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

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百年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及历史观念1. 前言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英雄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主题。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再现,这些电影作品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百年中国电影中英雄叙事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历史观念。
2. 从简到繁:英雄叙事的起点在中国电影的早期阶段,英雄叙事主要集中在对民族英雄的赞颂和崇拜上。
这些电影作品以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为主角,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电影《义勇军进行曲》通过再现1948年解放军渡过长江的一幕,讴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影开始更加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和人物的复杂性。
观众对于英雄形象的理解也逐渐从单一的英雄崇拜转变为对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3. 由浅入深:英雄叙事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影片中的英雄形象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化,人物角色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英雄,而是具有复杂心理和故事的人物。
这种转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观众的需求息息相关。
电影《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影片通过讲述两位戏剧演员之间的故事,强调了个人命运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悲剧。
观众不再只是简单地看到英雄取得胜利或失败,而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选择,思考社会制度和人性之间的关系。
4. 总结与回顾:英雄叙事中的历史观念无论是早期的英雄赞颂还是后期的复杂叙事,百年中国电影中英雄叙事中都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观念。
早期的英雄叙事强调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而后期的英雄叙事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探究。
通过观看这些电影作品,观众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作品也为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可能性,展示了电影创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英雄叙事是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从唯物史观分析《在太行山上》

从唯物史观分析《在太行山上》-薛栋 03012111 看了电影《太行山上》后,感受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人性正义与邪恶,坚忍与残暴的激荡,我重温了六十多年前那段历史。
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到抗日战争那段战火纷飞而英雄辈出的时代,我被抗日志士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保卫国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
此外,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这部电点,对待历史,我们要理智、科学、辩证地来看待。
从理智的角度来看,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已经大于阶级矛盾,日军的侵略问题已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是迫在眉睫的必须要先解决的矛盾。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军官在奄奄一息的时候,看见一个日本军官在肆意的杀害我们的战士时,他努力使自己站起来,举起手中的刀向那个日本人砍去,没有想到却被敌人从后背插了一刀,鲜血猛地溢了出来,他再次倒下,又再次站起,手颤巍巍的举起,载着八路军对日本人的深仇,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大恨,使劲向那个日本军官刺去。
把中国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我不禁为那位军官气吞山河的壮举所感动,从心底里为他叫好!因为有了无数个像这位军官的英雄壮举,才创造出我们今天的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在这部电影中,我更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
”这些无名的战士前仆后继、战死沙场,就是为了自己祖国能够和平,为了家人、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誓死保护国家,时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让我们感到多么骄傲和自豪!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我们要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致敬!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大公无畏而落泪!所以对待这段历史,我们要理智,既不能被仇恨蒙蔽双眼,更不能忘记这段国耻。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时刻警示自我勿忘国耻,要将振兴中华的责任扛在肩上。
