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连锁隐性遗传聋哑(deaf-mute)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Genetic Analysis in a Chinese Deaf-Mute

合集下载

遗传名词解释

遗传名词解释

绪论“医学遗传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遗传变异的一门学科,是人类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的科学。

遗传(heredity, inheritance )生物繁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以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variation )生物在世代间延续过程中,子代与亲代,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先天性疾病(Congenital disorders)无论是否遗传,出生就有缺陷家族性疾病Familial disease :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个同样疾病的患者遗传病(genetic disease)由生殖细胞或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通常有垂直传递(vertical transmission)特征,表现为家族性疾病;疾病表型可表现为先天性,也可能在成年后才表现出异常。

单基因病(Monogenic disease)受一对主基因影响而发生的疾病称为单基因病(single gene disorder),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定律,所以也称孟德尔遗传病多基因病(Polygenic Disease)病因既涉及多基因遗传基础,又需要环境因素的作用,称为多因子病(multifactorial disease) 或复杂疾病( complex disease )染色体病(Chromosome Disease)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而导致的疾病。

涉及许多基因,常表现为复杂的综合征。

线粒体遗传病(Mitochondrial Disorders)由于细胞中线粒体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的疾病,称为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somatic cell genetic diseases)由于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的疾病,称为体细胞遗传病(somatic cell genetic diseases)表观遗传病(Epgenetic Disease)细胞中的DNA序列无改变,但由于表观遗传修饰改变而导致的疾病,称为表观遗传病携带者(carrier)未受累的人群中,据估计平均每个人都携带由5~6个隐性有害基因。

隐性遗传性聋4家系听力学调查分析

隐性遗传性聋4家系听力学调查分析

隐性遗传性聋4家系听力学调查分析李建瑞;陈瑛;孙广;张寒冰;刘建国【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17)2【摘要】目的 :分析无综合征性隐性遗传性耳聋 4个家系的听力学特点及遗传特征。

方法 :对 4个家系进行相关资料调查和听力学检查分析。

纯音测听 6 2例 ,耳聋 2 5例。

对先证者 4例行双侧声导抗、ABR测试。

结果 :D、G家系学语前聋 ,表现为聋哑症。

E、F家系学语后聋 ,多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听力下降。

E家系耳聋始于8岁以后 ,F家系耳聋最早始于 5岁 ,最晚始于 2 2岁。

首先是高频区受损 ,以后向中、低频扩展。

F家系Ⅳ5因突发性耳聋导致全聋。

听力学测试支持耳蜗性感音性听力损失。

4个家系男女均有发病 ,表型正常的双亲 ,后代可有耳聋 ,耳聋患者可有正常后代。

D、G家系可见隔代遗传。

全身检查未见其它部位畸形。

结论 :4个家系为无综合征的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经GJB2、GJB3、GJB6、线粒体耳聋基因筛查 ,F。

【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隐性遗传性聋;听力学;家系调查;耳蜗性感音性听力损失;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作者】李建瑞;陈瑛;孙广;张寒冰;刘建国【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3【相关文献】1.一个X连锁显性遗传性聋家系听力学特征分析 [J], 韩冰;王幼勤;腾白玉;龙墨;刘宇清;申晓华;戴朴;袁慧军2.母系遗传性聋家系的纯音测听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的相关分析 [J], 张楠;王力红;乔晓明;梁传余3.《关于非综合征型遗传性听损伤家系遗传学及听力学描述术语建议案》 [J], 王秋菊;顾瑞4.母系遗传性聋大家系听力学调查及线粒体DNA突变分析 [J], 邢光前;卜行宽;严明5.无综合征的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一大家系听力学调查 [J], 倪道凤;但汉才;莫建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X-连锁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牛志杰;冯永;梅凌云【摘要】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X染色体基因突变可引起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和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位点报道甚少.本文针对引起非综合征型耳聋和部分综合征型耳聋的X连锁耳聋基因与位点进行综述,并探讨X连锁耳聋家系的研究策略.%Hearing los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ublic-health issue that results in enormous cost to the soci-ety. Deafness genes located on the X chromosome can cause syndromic or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There are few re-ports about X-linked loci for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This article reviews X-linked genes and loci on the X-chro-mosome which lead to syndromic and especially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期刊名称】《中华耳科学杂志》【年(卷),期】2017(015)001【总页数】7页(P110-116)【关键词】X连锁;遗传性耳聋;基因【作者】牛志杰;冯永;梅凌云【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410008;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410008;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7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沙410008;耳鼻咽喉重大疾病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8【正文语种】中文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81470705 and 81300833),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2014CB541702,2014CB943003),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in Hunan Province(Grant No.13JJ4023).The authors declar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with regard to this publication.听力损失(Hearing loss,HL)是现代工业化国家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和最普遍的感觉障碍性疾病,其中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已超过50%[1]。

