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细数100位中国导演及其代表作

刘伟强是香港电影里的传奇人物,有着超乎常人的掌控力。在他所拍摄的作品里,绝大多数都成为了经典,几乎可以称得上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人物。
作品:《无间道1、2、3》《拳神》《决战紫禁之巅》《头文字d》《伤城》《游龙戏凤》《精武风云》《不在让你孤单》《血滴子》
7、李安:怒放色彩
李安,1954年10月23日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德安,硕士。是一位享誉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曾担任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喜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成为迄今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且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2006年凭借电影《断背山》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李安为华人影坛做出了极大贡献,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
作为华语影坛极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身兼监制和导演于一身的陈可辛,近年“制造”的四部电影《十月围城》、《投名状》、《如果爱》、《门徒》为中国电影贡献了高达6亿人民币的票房。
90年代初,陈可辛已经创造了一系列电影票房奇迹。包括他获奖无数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1991年),以及UFO时期的作品《风尘三侠》(1993年)、《金枝玉叶》(1994年),以及《甜蜜蜜》(1997年)。其中《甜蜜蜜》获得9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并被《时代》杂志誉为当年十佳电影之一。
《如果爱》是一部很“好听”电影,该片耗资8000万人民币,被业内人士预测为2005年最具观赏价值的华语影片。
《投名状》首次集结了李连杰和刘德华二人,还斥资过亿拍摄该片,可谓声势浩大。而效果足以震撼华语电影界。
陈可辛是那种要么不拍,要拍就拍佳片的导演。绝不会因为一点利益而动摇,这一点值得很多电影人学习。
王家卫在电影界有什么影响力?

王家卫在电影界有什么影响力?一、开创“王家卫风格”的奠基人王家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电影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常以浓郁的诗意和独特的影像美学著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王家卫的风格以缓慢的剧情节奏、迷人的摄影技巧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而闻名。
王家卫的导演作品包括《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春光乍泄》等,这些作品充满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擅长运用影像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他的电影世界。
二、深受国际认可的艺术家王家卫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广泛认可,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他的电影多次获奖,并成为国际电影节上的焦点。
他是中国首位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导演,并且多次获得台北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
王家卫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打动了观众,使得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三、对当代电影语言的重要贡献除了个人风格的贡献,王家卫还在电影语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电影语言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王家卫擅于运用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充分发挥了电影这一视听媒介的特点。
他的镜头语言诗意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深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作品不仅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所突破,还在剧情结构和节奏掌控上有独到之处,使得观众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四、对华语电影产业的推动作用王家卫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导演,他还积极推动和支持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
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培养和扶持了许多新生导演,为华语电影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影响力,也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
他的作品常常在票房上取得突出成绩,将中国电影推向了国际市场。
他的成功不仅使华语电影产业受益,也为整个中国电影界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王家卫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赢得了国内外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认可。
《2024年《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范文

《《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篇一《渔光曲》_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一、引言《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佳作,代表着那个时期电影艺术的高度和影响力。
此篇论文将通过深入探讨其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展示这部影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渔光曲》的创作背景与主题紧密相连,它以渔村为背景,展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这部电影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渔民的日常生活,从渔船上的劳作到夜晚的宁静,从亲情、友情到爱情,无一不体现了电影的深刻主题——人性的坚韧与美好。
