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空间居民的社会阶层分析
北京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整治与利用——以居民楼地下空间的创新利用为例

解面临的重要课题 。
靠政 府也解 决不 了所有 问题 ,政府 也 缺乏市 场化运作 条件 。所 以 ,简 不 可能把 所有 的空 间都建成 为 民服 单 恢复肯 定行不 通 。实 际上 ,原先
一
更 好 发 挥 政 府作 用 。用 好 腾 退 地 下 空 间 ,满 足 群 众 迷你仓 ( m i n i s t o r a g e ) 是储存物件 将 自行 车库 用作其他 任何 用途 都会 新 的 需 求
提 ,确保整 治前 的 问题 ( 包 括擅 自
改变地 下 空间用途 、私打 隔 断违 法 违 规 出租 、电线私拉 乱接 、违规使 用 明火 等违 法类 、秩 序 类 、安全 类
实 现对 居民楼 地下空 间 的大规模 利 加 。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引入市场机 用 。总之 ,要 实现再 利用 ,还要 贯 制创新升级 自 行车库的使用功能 , 使 彻 党的 十八届 三 中全 会提 出的 “ 处 其变成既能存车也能存物品的新型多 资源配 置 中起 决定性 作用和 更好发 的和用途 ,又能创造新的业态 ,实现 自行车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综上 ,居 民楼地 下空间再 利用 的总体思 路可 以归纳 为 :以符 合整 民为原 则 ,以社 会效益 优先兼 顾经 市场化为 基础 ,以满足 居 民普 遍需 求 为 目的 ,以创新为 引领 ,以生活
问题 ) 不 再发生 。具体 应明 确三项 理 好政 府和市场 的关 系 ,使 市场在 功能库房 ,既能完全符合原规划的 目 原则 :一是 依法 利用原 则 ;二是 安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北京蜗居的井底人

2014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北京蜗居的井底人热点概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是曾经一首歌的歌词,唱出了一群人的呼声,这群人在“北京井底人”中尤其具有代表性。
近日,在网上热传了“北京井底人”这一事件以及井底人与记者的对话,看到这些对话以及图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他们常年住在北京一些地下三米深的热力井里,有的人已经在井底居住了长达二十年之久,他们白天外出,靠洗车、捡破烂等来维持全家老小的衣食住行,晚上钻进井底过夜。
这些井底人进城的目的是打工,以微薄的收入供子女上学读书,但是他们所受的待遇却让我们内心痛楚,从“北京井底人”所折射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房价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放假居高不下,使得众多普通老百姓在面临高房价的同时望而却步,所以才出现类似于住井底、一间房子住16个人、集体住地下室等现象。
相关评论我们听说过世界上各种穷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贫苦状态,但在我们自己的首都,有劳动者已经被逼迫住进地下管线井口。
就在他们头顶的地面上,整栋整栋的公寓大楼要么因为各种原因空无一人,要么整套整套的公寓空置无人居住,成为某些人囤积盈利的金融工具,这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和未来吗?有人住豪华别墅、有人住洋房、有人住高档社区、有人住普通住宅、有人住平房,但是从来都不知道,在这个城市中,还有一群人“穴居”在井下,井下就是他们的家。
可见这条新闻是个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反映出了房价问题。
“住有所居”是所弘扬的伟大目标,不知道井下算不算得上是“住有所居”?房价,风一样的涨,老百姓,蜗牛一样的生活,甚至还不如蜗牛,蜗牛都还有一个自己的壳子,有个“家”。
老百姓在每天的生活当中其实也看到了政府为了抑制、控制房价出台的各种各样政策,但是我们的调控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越调控房价越涨,根本拉不回来。
模拟题“北京井底人”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你谈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参考解析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政府始终把民生问题当做是重点的工作任务,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每一次重大会议,都会把民生问题当做重要的议事议题,“北京井底人”这一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的这些井底人的安置就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但是,同时折射出政府任重而道远。
北京地下空间居民的社会阶层分析

作者: 李君甫[1];戚丹[2];柴红侠[3]
作者机构: [1]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系;[2] 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协同创新中心;[3] 约克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系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113-11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地下空间;非正规住房;社会阶层;非正式移民;社会治理
摘要: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北京的地下空间住进了许多居民,那么地下室到底居住着什么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调查发现,地下室居民阶层构成比较复杂.他们包括六个社会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尽管地下室住户包含六个社会阶层,但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差距不是很大,基本都属于社会的中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但真正属于底层的并不多.数量可观的中下社会阶层住进地下室,说明城市的住房建设和住房政策乃至社会治理都还需要反思和调整.。
北京社会阶层空间结构的特点、问题及优化

北京社会阶层空间结构的特点、问题及优化李君甫;李阿琳【摘要】利用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功能区和街乡尺度分析北京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布,发现北京还未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四个圈层梯度分布的同心圆格局,在空间分化上表现为阶层分隔与互嵌的马赛克状。
