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教学浅谈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研究的开题报告

《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唐诗宋词选读》是我国中学语文课程中必修的内容之一,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理解和欣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唐诗宋词选读》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改善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教学方法的探索。

通过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提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2. 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

针对学生在古典文学学习中的难点,设计相应的课堂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兴趣。

3. 教师角色的探索。

通过探讨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方向、问题和研究方法。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兴趣。

3. 实验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验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四、预期成果1. 提出适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文学素养。

2. 设计新颖的课堂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 探索教师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角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五、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文献综述与调查,预计用时1个月。

2. 第二阶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验,预计用时2个月。

3. 第三阶段: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与实验,预计用时1个月。

4. 第四阶段:教师角色的探索与实验,预计用时1个月。

5. 第五阶段:撰写论文,预计用时1个月。

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谈文学教学的内容

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谈文学教学的内容

◎张斌刚刚结束《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可以说心里除了一些轻松,更多的是困惑,愧疚和无奈。

说实话,一些诗歌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或枯燥乏味,或蜻蜓点水,或繁冗拖沓。

一下子把60多首诗词教给学生,就像渔夫打开了装着魔鬼的瓶塞,放出了魔鬼要收服它是很难的,要有点智慧。

一、教学门槛低一些,学生兴致高一些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有教师过分地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为目的,动辄深意,或什么技巧,搞得学生云里雾里,兴味索然。

这种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无疑是有帮助的,对学生今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会非常有益。

但是,就中学阶段而言,学生毕竟不是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不必把鉴赏辞典上的赏析照搬过来,他们对文学教学的预期主要不是获取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技能,而是懂得文学作品的基本信息即可,获得美感,汲取精神养料。

因此,中学的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材选择既要经典化,更需浅易化。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但他的《离骚》入选教材以后,艰涩的文字,令学生望而却步,首先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泰戈尔的《飞鸟集》虽然没有选进教材,但学生仍爱不释手。

文学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需求,无视学生的心灵反应,即使再溢彩流光的作品,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产生教育效果,最终只能是远离学生心灵的奢侈样品。

《唐诗宋词选读》的选文是良好的示范。

2.树立大众阅读消费观念,降低教学门槛。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明显浓于学唐诗,找学生聊过,回答是宋词更浅显,更通俗。

中学文学教学应该适应这种大众式阅读的特点,顺应阅读消费的一般规律,走出文学教学的高原极地。

更新教学目标,让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感到快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写了什么样的景、人、事,抒发了什么情就可以了,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了解什么特色、手法。

3.讲求一课一得,教学目标切忌多全。

在备课时,总是想让学生通过一首诗词能有更多的收获,因此作者、背景要介绍,思想内容要讲,表现手法要讲,语言风格也要讲,什么都舍不得丢弃,结果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重点都未能突出出来。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 2 4 0 0 0 )