抗战电影是叙述历史,还是折射现实——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的美学反思

, 了 老事
四i} 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范 1文 学
影视评
藻
( 鸡毛信》 / \ 女投江》 沙家洪》 红灯记 》 ,(( ( . ( . 等等。 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用“ 共产党积 极抗战, 国民党积极反共、 消极抗战” 即以 , 强烈而单纯的党派政治视角来看待八年抗 旦 . 战, 取材的几乎全部是敌后战场由共产党领 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或者是东北抗 日联军 抗击日寇的故事, 而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 作战却被有意识地忽略了。 因此 , 这一阶段 的抗战电影, 只能是共产党的政治意图抗战 历史的写照, 也正是这些电影几乎影响了几 代人关于抗日战争的观念和记忆。 最后是“ 民族抗战” 阶段。 始于1979 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李俊导演的《 归心似 【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 战争题材的电影已 经有七十年的历史了。 反思其美学功能一 箭》终于2005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 , 是叙述历史: 即人民杭战、 政治杭战和民族抗战的三个阶段; 二是折射现实: 即中日冲 李俊导演的 常隆基》其间著名的有: 血战 ( 。 ( 突、 国共对峙和台海关系; 三是创造艺术: 即悲剧风格、 喜剧精神和象征意义。 台儿庄》 铁血昆仑》 吉鸿昌》 一盘没有 、 《 、 《 、 《 下完的棋》 将军与孤女》 南京大屠杀》 :(( 、 《 、 《 七七事变》 黄土地 》 晚钟》 战争子午 ( . ,(( 、 《 [关键词】 杭战电影 叙述历史 折射现实 美学反思 线》 黄河绝恋) 等。 、 《 W 以上电影抛弃了五十 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思 维模式 , 中国共产党单一的抗战” 将“ 变成 “ 中华民族集体的抗战”淡化了国共党派的 , 注 非是再现纯粹的客观真实, 正如法国著名电 政治意识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反抗精神,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长河 中, 抗 重的是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 尤其是这 电影给 战题材的影片始终是翻涌不息的惊涛骇浪, 影理论家马赛尔 马尔丹所说的:“ 如果略加 一阶段大量涌现的表现国民党军队在正面 从1935年的 风云儿女短12005年的 常隆 我们提供的现实是一种艺术形象, 《 1 《 战场的抗战, 就有效地弥补了以前在这方面 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艺术形象完全是非 基》其间我们的银幕就不断映现出“ , 起来不 思考, 还有即使是以八路军为主角抗战, 也 现实的(例如特写镜头和音乐的作用), 而且 的不足, 愿做奴隶的人们” 的战斗身影, 中国的影坛 凸现的是两个民族的人‘在战场上的较量, } 生 就一直回荡着“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的时 是根据导演本人在感性和理性上的表现意 吠将军与孤女》 晚钟))o 、 《 ” 用电影来叙述历史, 女 代强音。 如果从1905年算起, 中国电影已经 图再安排过的。 因此 , 抗战题材的 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如果从1935年算起, 只能是特定历史话语中的历史。 二、 折射现 实: 中 日冲突— 国 共对 电影也就经历了“ 人民抗战”“ 、政治抗战” 和 抗战影片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 这100和70 峙— 台海关系 之比, 大概就是在中国战争类型片中, 抗战 “ 民族抗战” 三个阶段。 诚然 , 电影 以其所创造的“ 在场感” 与 题材电影所 占的比例。 我们耳熟能详的有: 首先是“ 人民抗战” 阶段。 始于1935 年 “ 想象性” 的高度融合, 最大限度地克服了人 电通影业公司” 出品, 许幸之导演的 风云 《 《 八百壮士) 《 . ) 塞上风云》 地道战》 地雷 “ ( . 、 《 儿女》终于, , 947年昆 仑影业公司出品, 蔡楚 类艺术千百年来一直难以克服的空间与时 战》 平原游击队》 小兵张嘎》 铁道游击 、 《 、 《 、 《 间、 视觉与听觉、 表现与再现相互分离的美 郑君里联合编导《 一江春水向东流》其 。 队》 血战台儿庄》 烈火金刚》 黄土地》 ( . ( . 、 《 、 生、 学矛盾, 然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决不是还原历 间著名的有:1937年费穆导演的《 联华交响 《 红高粱》( 战争子午线》 铁血昆仑》( 南 ,( ( . ,( 因为历史早已不可还原, 那么任何历史 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 太行山上》 ;等。 ( . ( . 等 曲》1938年史东山编导的“ , 抗战三部曲”保 史 , 都要受制于创作的特定时 、 《 , 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著名电影评论 卫我们的土地》 好丈夫拜 ( 还我故乡》同 题材的艺术作品, 因为“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可 , 年应云卫导演白 吠八百壮士》 , 他在1940年还 代和现实, 家明振江少将说:“ 战争一经发生, 便开始成 古为今用” 是历史题材创作的现实主 导演了 塞上风云》194 7年史东山编导的 以说“ 《 , 为战争电影的表现对象。 不同时代的人们根 电影理论家蓝爱国通过论证电 据各自的需要, 将同一场战争不断地搬上银 《 八千里路云和月祝这些影片以1945年抗战 义美学原则。 影戏” 电影” 到“ 的演变, 指出: 胜利为前后阶段, 前期的记实性的居多, 以 影历程的由“ 幕。 