耳聋基因的遗传特性

耳聋基因的遗传特性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在两组染色体中,只要有一组有聋的成分,就会表现出耳聋。

1.父母双方有一方是聋人,他(她)们的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50%;如果父母均是聋人,则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75%。

2.耳聋子女的下一代仍可能是聋人,不聋子女的下一代不会再出现遗传性聋。

3.这种遗传性聋,没有性别差异。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这种遗传性聋的特点是:只有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均含有致聋信息时,才表现耳聋。

如果只有一组染色体有问题,并不出现耳聋,而成为携带者。

1.如果父母双方不聋,但均为携带者,那么,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25%,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50%,完全正常的可能性为25%。

如果一方是聋人,另一方为正常人,则其子女均不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

如果双方均是聋人,则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100%。

2.耳聋的子女如果同正常人结婚,其下一代不会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

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是否会出现耳聋,则要看他(她)本人是否为携带者,同时还要看他(她)的配偶的情况,也就是说,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有聋儿产生。

3.这种耳聋没有性别差异。

三、伴性遗传性聋前面曾提到过,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中,有一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如果致聋因素位于这一对染色体上,当然也会向下传递,这种遗传性聋称伴性遗传性聋。

这种耳聋的特点是,在一个家族中,耳聋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整个遗传性聋中,这种耳聋所占的比例较少,大约为1%左右。

四、多基因遗传性聋与染色体异常性聋多基因遗传性聋与环境因素造成的聋不易区分。

链霉素中毒性聋具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

有人认为,这种家族易感性就属于多基因遗传。

染色体异常性聋多伴有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发育障碍,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另外,这种耳聋可以通过化验检查发现。

以上四种情况,前三种占遗传性聋的绝大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近亲结婚出现耳聋子女的可能性较大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男女双方有较近的血缘关系,出现相同特征染色体的可能性比非近亲结婚者大得多,有害染色体相组合的机率也高得多。

隐性遗传性耳聋外显子测序技术基因鉴定及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

隐性遗传性耳聋外显子测序技术基因鉴定及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

分类号:R764.43 密级:隐性遗传性耳聋外显子测序技术基因鉴定及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Exome sequencing in gene identification in recessive hereditary hearing loss and phenotype-genotype correlation作者姓名:赵飞帆学科专业: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导师:王秋菊教授韩东一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答辩日期:二零一贰年五月十二日院校地址:北京市复兴路28号邮政编码:100853本课题研究由以下基金联合资助:1.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0830104)2.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81120108009)3.全军“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1J026)联合资助本课题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聋病基因与转化组学实验室,耳内科及临床听力医学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完成。

特此鸣谢!军医进修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秉承我院“政治合格、忠诚敬业、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学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我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及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军医进修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保证毕业离院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军医进修学院或解放军总医院。

学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原件、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以供被查阅和借阅。

学院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内容除外)。

遗传性失聪的分子诊断和治疗

遗传性失聪的分子诊断和治疗

遗传性失聪的分子诊断和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遗传性疾病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造成失聪的原因很多,其中更有一部分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性失聪,它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