老 师是 主导 ,学 生 是 主体 ,这 一 点 任 何 时 候 老 师 都 要 铭 记 存 心 ,课 堂上 怎样 让 学 生 动 起来 ,激 发 他 们 的 学 习 兴 趣 非 常 关 键 , 讲 一 首 诗 或 词 你 可 能 储 备 了许 多 学 生 懂 的东 西 , 但 你 不 能 卖 , 不能喧宾夺主 , 你 要想 个 法 子 让 学 生 悟 得 或 以 浓 厚 的学 习 兴趣 习得 . 此 时 要 求 老 师精 心 设 计 课 堂 问 题 . 问题要 有质量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 最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 有 时 问 题 不 是 一 个 而是 几 个 , 这几个问题之间要有个过渡衔接 . 要 触 及 文 本 的 根 本 。有 效 的问 题 是 课 堂 成 功 的关 键 , 老师要认真推敲 , 最 好 结 合文本后 面的“ 品读 与探 讨 ” 栏 目进 行 思 考 . 我 想 一 节 课 如 果 能真 正 解 决 几 个 有 质 量 的 问题 , 那 么 长 此 以往 , 何 愁 学 生 能 力 得 不 到提 高 ?诗 词教 学 设 计 的 问题 不 同于 其 他 体 裁 . 要 想 到 它们 是 否 带 动 学 生 的联 想 与想 象 . 要 在 问题 设 计 上 下 工 夫 , 拓 宽 学生 的知 识 面 ,有 些 较 难 的关 于 用 典 等 问 题 要 在 学 生 想 不 通 的时候告诉他 效果最好 , 这就是孔 子所说 的“ 不愤 不启 , 不 悱 不发 ” 。 三是 找 准 教 学 切 入 口 , 科 学 安 排 教 学 计 划 。讲 诗 词 , 找 切 人 口非 常 关 键 , 没有切 入的角度 , 课堂教 学可能重 点不清 、 主 题不明 , 一些老师感 到诗词难教 . 就 是 因 为 找 不 到教 学 口径 , 资料一大摞 , 写 了一 大 串 , 讲得 一塌糊涂 , 这 样 的 教 学 很 可 能 是无用功 , 所以 , 善 教 者 能 发 现 问题 的关 键 , 找到切入 口, 循 序 渐进 , 游刃有余 。 挥 洒 自如 , 让 你 听 了也 是 一 种 享 受 。 什 么 是 切 人 口?就 是 讲 诗 词 要 解 决 的 主要 问题 及 解 决 通 道 , 举个例子 , 讲 杜甫 的《 兵车行》 , 如何 切 人 ?怎 样 组 织 教 学 ?主 要 还 是 抓 住 “ 行人但 云点行频 ” 这句话做文 章 , 按 照点行频 的情形 、 原因、 后果、 感想组织教学 , 这样做 , 教学条 理清楚 . 重 点 突 , 叶 圣 陶 先 生说 : “ 教学有思路 , 遵者识斯真 。” 这 就 要 求 老 师 学 会 分 析教材 、 驾驭教材 , 按 教学 本 身 规 律 做 。 诗 词 教 学 在 课 堂 进 行 过 程 中随 意 性 确 实 很 强 , 教 学 空 问也 很 广 , 如 何 信 马 由缰 , 也 许 多一首小诗或 小词也能 “ 跑” 两三节课 . 巾 学 课 堂 不 同 于 大 学 中 文 系教 授 讲 解 古 典 诗 词 , 教 学 目 的不 一 样 , 决 定 我 们 不 能 存 课 堂 上 随 意 .一定 要按 照 学 期 初 制 订 的 教 学 计 划 安 排 教 学 内容 , 科 学 合 理 地 安 排 教 学 内容 能保 证 教 学 质 量 , 因此 , 存 教 学 素 材 取舍 上要 有 个 度 , 恰 到 好处 的教 学 最 重 要 。 教 师懂 得 很 多 东 西 . 就会告诉学生很多东 西, 教 师 良好 的 学识 修 养是 在 平 时学 习 中 养成 的 , 这 是 最 重 要 的一 点 , 努 力 读 书吧 . 它会告诉你一切 , 这是 我在假期中最大的反思 , 借《 唐 诗 宋 词选 读》 说几点感想 , 很浅显 , 贻笑 大 方 。 语 教 学 的指 导 意 义 ,建 构 主 义理 论 下新 的 教 学模 式 与传 统 教 学 模 式 的对 比分 析 等 , 而在实践层面 , 研 究 多 集 中 在 多 媒 体 及 网 络教 学 方 面 , 忽 视 了人 文 性 的探 索 与 实 践 。 参考文献: 『 1 ] 薛 国凤 , 王 亚 晖. 当代 西 方 建 构 主 义 教 学 理 论 评 析 [ J ] . 高等教育研究 , 2 0 0 3 ( 1 ) . 『 2 ] 丰 玉 芳. 建 构 主 义 学 习设 计 六 要 素在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 . 外 语 与 外语 教 学 , 2 0 0 6 ( 6 ) . f 3 1 张 中 载. 外语教 育 中的功用主义和 入文 主义 [ J ] . 外 语 教学与研究 , 2 0 0 3 ( 6 ) .

