来基因:为了增加基因多样性,防止近亲繁殖产生的潜在问题,可以考虑引入外来基因。
与目标种类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进行交配,可以有效地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5. 教育和宣传:开展有关近亲繁殖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养殖户、兽医和相关人员普及近亲繁殖的风险和控制方法。
提供正确的繁殖指导,引导养殖者选择适当的繁殖方式。
6. 繁殖管理和监督:建立繁殖管理制度,对参与近亲繁殖的养殖场进行监督和管理。
设置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确保近亲繁殖工作按照规定进行,减少潜在的风险。
7. 疾病防控和治疗:加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提高繁殖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的免疫措施和药物应用,减少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的遗传病的传播和发生。
8.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近亲繁殖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工作的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策略。
确保近亲繁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近亲繁殖专项工作的主要做法包括健康检查、遗传监测和记录、亲缘分析和选择、引入外来基因、教育和宣传、繁殖管理和监督、疾病防控和治疗以及监测和评估等方面。
动物近亲繁殖为什么没事

动物近亲繁殖为什么没事动物近亲繁殖为什么没事?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存在着近亲繁殖的现象。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动物在近亲繁殖过程中,似乎并未受到基因缺陷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动物近亲繁殖不会出现人类近亲繁殖所导致的遗传问题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动物的基因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动物和人类的基因组差异。
动物的基因组通常较小,基因数量较少,这使得动物在遗传过程中更容易保持基因的稳定性。
相比之下,人类的基因组更大,基因数量更多,因此在遗传过程中容易出现基因突变和遗传病。
二、动物的生殖策略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生殖策略。
许多动物拥有复杂的生殖行为,如交配季节、生殖竞争等,这些行为有助于增加基因多样性。
此外,一些动物在繁殖过程中会优先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进行交配,从而降低近亲繁殖的风险。
三、自然选择的作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对于那些基因组存在缺陷的个体,自然界会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其逐渐被淘汰。
这意味着,具有基因缺陷的个体在繁殖中产生的后代,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生存。
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筛选,动物的基因组得以保持相对稳定。
四、基因冗余和基因补偿动物基因组中的基因往往具有冗余性和补偿性。
这意味着,即使某个基因出现问题,其他相似的基因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因此,在近亲繁殖过程中,即使某些基因存在缺陷,动物的生长和生殖功能仍然可以正常进行。
五、结论综上所述,动物在近亲繁殖过程中,之所以不会出现人类近亲繁殖所导致的遗传问题,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动物基因组较小、生殖策略多样、自然选择的作用、基因冗余和补偿。
这使得动物在近亲繁殖中,仍能保持基因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运作。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动物近亲繁殖完全没有风险,只是相较于人类,动物在近亲繁殖中受到的影响较小。
在未来,我们仍需关注动物近亲繁殖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并加强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普及。
养禽与禽病防治技术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胫长:为了测量体高和长骨的发育,从跖骨上的关节至第三趾与第四趾之间的垂直距离,用卡尺测量。
2.隔日限饲:就是把2天的饲喂量集中在1天喂完。
给料日将饲料均匀地撒在料槽中,然后停喂1天,料槽中不留料,也不放其它食物,但要供给充足的饮水,这种方法常用于体重超标的青年鸡。
3.开产日龄:个体记录,以产第1枚蛋的平均日龄计算;群体记录,蛋鸡、蛋鸭按日产蛋率达50%的日龄计算,肉鸡、肉鹅按日产蛋率达5%的日龄计算。
4.屠宰率:屠体重除以活重的百分比。
活重;指屠宰前停食12h,停水3h后的体重。
屠体重:指屠宰前放血去羽毛后的重量。
5.育雏率:育雏期末成活雏禽数占入舍雏禽数的百分比。
二、判断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1.给母鸡输精,输精量越多,种蛋受精率越高。
(×)2.种蛋的消毒方法很多,对鸡蛋来说,一般采用熏蒸消毒方法。
(√)3.雏鸡越早开食越好,雏鸡越健康。
(×)4.慢羽♂×快羽♀的后代能自别雌雄。
(×)5.为了促进肉仔鸡的采食,我们采用分次的给料,但空料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6.母鸡开产越早,产蛋量越多。
(×)7.肉用种鸡对光照反映比较迟钝,因此为了促进鸡的产蛋我们应该适当地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
(√)8.光照时间和强度影响产蛋母鸡的产蛋量,因此,光照时间越长和强度越大产蛋越多。