因此,对遗传性失聪的分子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遗传性失聪的病因遗传性失聪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其中基因异常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各个种族中,导致遗传性失聪的基因缺陷存在差异性。

从遗传方式上来看,遗传性失聪有自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之分。

常见的遗传性失聪类型有以下几种:(1)常染色体伴性遗传失聪:该型失聪通常发生在男性,因为其与X染色体连锁。

突变常见于POU3F4,GJB1和NDP等基因。

(2)常染色体显性听神经性失聪(ADNSHL):这种遗传性失聪形式的特征是在一个家族中,一些成员的听力丧失发生在儿童或成年初期,而其他成员则不受影响。

常见遗传基因包括GJB2等。

(3)常染色体隐性听神经性失聪(ARNSHL):男性和女性同时可能携带这些基因,但只有携带两个突变基因的人会出现听力受损。

常见遗传基因包括MYO7A等。

(4)线粒体遗传失聪:通过母亲传递,而不是常规的基因遗传方式来转移。

线粒体DNA突变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却是严重失聪的原因之一。

2. 遗传性失聪的分子诊断在遗传性失聪的分子诊断中,一般是先通过基因检测来确诊。

人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解读基因改变,寻找具有导致失聪的突变。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基因芯片,包括单基因芯片或耳聋芯片,进行筛查,以查明失聪发生的确切原因。

当然,在进行基因检测时,临床医师必须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进行良好的家族史分析,以确保突变是与患者失聪有关的真正基因变异。

3. 遗传性失聪的治疗大多数遗传性失聪形式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以往的一些预防性措施,像隔离婚姻或避免遗传突变基因的孕妇不再实行。

随着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技术不断发展,对于许多失聪型别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会。

先天性聋哑遗传病

先天性聋哑遗传病
决策
新生儿筛查:新生儿筛查可 以及早发现先天性聋哑患者,
以便及早干预和治疗
孕期保健:孕妇应该注意孕 期保健,避免孕期感染、药 物暴露、辐射暴露等不良因

产前诊断:对于有先天性聋 哑高风险的孕妇,可以进行 产前诊断,以了解胎儿是否
患有先天性聋哑
预防
总之,先天性聋哑遗传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和遗传模式各不相同。对于先天性聋 哑患者,及早诊断和干预非常重要。预防先天性聋哑的发生也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孕期保 健、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等方法进行预防。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先天性 聋哑患者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和生活 除了上述提到的预防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先天性聋哑的发生
汇报结束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改善环境因素:避免长期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如长时间听音乐、开大音量等, 以减少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预防
合理饮食 积极治疗其他疾病
避免过度疲劳 避免滥用药物
预防
6
总之,预防先天性聋哑的发生需要 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环境因 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疲劳、积 极治疗其他疾病、避免滥用药物等
7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 强对先天性聋哑患者 的关爱和支持,帮助 他们融入社会和生活
在这种模式下,父母双方均为 携带者,每个孩子有25%的概率
患有先天性聋哑
此外,还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X连锁隐性遗传等遗传模式,每
种模式的遗传特点各有不同
3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与治疗
对于先天性聋哑患者 ,及早诊断和干预非
常重要
对于先天性聋哑的治 疗,主要包括听力矫 正、语言康复等措施
语言康复主要是通过 训练和矫正语言障碍 ,帮助患儿建立正常

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

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

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耳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其中,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具有遗传性。

遗传性耳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基因遗传的致聋基因突变导致的聋性,另一种则是复杂遗传模式导致的聋性。

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一、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类型研究表明,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包括单基因遗传和复杂遗传两种类型。

单基因遗传是指聋性基因由父母一方或双方遗传到下一代,其中最为常见的单基因遗传就是自显性遗传(AD)、隐性遗传(AR)、性染色体连锁(XL)和线粒体(MT)等类型。