三、创作导向1. 艺术表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界,《渔光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脱颖而出。
影片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通过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真实地再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
同时,影片在色彩运用和音乐配乐上也独具匠心,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2. 时代背景: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电影,《渔光曲》在创作上紧密结合了时代背景。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电影通过渔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困境和内心世界。
3. 进步思想: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和编剧将进步思想融入其中。
他们通过渔民的勤劳、善良、勇敢等品质,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意涵《渔光曲》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
首先,电影通过渔民的勤劳、善良等品质,传递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其次,电影通过反映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电影还通过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结论《渔光曲》作为20世纪30年代进步电影的代表作品,其创作导向与文化意涵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伟大的作品

最伟大的作品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从文学到绘画,从音乐到电影,有许多杰出的作品令人赞叹。
然而,要找到最伟大的作品并非易事。
因为伟大不仅仅是指创作的精湛程度,还涉及到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永恒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被广泛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品,并试图理解它们为何被公认为伟大。
文学方面,莎士比亚的作品无疑是最伟大的之一。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作品不仅仅在当代享有盛誉,历经数个世纪后仍然被广泛研究和演出。
这些戏剧作品展示了人类复杂的情感、智慧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类本质的思考。
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人物塑造,创造出了一系列经久不衰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音乐领域同样有着许多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九交响曲》往往被认为是顶尖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庄严的管弦乐声和独特的合唱部分,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和希望的渴望。
这首交响曲的创造性和情感力量吸引了无数的听众,并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绘画领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以说是最伟大之一。
这幅画以其微笑和神秘感而闻名,引发了人们对于画中人物的无尽猜测和分析。
达·芬奇通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复杂性。
《蒙娜丽莎》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后世艺术家们的灵感之源。
此外,电影也有一些被广泛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品。
《教父》系列电影是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之一。
这部三部曲以其细腻的剧情、出色的演员表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为观众描绘了黑帮家族的兴衰和复杂的关系。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通过《教父》系列电影,展示了对于人性和权力的深入洞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电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综上所述,最伟大的作品是那些在创作技巧、表达力量和影响力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的作品。
文学、音乐、绘画和电影领域都有许多以其独特之处而被赞誉的杰作。
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

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一百年的电影,一百部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夜空中寻找一些最亮的星星并不容易,难免有所遗漏,因为灿烂的星空很容易让人们的目光迷失,但谨以这样的方式向中国电影,和中国那些真诚对待的电影工作者们致敬!这个帖子的内容出自《看电影》杂志为中国电影百年所出的一部增刊,这个评选是《看电影》编辑部综合中国电影工作者、电影学者、影迷网络及邮件投票结果最终整理而成的,虽然尽力照顾了方方面面的题材、风格、类型、影响力等等的因素,但它一定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不公正性。
实际上任何一种形式的评选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颇的,因为人类的价值观和角度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所看重的价值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电影永远具有新鲜的无穷魅力的原因。
100、《一个字头的诞生》导演:韦家辉(1997年)如果说六十年代中期的张彻开创了香港电影的英雄时代,那么九十年代之后,特别是徐克的《黄飞鸿》之后,香港电影则基本上进入了解构英雄或曰“反英雄”的时代,《一个字头的诞生》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本片尤其强调了“选择”的重要,影片对黑帮人物的诠释是完全颠覆性的,而全片的手法也完全是颠覆性的,无论运镜、剪辑、音乐、结构全部不循章法,而又表现出极高的技巧性和令人称绝的创意,可谓鬼才之作。