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已经百余次被我们 ” “ 当我们今天改影戏为电影时, 我们突出的 八百壮士》 为代表 , 紧紧追踪时代风云 , 反 不同时代的导演再现于银幕 , 它们已形成了 《 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方 映战争事件 , 表现出了中华儿女不可屈服的 是电影的机械化特征, 有关‘ 本鬼子” 太阳旗”“ 旧 和“ 、中国军民” 和 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于任何传统既有的 后期的反思性的居多, 《 以 一江春 式 , “ 青纱帐” 等类型化的记忆和概念 , 那么, 我 伟大精神, 从而也就具备了现代文化的独有特 为代表, 表现了这场战争灾难给 方式 , 们的抗战电影究竟是要叙述历史, 还是折射 水向东流》 征— 一种现代人的思想、 文化、 性格的表 中国人民的普通家庭带来的无法愈合的创 现实? 抑或是其他。 综观七十年的抗战题材 现手段。 ”中国电影的几代导演就借助“ 抗 伤。 的电影历史 , 笔者认为:它们呈现为三种类 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 , 从一个侧面 型, 而每一种又分为三个阶段。 其次是“ 政治抗战” 阶段。 始于195 1年 日战争” 亚洲和世界七十年的风云变 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 史东山导演的 新儿 折射出了中国、 《 一、 叙述 历史:人 民抗战— 政 治抗 女英雄传》终于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 幻。 , 战— 民族抗战 首先是对应于“ 人民抗战” 阶段的“ 中日 品、 董克娜导演的《 烽火少年》其间著名的 , 的现状。 从十九世纪末的“ 甲午海战” 冲突 ” 有:( 平原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柳堡的 ( 、 、 毫无疑 问, 惜助现代科技电影是迄今 故事》 东进序曲》 小兵张嘎》 地道战》 ( . ( . ( . 、 以来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为止记录历史的首选 式 , 可是这种记录决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一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卜0 1 3 8 — 0 1
、
抗战阶段 “ 国防电影”的历 史观
三、改革开放后抗战 电影 出现新倾 向新思想
7 O 年 代 , 中 日关 系得 到 改 善 。 到 了新 时 期 , 中 E l 关 系
《 戏剧之家 》2 0 1 6年第 1 1( 产抗 战题材 电影历史观 的考量
沈 瑶 ,李 响
( 天津 师 范大 学 天 津 3 0 0 3 8 7)
【 摘 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 了铭记历史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 0 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创作 了大量
他 愚 昧 胆 怯 ,没 有 头 脑 ,影 片 最后 马大 三死 在 了他 曾亲 手 喂 民族 统 一 战线 的形 成 ,起 到 了一 定 的推 动 作 用 。 吃 喂 喝 的 日本 战 俘 手 上 ,实 为 一 种 悲哀 。不 得 不 说 ,这 部 影 ( 二 )全 面 抗 战 阶段 。这 一 阶段 ,在 大 后 方 出现 了直 接 表 现抗 战 的故 事 片 , 比如 武 汉 时 期 的 《 保 卫 我 们 的 土 地 》《 热 片 深 刻 挖 掘 了 国 民劣 根 性 ,思 想 上 也深 入 国 民性 的深 层 意 识 中 。此 外 ,随 着 历 史 观 和 两 党 关 系 的 改 善 ,反 映 国 民 党正 面 血 忠魂 》 《 八百壮 士 》;重庆 时期 的 《 塞上风云 》 《 孤城喋 血》《 中华 儿女 》等 ;这一 时期 电影创作主要 围绕 民族战争 战场 抗 战 的故 事 片 也 有 一 些 佳 作 。人 们 欣 喜 地发 现 ,近 几年 的抗 战题 材 电影 中 , 国军 在 正 面 战 场 上 的 贡 献也 渐渐 显 现 , 这 一 主 题 展 开 。 最值 得 一 提 的抗 日电影 是 史 诗 级 电影 《 一江 片面 强 调 游 击 的这 种 历 史 观 的影 片 逐 渐 减 少 。 春 水 向 东 流 》。 这部 影 片把 抗 战前 后 将 近 十年 间 的复 杂 社 会 而 一 些 对 抗 战 的 新 思 考 新 倾 向 在 近 几 年 的 作 品 中更 是 生 活 ,浓缩 到 一 个 家庭 的 变迁 之 中 ,从 备 受 争 议 的男 性 形 象 日益 突 出 , 《 南 京 ,南 京 》试 图 站 在 日本 人 的 角 度 去来 理 解 的 转 变 ,不难 看 出这 部影 片从 真正 意义 上 开 始 对 中华 民族 的 这 场 战争 。 《 金 陵 十 三 钗 》试 图 从 盟 国的 角 度 ,让美 国人 介 劣 根 性 软 弱 性 做 出了 真 正 思 考 ,并 意识 到 只有 对 自己 的弱 点 人 中 日关 系 ,影 片 选 择 题 材 是 南 京 大 屠 杀 中 美 国 人 如 何 救 中 不 妥 协 ,对 侵 略 者 不 妥 协 ,整 个 民 族 才 有 希 望 。 《 一 江春 水 国人 。李安拍 的 《 色 ・ 戒 》,把战争放在背景上 ,表现的是 向东 流 》可 以说 是 第 一 部 抗 战 电影 对 民 族 自省 的 探 索 。 汉 奸 的情 感 ,尽 量 挖 掘 人 性 化 的一 面 。这 些 从 不 同 角 度 思 考
“十七年”抗战电影史观与类型化研究

总的来说,“十七年文学批评”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写实主义风格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拓展视野,提升思想深度。对于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及 其他类似的作品,应从其贴合生活实际的描写中找到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要 客观地看待其存在的局限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十七年文 学批评”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十七年”抗战电影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观赏性和思想性。这些电影不 仅是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为观众提供 了了解抗战历史、感受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并对后世的电影制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十七年”抗战电影中的优秀之作非常多,如《小兵张嘎》、 《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这些电影不仅在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上出 色,而且在制作和技术方面也非常精湛。然而,我认为还有一些方面可以改进:
