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芦花荡》精品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2-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新人教版

2022-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新人教版

2022-2022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芦花荡》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引导学生学会初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快速默读法、口头复述和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情节和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初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快速默读法、口头复述和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情节和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强化环境描写分析,体味本文的诗意景象(二)难点三、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明确学习目标:1.学会初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快速默读法、口头复述和概括能力。

2..学会根据情节和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二)掌握三法,学会快速概括长篇幅文章:快速默读法、口头复述和概括能力。

自学指导一:(5分钟)【自学内容】1.快速阅读比赛,看谁能最快把《芦花荡》这篇小说读完,谈谈你的快速阅读法。

2.进行口头复述故事和书面概括能力训练。

请你口头复述本故事和书面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快速阅读法】1、看主要人物、事件和结局。

2、一目多行,省去不影响把握人物和事件的内容。

3、做记号:人物姓名、中心句等。

【口头复述故事方法】1、抓住事件六要素。

2、主要人物:行动、性格等。

3、用好关键词:能概括起因、经过和结局词语。

【书面概括内容方法】1.简单概括:主谓宾语法思维。

2.复杂概括:主(修饰语)+谓(行为特点)+宾(结果)时间:7分钟【明确】抗日战争时期,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开端:护送——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

发展:受伤——他们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在愧疚之余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高潮、结局:复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为女孩报仇。

(三)学会根据情节和描写方法和关键句分析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芦 花 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芦 花 荡》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和投身革命的两个女孩以及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并且坚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因为《芦花荡》地体裁是小说,指导学生阅读就必须紧扣小说三要素来进行: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只有透彻地把握了它们,才能挖掘出作品的主题。
四、赏析人物,把握性格。
主要运用朗读、探究、讨论等方法逐层深入地解读人物形象。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提问: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主要表现他的什么性格?你是从哪些内容来作出判断的?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所找出的语句。
设计此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来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补充、归纳、出示投影: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和《芦花荡》已成为广为流传的名篇。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作者文笔婉约而流畅,感情的抒发、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自然能融合在一起,篇篇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形成了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对青年作家很有影响,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荷花淀派”。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复述法、讨论探究法、品读法、配读法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8篇)《芦花荡》教案篇一训练重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步骤:一课时1、导入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

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

《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正音、解词)浸提防尖利悠闲疟yo子疟疾寒噤n 蹿un 仄歪飒飒挂花泅i’水转弯抹角吆喝yo 张皇失措央告4、整体感知课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

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

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⑴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老头子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5、复述故事情节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芦花荡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二、【重点难点】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

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弄十几个鬼子于股掌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

(板书文题)<二>整体把握,初探文章,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重点生字词,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提示: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

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

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2.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将自己对人物和故事的感受说出来。

(1)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老头子“老头子”的身份是——交通员次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她们的身份是——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归纳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2)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①头一天夜里,老头子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②第二天中午,老头子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

归纳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归纳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3.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优秀5篇)《芦花荡》导学案篇一一、整体把握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

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这不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

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

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芦花荡》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芦花荡》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2.芦花荡目标定向: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自主研讨,教师点拨,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教学突破: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一、提供资料,入境生趣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芦花荡》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芦花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芦花荡》的作者孙犁及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孙犁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三、分析故事情节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故事脉络。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关键事件,理解人物形象。

四、欣赏人物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人物的美好品质,如勇敢、善良、机智等。

五、讨论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学生讨论战争背景下,人们如何保持美好品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理解主题思想。

2.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作业布置1.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人物,为其写一篇短文,介绍其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学生预习下一课《狼牙山五壮士》,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芦花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关注战争背景下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故事情节理解: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找出故事中的转折点,并说明它为什么重要?”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这个转折点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深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变化。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芦花荡》教案 新人教

第2课芦花荡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预习课文生字词,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学设计一、导入(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

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

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1、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投影字词(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边听边思考。

复述故事情节,说说老头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目的: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2、想像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芦花荡目标定向: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文中的词语,明了词语含义。

2.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自主研讨,教师点拨,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教学突破: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渲染了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一、提供资料,入境生趣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

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

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

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二、速读课文,自学生疑1、给加点字注音悠.闲()疟.子()寒噤.()吆.喝()蹿.()仄.歪()飒.飒()泅.着()转弯抹.角()张皇失措.()2、解释词语能耐:悠闲:央告:吆喝:转弯抹角:三、再读课文,学习释疑1、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地点:芦苇塘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

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

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

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

(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

(高潮、结局)四、点难拨疑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

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大意正确即可)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主人公:老头子。

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例如: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

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

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

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五、反思学习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

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

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六、引导实践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物描写。

第二课时一、入境生趣:交流人物描写片断二、了解学情检查提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品味赏析景物描写、学习释疑。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

”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

“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四、问题探究,点难拨疑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