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练习:防患于未然的4个问题

合集下载

防患于未然课件

防患于未然课件
阅读教材P99页案例,讨论:小张思想上发生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
我们要树立法律 意识,依法自律;加 强修养,践行道德。 从小事做起,预防 违法犯罪。
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谚语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阅读P98页第二段,思考:
1、为何制定本法? 2、这部法律有何作用?
——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5、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 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2)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 (3)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4)从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 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 范,远离违法犯罪?) (1)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 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 法的人; (2)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材料分析: 材料1、据某市公安局调查,该市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进行盗窃、 抢劫的少年犯占全市少年犯总数的63%。据该市少年管教所对 180多名少年犯的问卷调查,他们中29%的人是由于受极端个 人主义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材料2、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的 教育,仅半年来,该校就涌现了35起7人次的见义勇为事迹。 2002年12月6日,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的陈月和陈亮姐弟俩见 义勇为, 勇斗歹徒,身负重伤,深受人们的赞誉。
本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1、道德水平高低同遵守法律的关系? 2、青少年为什么要憎恨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犯罪有哪 些危害?) 3、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目的是 什么? 4、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 犯罪?) 5、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学案4:防患于未然

学案4: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学习目标: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学习重难点:1、认清犯罪危害及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2、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案引领自学】一、自学内容:1、犯罪的危害有哪些?2、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二、自学质疑:1、小组讨论,不能理解的和学习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助学”中的题目;教材中落实。

3、看谁记得快,指生回答。

三、自学检测1、________________,也是践行__________的表现。

2、作为一个_______________,我们应自觉树立____________,维护法律的__________,做一个__________;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______________。

要从__________,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

【释疑点拨】活动一:想一想案例分析“陈某滑向犯罪的深渊”。

(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的深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①陈某与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语谈谈陈某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小结:人的行为受思想观念支配。

跟道德水平,法制观念,情趣都有关系。

活动二:说一说开展课堂竞赛,让学生分组围绕“小迪犯罪案例”展开讨论:①指出小迪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有哪些?②列举身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例,说说犯罪的危害。

情况预测:同学可能会对危害讲的大同小异,也可能没有找到现实生话中的有关犯罪的案例而出现无话可说,甚至冷场。

引领对策:教师要有意识的注意学生讨论内容并进行适时点拨。

也可引发资料给学生。

小结:犯罪的危害。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精选2篇)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精选2篇)

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精选2篇)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 篇1第七课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教材分析:第三框题:“防患于未然”。

由“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和远离违法犯罪等内容。

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

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

首先,通过中学生陈某由好学生逐步陷入犯罪泥潭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通过小迪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巨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

最后,指出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主要介绍预防违法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首先,从一个学生改变了爱占小便宜毛病的事例,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其次,简介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

然后,通过检查自己有无不良行为的活动,提醒学生避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最后,设计了以角色扮演方式写一封回信的活动,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学生分析: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违法犯罪现象深恶痛绝,且能做到遵纪守法。

但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原因和家庭教育的不当等,导致少数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如目无组织纪律,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旷课、夜不归宿;欺侮低年级学生,甚至抢劫偷盗,看黄色录像。

还有一些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动辄以出走、逃学威胁家长,有的则满口脏话,动作粗野,行为不端,还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舞厅等场所;而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更是与日俱增,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如不矫治极易滑向犯罪的泥潭。

