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赖斯及三大定律创始人
成功的黄金定律

成功的黄金定律作者:孙慕天来源:《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04期现代化理论大师帕森斯认为,普遍的成功意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点,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成就而不是通过先天的赋予获取社会地位。
于是对成功的关怀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专门的学科——成功学。
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出版了名著《人人都能成功》,读者逾千万,一时洛阳纸贵。
他提出的17条成功定律,被誉为“铸造富翁”的法则。
他创立的“拿破仑·希尔基金会”,成为美国成功人士的进修学院。
据说美国的四任总统、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版大王海福纳、柯达公司首席执行官伊斯曼,甚至大发明家爱迪生,都是希尔成功学的“印证者,受益者和支持者”。
人际学大师卡耐基认为,希尔的成功学“是异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经济的哲学”。
不过,看完这17条定律,你会发现,它其实是致富窍门大全,至于“调节人的感情、天性、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宝典”云云,本质是把人塑造成发财的机器。
这就是所谓“在商言商”。
当然,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市场运营的成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不可低估。
问题是,只有市场运作的成功才算成功吗?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作,工程建设,军事指挥,社会变革,所有这一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至少不逊于经济上的成就。
希尔式的“成功学”用于这些领域的实践至少是不完全适用的,看来应当创立一种更高级的成功学。
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说:“从成功这个词最严格的意义上讲,科学的技术上的成功无疑是势不可挡的。
”科学哲学中有一个命题叫“奇迹论据”(Miracle argument),正是来自普特南的说法:实在论是“唯一不使成功成为一种奇迹的哲学”,这被范·弗拉森(Van Fraassen)称作科学实在论的“终极证据”(Ultimate Argument)。
简单地说,因为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思想和理论承诺的实在,而理论正确地反映了这个实在,所以该科学理论才做出了成功的预见或成功地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
指数增长定律

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是美国著名科学家与情报学家普赖斯(Derek desolla.Price)发现的。
1949年, 普赖斯在拉弗尔斯学院(即现在的新加坡大学)图书馆通过对该馆收藏的1665年至1900年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哲学汇刊》杂志以及1665年至1900年每隔50年间世界出版的科学杂志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科学期刊是按指数增长的初步结论。
接着, 他又统计分析了《物理学文摘》等其它三十种文献杂志中的期刊论文增长情况, 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据此, 普赖斯把这一结论扩大到整个科学领域。
他指出:“似乎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任何正常的、日益增长的科学领域内的文献是按指数增长的”。
文献计量研究中的这一著名规律可用如下数学方程式表示F(t)=ae bt(a>0,b>0)式中t代表时间, 以年为单位;a代表统计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b代表持续增长率, 即某一年文献的累积增加量与前一年文献累积总数的比值。
普赖斯发现的这一规律在较大的程度上能够正确地反映科学文献的实际增长情况, 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成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它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的规范化发展,而且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对于人们正确地把握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并进而掌握科学知识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这一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科学文献并不总是按指数函数增长的。
人们发现尽管有许多学科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中, 其文献的增长情况能够较好地符合指数增长规律, 但是也存在着某些学科、在某个时间段其文献的增长情况并不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的事情。
概括而一言, 不是所有的学科在任何时期内的文献都是按照指数增长规律增加的。
第二, 这一规律不能正确地预测文献的未来增长趋势。
人们发现:如果将根据对过去文献增长状况的统计分析得来的指数增长规律运用于对未来文献增长的预测, 那就会出现如下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文献的增量会趋向无穷大。
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普赖斯定律都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的经典

