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构造观第5题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1检测: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解析

[基础巩固](2019·北京东城区期中)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A.①为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2.图1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
故只有B项正确。
第2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丁图符合。
答案:1.B 2.D下图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处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D.内核与外核交界处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可通过。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答案:3.B 4.B(2019·山东师大附中周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6.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解析:第5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二章第1讲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考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及特征分类特点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纵波(P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横波(S波)较慢固体3.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
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面、古登堡面并标注名称。
答案3.各圈层特征名称界面特征C地壳莫霍面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古登堡面地壳较薄;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D地幔上地幔①呈固态,主要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E地核外核①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内核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2.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名称主要成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一般只出现在大陆地壳下层硅镁层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大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海南地理)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
据此完成1~2题。
1.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B.深达莫霍面C.已穿透岩石圈D.即将穿透地幔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A.侵入岩B.喷出岩C.变质岩D.沉积岩[关键信息点拨]油气等化石燃料多储存在沉积岩中。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5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训练含解析鲁教版

第5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
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判断( )A.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C.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渐升高D.大气辐射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假如该地处于荒漠当中,则该地可能位于( )A.西西伯利亚B.柴达木盆地C.撒哈拉沙漠D.北美五大湖3.该地区9 m和34 m高度的气温白天相差不大,这说明( )A.对流是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B.夜间空气运动趋于活跃C.地面热容量大致使气温接近D.空气湿度大,热量散失慢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观察,地面气温在白天时间段比9 m气温高得多,而9 m气温在白天时间段又比34 m气温高,说明距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地面的气温较高,达60 ℃,且昼夜温差大,选项中符合这一特点要求的只有撒哈拉沙漠。
第3题,白天地面气温很高,导致地面附近空气的对流加强,因此近地面附近不同高度的热量得以交换,从而使温度趋于接近;夜间由于逆温层的出现,空气运动较为稳定;地面热容量小,所以近地面气温的变幅大;根据图示气温的变化无法判断空气湿度的大小。
答案:1.A 2.C 3.A(2021·泰安模拟)下图是我国汉江流域某地大气温度与相邻河水温度1月、7月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4~5题。
4.人们利用气温与水温的差异为生活服务,就理论上而言,利用效果最好的是( ) A.冬季利用河水供暖B.冬季利用河水制冷C.夏季利用河水供暖D.夏季利用河水降暑5.该地区大雾天气多,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雾最常出现在( )A.夏季的白天B.冬季的夜晚C.夏季的夜晚D.冬季的白天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1月河水温度最高为7 ℃左右,比同时期大气温度高,但相差不大,仍属于较低温度,无法用来供暖,更不能用于制冷,A、B错误;7月河水温度相对较低,可以用来降暑,D正确;7月该区域气温在25 ℃以上,不需要供暖,且河水温度较气温低,C错误。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地球的表面和内部》(A卷) (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AB卷】第三单元测试卷《地球的表面和内部》(A卷)【基础训练】一.填空题(共8小题)1.我国幅原辽阔,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比如内蒙古是,新疆是。
2.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海拔米。
3.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和岛屿、、、、。
4.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和。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引起的。
6.当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巨大的时,岩层会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这个过程中,无法想象的就会快速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绝大多数就是这样形成的。
7.在长期的、、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8.通过探究发现,雨水对土地具有作用。
【能力培养】二.选择题(共10小题)9.()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A.喜马拉雅山脉B.青藏高原C.泰山10.小玉和小丽在同一张地图上,数格子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结果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A.未提前约定数格标准B.格子大小不一C.不会数数11.火山喷发喷出的熔岩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做()。
A.变质岩B.沉积岩C.岩浆岩12.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下面也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垃圾污染B.潮汐C.干旱13.不属于地球内部构造的是()A.地表B.地幔C.地核14.公元79年8月,意大利庞贝古城毁于()火山大爆发。
A.圣海伦斯B.维苏威C.埃特纳15.下列有关火山喷发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B.火山喷发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C.火山地热是一种会污染环境的能源16.雨水对土地是有侵蚀作用的,下面最容易被水流带走的是()A.植被B.大石块C.黏土和细沙17.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的岩石是()A.石灰岩B.大理岩C.花岗岩18.某小组研究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块有覆盖物的土地上,先下“小雨”,再下“大雨”进行比较B.在两块都有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C.在两块都无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三.判断题(共8小题)19.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高三地理寒假能量包——专题练习5 地貌(含答案)

IIJL1.图示四种地貌的成因相同的是②竟土烏③云南石@11聊峡弯①塔克竝玛干沙专题5地貌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下图示意四种地貌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2.形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力侵蚀B .流水侵蚀C .风力沉积D .冰川沉积3.与图中挪威峡湾海岸成因相同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 •青藏高原B •四川盆地C •长江三角洲D •西北地区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O 、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 期河水仅能淹没TO 。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最先形成的平坦面是A. TOB .T1C .T2D .T3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慢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下图甲为“太平洋某岛屿一角自然风光图片”,乙图为“非洲埃及狮身人面像”。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6.形成图甲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A.流水堆积B.海浪侵蚀C.内力侵蚀D.风力堆积7.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风化风蚀B.河流侵蚀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2016年我国在贵州黔南成功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其直径达500米。
FAST台址位于贵州黔南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附近5公里范围没有任何乡镇,25公里范围内只有一个小县城,是科学家观测宇宙的理想之地。
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8.大窝凼洼地的成因可能是A.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口B.石灰岩溶洞坍塌形成的天坑C.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盆D.古代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9.“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有①光照较好,空气稀薄清新②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③人烟稀少,电磁波干扰小④环境优美,吸引高科技人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这个沉积体系可以部分或全部沉没于水下。
构造地质学试题

