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合集下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名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为政》。

原文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说: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就像大车没有了輗,小车没有了軏,它靠什么行走呢?”“輗”和“軏”是古代车子上连接车辕和车轭的插销,大车的叫“輗”,小车的叫“軏”。

没有了輗和軏,车子是不能行走的,孔子用“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来形容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意思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也无法成事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出处就是这样。

这不是孔子第一次谈诚信。

实际上,在《论语》中,“信”字共出现了38次,用在“诚实不欺”这个意义上的有24次。

通观《论语》,在孔子的观念中,诚信的要义有三:第一,它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的人,简直就不配做人;第二,它是与他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只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成事,所谓“信则人任焉”;第三,它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

据《论语·颜渊》记载,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就是足够的粮食、足够的军队,以及百姓的信任。

子贡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去兵。

”子贡又问,如果再去掉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正因为孔子对于诚信的强调,所以“信”也就与“仁”“义”“礼”“智”一起并称为“五常”,成为儒家最高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一。

在儒家看来,诚信是一个人的根本。

一个真诚的儒者,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要时刻注意以自身的行动来教育子孙。

比如“曾子杀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
(1)輗:音“尼”,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月”,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

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样立身处世。

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

孔子认为“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在《论语》其它篇章中如“子张”、“阳货”、“子路”等,都提到有关于“信”的道德。

【延展】
1、平时,自己与人交往有无做到诚信?如果没有,是为什么?
(参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除了谈到诚信的重要之外,也要提醒学生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承诺,就要履行诺言。

)。

高中论述类阅读:,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

高中论述类阅读:,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于《论语·为政》,原文是“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

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前面的横木上。

车子没有它们,自然无法套住牲口,也就不能行走。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德,就好比大车小车没有车辕前面的横木一样,如何能立身处世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了信德的重要。

从字形构造上看,“信”字左边是“人”字,右边为“言”字,“人言为信”表明“信”依赖于人的言语来表达。

所以关于信的论述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等,由言语真实、守信进而建立起信誉、信赖、信任、信心等含义。

信德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一失信,必然害及他人,危及社会。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说明“忠信”是立人之本,是人生路上的“通行证”。

信德也是朋友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

《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友情是建立在言而有信的基础之上的,推心置腹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朋友。

孟子提出“五伦”说,将“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

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在汉武帝的第一次策问中,董仲舒就指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

”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不仅直接决定着生民百姓的命运,也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兴衰。

信德不仅是个人道德,更是政治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立业之根,更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基础。

一个国家、政府如果缺乏信用、丧失公信力,则权威不立,必将祸及国家天下。

所以,个人要讲信,社团要讲信,为政者更要讲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说:“信,国之宝也。

”《论语·颜渊篇》载子贡问孔子如何从政,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的意思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的意思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学而》篇,原文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它靠什么行驶呢?”
这句话强调了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在孔子看来,信用不仅是一个人品德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注重守信,用诚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这句话的意义不仅适用于个人层面,也适用于社会和国家层面。

在社会和国家中,如果人们缺乏信用,就会导致信任缺失,社会秩序和稳定就会受到威胁。

因此,建立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和国家,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总结起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信用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我们应该注重守信,用诚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共同建立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和国家。

WOR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WOR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精要解读之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起无比睿智的人生呢?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也”,那就是——诚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

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

车子如果没有这个关键,就无法套住牲口,自然就不能行走。

在这里,孔子是用车与輗、軏关系的比喻强调诚实不欺、谨守诺言的品格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三十八次。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凭证。

“诚”是指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就是讲信用、不欺诈,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

如今在我们身边依然有让我们感动的诚信故事发生:2010年2月10日,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孙水林为兑现自己的承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冒着风雪,提前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他的弟弟事后表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在多年营商生涯中,始终坚持诚信交易,他说:“只有讲诚信,才会有人相信你,有人支持你。

论语中的诚信名言

论语中的诚信名言

论语中的诚信名言论语中的诚信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论语·述而》)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论语中的诚信名言 [篇2]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说:“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呢!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说《论语》之“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说《论语》之“信”

2019•4(总第420期)新教育•中旬刊◎阅读写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说《论语》之“信”□海南省万宁市第二中学徐雪飞【摘要】《论语》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它凝聚着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精髓。

它囊括了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里的“仁义礼智信”,影响并启示着一代代的后人。

尤其是“信”,这一重要的传统道德伦理范畴,在《论语》出现几十次,本文将就“信”字进行梳理,并阐述“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传统道德《论语》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凝聚着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精髓,也凝聚着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彰显着中华民族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论语》里,“信”出现几十次,在此梳理《论语》里的“信”,并谈谈“信”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梳理《论语》里的“信”《论语》中的“信”字共出现了38次,就文段来说,出现在28个文段里。

“信”字在《论语》里的含义多半就“诚信、讲信用”和“相信、信任”来讲的。

涂爱荣在《<论语>中的信德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里讲,其实这两个义项是从主客体角度来说的,从主体上来说自己要做到诚信和讲信用,从客体上来说就是要相信和信任别人」1咲于“信”的梳理,从我所翻看的文献来看,研究界早已对这个做过研究了。

张玉杰在《孔子“信”之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中认为“孔子信之内涵可以概括为:与人为信、取信于民、以义取信、以学促信。