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
这几个青少年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新闻中的小玉为什么会遭到伤害? 这个新闻给你什么启示?
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下册 第七课第2站
自主预习P73-76
怎样预防不良行为
1、预防不良行为,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2、预防不良行为,要培养健康兴趣,养 成良好的习惯。 3、预防不良行为,需要谨慎交友,主动 避开不良诱惑。
请把自己的习惯填入“馅饼”中。 讨论: (1)哪些是好习惯, 哪些是坏习惯? 不同的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2)怎样克服坏习惯? (3)分析好习惯对于抵抗不良诱惑有什么作用?
小结:良好的习惯不仅使你面对不良诱惑的时间少了,而且能使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内心抵抗不良诱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 人以群居”,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业:
分析说明题: 小强对网络十分感兴趣。刚开始上网时,他注重浏览与 学习有关的信息,不在无聊信息上浪费时间,但自从受到网络 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迷恋上网络游戏后,他开始无心向学,满 脑子装的都是不良画面和刺激游戏。后来,他认识到沉迷于网 络的危害,决心痛改前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不再 受网络不良信息和游戏的诱惑,能自觉节制上网时间,把主要 精力放在品德修养、文化学习等方面。 (1)小强如果继续沉迷于网络,可能会给他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2)小强从沉迷于网络的泥潭中摆脱出来,说明他具有哪些良 好的心理品质? (3)小强的行为启示“网瘾”少年应该如何戒掉“网瘾”?
初二年级学生小华今年14岁, 聪明伶俐,品学兼优,去年曾荣获 省中小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竞赛一 等奖。自从迷上网络游戏后,每天 一放学,他就往网吧里钻,双休日 则更是无所顾忌,全天泡在网吧, 有时还在网吧里“包夜”,十分痴 迷,就连上课满脑子都是网络游戏。 面对急剧下降的成绩和逐渐疏远的 同学,小华也很想改变现状,但是 每当想到游戏的刺激,小华就是忍 不住往网吧钻。

加强交通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加强交通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工作原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交通流量,为驾驶员提供最佳路线。
目标用户:所有驾驶员。
预期效果: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思考题答案
1.心理学角度:驾驶员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过度自信等心理因素。
解决策略:加强心理辅导,提高驾驶员对酒驾危险性的认识。
2.社会学角度:社会风气、同伴压力等因素可能导致驾驶员忽视交通安全。
2.假设你要为所在社区设计一组交通安全宣传海报,请列出海报的核心内容,并简述设计理念。
##思考题(共10分)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忽视交通安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提高这些人群的交通安全意识。
#其余试题
##案例设计题(共5分)
请设计一项针对青少年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活动名称与主题
##判断题答案
1. √
2. √
3. ×
4. ×
5. √
##填空题答案
1. 20mg/100ml
2. 4小时
3.指示标志、禁令标志、警告标志
4.安全座椅
5. 100米
##简答题答案
1.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出行安全。
2.定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加强交通法规的执行、改善道路条件。
1.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假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秒,刹车距离为15米,求该汽车的制动距离。
2.一名驾驶员体重70kg,饮酒后血液酒精含量为80mg/100ml,求该驾驶员的酒精含量达到酒驾标准的百分比。
##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1.请绘制一个交通信号灯示意图,包括红灯、绿灯和黄灯。
加强交通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基础题

防患于未然1

防患于未然1

结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犯罪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对自己、他人、 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结合上述案例,辩一辩: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 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 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 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 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 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 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预习反馈
1、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何关系? P97①,道德水平高……也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犯罪有何危害? P98①②,犯罪的代价太大了,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 利。 3、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对吗?为什么? P98②相关链接,那种认为我年龄小……都是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1、思想上应该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代价极大,懂得犯罪对自己、 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2、加强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从小事 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要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是非界限。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5、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纠正不良习气,避免 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

