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训练--2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江苏松江府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西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市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B.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现C.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D.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2.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商人开始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粉墨登场。

同时,文学作品中也不注重内容的高雅与和文章的文采,而是充满了对世俗人情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渴羡、对公案灵怪的兴趣等。

这反映出当时()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B.传统伦理观念根深蒂固C.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3.清代称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为“藩部”,设置理藩院进行管理,并编纂有《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等。

这表明清代()A.实现了对西北地区的严密控制B.提高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地位C.以汉化政策融合边疆少数民族D.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特征4.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

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

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文化眼光敏锐B.短篇小说市场广阔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D.市民阶层精神需求5.明代谢肇淛给章回小说划分等级时,评《水浒传》为头等,《三国演义》为末等。

他认为《水浒传》《金瓶梅》等书在描写帝王将相时充满臆想,但写到游民、市侩、胥吏、商贾时,作者则能立刻展示出敏锐的眼光。

由此可知,谢肇淛评判小说的标准是小说()A.与真实社会的契合程度B.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C.写市井生活的详略程度D.对人物细节的刻画程度6.《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人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应该是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解析】材料“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反映的是废除丞相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A. 礼部B. 中书省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C【解析】根据“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礼部是六部之一,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朝以后出现中书省,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D。

选择题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

其学习的内容是A. 郑和下西洋B. 戚继光抗倭C. 郑成功收复台湾D. 雅克萨之战【答案】B【解析】该学习笔记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日本武士、东南沿海、台州大捷、倭患等,可以确认此事跟倭寇侵扰中国和戚继光抗倭相关。

故答案为B项。

A项,郑和下西洋的关键信息应该包括: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等,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键信息应该包括:荷兰、抗清等,排除;D项,雅克萨之战的关键信息应该包括:俄罗斯、康熙帝、黑龙江等,排除。

选择题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

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

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A. 荷兰B. 葡萄牙C. 西班牙D. 沙皇俄国【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活动。

葡萄牙人借口晾晒被海水打湿的货物,贿赂广东香山县的地方官,获得在澳门的居住权。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总结-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总结【时空坐标】【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

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设立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职权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上传下达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行事快捷;外界干涉少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

明代的特务统治及明清两代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这说明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面前,封建制度已经走向没落,并且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上: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4.文学上: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

六、影响中国农耕经济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①土地私有制: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四单元_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_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寒假作业1.陈凯歌执导的《梅兰芳》是目前第59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的中国影片。

它真情演绎了国剧大师、绝世名伶梅兰芳的传奇人生。

下面有关京剧说法正确的是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C.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剧的成熟2.康熙时,如何对台湾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防”。

康熙据此制定的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B.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C.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D.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3.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

这种现象A.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B.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C.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D.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4.王阳明指出:“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

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

”这反映了王阳明A.注重个人的内心反省和修养B.侧重良知和社会道德伦理C.反对宋代以理学为官方哲学D.认为心是圣贤的唯一标准5.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A.队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6.晚清以来,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崇奢黜俭”现象,甚至“隶卒倡优之徒,服饰艳丽;庶人之妻,珠玉炫耀,虽经禁约,少有遵守”,形成了“等威不能辩,贵贱不能别”的局面。

这一现象反映了A.沿海地区率先经历社会变革B.沿海地区生活习俗日趋西化C.传统等级观念发生剧烈变动D.奢靡僭越成为人们追逐潮流7.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学思路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学思路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期政治形态的发展,君主专制得以强化,明清采取了一系列有 效举措加强对边疆管理,国家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许多 添加重标大题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变化。 • 但同时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流,关闭了与世界潮 流交流的大门,出现政治腐败、人口膨胀、人地矛盾、贫富矛 盾、农民起义、殖民势力东来等问题,此时的明清也面临一系 列的挑战 。
史的前夜,上承中国古代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54
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60
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66
接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71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人关————--72
体表现。 我们从导语突出的这几个要点,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逻
辑关系,即明清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化。“新这添航一路加时开期标辟,题后世,界世形界势逐发渐生连了为巨一大体变,
得到空前强化,出于统治的需要,统治者此时期也重视加强对 边疆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国家版图得以奠定,
课标分析
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分析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本
单元导语简要叙述了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重点突出
单元所说清朝仅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本时期专制强化、国家巩固、版图奠定,以及经济、文化发展
的时期。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 等几个要点。这几个要点也正是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
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 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 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
添加标题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复习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复习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知识结构导图
单元专题归纳提升
专题一 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 落的时期。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日趋巩固; 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具体表现为: 1.政治方面 (1)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 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 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 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4 . (2021·重 庆 卷 ) 有 学 者 认 为 , 明 瓷 中 已 看 不 到 宋 瓷 中 那 种 理 智 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 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 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 D )
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2 . (2022·全 国 乙 卷 ) 明 后 期 有 士 人 称 , 江 南 流 行 “ 好 名 喜 夸 ” 之 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 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D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日趋巩固: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对边疆地区 加强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区域间长途 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 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达标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达标检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单选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明清两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社学,要求当地土司兴学,规定未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的不得世袭土司职位。