谈谈《唐诗宋词选读》的选和读

谈谈《唐诗宋词选读》的选和读

谈谈《唐诗宋词选读》的选和读-中学语文论文谈谈《唐诗宋词选读》的选和读萧艳慧《唐诗宋词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

在实际教学不少教者把它等同于必修课程,过多强调文言;等同于学术研究,过多强调拓展等。

另一种情况是作为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教者课堂教学手段往往简单重复,课堂缺乏生机。

笔者围绕这两种情况,从教材怎样选和教师怎样读两个层面试做一些探讨。

一、《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怎样选选修课姓“选”,就必然涉及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检测等诸多方面的选择、处理。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时数较为有限,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根基尚浅,教师选修课教学经验仍待积累,教学时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1.详略得当,选择有谱。

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取舍,使教学详略得当,收放自如。

《唐诗宋词选读》有些诗词主题相同、风格相近,可以取精择要,也可改为学生自读,甚至直接捐弃不用。

“选择”还要注意“组合”,可以打破教材的编选顺序,以学生最易于吸收的方式进行重组,促使学习内容更优化,努力扩大教学视野的成果。

如以送别诗为例:《唐诗宋词选读》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就有以下几首: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主题来串讲,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情感和手法。

2.对接必修,延展拓深。

如何让学生和诗歌亲近起来,教师要不断寻求教学的源头活水,从必修教材上下工夫。

高中必修教材甚至初中教材的诗歌学习,便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纽带。

如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单元,《兵车行》的教学可以《春望》导入,以《石壕吏》延伸;中唐诗单元,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教学可以由必修一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入;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可以必修四《蜀道难》延展。

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亲近感”,才会排除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即庄子所言的“疏沦而心,藻雪而精神”。

“选”,实际上是教师以智慧夺取教学时间,以“博观”“约取”教学内容。

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有效导入技巧

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有效导入技巧
l 教育前沿 f 蜉建减骑惫辫
【 关键词 】
导入 有效 技 巧 唐诗 宋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导入 ,是教 学 的第一个 环节 。如何设 计导入 是一 种技 术 ,更 是一 种艺术 。苏 教版选 修教 材 《 唐 诗宋词 选读 》精 选 了大量 的唐诗 宋词 ,灵活 而有效 地运 用好导入 方法 可 以 有效地调动学生 的学 习兴趣 ,使学生的学 习更见成效 。 在 一 线教 学 中 ,使 用哪 些 导 入 方法 更 有 效 呢 ?实 践 是检验 真理 的唯~ 标准 ,语 文课堂 教学 实践是检 验语 文教 师教 学行 为是否 有效 的重要标 尺 。在长 期的一 线教学 中 , 笔者 认为 ,在 《 唐 诗宋 词选读 》的教 学 中 ,用 以下方 法导 入 ,较为有效 。 未成曲调 ,先要有情 上 课伊始 ,教师 可 以用生动形 象而 富有 诗意的 语言创 设情 境 ,将 学生带 入诗 歌的 优美意 境 。没 有教师 的激 情投 入 ,就难有学生 的激 情回报。 请 看著 名特级教 师韩 军老师在 执教 《 登 高 》一课 时采 用 的导入方 法 :上 课铃 声刚 落 ,教 师用满 怀激情 的语调 讲 述着 一个故 事 ,大 约 1 2 0 0 多 年前 ,一个萧 索 的秋 天 ,九 月 初九 重 阳节 前后 。在夔 州 ,在长江 边 。秋 风凛 冽地吹 着 , 吹得江边 万木凋 零…… 韩 军老师 用生动 的语言为学 生讲 述 了一个 故事 ,创造 了一 个优 美的情 境 ,使 学生在 一开 始就 对 《 登高 》这首诗 的意 境与 创作背 景有所 把握 ,很符 合文 学 的形象 特点 。这种导 入方 法应该 是古诗 文教 学中常 用而 有效的一种方法 。 如在 《 春 江花 月夜 》一 课 的 教 学 中 ,不 妨 设 计这 样 的导入 语 :在大 约 1 3 0 0 多年 前 ,吴 中有 一位诗 人 ,以 “ 文 词 俊秀 ”而名显长 安 ,与贺 知章 、张 旭 、包融并 称 “ 吴中 四士 ” 。他 一生 宦游 四方 ,他 的生 卒鲜 为人知 ,人们只 知 道他 曾经做 过衮 州兵曹 。他 熟读诗 书 ,可 谓饱学 之士 ,然 而他 的文风 并没有 摆脱 时代 的束缚 。他 曾写过 《 代答 闺梦 还 》 ,风格 柔靡 ,水平 一般 。然而 ,他并 没有在 诗歌创 作 上止 步 。 在 一个 美 好 的春 夜 ,他漫 步 江边 ,若 有所 思 。 乘兴 用乐府 的 旧题 《 春 江花 月夜 》写了一 首长诗 。 岁月沧 桑 ,繁 华逝 尽 。然 而人 们终难 忘记他 的 《 春 江花 月夜 》与 这 个 响亮而 富有诗 意与 哲理 的名字—— 张若 虚 。这是仿 照 韩 军老 师而 设计 的一个 导语 。这种设 计需 要深入 的备课 , 要想 打动学 生 ,首 先要 打动 自己。不 断品 味教材 ,反复 挖 掘教 材 ,才能有所突破 。 二 、嘈嘈 切切错杂弹 《 新 课程标 准 》要求 :在 《 唐 诗宋词选 读 》的教学 导 入 中 ,执教者 可以让 学生采 用不 同形 式的诵 读 ,不 但可 以 创 设富 有激情 的教学 气氛 ,而且 还可 以培养 与提 高学生对 语 言的 和谐感 、情 味感 、韵律感 、节奏 感 的与规范 感 。要 让 学生感 受到 ,这哪里 是 语言 ,这是一 曲动人 的音 乐 。进 而沉醉其 中 ,学有所 获 。

