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框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借代,设问
夸张
双关对偶拟人
设问
拟人
借代,对比
夸张
小 试 吧
“残花落尽“点出是暮春(残春)之景;雨过天晴,杨柳阴阴,流莺啼鸣,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明丽美好。
诗歌鉴赏知识点框架总结

诗歌鉴赏知识点框架总结
一、诗歌的定义及特征
1. 诗歌的定义
2. 诗歌的特征
3.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二、诗歌的鉴赏要素
1. 内容
a. 主题
b. 意境
c. 意象
2. 语言
a. 修辞手法
b. 语言风格
c. 语音韵律
3. 结构
a. 行数
b. 节奏
c. 韵律
三、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1. 韵脚、韵尾和韵母
2. 诗歌的音节和节奏
3. 诗歌的格律
四、诗歌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2. 拟人
3. 象征
4. 排比
5. 对仗
6. 夸张
五、鉴赏方法和技巧
1. 理解诗歌的切入点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3. 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4. 领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5. 解读诗歌的文化内涵
六、诗歌鉴赏的应用
1. 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2. 作文和写作中的借鉴
3. 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
4. 文学艺术的审美享受
综上所述,诗歌鉴赏是一门深邃而丰富的学问,需要学习者对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对诗歌的内涵、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分析,能够增强我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同
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
因此,对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
和掌握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为我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提供重要的帮助。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其它表现:联 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 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 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 亲人的无尽思念。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 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明暗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 ,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诗词鉴赏考核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调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集要:(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如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那些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想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 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 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的描写,在渲染场面雄伟壮丽的同时,也为 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 好的烘托作用。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 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 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 国(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 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
借代:通常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 物,可以使诗歌语言简练含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互文:言简意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反问:放在诗首多为启下,引出下文,做铺垫; 放在末尾的作用多为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 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 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故人之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 另一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 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23
小结
技巧七: 用典
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 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 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 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要求:了解典故的含义,读懂诗歌。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抒情诗,“物” 即“瀑布”,“志”即不甘寂寞,意欲建 功立业的豪情。
15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 迹(孤高气节),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 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技巧八: 虚实结合
小结
技巧八: 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 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 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 同时使用。
26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技巧六: 侧面烘托
20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技巧六: 侧面烘托
21
小结
技巧六: 侧面烘托
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 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 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 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 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 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 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维导图(共43张PPT)

()
描
细节描写
使形象鲜明可感,真实可信; 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写
方 法
白描 渲染烘托
标志: 动词 摹拟声音的词语
注意点: 辨清动态、静态、声 响 分析景物的特征
表 达 效
明确意境:画面+景物 果
视觉变换
正侧结合
对人物动作、外貌、
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
()
虚实结合
语言、神态、心理以
表现人物心理的细微活动
表
注意点:
达
用具体来表现抽
效
象
果
()
象征
四 联想
表 想象 现 对比 手 法 抑扬
用典
利用事物之间相近、相 通、相似或相反的关联 ,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 物或道理。
类比联想 对比联想 象征(由实而虚)联想 事理联想
语文资料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使作品内容丰富 使语言形象生动 使思维活跃
表
注意点: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触
乐景乐情
景
哀景哀情
生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融 情
乐景乐情
于
景
哀景哀情
以
乐景乐情
景
哀景哀情
结 情
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渲染烘托
渲染烘托 反衬对比
()
二 借景抒情
抒 情 托物言志 方 法 借古讽今
烘托、衬托、对比主体 使形象更加丰满 抒发感情更加充分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