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普赖斯定律都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的经典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齐夫定律(Zipf's Law)、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和普赖斯定律(Price's Law)是文献计量学中的重要经典定律,它们用来描述和分析作者、文章、期刊等在学术领域的分布和产出规律。
洛特卡定律,由美国数学家洛特卡于1926年提出,也被称为洛特卡-派尔分布。
该定律以作者产出的分布规律为基础,认为作者的产出量和其对应的排名呈反比关系。
具体地说,洛特卡定律指出,一个领域的作者人数(n)和其产出量(N)之间满足一个幂次关系:N=k/n^a。
其中,k和a是常数,n是排名。
这意味着,排名为n的作者的产出量约为总产出量的1/n^a倍。
洛特卡定律揭示了科学创新中存在少数人多产和多数人少产的现象。
齐夫定律,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齐夫于1949年提出,主要用来描述自然语言词频的分布规律。
根据齐夫定律,一个给定的词在自然语言中的出现频率(f)与该词在词频排名中的位置(r)之间大致呈反比关系:f = C/r^b。
其中,C和b是常数。
换句话说,词频排名越靠前,该词的出现频率越低,而排名越靠后,该词的出现频率越高。
齐夫定律适用于许多自然语言现象,如词频、城市人口、个人财富等。
布拉德福定律,由美国图书馆学家萨美鲁.布拉德福于1934年提出,用来描述同一领域内期刊的核心文献与边缘文献的分布规律。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核心文献的产出量与总产出量之间呈幂次关系。
布拉德福定律指出,核心文献的产出量通常占总产出量的一小部分,而边缘文献的产出量则占总产出量的较大部分。
具体而言,布拉德福定律认为,如果n篇核心文献的总产出量为N,那么边缘文献的总产出量通常是核心文献总产出量的a * n倍。
其中,a是常数,n是核心文献的个数。
布拉德福定律可用于期刊评估、信息组织和知识管理等领域。
普赖斯定律,由经济学家德鲁.普赖斯于1976年提出,用来描述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产出分布规律。
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普赖斯定律都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的经典

洛特卡定律、齐夫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普赖斯定律都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的经典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洛特卡定律,也称为洛特卡分布或洛特卡-布伦茨定律,是文献计量学中一种描述科学家(或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发表论文数量排名之间关系的经验定律。
该定律由库尔特·洛特卡(Kurt Lotka)于1926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科学家的科研产出。
洛特卡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N(n) = K/n^α其中,N(n)表示在科学家排名为n的科学家所发表的文章数量,K是一个与科学领域有关的常数,α是一个介于1和2之间的指数。
根据洛特卡定律,科学家排名越高,他们发表的文章数量越少。
洛特卡定律的应用有助于了解科学家之间的科研产量差异以及科学合作网络的形成与演化。
在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群体中,往往只有少部分科学家占据主导地位,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而大部分科学家则发表较少的论文。
这种不平衡的分布特征在许多领域得到了验证。
齐夫定律(Zipf's Law)齐夫定律,又称作齐夫定律分布,是一种描述单词、城市、公司等各种现象频率与其排名之间关系的经验定律。
该定律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金斯里·齐夫(George Kingsley Zipf)于1949年提出。
齐夫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n) = N/Rank^(s)其中,f(n)表示排名为n的现象的频率,N是总现象的数量,Rank表示排名,s是介于0和1之间的指数。
齐夫定律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例如,齐夫定律可以用来描述自然语言中单词的频率分布,即常用单词的出现频率远高于不常用单词。
在城市研究中,齐夫定律可以用来解释城市的人口分布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
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布拉德福定律,也称为布拉德福定律分布,是一种描述文献集合的核心和边际部分之间关系的经验定律。
该定律由英国图书馆学家萨缪尔·C·布拉德福(Samuel C. Bradford)于1934年提出。
科普-文献计量学的定律

文献计量学定律1、洛特卡定律。
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20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
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
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1926年,在美国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供职的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和研究,在美国著名的学术刊物《华盛顿科学院报》上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篇论文发表后并未引起多大反响,直到1949年这一成果才引起学术界关注,并誉之为“洛特卡定律”。
洛特卡定律是对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因而有其局限性。
2、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二十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其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
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n:n2(n的平方)的关系。
3、齐普夫(Zipf)定律齐普夫(Zipf)定律是由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
1932年,哈佛大学的语言学专家Zipf在研究英文单词出现的频率时,发现如果把单词出现的频率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的名次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这种分布就称为Zipf定律,它表明在英语单词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实际上,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语言都有这种特点。
普赖斯定律公式

普赖斯定律公式
普赖斯定律公式(Preston's Law)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技术发展定律,该定律由美国工程师和科学家Walter Preston提出,于1961年在《新技术发展定律》一书中首次提出。
这个定律表明,技术发展速度同样依赖于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但它也受到时间、信息和社会结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普赖斯定律公式(Preston's Law)描述了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认为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力、财力、时间和社会结构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的作用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T=K(H*M*T*S)^α
其中,T表示技术发展的速度,K表示一个常数,H、M、T、S分别表示人力、财力、时间和社会结构的作用,α表示系数,可以反映该要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程度。
普赖斯定律公式告诉我们,技术发展速度不仅受到人力和财力投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时间、信息和社会结构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投入要素,而这些投入要素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普赖斯定律公式还提示我们,技术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投入要素和外部条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技术发展的动力也可能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因此,普赖斯定律公式可以为技术发展提供解释性模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并更好地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
与其他发展定律相比,普赖斯定律公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技术发展的动力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普赖斯定律公式0.749

