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23《马说》 (2)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共21张PPT)

2020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马说 (共21张PPT)

美文欣赏·中国诗词大会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不仅是 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体现了 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一颗敬畏之心。
而无论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 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遣酒 争豪”大自然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诗人的诗情。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
(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以“不老的额头”为题目的作用。
①“额头”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晰。② “不老”写出了在“我”心里母亲永远是年轻的,既表达了母 亲对子女永恒的爱又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 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 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 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 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 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 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 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 ,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 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 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 ,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 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 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 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烦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 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 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 ,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 叹的生活乐章。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9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 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古文积累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马啊!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读懂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同“(只)”,只、仅。
本义为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赏识人才的人
吃一次。 有时。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容次量有单时位能,吃十下斗一为石一粮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
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同“现”,表现。 犹,尚且。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写
景 《马说》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 (2)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 (2)
说说你的同桌有哪些优点?
马说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
(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 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 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 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 生集》里。
韩愈资料(二):
①25岁中进士。
②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③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师说》 《进学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
④是一代语言巨匠,其语句形成成语的有: 一视同仁、异曲同工、垂头丧气、袖手 旁观、弱肉强食、落井下石、牢不可破、 杂乱无章、名存实亡、再接再厉……
⑤留下大量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 成于思,毁于随……
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先自主翻译,有疑 难的标出来,小组讨论解决。
谈“马”解意
文章里面写了怎样的千里马?又有怎
样的饲马者呢?(找出文中的相关语 句)
(句式:我从 句中,读出一个___
的千里马;我从 句中,读出一

境贫寒,父母双亡,靠兄 嫂过生活。,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 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韩愈 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 能写文章。后来初登仕途时,很不得 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 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 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 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 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 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参考资料】第23课马说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2.【参考资料】第23课马说

第二十三课马说有关资料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

谈卒,春申君大悦之。

……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

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

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四、《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江枫)“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后解析)

23《马说》(课后解析)
一、参考答案: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解析: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二、参考答案:变换称谓,如把“千里马”称为“名马”“马之千里者”;使用代词“其”“之”代替“千里马”。

不断变换称谓的方式,加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语势,读来一气阿成,痛快淋漓。

解析:先找出文中的例子,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它吗叫,却个能迪晓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第1题中“一食”“或”“尽”的翻译要准确。

第2题要注意反问语气,注意“且”“等”“安”的翻译。

第3题中“而”是转折连词,“意”是关键词。

第4题要注意感叹语气,注意“邪”的翻译。

四、提示:这则历史资料中的封德彝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结合《马说》,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谈如何做到识别人才,人尽其才。

2020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

2020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

2020年春人教版 23.马说 《马说》写作背景 ........................................................................................................................... 1 《马说》赏析 ................................................................................................................................... 1 《龙说》及译文 ............................................................................................................................... 2 韩愈生平........................................................................................................................................... 3

《马说》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跟《马说》(即第四篇)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31张PPT)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 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 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 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 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 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 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 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 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 解并且体贴它啊。
读“马”——字音、语调、节奏、大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 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文言虚词的语气表达作用
文言虚词: 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xiàn

策 外见 伯乐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sì 食马者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春人教版
四 马 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 ) 骈.死( ) 槽枥..( ) ( )
相.马( ) 粟. ( ) 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
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
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
就属这一文体。
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
(5)安.求其.能千里也 ( )( )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
(7)执策而..临之 ( )( )
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例: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2020年春人教版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同__,_____。
(2)不能尽其材 __同__,_____。
(3)其真无马邪 __同__,_____。
(4)才美不外见 __同__,_____。
2.一词多义
执策而临之 ( ) 其真无马邪? ( )
(1)策 (2)其
策之不以其道 ( ) 其真不知马也 ( )
食不饱,力不足(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4)之 策之不以其道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 策之不以其道 ( )
(5)而 (6)以
而伯乐不常有 ( ) 不以千里称也 ( )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2020年春人教版

(六) 总结归纳
本文采用 的写法,论述 的问题,作者
将 比做“千里马”,将 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
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
之情,对不能知能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
2.《马说》作者是 (朝代) (姓
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3.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
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
马 :
5.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20年春人教版

(二)课内阅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2.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是 。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
此表达了 的心情。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
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五、拓展阅读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
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
2.翻译下列句子。
2020年春人教版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稿“拓展阅读”。
《马说》导学案答案

二、自主预学
1.lè pián cáolì xiàng sù xiàn sì
2.①见课文下注释
②《爱莲说》
三、互动探究
(二)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三)
1. “食”同“饲”,喂养 “材”同“才”,才干、才能
“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吗”
“见”同“现”,显现
2.名词,马鞭 动词,驾驭
表反问,难道 表推测,恐怕
吃 同“饲”,喂养
助词,的 代词,代“千里马”
表修饰 表转折
按照 拿或用
(四)见教参
(五)
1.本文要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2.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
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
3.“伯乐”比喻能识别和发现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六)见《教参》
2020年春人教版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zhǐ pián cáolì sù sì
2.唐 韩愈 托物言志
3.(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策之不
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见教参
5.见教参
(二)课内阅读
1、A
2、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4、B
5、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第一,要给千里马这样的人才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第二,要发挥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放在
最适合的位置;第三,要善于了解他们的需求;第四,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报酬,让他们乐于
发挥自己的才干。
五、拓展阅读
1.(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
(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4.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
句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