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学习其忠诚、仁爱、勇敢的品质。
(2)领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礼仪制度在文章中的体现。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文章中的古代礼仪制度。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2)讨论魏公子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魏公子事迹的理解。
3. 探究魏公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魏公子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的分析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魏公子列传》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三. 教学内容及方法:
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魏公子列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阅读《魏公子列传》,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背景;
3. 分析: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以及作品的主题;
4. 评析:分析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四. 教学资源准备:
1.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魏公子列传》教材;
2. 针对《魏公子列传》的课堂教学设计。
五. 教学安排:
1. 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介绍;
2. 第二课时:分析情节和背景;
3. 第三课时:分析思想和态度;
4. 第四课时:分析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
5. 第五课时:总结和讨论。
六. 教学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课后反思和思考进行评价。
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课文朗读:全班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
人物分析:讨论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智慧等。
修辞手法: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解释其效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特点、修辞手法等。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魏公子形象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段落,引导学生欣赏文字之美。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史记》及魏公子。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准备PPT及相关教学资源。
3.2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朗读课文:全班朗读课文,感受文字韵律。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分享对魏公子形象的理解。
修辞分析:讲解并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中的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2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史记》及相关辅助阅读材料。
网络资源:关于《史记》、魏公子的视频、文章等。
PPT及多媒体教学材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课文场景。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本节课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无忌、信陵君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评价历史人物。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择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
所以,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
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所以稍加补充归纳。
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实行翻译训练。
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一、导入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
2、大致理解文意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明确: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5-12窃符救赵四、朗读1、2两段(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二)重点词句讲解礼而下士无贤不肖谦而礼交之以其富贵骄士(三)讨论概括1、2两段大意。
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
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五、朗读3、4两段(一)重点词句讲解往请修身洁行以监门困故公子从车骑不让公子颜色愈和遍赞宾客数请之故不复谢虚左(二)讨论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熟读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第三部分一、朗读5、6两段(一) 重点词句讲解留军壁邺实持两端以观望冠盖相属于魏而魏救不至且公子纵轻胜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二、朗读7、8两段(一)练习:解释加点词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不怜公子Z耶约车百余骑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尚安事客因问以至J鄙军之日(二)复述候所献之计(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三、朗读9-11段1、重点词语讲解矫魏王令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公子遂将晋鄙军举手视公子2、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四、朗读最后一段这个段起什么作用五、总结讨论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对魏公子进行深入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
(2)引导学生从魏公子的事迹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一些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魏公子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和魏公子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解读课文中的寓意。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或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魏公子的相关史实、评论和解读。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史记中的篇章进行对比,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让学生探讨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历史评价。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魏公子列传》的艺术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魏公子的行为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史记》的艺术特色;(2)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3)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及用法;(2)魏公子形象的分析;(3)对史记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的地位及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列传部分,导入本课《魏公子列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并对古今异义词进行注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2)对比《史记》其他列传,了解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点评其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魏公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史书中的相关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其他列传、《汉书》、《后汉书》等,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史记》艺术特色的理解。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标题:《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通过阅读《魏公子列传》这一名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学生,适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魏公子列传》,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1. 理解《魏公子列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能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和例子。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魏公子列传》原文及翻译版本。
2. 学生阅读材料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提问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 提出《魏公子列传》这一名篇,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魏公子列传》的部分章节,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生回答与阅读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文化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提出相关问题,如:魏公子的命运是否受到古代文化的制约?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他的选择和决定?-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4. 批判性思维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提出问题,如:魏公子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辩论。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化讨论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启示和教训,以及如何将古代文化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魏公子,何许人也?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二、介绍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
三、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你对信陵君留下了什么印象?仁而下士(仁厚而待士谦虚)2、“仁而下士”的结果是?致食客三千人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3、读旁批《太史公自序》中片段4、明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四、研读课文1、课文中写到什么人物可以力证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侯嬴2、侯嬴何许人也?大梁夷门监者,年七十,家贫,隐士。
4、为什么要特别写到他家贫?烘托出信陵君的仁而下士5、何以见得他是一隐士?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将相宗室----市人-----从骑-----宾客-----9、读清代吴见思评语。
“三番摇曳”“四面照耀”10、结果怎样?就公子之名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侯生遂为上客11、至此,我们确实感知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恐怕同学对侯生也有话要说吧?侯生:忠诚。
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成就信陵君的名声,舍己为人。
12、当然,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还表现在?数请朱亥13、朱亥其人,为何在这要一笔带过,且听下回分解了。
五:总结1、仁而下士-------得士2、语言、行动描写和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五:布置预习作业课文后半段着力写了个什么故事?疏通字词句通读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2、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积累实词“壁”“让”“独”“伐”“存”“秋”“婚姻”“所以”和虚词“以”“之”“乃”等及一些特殊句式。
如主谓倒装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句“何功之有哉?”,判断句“此五霸之伐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等。
(讲课时穿插在阅读中,做到文与言的结合。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二:初读课文1、课文后半段着力写了个什么故事?信陵君窃符救赵2、故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朗读课文第4小节,请同学概括。
故事发生在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但又持观望态度,公子数请而又不听。
于是他决计以客与赵俱死。
三:研读课文如果说信陵君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窃符救赵”的壮举而为人们所称颂的话,那么,侯嬴则是这幕壮举的总导演,总设计师,他更令人敬佩,景仰。
1、侯嬴献了个什么计?请如姬窃符让朱亥随行,必要时椎杀晋鄙(后面有细节照应?)2、从中你看出侯嬴除了忠诚,他确实还是个怎样的人?聪明智慧,老谋深算,料事如神。
3、献计之前有个小插曲,你如何看待信陵君与他辞别时为何他只是冷冷地说了那么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因他设计的方案事关重大,势难下手,而且又是处于人家骨肉兄弟之间,这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不到一定的火候,讲出来对方不会听,所以便学习孔子来了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真真是个老谋深算之人啊。
4、“窃符救赵”的故事最终结果如何?却秦,存赵。
侯生北乡自刭。
5、讨论侯生“自刭”:当一切安排停当,照理侯生应该是眼望胜利旗,耳听好消息了,可是为什么以“自刭”以送公子呢?自由讨论。
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
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6、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
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7、请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你还会想起谁?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
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记念的重要原因吧。
四:布置作业整理文中重要字词句。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4、补充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
二:研读课文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
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
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
4、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三:拓展阅读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
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
”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
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
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
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
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1、这是选文中删去的信陵君的结局片段,说说你的读后感。
明唐顺之:以魏亡系《信陵传》,见信陵系国之存亡。
明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难怪文中通篇都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当然也有无限的惋惜之意。
2、总结信陵君其人明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教学反思: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能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很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课堂气氛较好。
看了高二上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