《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教学浅谈

《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教学浅谈

《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教学浅谈作者:张红宇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11期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张红宇唐诗宋词双峰并峙,美不胜收,给中华民族以永恒的精神滋养,走近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名家荟萃,溢彩流光;而有的教师功利地把诗词的鉴赏简化为高考诗歌鉴赏题,使抽象的鉴赏术语,繁琐的知识介绍与呆板的答题套路充斥课堂。

于是,鉴赏变为训练,唐诗宋词学习应有的诗情画意没有了,典雅的审美享受没有了,精神陶冶和文化传承也没有了。

对此,我从一轮教学的困惑到二轮的尝试教学改变,努力还原《唐诗宋词》选修课应有的美丽风景,让孩子感悟、收获这份美。

一、在解读意象中寻美古诗词多用意象来表情达意。

我们解读诗词要抓住“象”(物象、景象、意象等),通过把握诗中的意象,最终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蕴。

意象是情与景相融、心与物相通的统一体,从意象入手可以由表及里地品味它营造的意境之美。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全是名词的组合: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只字未提游子的辛苦愁思,但无一字无不隐含此意,处处紧扣“早行”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

十个名词意象组合,境界全出,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水乳交融的妙然之境。

解读意象的深层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寻觅诗词意蕴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些经典意象,如杨柳、梅、兰、竹、菊、莲、松、鸿雁、杜鹃、鹧鸪、明月、流水、落花、芳草、夕阳等都具有特定的联想文化意义,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对于这类频繁出现的意象,教师要以点带面,设计意象归类题让学生先行梳理,然后选择最具代表性或者学生最难理解的进行点拨。

如“草”,冯延巳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芜”者,丛茂之草也,以绿遍天涯的春草的生机勃发喻闲愁的纷乱,难以消除;范仲淹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以芳草的茫茫无涯际喻乡愁情思的绵延不断;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烟草,以草的面积广大喻闵愁之多。

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有效导入技巧

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有效导入技巧

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有效导入技巧《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有效导入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用名句:通过引用名句或名篇的方式,可以迅速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诗词的世界。

例如,可以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
引入一首与大自然相关的诗作,或者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入
一首与月亮相关的诗作。

3.探讨主题:通过对诗词的主题进行讨论和解读,可以引起读者思考,增强他们对诗词的兴趣。

例如,可以以“爱情”、“友情”、“自然”等
主题作为开篇,引导读者思考这些主题在诗词中的体现和意义。

4.提出问题:通过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使他们主动地与诗词进行互动。

例如,可以提问“你见过哪些让你印象深
刻的诗词句子?为什么?”或者“你认为一首好的诗词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通过以上的有效导入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
词选读》中的诗词作品,加深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理解。