研究认为,应该大幅度改革居住证制度以吸纳社会精英、推动社会下层聚居区的绅士化、率先统一城乡经济社会体制、调整超级街乡行政区划,从而优化北京社会阶层的空间结构。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this paper analyz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stratum of Beijing by city functional areas and Jiexiang ( sub⁃district or townships) scale. The study finds that Beijing has not formed a middle class society of olive type and social structure lags to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strata shows four layers of concentric circle patter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atum is obviously a social mosaic. The social class distribution appears segregation and embedment. Measurement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ocial stratum of Beijing:reform the residence permission system to absorb the elite, promote the gentrification in the underclass communities, unify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and adjust the super⁃Jiexiang ( sub⁃district and township) administrative area.【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8页(P72-79)【关键词】社会阶层;社会空间;同心圆模式;城市马赛克【作者】李君甫;李阿琳【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3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来看主要有两种视角:纵向的地位分化视角和横向的空间分化视角。
北京市房屋地下空间管理与利用

北京市房屋地下空间管理与利用摘要:北京市地下空间对北京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有地上空间无法替代的比较优势。
随着北京市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强度日益提高,聚集的风险隐患也日益凸显。
因此要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利用效率、规避利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北京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水平。
关键词:地下空间北京市管理创新随着北京市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北京市的空间资源高度稀缺,地下空间在节省土地资源、改善交通环境状况、防灾抗震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其意义正在有由原来单一解决用地紧张提高到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实力的高度。
但目前北京市的房屋地下空间利用强度高,利用方式多样,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强,涉及的管理部门多,管理难度较大,管理方面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北京市房屋地下空间合理利用中的障碍和隐患,需要进行政策和对策创新加以解决。
1.北京市地下空间管理与利用现状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地面以下修建的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物结构构成的空间。
主要包括:地下街道、地下人行道、地铁、城市公路隧道等交通、商业设施;地下网管、人防设施、地下垃圾处理站等基础生活设施。
地下空间根据用途分为两类:人防工程和普通地下室。
其中,普通地下室根据地面相对应的附着物情况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类。
房屋地下空间就是其中一类。
房屋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空间中与其相对应的地上附着物是房屋的那一部分地下空间。
这一部分地下空间根据其用途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旅馆(招待所)、商(市)场(商店)、餐厅(饮食店)、文体娱乐场所、教学办公、生产车间、仓储、车库、医疗场所、居住以及其他。
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封闭性、热稳定性、高防护性等特点,因此,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基础支撑性资源。
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日渐成为国际化北京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房屋地下空间规模大,利用方式多样,在很多大城市都承担着部分市民和来京就业人员的居住功能,是北京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中利用强度和敏感度都较高的部分。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拓展,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探索其发展方向和潜力。
首先,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较于地面空间,地下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城市功能区域,有效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将部分城市功能转移到地下,还可以减少地面上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其次,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功能性。
在过去,北京的地下空间主要用于交通设施,如地铁、地下通道等。
但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对地下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地下空间有望承载更多的功能,如商业中心、综合体、娱乐设施、文化艺术空间等。