(×)9.雏鹅日粮中一般混合精料占30%-40%,青料占60%-70%。
(√)10.入舍母鸡产蛋量要多于母鸡饲养日产蛋量。
(×)11.群序等级处于上等的公鸡和母鸡的交配频率最高。
(×)12.鸡胚在孵化后期死亡,剖解发现其气室偏小,一般是由于孵化湿度过低所致。
(×)13.禽蛋孵化湿度的要求是孵化期相对湿度较高,而出雏期相对湿度较低。
(×)14.雏鸡饲料营养要丰富、全价,且易于消化吸收,饲料要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
初中生物专题复习——判断题

七上()1、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2、植物可以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3、“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4、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5、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6、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7、生物既受环境影响,也能影响环境。
!()8、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9、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10、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1、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12、对光完成的标志是要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13、用显微镜观察英文字母“p”,看到的物象是“b”。
()14、观察时,用一只眼看着目镜,另一只眼睁开的目的是便于画图。
()15、当光线较暗时,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
%()16、要想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可以将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进行观察。
()17、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越大越有利于观察到细胞。
()18、绿色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19、用钢笔画细胞结构简图时,要注意用粗线表示图中较暗的地方。
()20、细胞中的物质都是由细胞自己制造的。
()21、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一定不能通过细胞膜。
()22、所有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它们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23、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而持续生长。
、()24、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5、多细胞生物体内有很多体细胞,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26、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
()27、胃腺细胞和胃壁肌肉细胞在同一器官内,却属于不同的组织。
()28、统一受精卵经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所产生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是一样的。
()29、草履虫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这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构。
()30、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一定比单细胞生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亲繁殖与同目动物相食
发布时间:2009-9-7
--------------------------------------------------------------------------------
近亲繁殖一般指亲缘关系近的家畜个体间交配繁殖。
众所周知,近亲繁殖会使后代体弱,生活力、繁殖力降低。
对人类而言,近亲结婚让后代很容易患上血液病等不治之症或难治之症。
考古表明有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消亡就是因为近亲繁殖所致。
同目动物相食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资料表明,同目动物相食的现象至少有130多种,有些甚至给我们人类的健康及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可惜的是,人类对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目”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生物学家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之间的彼此关系,把类似的物种归并成一属,类似的属归并为一科,类似的科归并为一目,类似的目归并为一纲,类似的纲归并为一门,类似的门最终归并为一界。
形成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单元从高至低组成的完整的分类系统。
如狒狒、猴子、黑猩猩和我们人类同属灵长目动物,是同目;牛、羊、猪同属偶蹄目动物,也是同目。
同目动物相食有什么危害吗?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20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的福雷(Fore)部族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当亲友死后,经过一个神秘而特殊的仪式,要将包括大脑等器官在内的人体全部吃掉。
这样,经过10~20年漫长的潜伏期,人们就开始发病。
