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课程电子教案
中国电影史_PPT讲稿___07_08讲

第四代——成员结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念分析
谢飞(1942)
原籍湖南宁乡,出生于陕西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 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导演的主要作品有: 《我们的田野》(1983)、《湘女萧萧》(1986,获 法国第4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西班牙第26届 圣塞巴斯提安国际电影节堂· 吉珂德奖)、《本命年》 (1989,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第13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世界屋脊的太阳》 (1991,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香魂女》 (1992,广电部优秀影片特别荣誉奖、第43届西柏林 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 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10大华语片之一)、《黑骏马》 (1995,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音 乐艺术成就奖、俄罗斯第5届圣彼德堡电影节组委会特别 奖)、《益希卓玛》(2001)。
LOGO
第四代
——中国新电影运动的前驱者
内容概要
1
中国新电影运动及特点
2
新时期电影变革的三种模式
3
第三代——常规模式的延续
4
第四代——成员结构和观念分析
Company Logo
中国新电影运动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电影 艺术上的大倒退.文革后中国人惊讶地发现, 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已形成巨大差距,又一 次失去文化自信力, 形成文化错位,从而全 盘接收八十年代已经落潮的以法国新浪潮电 影为标志的西方新电影,以此建构八十年代 后的中国艺术电影。中国新电影运动是在计 划经济国营电影制片厂体质下、在执政党的 电影界官员夏衍、陈荒煤、钟惦斐的保护与 扶植下展开的
Company Logo
第四代——成员结构和观念分析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教案讲义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教案讲义第一章:中国电影艺术概述1.1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转型期。
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
1.2 中国电影的艺术特色探讨中国电影的艺术特色,如戏曲、民俗、社会现实等。
分析中国电影的表现手法、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
1.3 中国电影与社会文化讨论中国电影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分析中国电影在反映和塑造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2.1 《霸王别姬》介绍《霸王别姬》的导演、演员和制作背景。
分析电影的艺术风格、叙事手法和主题思想。
2.2 《活着》介绍《活着》的导演、演员和制作背景。
分析电影的艺术风格、叙事手法和主题思想。
2.3 《大红灯笼高高挂》介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导演、演员和制作背景。
分析电影的艺术风格、叙事手法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中国电影的类型与流派3.1 喜剧电影介绍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分析喜剧电影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2 爱情电影介绍中国爱情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分析爱情电影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3 武侠电影介绍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分析武侠电影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中国电影产业与市场4.1 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介绍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结构和主要参与者。
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4.2 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探讨中国电影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票房、观众和市场需求。
分析中国电影市场的机会和竞争态势。
4.3 中国电影与国际市场介绍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发展策略。
分析中国电影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的角色和挑战。
第五章:中国电影未来的展望5.1 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扩大和艺术创新。
探讨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
5.2 中国电影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如审查制度、市场竞争和创意不足。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还能够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变迁。
本文将根据中国电影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探讨其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简介中国电影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电影史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电影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课程将涵盖从早期无声电影到当代电影的各个时期和流派,以及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培养对电影的审美能力、批判思维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内容1. 早期无声电影时期本部分将介绍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早期电影的技术特点、制作方法和主题。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的先驱人物和作品,如《定军山》和《神女》等。
同时,还将涉及到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影响。
2. 电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部分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和代表作品,如张艺谋的《红高粱》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等。
同时,还将探讨中国电影在表现手法、故事结构和美学风格等方面的突破和变革。
3. 时代背景下的电影创作本部分将通过学习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了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在抗战时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表现和影响。
同时,还将探讨电影作为社会反映和批判的媒介在这些时期的作用。
4. 当代中国电影这一部分将介绍中国电影在当代的发展和成就。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状况。
同时,还将探讨当代中国电影的主题和风格,如社会现实题材、文化认同和个人情感等。
三、教学方法1. 影片观看与分析学生将通过观看电影作品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电影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和意义。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来表达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评价。
2. 文献阅读与研究学生将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深入了解中国电影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教案讲义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教案讲义第一章:中国电影艺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掌握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理解中国电影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概述中国电影的特点和风格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中国电影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展示法:播放经典中国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阶段和事件的分析报告第二章: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1905-1949)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掌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些早期经典作品及其特点理解中国电影艺术在早期发展中的影响和意义2.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概述早期经典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早期中国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影响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早期中国电影艺术的影响和意义展示法:播放早期中国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早期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早期经典作品的分析报告第三章:新中国电影艺术(1949-1978)3.