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假如你也有像孙悟空那样的能力,你想变成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她叫英英,拥有超能力的她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1.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标注自然段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汇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相机正误、补充,并小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受1.学生默读课文,观察课文插图。
2.小组交流,自己通过默读课文和观察课文插图都了解到了什么。
(英英厌烦妈妈的唠叨,想变成一棵大树,当她梦想成真时,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
这时,妈妈也住了进来,还和大家分享美食,英英却饿得流口水,最后英英明白了原来妈妈早就发现她就是这棵大树。
)3.小组派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5.问题导学,探究交流。
(1)“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厌烦妈妈的唠叨。
②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实现了吗?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课件出示句子)②指导朗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③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①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教学设计(获奖教案)一、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
儿童是最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梦幻般的想象力。
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
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够完整地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大胆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神奇而有趣的事情。
本文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由此可知,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引导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教学目标(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3)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并写一写。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会写“零、狐、狸”3个生字,读准“希望、鳄鱼、糖醋排骨、香肠、痒痒的、丁零丁零、狐狸”。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大胆想想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七、教学方法讲授法、想象法、讨论法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大家都认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如果你也拥有这项神奇的本领,你最想变成什么?(生自由说)2、揭示课题:一位叫英英的小朋友,他想变成一棵树,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去看看吧!3、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学生最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训练学生说句子这两个目标较好地融为一体。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 教案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概、累、裤”等10个生字,会写“希、谎、野”等13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希望、神秘、留意”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交流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故事。
课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概、累、裤”等10个生字,会写“希、谎、野”等13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希望、神秘、留意”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做过的美梦,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课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5.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着自己解决。
6. 想象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

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17《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变成树后的兴奋、自豪、有趣,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我”为什么会有变成树的原因及变成后的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我”变成树后的兴奋、自豪、有趣的心情。
教学准备:教师:轻音乐伴奏或歌曲《白桦林》。
学生:查找有关童话故事和读童话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激发情感。
1. 猜谜语导入新课: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伞把,自由自在满天跑。
(打一自然现象)是什么?对,就是云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2. 读了课文,解开你们心中的谜团了吗?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
3. 解开了疑问,相信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那么课文中的“我”为什么想变成树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二、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2-3自然段)1. 指名读。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 “我”为什么想变成树?用波浪线划下来。
3. 交流反馈。
(出示相应的句子)谁能把“我”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4. “我”想了什么好办法和小伙伴玩?并说出理由。
(分小组学习)然后交流。
并指导朗读。
5. “我”的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这部分。
6. 小结过渡:是啊!变成树是那么美好!在树上睡觉、在树上讲故事、在树上吃饭等活动是多么有趣啊!请大家继续欣赏课文。
(二)学习第二部分(4-6自然段)1. 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边读边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并划出最有趣的地方。
2. 反馈交流:(1)“我”的头发长出来以后,“我”和小鸟们一起在树上唱歌跳舞是多么有趣啊!出示相关的句子,指导朗读。
“我”会和小鸟一起唱些什么歌?舞跳什么?我还想邀请谁一起来玩?(大家玩得这么开心,多有趣啊!)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吧!指名读,齐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希、痒”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2个字,会写“形状、狐狸”等16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听写词语:星空、流淌、秘密、思绪。
检查听写情况,再引导学生用这四个词语说说课文《宇宙的另一边》的主要内容。
预设:“我”看着浩瀚的星空。
当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时,我发现了“宇宙的另一边”的秘密。
正当我的思绪在茫茫宇宙中穿梭时,老师的声音让我回到了现实,但“我”渴望着继续拜访宇宙另一边的那个“我”。
2.过渡:《宇宙的另一边》中的“我”,趴在窗台前,看着浩瀚的星空,进入了自己想象的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中,也有一个这样的“我”,坐在一棵树下,进入了自己的想象世界……3.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设计意图:《宇宙的另一边》和《我变成了一棵树》有相似之处:“我”处在某一情境中,突发奇想,然后顺着这条线索,进入丰富的想象世界。
通过生字词语的复习检查,回顾上篇课文内容,利用相似点,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读反馈(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希(xī)望痒(yǎng)痒的椭(tuǒ)圆形菱(líng)形鳄(è)鱼嗵嗵(tōng)地跳震(zhèn)得丁零(líng)香肠(cháng)咕噜(lū)噜啃(kěn)着糖醋(cù)排骨小馋(chán)猫噢(ō)(2)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xī yǎng è líng cháng cù chán希痒鳄零肠醋馋预设:①我会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希”,如“希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说课稿第【1】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