构造地质学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1.递进变形;2.枢纽;3.张节理;4.地垒与地堑;5.水平断距;6.飞来峰和构造窗;7.叶理;8.流线;9.韧性剪切带;10.应变1.2.3.45.6.7.1.2.简述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区别。
3.简述角度不整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四、论述题(25分)1.沉积岩地区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9分);2.里卡德(Richard)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划分哪几种褶皱类型、各种类型由什么特点?(10分)3.用莫尔圆绘图表示双轴应力状态,并说明其物理意义(6分)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1.2.3.4.5.6.7.8.9.10.应变:在应力作用下物体形状和大小的改变量。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1.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2.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3.兰姆赛(Ramsay)依据褶皱横截面上等倾斜线型式和褶皱岩层厚度将褶皱划分为(III)类(V)型;4、逆冲推覆构造是由倾角小于(30°)的低缓逆冲断层面及上盘推覆距离大于(5km)的推覆体或逆冲席体构成的外来岩块组合构成的构造型式;5.劈理可以划分为(破劈理)、(板劈理)和(褶劈理)等基本类型;6.水平岩是指倾角小于(5°)的岩层;7.1.2.123.不整角度不4.什么是叠加褶皱,简述其基本类型。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类型I—穹-盆式:晚期滑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的轴面平行或低角度相交,但与早期褶皱的枢纽高角度相交或垂直。
这种叠加型式相当于所谓的“横跨褶皱”或“斜跨褶皱”。
两期背形叠加形成穹隆构造,两期向形叠加形成构造盆地,类型II 新月-蘑菇型叠加:晚期褶皱的滑动方向与早期褶皱轴面夹角很大,两期褶皱枢纽呈中等或大角度相交。
第一部分第二单元考点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8
·高中总复习(第1轮)·地理 ·全国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性的地理试题。第
(1)题,主要考查地转偏向力在南、北 半球的区别,用伞转动模拟地球自转, 滴红墨水模拟物体运动,并以此来观 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偏转现象。
29
·高中总复习(第1轮)·地理 ·全国
考点 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
33
·高中总复习(第1轮)·地理 ·全国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习题训练
基础训练 1.(2008· 广东)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 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34
·高中总复习(第1轮)·地理 ·全国
立足教育 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未来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主要考虑:第一,比较平直的河段, 解析 考虑地转偏向力,如图中的⑤;第二,比 较弯曲的河段,找出河流凹岸和凸岸,河 流凹岸一般侵蚀比较强烈,如①、③处。 该题比较简单,只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就足 够了,该题河流的凹岸与地转偏向力作用 方向相一致。
(2)此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 为( C ) A.3月20日17时 B.3月20日23时 C.3月21日5时 D.3月21日12时
15
·高中总复习(第1轮)·地理 ·全国
立足教育 开创未来
考点 地方时和日期的计算
解析 由于是北极极地投影图,故地
球应逆时针自转;阴影部分为3月20 日,非阴影部分为3月21日,而两天 分界线为180°经线和0点所在的经 线,根据自西向东越过180°经线减 一天可算出,乙所对的经线为180° 经线;根据阴影部分跨105°可算出 75°W为0点,则105°E为12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精选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观察世界地形图, 下面对地球表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的表面是广阔平坦, 没有起伏的B.地形图上的颜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C.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2.下列()组岩石是岩浆岩。
A.大理岩、板岩B.砾岩、砂岩、页岩C.玄武岩、浮石、花岗岩3.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A.岩石风化B.火山和地震C.雨水的冲刷4.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B.地震对地形变化没有影响C.发生地震时可以乘坐电梯逃离D.以上都对5.地球内部, 从外到内, 越到深处, 温度()。
A.越高B.越低C.没变化二.填空题(共5题, 共22分)1.地震主要发生在()层面, 而火山喷发则与()和()的运动有关。
2.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循环。
雨水降落到地面会()土地。
3.沙漠是()型地貌, 戈壁是()型地貌。
4.由于地球表面地壳的运动形成了(), 而()是由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形成的, 它们对于人类都带来了巨大的()。
5.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形成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 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形成了()。
三.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水和风都会快速地改变地形地貌。
()2.从我国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
()3.治理黄河泥沙沉积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多植树造林。
()4.乾坤湾是河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凸岸有悬崖、地形严峻;凹岸平缓。
()5.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
()四.连线题(共1题, 共8分)1.在进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的实验研究中, 下面的材料或操作分别模拟自然界的什么事物和现象?坡形土堆下雨喷水器喷水地面的径流泥浆流淌山坡上的沟壑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壤裸露的山坡五.简答题(共5题, 共25分)1.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2.在一些高山峻岭中的河流, 它们的河道往往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