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掌握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及其特点理解新中国电影艺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3.2 教学内容-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概述经典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新中国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新中国电影艺术的意义和影响展示法:播放新中国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新中国电影艺术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新中国经典作品的分析报告第四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艺术(1978-至今)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典作品及其特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变革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概述经典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艺术的特点和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变革展示法:播放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影的艺术风格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艺术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经典作品的分析报告第五章:中国电影艺术的未来展望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掌握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5.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概述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创意实践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项目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和发展项目的分析报告第六章:中国电影艺术的类型与风格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掌握中国电影艺术的多样化风格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如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纪录片等各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中国电影艺术的多样化风格及其表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和风格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案例分析法:播放各类型的代表作品片段,分析其艺术风格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分析报告第七章:中国电影艺术的名导演与名演员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掌握中国电影界的名演员及其表演艺术理解名导演与名演员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贡献和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王家卫等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特点中国电影界的名演员:如巩俐、张国荣、章子怡等名演员的表演艺术及其代表作品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名导演与名演员对中国电影艺术的贡献和影响案例分析法:播放名导演与名演员的代表作品片段,分析其艺术特点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界的名导演与名演员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中名导演与名演员贡献的分析报告第八章:中国电影艺术的传播与影响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掌握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理解中国电影艺术传播的意义和挑战8.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在国内外的传播渠道:如电影院、电视、网络等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如国际电影节、海外发行等中国电影艺术传播的挑战与机遇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的传播渠道及其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影艺术传播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传播与影响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传播挑战与机遇的分析报告第九章:中国电影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交流的现状与发展掌握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和成果理解国际交流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9.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和成果:如电影节、合拍片等国际交流对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与国际交流的现状与发展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国际合作对中国电影艺术的意义和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的重要项目和成果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见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国际合作重要项目和成果的分析报告第十章:中国电影艺术的前沿话题与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前沿话题及其讨论掌握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10.2 教学内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前沿话题:如数字技术、网络电影等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思考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电影艺术当前的前沿话题及其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创意实践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中国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项目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当前前沿话题及其讨论的理解课后作业:学生对中国电影艺术创新和发展项目的分析报告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特点和风格,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电影史是一门研究中国电影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中国电影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风格流派以及重要导演、演员、制片人等。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电影史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国电影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电影历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阶段特征。
2、熟悉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演员、制片人及其代表作品。
3、了解中国电影的风格流派和艺术特点。
4、掌握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意义。
5、提高学生对中国电影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其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电影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2、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和演变(1910年代-1930年代)。
3、中国电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电影发展(1949年-1970年代)。
5、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的复苏和发展(1970年代-1990年代)。
6、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和挑战(1990年代至今)。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解:由教师详细讲解中国电影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内容。
2、影像分析:通过观影和分析影片,深入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3、案例研究:通过对代表性案例的深入探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4、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观点和见解,加深对中国电影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对中国电影历史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方面:1、出勤率: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和课程活动的出勤情况。
2、作业: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情况,包括影片观看和分析报告等。
3、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4、期末考试:学生参加期末考试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和参考书:使用相关的中国电影史教材和参考书。
中国电影史_PPT讲稿___11-12讲

新生代——贾樟柯
贾樟柯语录: ‚我是比较偏爱纪实美学,这不是说我们这个 时代只能用纪实的方法才能表现,也不是说我 们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纪实才能表达。我一直 觉得纪实是最贴近电影本体的方法,透过纪实 的方法能够看到真正的电影之美。所谓电影之 美就是电影本体透露出来的美感,就好像绘画 要研究材料一样,电影这种材料最有特点的就 是纪实性,巴赞、克拉考尔几十年前就这样说 过,但是具体到每一位导演,需要一个选择的 过程,而我选择了纪实。‛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第一阶段(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 民俗电影时期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以国际电影节获奖为突破 口‚走向世界‛ 代表作品:《黄土地》《红高粱》《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至末期) 独立电影时期 新生代导演以体制外操作的‚地下电影‛,继 续在国际电影节上以‚另类‛形态继续着中国 电影的国际影响。 代表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小武》 代表人物:王小帅,贾樟柯……
