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古代汉语》全套课件 PPT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法)ppt课件

表示对象
如“与、为、对、关于”等,用于引进动作 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表示原因
如“因、由于、为”等,用于引进动作行为 发生的原因或理由。
副词与介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副词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 、范围、时间等意义。
介词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必须与名词或代词等 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定语或补语等成分 。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 或句末。
动词与形容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作谓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 。例如:“他走了。”、“这朵花很美。”
作定语
形容词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美丽的花朵”、“ 高大的建筑”。
作状语
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谓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他高兴地跳了起来。”、“她慢慢地走出了房间。”
古今词法对比
01
通过比较古代汉语词法与现代汉语词法的异同,揭示语言发展
的内在规律。
古代汉语词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
02
探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的古代汉语词法现象,如一词多义、
虚词用法等。
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03
分析古代汉语词法对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影响,彰显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THANK YOU
连接从句的词,如“之”、“ 其”等。
名词与代词在句子中成分分析
主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表示动作的 执行者或状态的主体。
定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修饰或限制 名词或代词的意义或范围。
宾语
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表示动作的 对象或结果。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66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最新版整理ppt
67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臭”氣味
與 “香”相對
“惡”罪過,醜,疾病,憎惡,語氣詞
不用做語氣詞
“子”兒女
後來專指兒子
最新版整理ppt
68
《三国志·华陀传》“五禽戏”:“一曰虎, 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钟-鍾、鐘 饥-飢、饑
获-獲-穫 汇-匯-彙
发-發-髮 复-復-複
最新版整理ppt
62
第三讲 古今词义的异同
最新版整理ppt
63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
(1)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手”、“耳”、“父”、“母”、“天 ”、“地”、“雷”、 “坐”、“大”、“小”
最新版整理ppt
64
(2) 古今词义基本不同
最新版整理ppt
31
例字2
最新版整理ppt
32
例字3
最新版整理ppt
33
(二)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
隸書的產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漢 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隸變不仅 關係到書寫风格,而且也關係到漢字的結 構。
最新版整理ppt
34
1、漢字部首形體的簡化
• 爪→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火→灬
最新版整理ppt
35
19
《説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于省吾《釋武》曰:“武从戈, 从止,本義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 ‘止 ’即示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
即武器也。”
最新版整理ppt
古代汉语讲稿ppt课件

ppt课件
23
六书与汉字形体
汉字概说 六书
汉字构造
ppt课件
24
❖ ❖ ❖
1. 汉字概说
创性时 造质间 者
ppt课件
25
时间
早:如果把新石器时代早期定为汉字起源的上 限,汉字已经有六千年的发展历史。
晚: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 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
ppt课件
26
性质
❖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 ❖ 汉字:形兼音义的意音文字。
ppt课件
11
“鬼”
《说文·鬼部》: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 《说文·鬼部》:醜,可恶也。从鬼,酉聲。 《说文·鬼部》:畏,可恶也,从鬼頭,可畏也。 《玉篇·口部》:喂,恐也。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甲骨文
金文
ppt课件
14
2. 帮助理解现代汉语
学而不厌
久假不归
不刊之论 七月流火
赴汤蹈火 不足为训
ppt课件
45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
ppt课件
46
《说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 亦之形。
《论衡》:吕后出,见苍犬,噬其左腋,遂病腋伤。
ppt课件
47
《说文·刃部》: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说文·木部》:朱,赤心木,松柏属。 《说文·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
ppt课件
4
2. 汉语分类
❖ 汉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 现代汉语:五四以后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 古代汉語:五四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 ❖ 古代汉语的历史:“古代汉语至少有一万年
古代汉语ppt课件共53页

❖ 类书的用途有三:1、提供辞藻典故、诗词文句 的出处;2、查考史实和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 籍。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 政书是专讲历代制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沿革变化的资料汇编。 阅读古书时,遇到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可查政书。
❖ 政书可分会通古今的与断代的两类。前者讲历朝制度的严格变化,有所谓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等。“三通”包括:
❖ 书目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书目,只记载 书名、作者、卷数=出版时间等,如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及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一 类是附有提要的书目,扼要介绍书的内容价值、 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源流等内容。如清纪昀主编 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是指示读书门径, 提供研究线索的重要工具书。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记载远古至唐代宗时各种制度。 ❖ 《通志》200卷,宋郑樵撰。综合历代史料编写的通史,精华在“20略”。 ❖ 《文献通考》150卷,元马端临撰。记载上古到南宋时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 “续三通”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三部书,包括: ❖ 《续通典》150卷,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制度沿革。 ❖ 《续通志》640卷,记载唐末到明末的制度沿革。 ❖ 《续文献通考》250卷,记载南宋宁宗到明末的制度及变化。 ❖ 还有“清三通”,包括《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 商务印书馆