普赖斯定律公式0.749
普赖斯定律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高水平研究人员的数量大约是低水平研究人员数量的0.749倍。
这个定律最初由美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詹姆斯·普赖斯(James Pi)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具体来说,普赖斯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高水平研究人员数量= 0.749 × 低水平研究人员数量
其中,高水平研究人员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发表了较多高质量论文、获得了较多的科研资助等方面表现出色的研究人员;低水平研究人员则是指在该领域中表现较为一般的研究人员。
普赖斯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学术界中存在的“富者愈富”的现象,即高水平研究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和贡献却很大。
这也提醒人们在学术研究中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鼓励更多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
增长老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数学家。 他是物理化学家。 他是生物物理学家。
他是统计学家。
他是信息计量学家。
22
洛特卡,生于波兰,他的父母Jacques和Marie是美国籍,他受到国 11际9930化82--教1199育3098。, 年他,1在9任1英4美-国1国9伯1人9明,口翰通学大用会学化主获学席得公学司士的学助位理,化1学90家1-1902年在莱比 11锡9904大92, 年学美 ,做国 美硕专 国士利 统研局 计究的 学工专 会作利 主,审 席19查09员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190911人美1999口国101192问联--年11题 盟99获11科 国41得, ,学 家伯国 科调 委明家 学查 员翰标 美联 会大准 国盟 主学局 人的 席的的 的副博助 编主士理 辑席学物位理主。学要家贡献 1美9国22公-1共92卫4,生约学翰会霍会普员金斯大学教员Elements of physical biology 1数9学24统-1计94学7,会美会国员大都会生命保险公En司e的rg统et计ics学o家f evolution 1935年,娶了Romola Beattie,终D生em没o有g孩rap子h。y and public health
是哲学态度,这大大地丰富了我的生命,就像
他也感染了那么多其他人一样。
11
Michelis AJ: 他的早逝让我感到深深的哀伤,如今只有
Golders Green公墓的饰板作为这位不平凡的历 史学家和科学家的物质上的纪念品,但是他的 无数的著作将成为他不朽的纪念碑。
12
Eugene Garfield: 1983 年 9 月 3 日 , Derek John De Solla
5
1950(28岁),在科学史的国际大会上提交了普赖斯定律的论文 1951(29岁),将上述论文在Archives Internationales d’Histoire des Sciences上发表 1950-1954(32岁),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科学仪器 1954(32岁),获得科学史的博士学位,剑桥大学 1957(35岁),来到美国华盛顿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顾问 1958(36岁),普林斯顿大学教员 1959(37岁),耶鲁大学访问
Price逝世,就在几周前,我还恭喜他入选瑞典 皇家科学院,被授权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 Derek对利用SCI来产生物理学诺奖候选人感到 很焦虑,我斥责他未出席在费城举办的科技编 辑学会国际会议,并且督促他减少国外行1程3 。
Eugene Garfield:
但是正如他儿子Mark在耶鲁大学9月11日的悼 念会上所说,他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最近 从Derek与Cell杂志的未公开发表的通信来看,他已 经掌握了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他预言人工智能会 改 变 人 类 评 审 过 程 , Derek 是 Scientometrics,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等众多期刊的编委。
Bibliometrics
23
习题
1.什么是参数检验? 2.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3.一元线性回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4
1
一个幽灵一般的人物。
曾经有人说,他是历史上可以无视学科界
限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也有无数人,因为与他的不期而遇,改变了后 半生的研究轨迹,把自己的年华奉献给了信息
计量学。
2
3