本片站在彻底的严肃的对立面上,彻底嘲弄和解构了一切黑帮英雄片中曾有过的庄严。
然而在这个两段式影片的结尾,韦家辉却又令时光倒回从前,提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命题:你眼下的行为,正决定着你的未来,尽管命运无法把握,但结局却可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99、《十三太保》导演:张彻(1970年)张彻逝世于2002年,他留给世人的,除了他一生倡导的“阳刚”二字,还有由他开创的中国暴力美学一派,如果说《独臂刀》是张彻电影精神的代表,那么《十三太保》则是张彻电影美学的代表。
本片亦是狄龙和姜大卫登上银幕最初的作品之一,这两位形象气质各异的小伙子为张彻提供了新的灵感,而本片中也正是狄龙的一段借鉴京剧《太平桥》的死亡之舞,以及姜大卫的五马分尸场面最令人难忘。
揭示文艺作品——电影《阿甘正传》的深刻主题

揭示文艺作品——电影《阿甘正传》的深刻主题电影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其中《阿甘正传》被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感人的故事,感动了亿万观众,成为了不朽的艺术品。
首先,该电影强调了母爱的力量。
电影中的阿甘在童年时期受到了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教导,这让他具备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电影中的多数人物也体现了母爱的力量,无论是珍妮的母亲还是阿甘的妻子,都通过母爱的力量改变了阿甘的生活和人生观。
其次,该电影也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阿甘和那个叫巴巴的战友,无论是在越南战争中还是在回国后,都是彼此最坚定的伙伴。
阿甘对巴巴的坚定承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离不弃,是友情的最高形态。
电影中也有其他人物之间的友情,如阿甘和珍妮,两人从小一起成长,无论遭遇什么挫折,都在彼此的支持下前进。
最后,该电影还强调了勇气与希望。
阿甘虽然身体上有所残疾,但他的心灵却是强大的,他从不放弃,永远相信自己的能力。
电影中也表现出了许多人物的勇气和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努力,战胜了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电影《阿甘正传》强调了母爱、友情、勇气和希望等深刻主题,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它通过感人的故事和
深刻的主题,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和价值,激发了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
电影音乐鉴赏——《霸王别姬》

电影音乐鉴赏——《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一部由陈凯歌导演的影片,它于1993年上映,至今仍然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该电影讲述了两个戏剧演员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中生活的故事。
除了其壮丽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外,这部电影还拥有富有灵魂和充满感情的音乐。
本文将介绍《霸王别姬》中的三首代表性音乐作品,并探讨它们如何为电影的情感和主题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一首,开场音乐《大红灯笼高高挂》。
这首歌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中,是新年的象征之一,也代表着乐观、兴旺和喜庆的情绪。
在电影中,这首歌标志着故事的开始,同时也展示了1990年代初的中国。
电影开场中,故事人物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这首歌,看似欢快的氛围却奇妙地和故事的主题呼应。
尽管许多场景中表现出戏剧的虚伪和偏见,但这首歌强调了生命的庆祝和欢乐,突出了人性的美好和幸福的概念。
这种对人性的探究以及对乐观的探求一直贯穿了整个故事。
第二首,京剧曲目《霸王别姬》。
这首曲子是电影中的主题,也是电影名称的起源。
它的传统音乐结构和慢节奏完美地表现了故事中角色的情感状态。
在该曲子的演奏中,主人公程蝶衣和段小楼表演了《霸王别姬》这个古老的传统戏剧,这个经典小品描述的是战场上悲剧的发生。
在电影的故事中,这首曲子代表了失去和离别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困惑和痛苦的感觉。
这首传统曲子的情感深度和氛围的营造为电影带来了神秘的色彩和悲伤的氛围,而这种色彩和氛围也是贯穿整个电影的核心主题。
第三首,电影结尾的音乐《生命须用心去体验》。
这首曲子非常贴切地表现了电影的主题和故事,强调了生命的不易和珍贵。
在这个电影结尾的场景中,主人公程蝶衣重返戏剧舞台表演《霸王别姬》。
在这种情况下,这首歌代表了对人性和生命的希望和信仰。
这个电影结尾的音乐代表了电影中的情感高潮,并给观众留下了强烈而难忘的印象。
这首曲子以它流畅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鼓舞着每个人用心生活,珍惜每一个时刻。
张国荣为什么叫哥哥_张国荣个人简介

张国荣为什么叫哥哥_张国荣个人简介很多人都知道张国荣的爱称是“哥哥”,圈中的晚辈艺人也好、媒体记者也好、他的粉丝也好,大家都喜欢称呼他“哥哥”。
那么张国荣为什么叫哥哥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张国荣被叫哥哥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张国荣被叫哥哥的原因1、“哥哥”这个昵称的首个出处源自1987年,张国荣与王祖贤合演徐克经典影片《倩女幽魂》,饰演女鬼“小倩”的王祖贤在戏中唤宁采臣(张国荣饰演)时用了“哥哥”两个字,后来“哥哥”这个名字便成为大家戏外对张国荣惯用的称呼。
2、“哥哥”的第二版本则来自1993年张国荣与林青霞合作拍摄《白发魔女传》,当时片场的人都称林青霞为“姐姐”,与她同样分量的男主角张国荣则顺理成章成为“哥哥”。
张国荣对这个称呼非常受落,久而久之“哥哥”也就成为张国荣的花名。
3、有次刘嘉玲、王菲他们去张国荣家打牌,原本是张国荣叫唐生为哥哥的,后来她俩听差了,将张国荣叫做了哥哥。
麻友们看着好玩没说破她,结果叫的人越来越多。
张国荣个人简介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生于香港,歌手、演员、音乐人;影视歌多栖发展的代表之一。
1977年正式出道。
1983年以《风继续吹》成名。
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坛第一支同获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的舞曲。
1986年、1987年获劲歌金曲金奖。
1987年凭借专辑《爱慕》成为首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华语唱片在韩国销量纪录保持者。
1988年、1989年获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
1995年专辑《宠爱》在韩国创销量纪录。
1999年获得香港乐坛最高荣誉奖金针奖。
2000年获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2010年入选美国CNN评出的“过去五十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或者乐团” 。