小议《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

小议《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

小议《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前言《唐诗宋词选读》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文化课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文学风格以及诗词的鉴赏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

本文将就《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水平。

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将文本传授给学生,然后供学生背诵和理解,最后进行考试。

但是,这种模式往往会使得学生缺乏学术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文本理解的深入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不利。

因此,《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也需要转变。

接下来,将提出几种方法去优化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侧重于教授学生鉴赏方法和技巧,但这些方法和技巧往往缺少实际应用,并且不能在学生自主思考中真正地得到体现。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思考,通过对比、总结、归纳等方法来理解诗歌的真正内涵。

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和讨论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也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讲解文字之间的关联和含义往往会很抽象,难以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情境。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育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应加入到《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来。

比如,通过声音、肢体语言以及图像等方式呈现或解释古诗文的内容,再配合班级或个人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诗歌。

这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他们的阅读感受能力。

推广原著教学“阅读是一种思考,思考就是一种创造”。

这句话真正表达了阅读的本质,学生能够深入、自由地阅读原著,既能感受到诗歌的冲击力,又能够展现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在原著的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词汇、语言、表达和文学风格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文化底蕴的内涵和精神。

因此,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原著,扩大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巾”? 说说 你的理解 。学 生思考 讨论中 ,引导学 生玩味上 句 中的 “ 尚”字 ,体会 “ 尚” 字所表达 的言 外之意 :朝代 的 更 替 ,人 生 的沧 桑 ,大英 雄 “ 而 今安 在哉 ” ? 这 就让 人 伤 心落泪 ;再联 系注释 上 《 晋书 ・ 羊枯 传 》的 内容 和作者 的 遭 遇 ,体会 作者 藏在 诗句之 外的伤感 ,那就 是羊 祜为 国效 力 ,颇 多政绩 ,名传 千古 ,与 山俱传 ,可 自己至 今仍然 是 “ 布衣 ” ,无所 作 为 !学生 有 了这样 的鉴 赏体验 和理解 , 再回过 头品味 首联 、颔联一 气而 出的人 生感叹 ,才能对 诗 人 的情感 把握 得深刻而到位。 品炼意 ,就是 要品咂诗 人对事 物对 生活的那 种独特 的 感 受 。对 同样 的事物 ,不 同的人 的感受是 不一样 的 。同样 是花 ,悲情李煜 看到 的是 “ 林花谢 了春红 ,太匆匆 ” ;才 女李 清 照感觉 到的是 “ 莫道不 消魂 ,帘卷 西风 ,人比黄 花 瘦 ” ;工部 尚书宋祁感 觉到的是 “ 红杏 枝头春意 闹” ; 名 列 “ 吴 中四士 ”的张 若虚又 是一种 “ 月照 花林 皆似霰 ”的 感觉了。