❖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中华书局
❖ 《中国古代的韵书》赵诚 中华书局
第一节 工具书及其作用
❖ 工具书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用特定的编排形式和 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 线索,专供查考以解决某写具体问题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它具有编制特殊、内容概括、专供迅速查阅等特点。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 政书是专讲历代制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沿革变化的资料汇编。 阅读古书时,遇到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可查政书。
❖ 政书可分会通古今的与断代的两类。前者讲历朝制度的严格变化,有所谓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等。“三通”包括:
❖ 书目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书目,只记载 书名、作者、卷数=出版时间等,如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及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一 类是附有提要的书目,扼要介绍书的内容价值、 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源流等内容。如清纪昀主编 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是指示读书门径, 提供研究线索的重要工具书。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记载远古至唐代宗时各种制度。 ❖ 《通志》200卷,宋郑樵撰。综合历代史料编写的通史,精华在“20略”。 ❖ 《文献通考》150卷,元马端临撰。记载上古到南宋时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 “续三通”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三部书,包括: ❖ 《续通典》150卷,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制度沿革。 ❖ 《续通志》640卷,记载唐末到明末的制度沿革。 ❖ 《续文献通考》250卷,记载南宋宁宗到明末的制度及变化。 ❖ 还有“清三通”,包括《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 商务印书馆
❖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中华书局
❖ 《中国古代的韵书》赵诚 中华书局
第一节 工具书及其作用
❖ 工具书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用特定的编排形式和 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 线索,专供查考以解决某写具体问题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它具有编制特殊、内容概括、专供迅速查阅等特点。
《古代汉语课件PPT》全网最全资料总结

《古代汉语课件PPT》全 网最全资料总结
介绍古代汉语,包括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演变发展、特点、语音、语法和 句法、词汇和语义以及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等。
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
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包括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等。
古代汉语的演变发展
探索古代汉语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包括语音、词 汇和语法的变化。
探索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义变化,包括象形字、会意字、转注字等,并 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甲骨文
介绍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起源和发展,详细解读甲骨文的形态、构造和含义, 并展示一些经典的甲骨文作品。
古代汉字书写系统:金文
探索古代汉字书写系统中的金文,解读其特点和用法,并展示一些著名的金 文碑铭。
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
介绍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曲、辞、赋等,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和作品。
与古代汉语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探索与古代汉语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说文解字》的编纂、包拯的法制改革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代汉语的影响和遗产
分析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和遗产,如成语、典故等。
学习古代汉语的资源和参考资料
提供学习古代汉语的资源和参考资料,包括教材、词典、研究论文等,以便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
古代汉语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的独特特点,如声调、语序等,并比较其与其他汉藏语系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音
细说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等内容,并引用一些例子进 行说明。
古代汉语的语法和句法
讲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包括词类、语法功能和句子成分等, 并比较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介绍古代汉语,包括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演变发展、特点、语音、语法和 句法、词汇和语义以及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等。
古代汉语的历史背景
了解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包括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等。
古代汉语的演变发展
探索古代汉语从古汉语到中古汉语再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包括语音、词 汇和语法的变化。
探索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义变化,包括象形字、会意字、转注字等,并 介绍一些常用的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甲骨文
介绍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起源和发展,详细解读甲骨文的形态、构造和含义, 并展示一些经典的甲骨文作品。
古代汉字书写系统:金文
探索古代汉字书写系统中的金文,解读其特点和用法,并展示一些著名的金 文碑铭。
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
介绍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曲、辞、赋等,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和作品。
与古代汉语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探索与古代汉语密切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说文解字》的编纂、包拯的法制改革等。
பைடு நூலகம்
古代汉语的影响和遗产
分析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和遗产,如成语、典故等。
学习古代汉语的资源和参考资料
提供学习古代汉语的资源和参考资料,包括教材、词典、研究论文等,以便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
古代汉语的特点