他擅长词曲创作,亦担任过MTV导演、唱片监制、演唱会艺术总监等。
1978年开始参演电视剧。
80年代中期将事业重心移至影坛,之后成功塑造了宁采臣、旭仔、程蝶衣、欧阳锋、何宝荣等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2006-08-02 10:44:45)转载分类:生活总在别处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旧文,就算普及电影史知识。
不过如今看看觉得自己的选择难免偏执,黑白片多了些几乎占了一半,而把《悲情城市》排出在外就是自己的大失误了。
昨夜又看《悲情城市》,感觉到好电影真正的力量。
以下是原文——什么是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重大领域,集强大视听功能于一体,利用最为形象与直接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可能的影响力之广之深之远可谓无所能及。
电影的影响力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
它开创新的电影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它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思潮、新的时尚潮流。
以此为标准,我们从1905年至今创作的中国电影中选取了10部,这就是我们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作品。
1,《神女》《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内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艺术质量。
这是一部重视电影的视觉艺术因素,运用得也相当成功和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银幕的视觉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叙事手段出现,而且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电影美感。
《神女》的视觉造型虽保留了早期电影的基本风格,但与此时的大量影片比,仍透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清新气息,吴永刚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造型的形式美。
同时他又很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简洁鲜明的画面形象成为影片叙事和表现中的有力手段。
并且还在某些地方大胆试用了一些不做完整的空间交待的处理方法,尝试直接以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展开段落,造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对于光影、构图等手段的某些有明显戏剧性目的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
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朴素而又凝炼鲜明的视觉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本片是吴永刚由美工师而转任导演的处女作,无论是题材、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形式的表现方面,都渗透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形成一种委婉、含蓄的艺术风格。
影片能创造出这种不同于侧重传奇性的影戏传统的民族审美意境,一方面在于其善于适当地淡化外部冲突,对于一些影戏中常一笔代过的地方,却用非常细腻的细写描写和刻画强化出来,把较强烈的思想和情绪起伏通过较平易的地方叙述出来,于平易处见波澜。
另一方面在于其追求再现与抒情的统一。
《神女》在真实朴素的叙述风格的基础上,比较注意把画面,镜头和蒙太奇的表现功能、抒情功能与再现功能、叙述功能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叙事层面本身的韵味,使影片渗透出一种诗情。
2,《大路》《大路》是在中国电影由无声向有声过渡的特定时期摄制的,是一部形态独特的影片,它不仅在声画结合上采用了“配音片”的形式,更展示了一种浪漫飘逸的精神面貌,令人产生“诗画电影”的联想。
音乐和歌曲是影片构成的重要基础之一,聂耳作曲的《大路歌》、《开路先锋歌》,任光作曲的《新凤阳歌》、《燕燕歌》等在表现情绪和推进情节发展上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以歌曲为主的抒情性段落成了影片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
另外,这部影片在音响效果的音乐化处理方面进行的尝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孙瑜的影片创作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情,被称为“银幕诗人”。
与其它不少左翼影人不同,孙瑜的注意力不放在求真,而在于求善求美。
他的作品往往较少揭露性,而是富于主观的理想和憧憬,常常透露出一种欧文、傅立叶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他想往乡亲邻里间互济互爱的和谐生活,热情地歌颂这种生活方式,抨击战争对这种和谐生活的破坏,以此来表达他自己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而《大路》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更使人直接联想到好莱坞影片《西线无战事》的结尾处理。
这种诗情实际上带着一种好莱坞式的梦幻色彩,当中也多少反映了某种好莱坞式的观照生活的方式的影子3,《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以如火如荼的感情,揭示了民族危难关头,整个社会处于纷繁动乱之中,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正义呐喊。
影片将中国古典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艺术的表现技巧,融汇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中,创造了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故事结构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影片把抗战前后将近十年间的复杂社会生活,浓缩到一个家庭的遭遇之中,进行精心的艺术构思,形成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影片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素芬的善良朴实、吃苦耐劳,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传统的优良品德;张忠良则具有小资产阶级性格的软弱性和两重性的特征;其他人物如王丽珍、何文艳等也各具特色。