主要表现是全身战栗性震颤,手足有扭曲动作,最后出现语言障碍、失语直至完全不能运动,发病后不到一年就死亡。
福雷部族原有160个村落,3.5万人口,在疾病流行期间,80%左右的人患上此病,使整个部族陷于危亡之中。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库鲁病仅与这个特殊的习俗有关,找到了病因之后,政府立即下令禁止食尸,这个疾病也就逐渐得到了控制。
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的同目动物相食,因为食主与被食者之间具有亲缘关系,他们不但同“科”同“种”且同“属”,可以说是同“科”相食,也可以说是同“种”相食,还可以说是同“属”相食。
但为了从更广泛范围内考察这类现象,这里把它看作“同目”动物相食。
你也可能说这个例子太特殊了,并不具有代表性,那就让我带你回忆一下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另一件往事。
1985年4月,英国某一牛场的养殖员发现牛群中有一头牛步态不稳、行为异常,并伴有烦躁不安,接着有4头牛连续出现了这样的病例。
根据病牛的症状,1986年英国把这种病命名为牛海绵状脑病(BSE),俗称疯牛病。
自1986年起,疯牛病在英国迅速流行,英国人马上意识到:把牛和羊的骨髓和内脏磨碎作成饲料再饲喂牛,可能是导致疯牛病的根本原因。
原来英国畜产业者为促进牛肉的成长、提高乳牛乳汁的蛋白含量,约从1979年开始把由牛和羊的骨髓和内脏磨碎作成的新饲料----骨粉饲料(bone meal)饲喂原本是食草的牛。
找到了原因,政府准确出手,立即下令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牛不再吃骨粉饲料了,这个疾病也就逐渐得到了控制。
这是最典型的同目动物相食的例子,牛和羊虽然分属牛“科”和羊“科”,但都同属于偶蹄目,骨粉饲料中不论含牛的成分、羊的成分、还是它们的混合成分,只要是被牛吃了就可以看作是同目动物相食。
看似毫不相干的库鲁病与疯牛病有了表面上的联系------都是因为吃了和自己同处一个“目”的动物蛋白而致病;而且研究表明,它们还有另一层联系,即库鲁病和疯牛病即是传染病又是遗传病;更深层的联系是它们都是由一种被1997年度诺贝尔奖得主Prusiner命名为“prion”(“Protein infection”的缩写)的病原体所致,这个病原体完全由蛋白质构成,它是一种不含核酸、结构比类病毒还要简单的“微蛋白传染颗粒”,它既非细菌也非病毒。
它是除了寄生虫、真菌、细菌和病毒之外一个刚刚被认识的全新的病原体。
这个新的病原体引
发的疾病包括绵羊的痒病、疯牛病、人的库鲁病、人的克雅氏病(CJD)、人的格斯特曼氏病(GSS)、貂传染性脑病(TME)、糜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致死性家庭性失眠症。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同目动物相食的后果甚至比近亲繁殖更严重!因为它们所导致的疾病即是传染病又是遗传病,危害的范围远比近亲繁殖大得多。
如果觉得这两个例子还不够,那就再共同关注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其它几起类似事件。
其一,生活在非洲的黑猩猩具有捕食小狒狒和其它猴子等同为灵长类动物的记录,更为甚者,它们为了争夺领地,会把同类杀死并吃掉。
黑猩猩吃食同类也好,吃食狒狒、猴子也好,都是在吃和自己列为同目动物的蛋白。
而埃博拉病不在大猩猩群中暴发、不在猩猩群中暴发,偏偏只在黑猩猩群中暴发,这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为了保护因埃博拉病而濒临灭绝的黑猩猩,人们把它们集中养殖起来,意外的收获是黑猩猩再也捕食不到小狒狒和其它猴子了,吃不到同目动物的蛋白,黑猩猩的埃博拉病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仔细想想,这竟和库鲁病和疯牛病一样,吃了同目动物的蛋白就得病不吃病情就得到控制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虽然是埃博拉病的受害者,但也不是完全无辜的,因为人类有捕食或者捡食病死的黑猩猩的现象。
黑猩猩和我们人类同属长类动物,即便不从染病的黑猩猩那里传染上埃博拉病,吃多了、吃久了,会不会也产生类似的疾病?
其二,为了使家禽多产肉、多产蛋,人们给家禽饲喂了家禽屠宰后的副产品,包括肠等内脏、羽毛、血浆,甚至是整只死禽。
这和当年英国人为了使牛多产肉、多产奶,给牛饲喂“骨粉饲料”是完全相同的。
遗憾的是,把牛喂出疯牛病以后,人类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发布的一系列禁令只是“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其它动物使用什么饲料却没有相关限制,以至于让家禽被迫走上了吃家禽的“骨粉饲料”之路。
高致病性禽流感实际上发生在这种新型饲料使用之后,能说是偶然的吗?牛能喂出病,家禽会是一个例外吗?
其三,SARS暴发在盛行吃猴脑的地区,实际上也具有同目动物相食的影子。
猴子和我们人类同属灵长类动物,人吃猴脑实际上就是同目动物相食的另一种表现。
虽然SARS暴发时,这种恶习早已消除,但是考虑到某些疾病具有超长的潜伏期,完全有必要从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寻求答案。
其四,猪和牛同属偶蹄目动物,把牛喂出疯牛病以后,人们甚至没有想到牛的这个“近亲”,继续饲喂含有大量猪、牛、羊、骆驼等偶蹄目动物成份的泔水,猪、牛、羊、骆驼的屠宰下脚料也逐渐大量进入猪的饲料中。
这是否可以看作是把不能喂给牛的“骨粉饲料”转喂给了猪?猪的承受能力真的就比牛来得强?
上述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疾病,竟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具有同目动物相食的过程,这是偶然的吗?它是否可以成为我们攻克这些疾病的一个突破口?
禁止食尸后,库鲁病就得到了控制;禁止“骨粉饲料”以后,疯牛病就得到了控制。
家禽禁喂含有鸡、鸭、鹅、鹌鹑等屠宰下脚料制成的饲料以后,高致病性禽流感能否得到控制?猪禁喂含有猪、牛、羊、骆驼等蛋白的饲料,口蹄疫或者蓝耳病能否得到控制?等等,是不是值得我们做一下尝试?
近亲繁殖导致后代产生疾病的原因是因为两个个体间基因型相同或相近。
由此是否可以大胆推测,由于同目动物之间彼此“类似”,相食以后,也是由于基因型相同或基本相同,要么食主不接受来自外面的相同基因,从而使体内的基因不能保持新陈代谢,核酸因“饥饿”而死;要么是来自外面的基因与食主体内原有的基因发生冲突,结果两败俱伤,使基因中的核酸逐渐消耗掉,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作者:王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