第七课第三节《防患于未然》
思维体操
判断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并进行分类
民事违法 1、欠债不还。 2、在十字路口闯红灯。 行政违法 3、损害别人的名誉。 民事违法 4、拒绝交纳税款。 行政违法 5、拾获他人遗失的钱物不还。 民事违法 6、没有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弃学从商。行政违法 7、不完成作业。 不是 8、违反政府禁令,吸食毒品。行政违法 9、恨某人想把他杀了。 不是 10、外地来京打工的张某,因与某单位负责人 发生纠纷,遂私带汽油和打火机到该单位放 火,造成此单位直接经济损失达20余万元。 刑事违法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课堂小结
防 患 于 未 加强自 然
我防范
认清犯 罪危害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违法犯罪所付出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价极大
要远离违法犯罪
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关内容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 一 封 回 信 》 根据教材 P100 的父亲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请你 以儿子的名义给给这位父 亲写一封回信。
查一查
• 对照课本第99页和第100页的法 律规定,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 些不良的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11、工人李某酒醉回家,途经街心公园时, 为抄近路,横穿公园草坪,由于步履不稳, 在跨越草坪护栏时摔倒,并将随身携带的盛 满油漆的玻璃瓶打碎,致使3平方米草坪被践 踏、污损。 行政违法 12、高一学生江某,和五个同学骑车去明十 三陵玩,在门口,不知谁冒出一句:“去地 下宫殿,我还缺四角钱。” 江某站起来说: “我去想办法。” 江某发现大道边走来六名 小学生,就从衣兜里摸出小折刀比划着: “快掏钱!”一个小女孩伸出颤抖的手交出 六角钱,江某一把夺过来。 刑事违法 13、考试作弊。 不是 14、在过街天桥上抢劫他人财物。 刑事违法 15、某厂招工,录取分数男低女高。 民事违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练习:防患于未然的4个问题
许多同学将直面中考,承受巨大的升学压力。根据多年的经验,
我们对升入初三的学生常见的几个问题做了归纳,并给出了分析和解决方
法,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顺利通过中考,进入自己理想的高中。
【一】没有紧迫感
作为新初三学生,进入初三后首先应该树立的是正确的时间观念。因
为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且中考的应试考核,要求学生们对知
识的掌握量 又非常大。对于任何一个同学来说,要掌握这么多的知识时间
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或者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完全掌握中考的全部要求
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时 候,看的就是哪位同学在这相同的时间里掌握
的知识更多,需要必要的紧迫感。
当然,紧迫不等于紧张,不是整日里无故着急,而是要把握时间,在
这有限的时间里,将学习计划分布的更为紧凑,让自己能够充分的利用好
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二】无法适应新科目
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说,初三的新科目也只有化学一课嘛,而且听说
化学不难等等。但实际上,当同学们把知识细分来看的时候,就不难看出,
其实物理也算是一个新的学科,因为物 理知识是分块的。分为力、热、声、
光、电五个部分,彼此之间都是独立的。尤其是力、电两块,相对于其他
知识板块来说,他们需要学的知识更深,而且彼此间的 独立性更强。所以,
新初三的学生在物理这一学科上,也将面临全新的知识学习部分。
在这个时候,需要同学们能够快速调整自己,尽快〝逃脱〞无法适应
的状态,积极应对新的学科及知识。
【三】严重偏科,产生厌恶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虽然对孩子的要求显得不高,但对于想进入名校
的同学来说,难度就显得非常大了。这显然需要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
做到知识点 的百分之百掌握。然而,这样的要求就使得同学们的偏科现象
很快地显现出来,而且后果会很严重。因为想要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中
考中任何一科的〝跛腿〞都将 会是致命的。
因而,同学们务必在学习中注意平衡,不要因为偏科,产生厌恶,这
会导致〝偏〞得越来越严重,对差的科目,多给点时间和精力补上,让自
身的学习水平做到全面的均衡发展,。
【四】性格出现叛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那么,有目的、有
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
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
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
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
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
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
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
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
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
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
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
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
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
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
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
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
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
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
象。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这个阶段自然地会有一些青春期的叛逆表现。
加之巨大的升学压力,亲戚朋友家人的期待的眼光,会让学生在这个时候,
青春躁动 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同学们有一颗平常心,同
时也需要家长们有一个心理预期,提前有个思想准备,正确面对和解决孩
子在这一时期的问题,帮助 孩子渡过这一时期。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
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
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
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
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
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
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
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
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
〝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
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
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
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
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
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
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
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
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
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
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
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
〝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小编总结以上这些问
题,都是在升入初三时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学习,也是成长。再者,趁暑假,防患于未然自然是
好的,对学生、对家长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