而复杂遗传则是指聋性基因不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而是由多个基因的互相作用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目前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现状当前,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在国内外,都有着众多的研究团队致力于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疾病家系、动物实验、基因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已逐步识别出了众多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致聋基因突变,约占到遗传性耳聋病例的70%以上。

据已公布的数据,已知的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共计超过1500种,包括大量的单基因遗传致聋基因。

例如,GJB2基因突变可导致听神经日益变细,最终导致神经退行性变;SLC26A4基因突变则可导致分泌性耳聋。

三、当前遗传性耳聋的治疗现状目前,遗传性耳聋的治疗方法较为有限,主要是通过体内或体外设备的辅助来改善听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技术。

助听器是指通过扩大声音集成电路的电信号,对听力受损的人进行放大,从而改善听力功能。

而人工耳蜗则是一种内置的人造器官,通过将电信号导入人工耳蜗的电极,进而刺激听神经,从而起到恢复听力的作用。

此外,基因治疗也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方法,其通过基因转染技术来修复或替代遗传性耳聋患者的缺陷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1 , 1, +$2 3 , + # 1 #4 # $ % & 5 ( ) #6 $ ’ , / , ) 3!/ , + 8 # " 0 07 9 # # 1 1 , : #; + 3 # < , ) $ + #
$ $LQR $ $ $ L. + MN > 0 H O 0 P . + ML 4 > H P 9 : > H S > : I TN > : H R U , : M Q VL 4 > H L 4 > N T QW U 0 : H P 9 : 8 8 8
! *! % / 0 + 0 1 0 *2 34 0 2 5 6 7 2 5 2 $ * 6 7 0 : * 0 2 34 0 2 7 ; + 2 5 6 7 2 5 2 * 6 <6 <= * > ?( 1 7 * 7 @ ; + * / *A B ’ 8 . . 8$ 9 8 . . 8 . 8$
性遗传基因座以前缀 + 表示 ) $ D = ), J 连锁遗 传基因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联合资助% $+ + , . ’ ( * $ ( # ’ (及 + , . ’ ( ’ $ ( $ & !" / 0 , 2 3 4 56 2 9 : 3 ;< 2 , =+ 9 3 > , : 9 ?/ @ > 4 : @ 4A , 0 : 5 9 3 > , : , 1 1 78 & . ’ ( * $ ( # ’ (9 : 5+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王秋菊 ! $ 女$ 辽宁人 $ 医学博士 $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 专业方向 # 聋病的听力诊断及咨询 $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定位 ’ 克隆 ( * % " # " B # ) # # = 9 > ? C @ 2 " ’: 4 3 E 4 ? ( * (F " " % ’ " $ # $) A 9 G ( * (F" & * # " % $ ) "! D