这将有效增加城市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有机结合是未来北京城市地下发展的趋势之一。
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发展关系。
例如,地下空间可以与地面公园、绿化带相衔接,形成一个生态环境共享的系统。
此外,地下空间还可以结合地上交通枢纽,形成便捷的交通网,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
第四,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应符合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
例如,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环境因素,尽可能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地下空间还可以与城市的水务系统相连接,实现雨水收集、蓄积和利用,为城市的水资源提供储备。
最后,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推进应该注重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引导和协调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运营,推动地下空间的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而居民则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地下空间的使用和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综上所述,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将朝着多功能性、与地上空间的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以及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等方向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的经济效益与社 会价值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分析在咱们生活的城市里,地上的世界那是热闹非凡,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林立。
但您有没有想过,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实也隐藏着巨大的宝藏和无限的可能?那就是城市地下空间!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我去一个大城市旅游,正赶上高峰期,地面上的交通那叫一个堵啊,车就像蜗牛一样慢慢往前挪。
我心里那个急呀,这得耽误多少时间!可就在这时,我发现旁边有一个地下通道的入口,上面写着“地铁站”。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走了进去。
哇,里面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但一切都井然有序。
不一会儿,地铁就来了,我顺利地上了车。
没一会儿的功夫,我就穿越了拥堵的地面交通,快速到达了目的地。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城市地下空间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咱们先来说说这城市地下空间带来的经济效益。
您想想,在城市中心,那土地可是寸土寸金啊!如果能把一些商业设施搬到地下,比如说地下商场、超市,这不就节省了宝贵的地面空间,让那些高价的土地可以用来建造更赚钱的写字楼或者高档住宅嘛。
而且地下商场的租金相对来说可能还会低一些,商家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商品价格也能更实惠,消费者也能得到实惠,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呀!还有停车场,地面上的停车位难找不说,还占地方。
要是建个大型地下停车场,能停下好多辆车,而且管理起来也更方便。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还能通过收取停车费增加收入。
再来说说这地下空间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效益。
有些城市把地下建成了能源储存库,夏天把多余的冷气储存起来,冬天把多余的热气储存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大大节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运营成本。
接下来咱们聊聊社会价值。
城市地下空间对于城市的防灾减灾可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比如说,建个地下防空洞或者避难所,遇到地震、火灾或者其他灾害的时候,人们能有个安全的地方躲一躲,保住生命。
而且,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
像把一些工厂、污水处理设施放到地下,减少了噪音和污染对居民的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居住舒适度都能提高不少。
北京高档小区地下为啥藏着400人

北京高档小区地下为啥藏着400人北京高档小区地下为啥藏着400人北京的“鼠族”居住环境。
(WANG ZHAO)这个豪华的北京公寓内的居民们,不知道他们的脚下还住着另外一群人。
北京工人体育馆旁的聚龙花园小区是北京市最早的几个涉外高档小区之一,居民楼的地下民防工程被改为狭窄的出租房,几百人挤在里面。
这个消息传出后,外媒纷纷报导。
北京聚龙花园小区的业主越来越困惑,为何小区里的陌生面孔越来越多,这些人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也不知又“消失”在何处。
大陆媒体报导,直到近期业主们一起到小区最大的7号楼地下二层走了一圈,发现这里还有另一群住户,原来这是一个“地下的世界”。
BBC报导,这个地下隐藏的空间被细细地划分为:宿舍、厨房、单人卧室甚至还有吸烟室。
有的房间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稍微大点的隔断间变成了附近酒吧的集体宿舍,放着十几张上下铺床位。
整个地下二层都没有窗户,上百人居住的地方却只有一个逃生通道,里面还有私接的电线、搭建的灶台,更可怕的是有做饭的煤气罐。
据大陆官媒报导,租户是来北京寻找生路的农民工,还有从外地来这打工的年轻人。
至少有400人挤在这个地下空间,跟地上聚龙花园宽敞办公楼和住家里的“社会精英”形成鲜明对比。
一位聚龙小区的业主说,地下共有大约140间房间,他担心安全,因为厨房里有强力电饭煲、冰箱以及煤气罐。
当愤怒的业主将情况反映给东直门街道办后,业主被告知,小区内的人防工程是由东城区民防局直接出租的。
而小区物业北京中天楼宇综合管理有限公司却在一份告知函中说,不存在出租群租问题。
英国《独立报》报导,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北京出现了估计一百万被称作“鼠族”的人,顾名思义,他们就是在京城靠租地下室来生活的低收入者。
自从中共所谓的“改革”以来,数百万农民前往城市打工挣钱,他们的孩子不能在城市享有跟当地人一样的医疗保健和学校教育。