此举有利于( )A.强化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B.确立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C.阻断土司发动叛乱的源头D.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2.清朝统治者对全国舆图的绘制十分重视,所谓“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

康熙时编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实地测绘后编绘成《乾隆十三排图》。

这反映了清代(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C.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3.下表所述现象,能够表明清朝中期( )时间现象靠捐纳来弥补财政,官场上充斥着以钱买官之人,仕途拥塞不嘉庆二年(1797年)堪清廷健锐营、火器营进行考核,27 000名士兵中,被列为头等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仅有60名嘉庆十八年(1813年) 京畿和直隶、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爆发了天理教起义A.军事实力的下降B.统治危机的显现C.阶级矛盾的激化D.中央集权的削弱4.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

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

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固守传统,重商抑农B.对外开放,积极交流C.故步自封,闭关自守D.学习西方,变法通商5.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

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资本主义萌芽6.明代传奇作品中的许多商人既生财有道又知书达理。

他们一方面从事赚钱的行当,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行为严格限定在儒学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寒假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寒假作业1.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

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

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2.康熙帝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蒜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

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

材料说明A.西方文化已被完全接受B.康熙帝思想保守落后C.政治利益决定文化政策D.康熙帝实行文化专制3.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4.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只允许欧美各国在广州贸易。

这反映了清朝前期A.不间断强化海禁政策B.海禁政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C.对海禁政策执行乏力D.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5.明朝永乐年间,内阁诸臣品级只止五品。

而宣德年间,正三品礼部侍郎张瑛入内阁后晋升从二品礼部尚书;1454年,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入阁后晋升从一品;1491年,正二品户部尚书丘浚入阁后晋升从一品。

这表明A.内阁开始参与机务B.内阁已拥有票拟权C.内阁地位明显提高D.内阁职能不断完善6.清康熙帝曾自恃道:“听政有年,稍有暧昧之处,皆洞悉之……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密奏之事,惟朕能行之耳。

”下列与之相关的事件是()A.设置枢密院B.设立特务机构C.建立军机处D.实行奏折制度7.明清时期,我国戏曲种类丰富,除“国粹”京剧外,还有流行于江浙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明初时,太监地位十分低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历代王朝灭亡的教训,严令禁止内臣干涉政事,犯罪者斩。

明武宗当权后,朝政大权为刘瑾独掌。

刘瑾逼迫大臣将要交给皇上的奏文先送到他的私宅,由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批改,他被当时的大臣称为“立地皇帝”。

上述变化说明了( )
A.太监官僚化
B.君主集权加强
C.皇权渐趋衰弱
D.宦官权力失控
2.“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这表明明代内阁( )
A.因皇帝素质低下而产生
B.地位与前代的宰相相当
C.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
D.标志着皇权强化至顶峰
3.明代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

同时实行了进士观政、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观政进士”。

明代的这一制度(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力度
B.提高了秘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C.促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D.推动了秘书选抜的公平公正和实效性
4.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研究》、《“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A.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B.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政策D.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5.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

《明史》载:“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

(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龚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命协赞政事.均调四时……月分三旬,人各司之。

”这表明()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
B.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C.“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
D.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6.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书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

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图书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
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
7.清朝对东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创新。

入关前到清初实行八旗制:清朝前、中期实行以八旗驻防制为主体、多种体制并存的管理体制;晚清时期则普遍设立州县,最终建立行省体制。

清朝东北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反映了()
A. 满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B. 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C. “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
D. 地方治理困难重重
8.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笑话文学发展的现象。

冯梦龙曾笑尧舜汤武是“十字街头小经纪”,笑佛道经典是“干屎橛的渣儿”,笑孔子的道学文章“平白地把好些人都弄死”。

这种现象( )
A.表现了文学创作髙雅化的倾向
B.代表了失意文人的情感诉求
C.反映了自然经济发展的要求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9.明朝时期,徽州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且自然条件恶劣,故几乎家家经商。

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现象( )
A.促进了髙产农作物推广
B.与重农抑商观念背道而驰
C.阻碍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缓解了徽州人多地少的矛盾
10.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中提到,综合粗估结果,1570至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11.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
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
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
12.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

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

这表明( )
A.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D.内阁权力开始弱化
13.《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

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

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14.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论述明朝内阁时说:“皇帝与大臣面议政事或者接到臣下奏议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上谕)命令内阁起草诏书,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上谕不妥,可以不遵办或再行请示,这就是内阁的封驳权。

”这表明( )
A.内阁的设置减少了决策失误
B.内阁的职权相当于宰相
C.皇权受到了内阁的严重威胁
D.内阁已经拥有了决策权
15.明代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

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

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
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地方自主权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二、材料题
16.宰相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1.根据材料一,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所述故事实质上反映了哪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结合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都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么?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趋势?
答案:1-5BCDAD 6-10DCBCB 11-15CCDAD
16、1.变化: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一相制变为多相制。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既避免了权臣专权,又加强了皇权;在客观上又制约了皇权。

2.皇权与法权的冲突。

皇权受到相权和法权的制约。

3.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导致权臣专权。

4.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