在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让人感到既熟悉又新颖。同 时,他也是一位注重细节的作家,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的推进,他都 力求做到精细入微。
汪曾祺的作品中透露着一种平淡而真实的力量。他的作品既不浮华也不张扬, 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普 通人的喜怒哀乐,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种平淡的 力量往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这些“十七年”新诗选本在当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见证了 新中国的发展和变革,也展现了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程和成果。它们也为“人民 诗歌”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和诗歌创作的繁荣,“人民诗歌”仍然是一个 重要的主题。而“十七年”新诗选本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主题,以及对于当 代诗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评价这些选本的价值 和影响,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中国电视剧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大众文化的政治性,二是红色题材影视剧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三是以《北平无战事》为例来谈历史观问题。
第一是大众文化的政治。
从80年代开始,以电视剧、电影、流行歌曲等为代表的港台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内地,尽管这些“靡靡之音”不时被指责为黄色文化或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体现,但并没有阻止这股南来的清新之风刮遍大江南北。
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化改革的展开,新兴都市媒体成为大众文化全面勃兴的平台。
与此同时,这种市场化的媒体也被给予一种代表公众利益的、自由而独立的公共空间。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化成为文化生产的主流逻辑:一方面,文化事业单位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转型;另一方面,如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行业向民营资本开放,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后工业大都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大众文化在内地的兴起有着清晰的文化地理学传播路径,80年代的港台文化深受日本文化影响,而日本文化又受到“二战”后以好莱坞电影、摇滚乐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影响。
如果考虑到80年代日本影视剧传入中国以及90年代好莱坞以分账大片的模式重新回到内地,这些曾经作为“冷战”对立面的文化形式,反而成为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50-70年代形成的依靠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工农兵文艺,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的大众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本身是一种很特殊的文艺形态,大众文化是商业文化,依靠现代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原则组织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背后有一套文化工业系统来支撑。
大众文化的“政治”是一种非宣传的、非强制的、去政治化的文化,大众文化往往看起来没有强烈的政治诉求,讲述的都是儿女情长、家长里短的故事;但这本身也是一种软政治、软价值观的表达,这与冷战时代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政治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大众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一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消音器,对于成熟或正常的大众文化来说,其大众应该就是一个国家、社会里面的大多数人;大众文化一方面要触及到大多数人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地转移、化解这些社会矛盾和困境,这就使得大众文化呈现出两幅面孔,很敏锐又很保守。
站在人性高度反思国产抗战题材电影之观念变化

一、人性的复苏与人文主义关怀的凸显(一)小人物的着重刻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战题材电影有很强的政治性色彩,大部分作品千篇一律,将影片重点放在歌颂上,这个时期的影片着力刻画的是集体主义、革命牺牲精神,所以影片中的革命人物缺少正常人所拥有的性格,被政治化、脸谱化,过分拔高,高尚而又虚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人性渐渐得到了关注,越来越多的抗战片将镜头从集体和英勇伟岸的人物转移到了小人物上。
2009年,管虎导演的抗日题材影片《斗牛》受到好评,这部影片的主角不是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革命战士,而是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憨厚贫穷的村民牛儿。