20世纪50年代中共篡夺政权后,那时候中国大部分居民是农村人,于是中共引进户口制度来管控人民,2014年,中共宣布改革户籍制度,作为其计划的一部分,到2020年中国14亿人口中有60%将被城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下空间居民的社会阶层分析作者:李君甫戚丹柴红侠来源:《人文杂志》2014年第03期内容提要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北京的地下空间住进了许多居民,那么地下室到底居住着什么人?他们属于哪个阶层?调查发现,地下室居民阶层构成比较复杂。
他们包括六个社会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尽管地下室住户包含六个社会阶层,但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差距不是很大,基本都属于社会的中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但真正属于底层的并不多。
数量可观的中下社会阶层住进地下室,说明城市的住房建设和住房政策乃至社会治理都还需要反思和调整。
关键词地下空间非正规住房社会阶层非正式移民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C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113-05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大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北京的城市住房价格和租金也节节攀升。
导致部分居民无法承受昂贵的住房租金,他们无奈地选择居住在地下室这种非正规住房为生。
在京津地区以及其他大城市里,地下空间的居住者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数目庞大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
长期以来,这一群体都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提及地下室群体,总会联想到“脏、乱、差”这一类词语。
地下空间居住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从社会阶层的视角看,他们属于哪些阶层?结构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结构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政策意涵?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至五环之间的80个地下空间511份问卷的数据分析,从社会阶层结构的视角尝试揭开地下室居住群体的神秘面纱。
一、研究的背景2011年8月,北京市政府开始“禁止将违法建设的地下空间出租,禁止将规划用途为非居住用途的地下空间出租居住。
”各区县人防主管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关闭正在经营的地下室。
2014年的区县两会上,治理群租房和地下室出租屋又成了新一年度社会治理的热点。
北京地下室居住者并不是一个小数目,据估计已经有近100万人。
北京市2011年常住人口20186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742.2万人。
①假定地下空间的人口都是外来人口,那么,他们的比例占北京常住人口的4.95%,占外来人口的13.47%。
当前,国内外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研究比较多。
这些研究大都是从建筑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理论视角来探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对以居住为目的的地下空间开发研究很少,对这个居住群体的研究更是匮乏。
已有的关于地下居住空间研究的英文文献是Alina Tanasescu等人的关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地下空间居住问题的研究,Alina Tanasescu, Ernest Chui Wing-tak, Alan Smart,“Tops and Bottoms: State Tolerance of Illegal Housing in Hong Kong and Calgary,”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34, 2010, pp.478-484.他们研究表明卡尔加里政府对地下室的非法居住是默许的。
国内有学者研究了地下空间居住的可行性,认为从理论上分析,经过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处理后,人在这样的地下室是适宜居住的,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城市角落调查”课题组:《北京城市角落调查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76-90页。
也有专家经过试验指出:沿海城市受到地下水位高以及梅雨的影响,半地下空间的居住环境和地面居住环境略有差异。
但是对长期居住者的调研结果显示并无明显不适反应,居住环境相当高层建筑底层一楼水平。
因而指出在统一规划下,半地下空间居住环境应列入大城市开发的组成部分,并加以推广。
谢维舟、陈立道、王璇:《高层建筑半地下室改造为居住空间的研究》,《地下空间》1991年第3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城区角落课题组曾经调查过宣武区的地下空间,指出地下空间的数量和面积惊人,且继续增多。
地下空间人员十分复杂,甚至有犯罪分子隐迹其中,因而地下空间很可能成为危害北京城市社会安全的一个黑洞。
曹钟兴、朱玉华、于继慧、郑明龙、张云琴、徐恩鸿:《半地下室空间居住卫生学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5年第4期。
二、社会阶层和底层研究回顾社会学史上阶级阶层划分标准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和韦伯,马克思划分的依据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也就是经济地位。
而韦伯的阶层理论是多元分层理论,他划分阶级的依据是财富(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认为阶级是生活机会、商品占有和经济收入有一致利益的群体,他甚至把生活机会放在第一位。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7-271页。
中国学术界的社会阶层研究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孙立平、李强、陆学艺等人。
孙立平提出“断裂的社会”论。
他认为断裂社会在现实意义上首先指明显的两极分化,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社会沿着这条主要断裂带展开,几乎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