2.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及想象需根据事物特点展开;2. 能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想象兴趣1. 同学们,还记得二下11课中那只虫子,那只认为做虫子很快乐、很幸福的小虫子吗?他的快乐是什么?(可以用露珠梳洗打扮,可以跳到狗狗身上旅行,快乐时想唱就使劲唱的……)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也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特别好奇的?(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二、初读课文,感知想象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文中的英英都进行了哪些想象?2.交流,完成练习:英英因为,就幻想自己,上面长满了,英英邀请许多小动物,当妈妈住进鸟窝后,英英因为肚子饿而(心情),原来妈妈知道英英的秘密。
三、深入研读,感受想象奇特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课后第1题)(一)感受起因的新奇(1-4自然段)1.“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是什么?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理由新奇)2.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痒痒的”写出了树木长枝丫的感觉;仿写描写感觉的词语、、。
(2)“冒”是什么意思?(长、生……)能换成“长”“生”吗?为什么?3.感情朗读,读出感到好玩,感到惊奇的语气。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三篇

【导语】《我变成了⼀棵树》是⼀篇阅读课⽂,但是本⽂寓意深远。
课⽂以⼩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
⼩男孩成全了⼀棵树,母亲成全了⼩男孩。
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个故事:成全⼀个⽣命。
读完课⽂,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存资格⼉最终⾼⼤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棵树和⼀个孩⼦的伟⼤母亲。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会认8个⽣字,会写13个⽣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内容,说说你觉得⽂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法 1.范读课⽂,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读课⽂。
2.结合图⽚和⽂字内容,⽣动再现课⽂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理解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的,体会伟⼤的母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字,会写13个⽣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内容,说说你觉得⽂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揭⽰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由快乐的⼩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蜻蜓……可有⼀位⼩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棵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起到⽂中去看⼀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定会为这个⼩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
重点指导⽣字中的后⿐⾳“状、丁、零、肠” 。
2.学⽣借助拼⾳⾃读课⽂,圈画⽣字词,借助字典解决⽣字词。
3.检查⾃学情况,教学⽣字。
(1)教读⽣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形近字对⽐的⽅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猜谜语的⽅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同⾳字对⽐的⽅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原文及赏析《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原文:有一天,我在玩的时候,突然想:要是我能变成一棵树就好了。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我的身体正在慢慢地长出树枝和树叶。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鸟窝!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鸟窝的树。
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我变的树上还有各种各样的门,有的像小白兔的短尾巴,有的像猴子的长脸,还有的像狮子的大嘴巴。
这些门会开开关关,因为住在里面的,都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带了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和牛奶来找我。
她一边喊我的名字,一边敲打着每一个门。
我很想吃东西,也很想跟妈妈说话,但是我说不出话来,因为我变成了一棵树。
妈妈找不到我,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天黑了,我也饿了,我想变回我自己。
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变回来。
这时候,我发现月光正从一个小小的门里照进来。
我悄悄地打开门,走了出去。
啊,我又变成了我自己!赏析:《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课文。
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变成一棵树的经历,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尽的创造力。
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出发,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转化为奇妙的想象。
主人公变成的树并非普通的树,而是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颜色鸟窝且有各种奇特门的树,这些奇特的设定充满了奇幻色彩,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同时,课文也揭示了孩子们对于自由和友谊的渴望。
主人公变成树后,朋友们可以自由进出他身上的门,这象征着孩子们希望与朋友共享快乐、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妈妈带来的食物和寻找,表达了母爱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最后,主人公在月光的引导下变回自己,暗示着孩子们在探索和想象的同时,也需要回归现实生活,体验和感受真实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我变成了一棵树》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主题,为小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片段
◆学习关注标点,探究鸟窝之乐。
(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5自然段读懂了作者变成鸟窝后特别开心。
师:这段并没有出现“开心”“高兴”等词语,你是怎么知道作者很开心的?再读这段,说说你的理由。
(生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的理由和大家分享?
生1:我从“你猜”这个词读懂了作者的开心,因为开心,作者才会故作神秘地让大家猜。
生2:我从“当然不是……啦”的语言表达形式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3:我从“对了,鸟窝!”中的“对了”感受到了作者非常开心。
师:再读读,除了词语,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吗?
生:我从感叹号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开心。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除了关注关键词,关注标点也是一种感悟方法。
再读读这段,你知道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吗?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特点呢?
生:设问,特点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自己回答。
师:对,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师:作者觉得欣喜仅仅是因为变成树吗?谁能说说从第6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鸟窝的形状特别多。
师:除了文中提到的形状,还会有别的形状的鸟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我从省略号知道的。
师:对,这里的省略号说明鸟窝的形状还有很多,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形状的鸟窝?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小房子形状的。
生2:蘑菇形状的。
生3:梯形的。
师:还会有其他形状吗?
生:有。
师:对,还有很多很多形状,我们不一一说,就可以用省略号。
…………
赏析:在教学片段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关键词句加深感悟,还引导学生学习关注对感叹号和省略号的感悟。
指导学生发现从感叹号中能体会到作者变成鸟窝的快乐,通过“还会有别的形状的鸟窝吗?”的问题感知到鸟窝的形状之多,还有很多很多形状,我们不一一说,就可以用省略号。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