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02巩固练习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表2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四川文综·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点】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达标1. 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答案:B2.(2013·山东学业水平考试)“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答案:B3.(2014·北京西城区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A.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4.(2014·漳州质检)记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说道:“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这“国耻”指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
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太和殿”可以判断是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城,故D项正确。
答案:D5.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本题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答案:C6.光绪帝诗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
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此诗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根据信息“致远深沉”可知黄海大战中致远号沉没,这一史实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故选C项。
答案: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十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训练含解析

专练十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分析,认为日本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天时也。
而中国自仿行西方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这表明( )A.国人对国情分析的透彻B.中国已经做好战争准备C.国人的心态盲目自信D.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3.《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
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这些旨在说明( )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B.知识分子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C.是中国儒家思想品德的缩影D.是顾炎武亡国思想的主要表现4.近代列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权益。
在这一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A.割地方面B.赔款方面C.通商方面D.投资方面5.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6.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对义和团,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这说明当时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基本态度是( )A.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B.支持义和团的反侵略战争C.镇压、剿灭义和团D.暂时控制和利用义和团7.有绅民曾向官员呈递血书:“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afbd75194b35eefdc8d333ac.png)
人教版高中老师必修1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知识经纬知识清单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出兵朝鲜。
2.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积极对外扩张,制定“_____①_____”,蓄谋侵略中国。
3.对于日本挑衅清政府内部的不同态度A、清流派:主战;B、李鸿章:主和;C、慈禧:不想打,但也不怕4.战争经过(1)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2)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结果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_____②_____全军覆没。
5.战争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签订 ____③_____。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6.影响(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④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的发展;刺激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瓜分狂潮使中国_____①_____加深,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3.过程(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战争,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2)进犯受阻: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英勇抗击侵略者,联军被迫退回天津。
高考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专题练习(十二)(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十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
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
“替代方案”是指()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割地赔款奠定侵华基础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D.建立傀儡政府掠夺资源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两种形势的史实是()A.《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B.瓜分狂潮和五四运动C.《马关条约》和维新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3.近代诗人黄遵宪有诗云:“城头蓬蓬雷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成败利钝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万众一心谁敢侮?”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迎击日军B.徐骧、丘逢甲领导义军斗争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运动D.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4.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
”通过上述材料可知()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6.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屈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
【同步速递】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Word版含解析)

一、甲午中日战争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概况(1)1894年,日本借平息朝鲜农民起义之机,挑起战争。
在①大战后,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2)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 ②全军覆没。
(3)1895年,中日《③》签订,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马关条约》的内容(1)割地:割④、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⑤为商埠。
(4)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⑥,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1)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实力深入中国内地;(3)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⑦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社会⑧的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义和团运动兴起,以“⑨”为旗号。
2.发动:1900年6月,借口镇压⑩,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3.过程(1)顽强阻击: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侵略者。
(2)攻陷北京: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⑪;8月攻陷北京。
(3)妥协投降:慈禧太后在出逃过程中命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 ⑫年签订了《辛丑条约》。
2.内容(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⑬和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⑭”,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⑮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⑯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影响(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⑰受到列强的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⑱”,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4.《马关条约》的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
5.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组织了反日力量?①刘永福组织黑旗军重创日军;②徐骧组织义军抗日。
(徐骧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
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义和团最终取得廊坊大捷。
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4.《辛丑条约》的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1.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两军发生冲突 B朝鲜政府为镇压东学党起义,请求中日双方出兵帮助.C.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D.日本要实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4.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日军袭击清军挑起丰岛海战
B.朝鲜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向中国求助
C.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D.日本蓄谋已久,实施其侵华“大陆政策”
2.(2015 北京海淀期中考)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日本挑起战端 B.黄海海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C.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晓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4.(2015 浙江宁波期末考)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下图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②便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画面描述的是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在围攻“中国龙”。
它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15 北京丰台校级期中考)“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 的信息是
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 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9.(2015 山东泰安期末考)法国曾拟定了一份对华条约备忘录中记载:惩罚主要罪犯,罪犯应由各国驻北京使节指定:在北京建立一支永久性的使馆卫队……。
据此判断,该备忘录提出于
A .184~1850年
B .1860~1870年
C .1880~1890年
D .1900~1910年
10.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下列对他的表白解读正确的是
①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列强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他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 ④欧美日本各国不应该侵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这三幅图分别是哪次侵华战争后的形势图?请列举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
(2)通过三次侵华战争,外国侵略势力是如何一步步向内地推进的?
(3)综述这三次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
A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开始事件,B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原因,C项属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客观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日本侵华“大陆政策”是其根本原因。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军事经过。
根据所学可知黄海海战使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使得“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故B项正确。
3.A 解析:材料中“平时请款辄驳诘”“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等反映的是申请军费的提议经常被驳回、朝廷和官员对李鸿章的猜忌和排挤等。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
19世纪90年代,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它们都位于长江流域,①②正确;③上海开放于《南京条约》,与题干时间不符;从地图上看,④明显不在长江流域,④错误。
故选A。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
根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属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其内容体现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开放的通商口岸也已深入中国内地。
而《南京条约》均不具备这些因素。
故选D。
6. D
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
“打鬼烧书图”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的特点,由于矛头对准的是洋教,也体现了反帝精神,①②③正确,“打鬼烧书图”并没有使教会势力退出山东,④错误。
故选B。
8.C 解析:义和团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反映孙中山否定其盲目排外主义,而“其勇锐之气……不可消灭的”反映孙中山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由题干信息“罪犯应由各国驻北京使节指定”“在北京建立一支永久性的使馆卫队”说明北京已经有列强驻兵,这种现象发生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
故D项正确。
10. 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的确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并未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受到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故①③符合题意。
11.【答案要点】
(1)图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图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外国侵略势力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步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势力已深入到长江上游的内地。
(3)三次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之中。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本题属于图片型问答题,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观察图片。
本题可以从通商口岸突破。
12.【答案要点】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