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抗战时期牛二守牛的故事。
战争的残酷、日军的兽性被一览无余展现的同时,我们也在牛二身上找到了重诺守信、善良质朴的美好品质。
影片对牛二的刻画,折射出了万千百姓的朴实诚善,体现了人性的美好和胜利的曙光。
不得不说,《斗牛》是以小见大的成功范例。
(二)女性人物的提及与重视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文学、影视作品中一直是被忽视、透明化的存在。
在固有思想影响下,我国早期的抗战片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女性则只起陪衬作用。
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早期作品《红高粱》将一部分关注点从男性移到女性身上,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
影片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主要描写了以“我奶奶”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先辈们在红高粱这一片原始之地的生活和悲壮凄惨的故事。
《红高粱》是一部多种元素混合的电影,影片的最后“我奶奶”因抗日死在日寇枪炮之下。
“抗日”毫无疑问是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之一,除此之外,影片还有“我奶奶”持剪刀自卫、与“我爷爷”高粱地野合等情节。
影片塑造出的不单单是一个知晓民族大义的民族英雄形象,更是一个追求解放、渴望爱情、自由不羁的伟大女性形象。
比起单纯的抗日题材影片,《红高粱》无疑更加饱满丰富。
张艺谋的另外一部影片《金陵十三钗》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将焦点对准了女性,并且是出身卑微下贱的女性———妓女。
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探究

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探究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各类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
其中,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备受关注,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究中国电影中的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意义、特点和影响。
一、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意义抗日胜利纪念日是中国人民对于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进行纪念的重要日子。
而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出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英勇抗日战士的致敬和对国家团结力量的赞美。
这些电影通过讲述抗战英雄的故事,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感受到国家的荣耀和团结的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特点1. 真实再现历史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以真实再现历史事件为基础,力求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档案和采访抗战老兵,电影创作者们努力呈现出真实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辛和伟大。
2. 强调人物情感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注重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通过展现英雄人物的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线索,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这些电影不仅是对英雄事迹的赞美,也是对普通人情感的关注,通过英雄的形象,传递出家国情怀和人性的光辉。
3. 强调团结力量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强调团结力量的重要性。
这些电影以团结抗敌的精神为主线,展现了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和团结一心,以及各个群体和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这种团结力量的呈现,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导观众珍惜团结和和平的珍贵。
三、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的影响1.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通过英雄人物的形象,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观众在观看这些电影时,不仅能够感受到英雄的伟大和牺牲精神,也能够被激发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历史意识抗日胜利纪念日题材电影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作者:沈瑶李响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
【摘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铭记历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创作了大量的抗战题材电影。
然而,电影是一门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艺术,随着国际形势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国产抗战题材电影的历史观也在不断改变。