分析古代汉语的独特特点,如声调、语序等,并比较其与其他汉藏语系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音
细说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等内容,并引用一些例子进 行说明。
古代汉语的语法和句法
讲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包括词类、语法功能和句子成分等, 并比较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

一 、漢字結構分析和“六書”說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一)漢字結構分析的依據和意義
• “永字八法”:點、拐、竖、勾、横、撇、 斜撇、捺
• “結構法”:上下、左右、包圍、半包圍 ……
• “六書說” :漢字在造字之初,其形體和詞 義有一定的聯係。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二)六書的提出
《周礼·保氏》
《汉书·艺文志》提出“六书”
《说文解字·叙》许慎阐述 “六书”理论
“六书说”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三)六書的發展
(1)名称和顺序
➢ 许慎的名称: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 班固的顺序: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说文》:“逮也。从 又从人。” 《 説文》 又, 手也, 象形。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説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于省吾《釋武》曰:“武从戈 , 从止,本義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 ‘止’即示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 即武器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三、漢字書體的演變對漢字結 構的影響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一)漢字書體演變的主要綫索
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 → 楷书
系殷 统商 的最 文早 字的
成
商 文文秦
周
字統
两
,一
代
書六
同囯
水 的峰东起 岭 转,汉源
折古时于 点今达秦 、文到朝 分字顶,
古代汉语课件PPT

6、兵:械也。械者器之緫名。器曰兵, 用器之人亦曰兵。下文云從廾持斤, 則製字兵與戒同意也。从廾持斤, 幷力之皃。
12
7、啟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 曰:“不憤不啟。”述而篇文。 启: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 乃廢启不行矣。啟,教也。从戶口。 會意。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爲 開戶也。
8、闻: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 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从 耳門聲。
5
3、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为 “武”,“姜”表示母家姓姜。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 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 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 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 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 “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 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6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 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 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 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
齐姜 晋姬 秦赢 陈妫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 的国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7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 氏或封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9
(3)分母——之——分子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元年》) (4)分母——分子 借弟令毋断,而成死者固十六七。(《史记•
陈涉世家》) (5)分母——分—之——分子 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 攻》)
10
二、常用词 1、初:始也。見釋詁。从刀衣。會意。
12
7、啟 :敎也。从攴启聲。《論語》 曰:“不憤不啟。”述而篇文。 启: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 乃廢启不行矣。啟,教也。从戶口。 會意。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爲 開戶也。
8、闻:知聲也。往曰聽,來曰聞。 大學曰:心不在焉,聽而不聞。从 耳門聲。
5
3、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为 “武”,“姜”表示母家姓姜。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 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 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 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 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 “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 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6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 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 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 种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
齐姜 晋姬 秦赢 陈妫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 的国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妫
江芈 7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 氏或封邑名,例如: 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9
(3)分母——之——分子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元年》) (4)分母——分子 借弟令毋断,而成死者固十六七。(《史记•
陈涉世家》) (5)分母——分—之——分子 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
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 攻》)
10
二、常用词 1、初:始也。見釋詁。从刀衣。會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教学课件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选 《蝜蝂传》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一、象形 二、指事
三 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文选 齐桓公伐楚 第三节 汉字的书体演变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 二、古籍中的用字 文选 鞍之战 第二章 古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让你品味古籍雅语的深邃精妙,
共你赏析平平仄仄的诗调词韵。 它将为你打开古老的文明之门,
让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汉语, 走进古老的文明里!