扮演这些人物的演员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各自在表演上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它拍成于1947年10月上映,受到观众的空前欢迎,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达70余万人次,继《渔光曲》后,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
当时各报纷纷发表文章,认为这部影片“标示了国产电影的前进道路”,使“我们为国产电影感到骄傲”。
4,《小城之春》《小城之春》的故事发生在八年战乱后江南某一小城市的一个破落家庭里,只有夫、妻、妹、仆、客五个人物出场。
影片通过反复交替出现的古老荒芜的城头,颓败倒塌的庭园、低沉悲惨的音乐、缓慢的节奏,将少妇的新愁旧情、冷漠的家庭生活和如同一潭死水中的人物精神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对“发乎情、止乎礼”的复杂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制高点。
费穆的电影创作,更多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气息。
但作为一位现代儒生和电影上的“国学派”,费穆并不僵化。
他在表达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的同时,着意于探索“使用现代创作技巧”来“把握民族风格”。
这种探索的最为集中的体现,是1948年拍摄的《小城之春》。
在这部以抗战结束后几位知识分子的复杂情感经历为叙事内容、充满内省精神的影片中,费穆将中国的诗、画、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电影的时空技艺作了圆浑的嫁接,创造出一种富于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小城之春》是体现民族电影“冷隽型”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它既是古典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堪称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的一枚硕果。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
1948年的《小城之春》显然生不逢时。
这部散发着颓靡风格的远离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情感纠葛的作品,与奔腾活跃的时代脉搏南辕北辙。
当时有评论说,“《小城之春》是一首真正的古中国诗————温柔淳厚。
但春光局促于颓域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
这还是最温和的批评。
因此诸多原因,《小城之春》沉寂了数十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评论者们重新翻检出来,并获得了几乎至高无上的评价,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
费穆也被重新发现,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5,《小兵张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十七年”的电影创作具有许多突破性进展,本片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反映现实生活,表现革命斗争,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演之一崔嵬(1912—1979)早年从事左翼戏剧活动。
1954年转入电影界,先当演员,后当导演,是“北影四大帅”之一。
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
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味,尤其是运动长镜头的运用让观众叹为观止。
6,《芙蓉镇》《芙蓉镇》以一个家庭道德悲剧来折射历史,以人性的心路历程来显现历史的足迹。
本片是“中国政治伦理情节剧”的经典文本,是著名导演谢晋的代表作。
谢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意义在于他继承和发扬了一种传统,一种将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政治伦理情节剧"的电影传统。
柯灵曾经指出,"郑正秋逝世表示了电影史的一章,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开头。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电影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郑正秋-蔡楚生-谢晋的发展线索:以家庭为核心场景的政治-伦理情节片一直是中国最有社会影响的电影。
谢晋在50年的电影创作经历中,一直是一个始终愿意与"时代"步伐保持同步的艺术家,是一个始终希望并且确实成为了主流电影的代表的艺术家,当他的创作模式与"时代"的步伐出现异步状态时,他往往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刷新",使自己一直占据着中国电影的主流位置。
7,《黄土地》1984年至1986年,一批被称作“第五代”的年轻导演诸如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相继推出《黄土地》、《黑炮事件》、《绝响》等影片,骤然在中国影坛上推涌起“探索电影”的浪潮。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黄土地》的成功在于它仅仅把故事当作外壳,它通过超时空的开拓,抒发了作者对土地、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影片中许多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如广阔天垠、气势磅礴的黄土地,安详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形象,甚至许多风俗民风的描写,例如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都和人物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
影片在摄影、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也出了大格,然又无不内蕴深意。
《黄土地》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7,(并列)《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的第五部影片,本片风格与他的四部前作完全不同,他的头两部影片《黄土地》到《孩子王》,属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为以后作准备的,一方面是作电影理解的准备,另方面则是电影技巧的准备。
他说:“这个阶段对我已成过去”。
《霸王别姬》一片借助于几位京剧演员人生、命运的曲折展现对人的生存理想与现实存在着的永恒矛盾做了哲理的探索与阐释。
感情强烈,情节曲折,充满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并邀请几位大明星主演,具备充分的商业元素,同时,也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与陈凯歌的前作是一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