本文将从抗战阶段、1949-1978年及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来考量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
【关键词】抗战电影;历史观;阶段变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38-01
一、抗战阶段“国防电影”的历史观
关于抗战,准确来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应该开始计算。
1931-1937年被称为局部抗战阶段,1937-1945年被称为全面抗战阶段。
(一)局部抗战阶段。
在局部抗战阶段,因为国民政府当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所以制片公司不能直接提“抗战”“抗日”这些字眼儿,如有违反轻则镜头被剪掉,重则影片遭禁。
虽然很多影片表面不提抗日,但抗日的意图传达得非常鲜明。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防电影”。
在电影界,以1936年11月“联华”出品的《狼山喋血记》、“新华”1936年底出品的《壮志凌云》最为突出。
这一时期的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国民政府,鼓舞群众的抗日激情,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全面抗战阶段。
这一阶段,在大后方出现了直接表现抗战的故事片,比如武汉时期的《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重庆时期的《塞上风云》《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这一时期电影创作主要围绕民族战争这一主题展开。
最值得一提的抗日电影是史诗级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部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变迁之中,从备受争议的男性形象的转变,不难看出这部影片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对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软弱性做出了真正思考,并意识到只有对自己的弱点不妥协,对侵略者不妥协,整个民族才有希望。
《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是第一部抗战电影对民族自省的探索。
二、1949-1978年的抗战电影极具功利主义
1949年,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为了使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牢固而又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片面强调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巨大贡献而忽略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相对于国共两党共同抗日来说,片面强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即游击战的作用,而正面战场的丰功伟绩却荡然无存,因此形成了“裁剪历史,服务政治”的历史特点。
并且,为了过度强调英雄人物,塑造“高大全”的形象,侵略
者被丑化与贬低。
不忠于历史,以局部代全部,这一时期抗战的历史观发生了极大的偏差,使得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在国际上不被认可甚至被诟病。
但是,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来看,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民党极有可能再次卷土重来,共产党必须树立一个高大的统治地位来统领意识形态,因此,这一时期的功利主义与不忠于史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改革开放后抗战电影出现新倾向新思想
70年代,中日关系得到改善。
到了新时期,中日关系更加友好,当时电影界对“还拍不拍抗战片”展开过多次讨论,各厂对于拍抗战片都特别谨慎。
80年代出现了一批抗日战争反思片,这种反思片没有一味丑化敌人,影片的结尾都是归到“中日两国人民一定要世代友好”这样一个主题上。
90年代以来,日本的极右翼势力在文化、教育、思想各界更为活跃,对地区安全和国家间关系造成的破坏,令人警觉和忧虑。
与之对应,中国也相继拍摄了一批控诉日军战争罪行的影片。
最值得一提的是姜文的《鬼子来了》,这部影片风格夸张,但也牺牲了某些真实性和合理性。
马大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同时,他的身上也有着中国农民的劣根性,他愚昧胆怯,没有头脑,影片最后马大三死在了他曾亲手喂吃喂喝的日本战俘手上,实为一种悲哀。
不得不说,这部影片深刻挖掘了国民劣根性,思想上也深入国民性的深层意识中。
此外,随着历史观和两党关系的改善,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故事片也有一些佳作。
人们欣喜地发现,近几年的抗战题材电影中,国军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也渐渐显现,片面强调游击的这种历史观的影片逐渐减少。
而一些对抗战的新思考新倾向在近几年的作品中更是日益突出,《南京,南京》试图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来理解这场战争。
《金陵十三钗》试图从盟国的角度,让美国人介入中日关系,影片选择题材是南京大屠杀中美国人如何救中国人。
李安拍的《色·戒》,把战争放在背景上,表现的是汉奸的情感,尽量挖掘人性化的一面。
这些从不同角度思考侵华战争的影片,让观众眼前一亮。
参考文献:
[1]吴小丽,徐生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吴琼.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1).
[4]史博公.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C].论文.
作者简介:
沈瑶(1996-),女,江苏南京人,汉族,本科在读,天津师范大学;
李响(1985-),男,天津人,汉族,实验师,硕士,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