远离时代喧嚣与浮躁,
克服青春的迷茫和冲动。
最好的方法, 就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宁静致远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阅读和整理古籍的需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阅读现代书刊,需要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是源头,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 义语素,现代作品常常引用古汉语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望洋兴叹 家徒四壁 徒劳无功 徒劳无功
三、教材的体例特点: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选文——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通论——文字 词汇 语法 语音等理论知识。 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 方法:感性理性相结合 选文,掌握文中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语言现象同 理论相联系,融会贯通。 常识,结合选文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 常用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我们不能“生而知之”,现在就要
“学而知之”,今天不学,明天受 困再学,则又落后一步了。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
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二)古代汉语的涵义
古代文献著作中的语言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 两个体系: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
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古白话: 六朝(魏晋)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 形成的书面语言(古白话)。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文言文
文言典范作品 《诗经》《周易》《论语》《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 《史记》《汉书》等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 唐宋诗词、清代《聊斋志异》等 古白话典范作品 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
《庄子· 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 家徒四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 四壁立。”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楚成王)享之,曰:“公子 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 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左传· 僖公二十 三年》
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 象等问题。 古汉语从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他的语言现象
(二)工具性。
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系统地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修辞、古书注解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 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古 籍史书的能力。
宋朝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 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 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 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选 勾践灭吴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选文 燕昭王求士 第三章 语法(一) 第一节 词类活用 第二节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绪 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是我们悠久灿烂文明的宝库, 它 将 带你探索甲骨文金文的奥秘。 令你谙熟之乎者也的文言句法,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志传》
龙应台: 别人的不幸与你有关。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 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 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 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 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 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汉语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望洋兴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 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一)语言性。 从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 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 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以逐步地提高阅读 古书的能力。
目录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文选 《蝜蝂传》 第二节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一、象形 二、指事
三 会意
四、形声 五、转注 六、假借 文选 齐桓公伐楚 第三节 汉字的书体演变 一、汉字的书体演变 二、古籍中的用字 文选 鞍之战 第二章 古代汉语词汇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人文性。
本课程的学习要注重传统文化与道德的传承与教育。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学习中要有意识的批判地继承,弘扬传统美德,提 升我们的道德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选文部分,内 容丰富,其中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学 习中要吸取其精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孟子》
让你品味古籍雅语的深邃精妙,
共你赏析平平仄仄的诗调词韵。 它将为你打开古老的文明之门,
让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汉语, 走进古老的文明里!
远离时代喧嚣与浮躁,
克服青春的迷茫和冲动。
最好的方法, 就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宁静致远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阅读和整理古籍的需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2.阅读现代书刊,需要古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是源头,现代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 义语素,现代作品常常引用古汉语的成语典故。 退避三舍 望洋兴叹 家徒四壁 徒劳无功 徒劳无功
三、教材的体例特点: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选文——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通论——文字 词汇 语法 语音等理论知识。 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 方法:感性理性相结合 选文,掌握文中常用词的用法和特点,语言现象同 理论相联系,融会贯通。 常识,结合选文实例加深理解,举一反三; 常用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我们不能“生而知之”,现在就要
“学而知之”,今天不学,明天受 困再学,则又落后一步了。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
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二)古代汉语的涵义
古代文献著作中的语言即古代汉语的书面语。 两个体系: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
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古白话: 六朝(魏晋)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 形成的书面语言(古白话)。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文言文
文言典范作品 《诗经》《周易》《论语》《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 《史记》《汉书》等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 唐宋诗词、清代《聊斋志异》等 古白话典范作品 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等。
《庄子· 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 家徒四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 四壁立。”
退避三舍 (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楚成王)享之,曰:“公子 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 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 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 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 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左传· 僖公二十 三年》
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 象等问题。 古汉语从词汇语法修辞等角度来分析他的语言现象
(二)工具性。
是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系统地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 修辞、古书注解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 分析说明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提高阅读古 籍史书的能力。
宋朝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 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 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 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选 勾践灭吴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选文 燕昭王求士 第三章 语法(一) 第一节 词类活用 第二节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绪 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是我们悠久灿烂文明的宝库, 它 将 带你探索甲骨文金文的奥秘。 令你谙熟之乎者也的文言句法,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志传》
龙应台: 别人的不幸与你有关。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 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 取过、牺牲过。如果你觉得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 那么有一天不幸发生在你身上时,也没有人会在意。 我相信,唯一安全的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愿意承担 的社会,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中、恐惧中苟活。
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一章 汉字
第一节 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汉语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
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望洋兴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 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语言性 工具性 人文性 (一)语言性。 从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 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 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以逐步地提高阅读 古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