”⑵他从这四个方面对“信”进行了梳理。

万小丽和付晓东认为“'信堤做人的根本”,“信”会涉及到多种行为关系,他们在《<论语〉教学与“信”字解读》中从“信”与“忠”、“信”与“仁”“信”与“义”“信”与“政”“信”与“友”“信”和“学”等关系上将“信”进行了概括和分类。

⑴陈新和施敏则认为《论语》中对“信”的要求有比较鲜明的层次性,针对不同的人群,“信”则有着不同的要求。

他们在《<论语〉论“信”——<论语〉漫谈之六》中将这个群体分成了上和下的关系,而这里的“上”是指君子,“下”则是指一般人。

《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ní)和軏(yuè)两个字,是古代车子上的车杆子;
大车是指牛车,輗就是牛车上一根用来套在牛肩上,中间的大梁子;
小车是指马车,軏就是马车上挂钩的地方;
这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所以孔圣说作人也好,处世也好,为政也好,一定要言而有信,这是关键之所在,若人而无信,则必不能行。

如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数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诚信品格丧失殆尽,最终招来亡国之祸;
如战国时期,齐襄公派连称等人去守卫葵丘,说好瓜熟蒂落时节就派人去接替他们,可是期限已经到了,齐襄公却没派人来去替换,朝中也有人提醒齐襄公应派人前去接替连称等人,但齐襄公却不肯,因而连称等人听说后十分气愤,便勾结公孙无知发动叛乱,杀掉了齐襄公;
由此可见,一个人诚信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命运,而且还可能导致国破身死的悲剧,使社会陷入混乱和动荡,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为政者取信于民,治理好国家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精要解读之十: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的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起无比睿智的人生呢?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也”,那就是——诚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

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

车子如果没有这个关键,就无法套住牲口,自然就不能行走。

在这里,孔子是用车与輗、軏关系的比喻强调诚实不欺、谨守诺言的品格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性。

“信”在《论语》中共出现过三十八次。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涉及做人、交友、社会、取人、治国诸方面的伦理范畴,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仁”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目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人品的高下,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凭证。

“诚”是指诚恳、诚实,不弄虚作假;“信”就是讲信用、不欺诈,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

如今在我们身边依然有让我们感动的诚信故事发生:2010年2月10日,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孙水林为兑现自己的承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冒着风雪,提前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33.6万元工钱一分不少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的手中。

他的弟弟事后表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美集团董事长黄光裕在多年营商生涯中,始终坚持诚信交易,他说:“只有讲诚信,才会有人相信你,有人支持你。

”相反的,德隆——一个获得了“熊市不倒翁”称号的民营企业,因充斥着违规和不诚信交易的黑洞而无奈地退出了中国经济的舞台。

正像孔子所说的“人
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他们迟早要摔跟头的。

德隆就是被自己搬起的“不诚信”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对我们学生来说,诚信就更为重要。

教育部曾实施了颇具威慑力的“诚信记录”入档措施,为每个考生建立诚信档案。

在国外,诚信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被视为第二生命,如果一个人的诚信记录很差,你就无法贷款,无法担保,这样会影响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一位留学德国的博士生因有逃票的不良信用记录而找不到工作的例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然而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诚实的行为却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甚至还有些人拿着“带着面具的分数”沾沾自喜。

对求学者来说,最值得高兴和自豪的是掌握了有用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

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勤学好问,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取知识和本领。

反观那一些不讲诚信的人,明知自己在学习上有问题,却不能诚实地向他人请教,而是通过抄袭作业、考试偷看等方法来取得虚假的成绩,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获取知识,学到本领。

别以为
这些都是小事,深入的想想,这不是严重地损害了一个人的做人原则吗?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欺骗家长,欺骗老师,犯了错误不自我反省却百般狡辩。

有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境界可以分为五种,追求真善美乃是最高的境界。

这其中的“真”,便是“诚信”。

在“健康”、“美丽”、“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这七个人生背囊中,我们可以丢弃“美丽”而粗陋,可以丢弃“金钱”而贫穷,也可以丢弃“荣誉”而平凡,但切不可丢弃“诚信”而欺诈。

诚信意味着实事求是,不虚伪,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不夸大其辞,不文过饰非。

既要对别人诚信,更要对自己诚信,不自欺欺人,不做违背良心,有损人格的事。

而有的同学错误地理解了诚信,对自己的小团体讲诚信一起来说谎,殊不知这样的谎言就象细菌一样,有了一就有二,结果就成了习惯。

英国著名文学家斯威夫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说一次谎的人,很少发现自己会负担多大的重荷。

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了说一次谎,不得不另外发明二十句。

”人不信于一时,则不信于一世。

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凭的是他为人的正直。

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的一生理所应当走得远。

处于新时代的同学们,背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你们必须做社会的榜样。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

没有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

经济学家茅于轼说过,诚信是在于量的,每个人都从自己开始改善信誉,形成量的积累,才能造成一个诚信的社会。

是的,千万棵沐浴在诚信的雨露中的树木,必将构成一片诚信的森林,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诚信,通往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向我们敞开。

教师总结:
诚信是一轮朗照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诚信是一双温暖的手,可以使心灵得到温馨,融化丑恶,驱散虚伪,让珍视她的人们得到信任。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

思考:
1.《论语》中教导我们该如何做到诚信?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3.反思自己哪些方面表现的不够诚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