’& 临床表型主要为药物性耳聋等 % ( 非综合征型 *_ $ 遗传性耳 聋 的 显 性 遗 传 座 以 前 缀 + 表 示) 隐 $ D = ’,
为常染色体 隐 性 遗 传 $ 占$ 临床表型多数为先 $_ $
收稿日期 ! 修回日期 ! ! ( ( ’ ( $ * &" ! ( ( ’ * ! ! &
C * * 7 6 5! 2 / + 0 6 5$ ) * + + ( ( & # ’$ @ ; + 6" 9 , .*
# $ . = 1 ) < $ ) T :; 3 0 5 > : 4 : 4 3 > @ < 9 @ 3 , 2 ; > :U 4 9 2 > : ? , ; ;9 = , : U > : 4 ; 4U 4 9 2 > : H > = 9 > 2 4 51 , 0 ? 9 3 > , : 9W U > : 4 ; 4 < 9 = > ? > 3 U 7 88 8 8W 8 1 1 7C 5 4 9 < H = 0 3 43 U 9 3 U 9 56 4 4 : 2 4 X 4 2 ; > , : > : U 4 2 > 3 4 5 3 U 2 , 0 U < > X 48 4 : 4 2 9 3 > , : ;C 9 ; < , 0 : 5! : 9 = 4 51 4 5 > 2 4 4I ( ! *" J? > : Y 4 52 4 H 8 8 @ 4 ; ; > X 4 > : U 4 2 > 3 9 : @ 4C 9 ;U , 3 U 4 ; > Z 4 5 3 ,6 4 3 U 4 3 2 9 : ; = > ; ; > , : > : 3 U > ; < 9 = > ? . 3 , 3 9 ? , < " )= 4 = 6 4 2 ; > : 3 U > ; < 9 = > ? 4 2 4 > : H 7 1 7 7C $ $ X 4 ; 3 > 9 3 4 5 V < 3 U 4 ; 4 9 0 5 > , = 4 3 2 > @4 X 9 ? 0 9 3 > , :C 9 ;1 4 2 < , 2 = 4 5, :’ *= 4 = 6 4 2 ; > : @ ? 0 5 > : 9 ? 4 ;C > 3 U5 4 9 < H = 0 3 4 -S , ; 3 8 8&= 9 < < 4 @ 3 4 5 > : 5 > X > 5 0 9 ? ;; U , C 4 55 4 9 < : 4 ; ;, 21 2 , < , 0 : 5; 4 : ; , 2 > : 4 0 2 9 ?U 4 9 2 > : , ; ; -[ ? , , 5; 9 = ? 4 ;C 4 2 4, 6 3 9 > : 4 5< 2 , =’ * 8? 1 @ , : ; 4 : 3 4 5 > : 5 > X > 5 0 9 ? ; > :3 U > ;< 9 = > ? \ 4 5 > 2 4 49 : 9 ? ; > ;> : 5 > @ 9 3 4 ;9J H ? > : Y 4 52 4 @ 4 ; ; > X 4> : U 4 2 > 3 9 : @ 41 9 3 3 4 2 :> :1 4 5 > 2 4 4 7 8 7 8 I ( ! *E U 41 4 5 > 2 4 45 4 ; @ 2 > 6 4 5U 4 2 4 > :1 2 , X > 5 4 ;9 :4 G @ 4 ? ? 4 : 3= , 5 4 ? < , 2 < 0 2 3 U 4 2 ; 3 0 5 : 3 U 4= , ? 4 @ 0 ? 9 2= 4 @ U 9 : > ; =, < @ , : H 8 7, 4 : > 3 9 ? 5 4 9 < H = 0 3 4 8 # ) ) ) > # 7 ? < " 1 ] 4 9 < H = 0 3 4 ^ 4 2 4 5 > 3 9 2 4 9 2 > : , ; ; J? > : Y 4 5 M 4 : 4S 9 > : 7^ 8I 1 1 8 0
&) & ’ 及全 聋 ( 的 标 准 来 诊 断 的$ 根 据 听 力 * 5 [^ I "% 下降的频率特性 分 为 & 以! *’高 频 听 力 下 降 型 + ( ( (
$ 目 前% J 连锁遗传性耳聋
的基因座的排序为 $ D = *至 $ D = &$ 但 其 中 有 意 义 的基因座只有 $ D = !* $ D = ’* $ D = )* $ D = "* ) 个座 位% 这)个基因座中只有 $ D = ’ 的相关基因 & ’ 被克隆 $ 而 $ A 4 F ’ D ) D = *基 因 座 及 其 基 因 被 证 % $ D = #* 基因座已经被剔除 % 基因座的相关 信息 $ D = $ $ D = & 尚未公开 $ 由此可见 % 在 J染色体上的耳聋相关基 因的研究尚在初步 $ 在这些定位的基因座中涉及到 大小不 同 的 十 几 个 J 连 锁 耳 聋 家 系 % 但 至 目 前% 尚 无一个中国 耳 聋 家 系 定 位 在 J 染 色 体 上 $ 在 我 们 的研究工作中 % 利用 我 们 建 立 起 来 的 遗 传 性 耳 聋 遗