当然 ,用情深 ,才有炼意深 。 品味 语言时 ,不 论是炼 字 、炼 句还是 炼意 ,都要 依赖 学生的 审美敏感 ,特 别是要 尊重学 生的 阅读初感 ,在此 基 础上 ,教 师辅之 以方 法的 点拨 ,或知识 的补充 ,或真诚 地 赞赏 ,鼓励学 生 圈点勾画 写批注 品味诗歌 言 ,有言尽 而意 无 穷的语言特点 ,以培养其纯正的读诗趣味 。 三 、在联想探究中审美 中 国古 典 诗 词 有一 套 独 特 的文 化 传 统和 审 美眼 光 , 古代诗 人看 宇宙 、天地 、山J I 1 、万物 、草木 ……一切 一切 都有 自己 的一个审美 观 ,每一首 诗词 ,都负载 着审美 的信 息 。我 们能 否读懂古 典诗词 ,取决 于能 否用审美 的眼 光还 原诗人 的情 感。例 如你读 诗词 ,见 了 “ 赤”字 ,绝不 能只 理解 为红色 ;见 了 “ 新绿 ” ,你 应该从树 枝 发芽感受 到新 生 、希 望 、青春 的勃动 、少年气 概等 旨趣 。李 清照 《 如梦 令 》词 中 “ 绿肥红瘦 ” ,只 读 出 “ 绿 叶多了 ,红花少 了” 是不够 的 ,它积淀 着词人深 厚 的惜花之 情 ,以及对于 韶华 流逝 而无限 眷恋 的生命 意识 ;再 往深探 究一层 ,你还 可能 体 悟 到词 人 流 露 出对 社会 历 史 造 成 的 “ 红颜 命 薄 ” 的感 喟 ,对 天物 时序运行 规律不 可抗 拒而感 到人生 的无常 和寂 寞。 赏 析 王维 名句 “ 明 月松 间 照 ,清 泉 石上 流 ” 时 ,首 先要激 发学 生展 开审美 想象 :月华如 水 ,轻 泻松林 ,树影 斑驳 ,银辉 星星 点点 ;山泉流 淌 ,漫过 青石 ,月映 溪流 , 剔透新 亮 ,泉声淙 淙铮铮 。 明净 清 幽的 山谷 ,雅致脱 俗 , 明媚 空灵 ,就像 一幅 素雅的水 墨画 。读到这 个层面仅 仅是 读懂 了字面 意思 ,还要 进一步 引导学 生探究 : “ 明月 、松 林 、清泉 ”这些 意象除 了营造 一种意 境带给 读者沁人 心脾 的 审美享受 外 ,你还能从 中读 出 另有 的深意 吗?古 人归隐 常会 说埋 迹林泉 ,遁隐 江湖 ,此处松 林 、清 泉还有 比兴 寄 托之 意 ,诗人把 山林之 景写得 如诗如 画 ,就 想归 隐这片 山 林 净土 ,诗情画 意 中寄托 了诗人 高 洁的情 怀及对理 想境 界 之追 求 。清人王 翼云说 : “ 前 是写 山居秋暝 之景 ,后入事 言情 ,而不欲仕 信之 意可见。” 孟子 曾经说过 一句影 Ⅱ 向 深远 的话 : “ 诵其诗 ,读其 书 不知 其人 ,可 乎 ?是 以论 其世也 。”就是 提醒 我们读 诗 要 “ 知人 论世 ” ,所 以教师 要在重 点 、难 点处设 置探究性 问题 ,引导学生 联系诗 人和 时代深入 思考 ,拓展 学生 思维 的深度 与广度 , 提升 学生审美修养 。 教 学 中如 能 引导 学 生 了解 更 多 与诗 作 诗 人有 关 的 资 料 ,会有助 于加深 拓宽他 们 问题 探究 的深度 和广度 。答案 不 求唯一 ,要鼓 励学生在 个性化 阅读 、多元 化鉴赏 中努 力 开拓创新 阅读鉴赏的空 间 ,培养鉴赏诗词 的审美 情趣 。
图 阅读
瘩诗 宋 选 读 有 效 教 学漫 谈 江苏省沭 阳如东 中学 张红 宇
唐诗 宋词双峰 并峙 ,美不胜 收 ,给 中华 民族 以永恒 的 精 神滋 养 ,走 近苏教版 《 唐 诗宋词 选读 》 ( 选修 ),名家 荟萃 ,溢彩流 光 ;而有 的教 师功 利地把 诗词 的鉴赏简 化为 高考诗 歌鉴赏 题 ,使抽象 的鉴赏术 语 ,繁琐 的知识介 绍与 呆 板 的答题套 路充斥 课堂 。于是 ,鉴赏 变为训 练 ,唐诗 宋 词学 习应有 的诗情 画意没有 了 ,典 雅 的审美享 受没有 了 , 精 神 陶冶和文 化传承 也没 有了 。对 此 ,我从一 轮教学 的 困 惑到二 轮 的尝 试教 学改变 ,努 力还原 《 唐诗 宋词 》选 修课 应 有的美丽风景 ,让孩子感悟 、收获这 份美。 在解读意象中寻美 古 诗 词多 用 意象 来 表 情 达 意 。我 们解 读 诗 词要 抓 住 “ 象” ( 物象 、景象 、意象等) ,通过把握诗 中的意象 ,最终 理解 诗歌的主 旨和意蕴 。
炼 句 、炼 意 三 方 面 入 手 。
品炼 字 ,可抓 住 “ 诗 言” “ 词眼 ” ,品读 语言 之 美 。如 《 春江 花 月夜 》课后 “ 品读 与探 讨”的 问题设计 : “ 不知 江 月待 何人 ,但见长 江送流水 。”这句 中的 “ 待” 字 ,有些 版本 作 “ 照 ” ,你 觉得作 “ 待 ”好还是 作 “ 照” 好? “ 待 ” ,等待 ,似乎江 月守候 着千年 不变 的等待 ,陪 伴 她 的只有滚 滚东流 的一江 春水 ;而 “ 照”字 只表现 了 月 光 照人 的情 景 ,没 用拟人 手法 ,缺 少情 味 ,也缺 乏 “ 待” 字的悠远 和怅 惘的意 境 。通 过比较 ,学 生体味 出诗词 用词 造 句的妙处。 品 炼 句 ,就 是抓 住 诗 中 制 约着 学 生鉴 赏 的 关键 性 诗 句 ,设 问激疑 ,让 学生 由浅入深 ,理解 诗词之 妙 。如孟 浩 然 《与诸子登 岘 山》 ,读起来 浅 白平 易,学生很 容 易顺 着 字面滑 入 “ 浅 读” 的泥淖 ,教学时 可 以抓 住尾联 “ 羊公 碑 尚在 ,读 罢 泪、 『 占巾” ,设 问 激疑 :诗 人为 什 么会 “ 泪 沾