新生代代表——王小帅
《十七岁的单车》 导演:王小帅 主演:崔林,周迅,李滨,高圆圆 出品:吉光公司(Arc Light Films) 北京电影制片厂 时间:2001年 获奖: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新生代代表——姜文
姜文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时间:1994年 改编:王朔的《动物凶猛》 导演:姜文 主演:宁静,夏雨 获奖: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 导演、最 佳男主角等四项大奖 题材:文革电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新生代——贾樟柯
《中国电影史》课堂教学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doc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95002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适用对象:无限制先修课程:无要求一、课程的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
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
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电影史》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中国电影史》属于中国电影史普及课程,主要介绍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走过的艰难曲折又光辉灿烂的历程。
本门课内容分上下两篇。
上篇为中国早期电影(从中国电影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前),包括早期的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30年代以后出现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战期间中国电影的艰辛发展,抗战后中国电影的浴火重生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篇为新中国电影(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文革”前“十七年”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及其成就,“文革”时期独特的电影现象,“文革”结束后新时期中国电影春天的到来,几代电影人共同谱写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本门课程信息量大,涉及中国电影史上诸多重大事件、杰出电影人、优秀影片等,有丰富的电影海报、电影剧照、影人照片等图片资料,大量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力求生动形象地再现中国电影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声片的成功尝试:《桃李劫》标志了国 产片开始掌握了有声电影的基本称作规律
• 到了《马路天使》堪称30年代有声片艺术 探索的集大成者。
• 1936年,有声片才基本取代了默片:
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 (1931-936)
1、“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 电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
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 代(1905-1931)
• 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庄子试妻》。 严珊珊成为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演员。
• 1916年,张石川与管海峰等人合作,在 徐家汇创办“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 《黑籍冤魂》
• 建立和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多种 尝试中,都与外国资本有从属关系,和 依赖性,也是中电影资本从外国资本的 控制转向本国资本经营的一种过渡形式。
2、1931年9月,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 剧联”)在《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 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电影部分中, 规定了 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 规 定了左翼电影应当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 级,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描写 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之处知识分子的出路。
3、1932年, 夏衍,阿英,郑伯奇进入明星影片公司, 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
代(1905-1931)
• 从1905-到1921年的“商务”等独立小公司 的出现, 历时十五六年,总共拍摄将近90部, 其中戏曲片13部,新闻片12部,纪录片21部, 科教片7部,滑稽短片28部,及长短故事片6 部。可见中国电影的早期就建立了影片种类 的基本框架。
• 各个电影公司的出现:“明星”、“长城”、 “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 “天一”等。
• 商务活动影片部是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开 端。
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
代(1905-1931)
• 明星影片公司及其作品
1)《掷果缘》:是迄今海内外能够看到的, 保存最 完整的影片, 片长三本, 放映约半个小时。由上 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该片的编剧郑正秋,导演 张石川。他们也是明星公司的创始人。中国第 一代导演。(放映影片)
影片的主要特色是: 1. 注意从生活出发,能给观众 一些现实体验和感受。取材也趋向市井生活。 2 诙谐夸张的喜剧形式。喜剧笑料的来源也贴 近生活, 新鲜有趣, 有一定的生活依据。3. 影片 具有恋爱自由的新思想。这在二十年代是比较 新鲜的, 有社会意义的。
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 代(1905-1931)
• 一年间推出11部标准长故事片,如《桃 花泣血记》、《恋爱和义务》、《野草 闲花》等。
•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 丹》的摄制。此外,还有《雨过天晴》、 《歌场春色》、《春潮》(“鹤鸣通” 国产设备制作的片上发音的有声片)
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 (1931-1936)
• 默片和有声片并存达5年。第一部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1931年1月明星和上海 百代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合制。
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 代(1905-1931)
• 1905年摄制戏曲片《定军山》, 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 一部影片。由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 该片是一部无声的, 纯粹对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 山》做纪录式的摄制。片长两本,约20分钟。成为 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中国电影史也是从这里算起。
中国电影史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艺术系
教学要求
• 考核办法: 1)出勤率:30% 2)考试:70% • 教学纪律: 1) 不迟到、不早退 2) 课堂上除了笔、书、本等学习用具之
外,一律不准放其他物品。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共十周课,每周3学时。 1. 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 2.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 3. 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45-1949) 4.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 5.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 6.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开端(1976-1983) 7. 精英文化背景中的中国电影(1984-1987) 8.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1988-1996) 9. 21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1996-2001) 10. 10、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2001-2005)
2)《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的实现 郑正秋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也是第一 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影 片。确立了今后该公司创作长篇正剧为 主要方向。
这部影片的主要成就在于:A、剧作内 涵和社会思潮相应和;B、编剧技巧借 鉴了中国传统叙事手法。C、银幕上的 视觉语言也达到当时的最高成就。
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
• 创作人员的来源:接受过较长时期的旧文化 熏陶、同时又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 艺人和小说家;二是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或接 受“五四”洗礼归国学生。
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 代(1905-1931)
• 由艺术探索到商业竞争
1、郑正秋、张石川的“热闹型”和洪深、 但杜宇、史东山“冷隽型”美学形态。
2、当时的电影市场状态:“卖方市场”; 民族资本的弱势;南洋市场的开发。
3、商业类型片的出现:“古装片”与 《西厢记》、“武侠片”与《大侠甘凤 池》、“神怪片”与《火烧红莲寺》。
4、商业压力下的民族电影的后果。
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 (1931-1936)
• 联华公司的崛起:“提倡艺术,宣扬文 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复兴 国片”。
• 其主要特点是:
1. 符合默片时期的对动作的观赏需求。不同于国外的 追逐、打闹、劫案之类的动作题材影片,而选取表 现三国名将黄忠的武功戏, 这样一种以动作见长, 造 型见长的节目,自然很适合默片来表现.。
2. 2. 自觉的将国粹京剧与新兴的电影艺术结合起来, 无 意间使中国的电影一问世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