这种断裂的含义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既是经济层面的,更是社会结构层面的。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2-103页。
李强提出倒丁字形理论,认为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呈现出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型”的社会结构。
一般认为,“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结构,由于底层巨大容易产生社会矛盾。
“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问题比“金字塔型”结构还要严峻,由于底层更大,社会就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社会冲突。
李强:《社会阶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39-263页。
陆学艺等人提出“十大阶层论”。
陆学艺等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依据,把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成10个社会阶层和5个社会经济地位等级。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是个洋葱头型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正朝着一个橄榄形的社会发展。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23页。
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表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社会分化,也形成了庞大的底层社会。
社会底层也受到了社会学家特别的关注。
胡建国认为,近10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中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现象是:在中上阶层快速崛起的同时,社会底层也在扩大。
胡建国:《中国社会底层新变》,《人民论坛》2010年第21期。
张莉等指出我国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困难,流动空间越来越小。
张莉:《从公正的角度谈底层向上流动的困境》,《吉林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曾颖指出目前社会底层逐渐失去原本的政治资源优势,无论从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功利考量,还是从法律追求的基本公平正义价值出发,他们都是属于最需要制度关照和保护的一个群体。
曾颖:《社会底层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缺失》,《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2期。
英国社会学家Arderne John Rex和Robert Moore把城市居民按照住房状况分为七个住房阶级:第一,拥有大型住宅的全部产权,且住在令人满意的区域的居民;第二,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而拥有该类住宅;第三,住在政府兴建的公共住宅的租户;第四,住在政府兴建的等待拆除的贫民窟型的公共住宅的租户;第五,住在私人出租的住宅者,通常在内城区;第六,那些将部分房屋改成宿舍租出去的房主;第七,租住以上宿舍的租户。
John Rex,“The Sociology of a Zone of Transition,” in C.Bell & H.Newby, the Sociology of Community, Frank Cass and Co Ltd, 1974, p.178.除此之外的居民(主要是移民),不得不在内城过渡区内寻找栖身之所。
泽兰尼根据转型前匈牙利的研究提出六种住房阶级,一是租住国有部门的新公寓,享有最高的住房补贴者;二是租住国有部门的旧公寓,享受较少的住房补贴者;三是通过市场途径获得私人住宅,享有一定补贴者;四是新住宅的自建者,享有极少补贴;五是破旧住宅的私有者;六是无房者。
Konrad,Gyorge and Ivan Szelenyi,“Soci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ousing,” V alosag, no.8, 1969, pp.28-39.李君甫根据北京城镇居民的住房状况把北京居民分为五类:第一是住房上层,住房属于豪华型住宅,包括别墅、大公寓、超大户型商品房或者有3套以上住宅、独院私房;第二是住房中上层,住房是富裕型,包括大户型商品房、大户型房改私房或有2~3套住宅;第三是中层,住房属于温饱型,包括一般商品房、老经济适用房,中小户型房改私房、两限房;第四是中下层,住房属于紧张型,包括租赁公房、狭小房改私房、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狭小私房;第五是下层,属于住房短缺型,包括单间户、合居户、群组户、城中村和地下室住户。
李君甫:《北京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及政策分析》,陆学艺主编:《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6-48页。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方法1研究的理论依据为了弄清地下室居民的社会阶层结构,我们根据陆学艺提出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把地下室居民放进十大阶层的框架中进行对照,并根据地下室居民的职业和经济社会资源占有情况分析地下空间居民的阶层特征。
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地下室居住者进行调查,主要了解他们的性别、年龄、籍贯等基本情况,职业、工资收入等工作情况,住房面积、租住形式、居住条件等住房情况,居住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未来自身发展展望等方面的情况,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30份,有效问卷511份,有效率在90%以上。
(2)参与式观察法:研究者租住在南磨房地区地下室共2个月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参与式观察,主要观察地下室居住群体间的互动形式、地下室居住群体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与地下室居住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理感受等。
四、地下空间居住群体阶层构成根据调查的数据,依照陆学艺提出的十大社会阶层划分标准,我们确定北京市地下室居住群体中包括六大阶层,分别如下:1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这类人员占15.3%。
2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