!! 耳聋 是 导 致 言 语 交 流 障 碍 的 常 见 疾 病 ( 近 年 遗传性耳聋尤其 是 遗 传 性 非 综 合 征 型 耳 聋 基 因 来$ 研究进展迅速 $ 已经定位了 % & 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基 因座 ! " $ 克隆了 ’ 这些基因的克 隆 ? , @ > ’ 个相关基因 $ 为破解听觉障碍的病因病理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
*$ !& 依据 % (在 非 综 合 征 型 耳 聋 中$ 常见的遗传方式
其次为常 染 色 体 显 性 遗 传 $ 占! 天性重度耳聋 ) !_ $ 临床表型 多 数 为 学 语 性 耳 聋 ’ 混合性耳聋及学语后 *_ $ 的 感 音 神 经 性 耳 聋) 线 粒 体 突 变 母 系 遗 传$ 约为
( ))
& %. ’ / = 9 2 3 B \T : 3 4 ? ? > 4 : 3^ 4 9 2 > : ; 3 4 = ; = 4 2 > @ 9 8 8/ 7 进行听性脑干诱发 电 位 检 测 % 进行听阈阈值测定及 是否存在听神经病变的评估 $ @B! 听力损失的判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 生 组 织 & , 障 碍* 残疾和残废 L^ V’ 的国际分类 & ’ 对语言频率听力损失的"个分 * % & ( 级即轻度 & * 中度& * 中 ! "!) ( 5 [^ I’ ) *!# # 5 [^ I’ 重度 & * 重度& * 极重度 # "!$ ( 5 [^ I’ $ *!% ( 5 [^ I’
!! 结 !! 果
AC @!D E A @ 家系图谱特征及耳聋成员的性别分布特 点 I ( ! * 家系图 谱 的 一 个 显 著 特 征 是 家 系 中 的 聋 并且表现出正常女性后代中的男 哑患者均为男性 % 性发病特征 & 图* ’ $ 图谱中第 一个耳 聋 患 者 为 男 性 & ’ % 其与一个正常女性结婚生育后代为 ’ 女 * 男 % T H * 这 ) 位成员均无耳 聋 主 诉 并 具 有 正 常 的 语 言 功 能 $ 因此 % 在第二代 家 系 成 员 中 无 先 天 性 耳 聋 患 者 $ 到 第三代 % 共 有 男 性 % 人% 女 性 % 人$发 现 患 者 ) 人% 均为 男 性 $ 因 此 % 患者的比例约占男性成员中的 系谱图显示的 ) )_ $% 位女 性 均 为 正 常 人 $ 此 时 % 是第一代及第三 代 隔 代 发 病 的 情 况 $ 至 第 四 代 % 来 自女性后代的男性有 " 人 & % 女 T ‘ H ’% #% %% * *% * ’% * )’ 性 ’ 人& ’ $" 位成员中有 ’ 位为先天 性耳 T ‘ H !% &% * " 聋患者 % 占男性比例的 # (_ $ 而 ’ 位 女 性 听 力 均 正 常 $ 至第五代 % 来自听力正常的母亲 * 位患者 & ‘ H )’ & ’ $ 而有耳 聋 的 男 性 患 者 & 的后代不论 T ‘ H & T ‘ H #% %’ 男女均为听力正常人 $ 根 据如上 分 析 可 见 % I ( ! *家 系图谱的耳聋遗传特征是女性携带 % 男性发病 % 隔代 遗传的特征 $ AC A!D E A @ 家系男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学检测结果及 表型特征 声导 I ( ! * 家系成 员 中 ’ * 人 接 受 了 纯 音 测 听* 抗测听及听性脑干 诱 发 电 位 检 查 % 有&位男性被诊 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 表 * 显示了 & 位患者的纯音 测听的平均听阈值 & ’ 结果 % 平均听阈值计算 5 [^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