意象 是情 与景相融 、心与物 相通 的统一 体 ,从意象 入 手可 以由表及 里地 品味 它营造 的意境之 美 。温庭 筠 《 商 山 早行 》中 “ 鸡 声茅 店 月,人迹板桥 霜 ”一联 ,全是 名词的 组合 :鸡声茅 店 ,残 月当空 ,人 迹板桥 ,微霜 初降 —一只 字未提 游子 的辛苦 愁思 ,但无一 字无不 隐含 此意 ,处处 紧 扣 “ 早行 ”状 “ 目前之 景”以 见 “ 言外 之意 ”。十个 名词 意象 组合 ,境界全 出 ,体现 了 “ 一切 景语 皆 隋语” 的水乳
交融的妙然之境 。
解读 意象 的深层 内涵有助 于我 们深 入寻 觅诗词 意蕴之 美 。中国古 典诗词 中 ,有些经典 意象 ,如杨 柳 、梅 、兰 、 竹 、菊 、莲 、松 、鸿 雁 、杜 鹃 、鹧 鸪 、明 月 、流 水 、落 花 、芳草 、夕阳等 都具 有特定 的联 想文 化意 义 ,积 淀 了丰 厚 的文化意 蕴和 民族特 有的审美 情趣 。对于 这类频繁 出现 的 意象 ,教 师要 以点带 面 ,设 计意象 归类题 让学生 先行梳 理 ,然后选 择最具 代表 性或者 学生最难 理解 的进行 点拨 。 如 “ 草 ” ,冯延 巳的 “ 河畔青 芜堤 上柳 ,为问新愁 ,何事 年年 有? ” “ 芜 ”者 ,丛茂之 草也 ,以绿遍 天涯 的春草 的 生 机 勃发 喻 闲 愁 的纷 乱 ,难 以消除 ;范 仲 淹 的 “ 芳 草无 情 ,更在斜 阳外 ” ,则 以芳草 的茫 茫无 涯际 喻 乡愁 情思 的 绵 延不断 ;贺铸 的 “ 若 问 闲情 都几 许?一 川烟草 ,满城风 絮 ,梅子黄 时雨 ” , “ 草”是烟 雾 中的草 ,而且是 一望无 际 的平原 上的烟 草 ,以草的面 积广大 喻 闲愁 之多 。 “ 野 火 烧 不尽 ,春风吹 又生 。”春草 原本 生机勃勃 ,但在 古典诗 词 中却成 了 “ 愁 ” 的代 言意象 ,我 们必须 多加揣摩 ,才 能 发现古典诗 歌的 “ 言外之意” “象外之 旨”。 二 、在品读语言中悟美 唐诗 宋词是语 言艺术 ,鉴赏时 应 以品读为核 心 。读 的 方 式多种 多样 :参读 、诵读 、美读 、比读 、议读 、评读 、 研 读 ,各 有侧重 ,各有 特色进 行语 言品读 ,我常从 炼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