普1普93赖赖8斯年斯,,在1R6a岁ff时le,s C在oSlloeugteh 1W (92e后s2t年来Es1s并月ex入2T2e新日ch加生ni,坡cal大Co学ll)ege 1物担98理任3实年应验9用月室数3担日学任逝老助世师理,,,在19那42 物科情被获(1验里长1984理学报得誉B物5他率6a0学史学了为理c年提,年h家 学 家 第科方e在出当间lo, 家 , 一学 面伦了他r,, 个计 的o敦科发全f科量 哲大S学现c套学学i学e的1n皇学之 博6获c6指e家位父 士得)5数年哲。了,增至学实 普(会赖D刊o斯的ct生o增r于o长f英P趋国h势il莱o,s顿op当市hy时,)图。 父书亲馆P在hi重lip建Pr,ice他是家个里裁缝有,整 母套亲的F该an会ny刊d。e solla是个歌手。
男人还是对女人来说都很有魅力,最重要的是 他有雄心。他可以非常轻松而智慧得表达自己, 提出新术语和词汇却不会引起异议,他在1963 年《小科学,大科学》中提出的“大科学”一 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认可的概念。 9
Michelis AJ:
我们共同的兴趣是收集古物,从星盘、古
籍、工具和多数的科学奖章,通常在科学奖章
1948年,将发表过的文献学相关论文辑成《文献学》一书,同年病逝。
19
他是美国语言学家,德语系主任,研究汉语言。
他发现了齐普夫定律。
他的成果被广泛运用于解释因特网现象、国
家收入分布和其他数据集。
20
生于1902年,卒于1950年,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研究不同 语言间的统计表现。齐普夫是德语系主任,哈佛大学教师。他研究汉 语言和人口统计,他的许多工作可用于解释因特网的属性、国家收入 分布和其他数据集。 其主要著作包括: 1932年,Selective Studies and the Principle of Relative Frequency in Language 1935年,Psycho-Biology of Languages 1949年,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他支持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UDC),主张全球采用
此方法为图书分类。
18
生于伦敦,本科主修化学,伦敦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1899年,进入科学图书馆工作,一路升任馆长,任内致力使 该馆成为英国的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欧洲最大的科学文献中心
1927年1,93创8立年英退休国后国,际先书后目担学任社英,国并国相际当书支目持学负社责社长、国际 修订、发文展献通联用合十会进副制会图长书及分隶类属法该的联国盟际之目国录际分研类究委所员。会主席。
7
Michelis AJ: 从海军史的Cyril Parkinson教授那里,
普赖斯开始有了研究历史的灵感,在伦敦我们 谈了很多海军技术史以及其与科学发明的关系, 及对海军福利的影响,他在这方面非常擅长, 科技史成为后来我们30年友极具天赋,如果他愿意,他不论对
4
1922年,生于伦敦(父亲是裁缝,母亲是歌手) 1938年(16岁),实验室助理,South West Essex Technical College 1942年(20岁),物理学和数学学士,伦敦大学 1946年(24岁),冶金物理博士,伦敦大学 1946-1947(25岁),美国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Commonwealth基 金成员 1947(25岁),娶了哥本哈根的Ellen Hjorth 1947-1950(28岁),在新加坡大学,做应用数学的讲师
6
1960(38岁),发表“Heavenly clockwork: the great astronomical clocks in medieval China”(With Joseph Needham and Wang Ling) 1960(38岁),科学史Avalon教授 1961(39岁),出版《自巴比伦以来的科学》(“Science since Babylon”) 1962(40岁),提出Price-Yagi模型 1963(41岁),出版《小科学,大科学》(“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1975(53岁),发表“Gears from the Greeks: the antikythera mechanism” 1981(59岁),获得来自社会科学学会颁发的J.D.Bernal奖章 1983(61岁),在伦敦心脏病突发逝世
方面,我在伦敦会比他在美国有优势,不过一
般是我向他展示我的新发现,他向我解释学术
方面的细节。我们交换复制品,而且看谁能得
到最好的科学古物。
10
Michelis AJ:
我们的友谊非常亲密,尽管是基于学术的,
他是老师,我是学生。尽管海洋将我们阻隔,
我们的友谊持续了30年。他的博学激励了我,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
14
Eugene Garfield:
我曾经当面和Derek说,对于我作为他的出版商 之一而言,他让生活变得很艰难。每个出版商都知道, 将客户的名字拼写正确是首要的。他对于自己的西班 牙犹太出身感到骄傲,坚持要在名字里加上deSolla。 几年前,他才同意以Derek John DeS. Price的名字出版, 这样他的名字才能被正确的引用,以达到索引的目的。
15
Eugene Garfield: 大多数人还是继续叫他deSolla Price,
我们做了大量体力劳动去统一他名字的引用的 变体。对于即将看到受其灵感触发信息图谱新 的激动人心的发展来临的我们,会感到无法弥 补的损失,幸运的是,他教授并激励了足够的 后辈来保证他的工作在未来几代继续发挥16 作用。
他是文献国际联合会的创始人。 他发现了布拉德福定律。 他合毕生之力著成《文献学》一书。
17
生于1878年1月10日,
卒于1948年11月13日,
英国著名图书馆员,
科学文献分类专家,
创立英国国际书目学社(British Society for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