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差异性研究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
随着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凸显,江苏省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现状,进行相对贫困差异分析,有助于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农村贫困是影响中国乡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区的贫困程度不同,原因复杂多样。
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贫困状况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扶贫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经济、人口等各方面情况,对于全面了解江苏省农村发展格局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江苏省三大区域的农村贫困状况,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扶贫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江苏省三大区域农村相对贫困差异的情况,探讨不同地区贫困原因的差异性,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苏北地区、苏中地区、苏南地区的贫困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的贫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三大区域贫困差异的分析,可以找出不同地区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2. 正文2.1 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分析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
据统计,江苏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依然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规模庞大。
江苏省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地区,这就导致了基数较大的贫困人口。
尤其是一些山区、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更多。
农业产业结构老化。
江苏省的农业产业以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产品为主,缺乏多样化经济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研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尤为重要。
而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承载着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不同区域差异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最为先进的地区之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里的农业资源丰富,技术水平较高,对外贸易发达,农产品加工业发达。
因此,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东部地区要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以提升农业竞争力。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农业基础雄厚。
然而,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步较晚,中部地区农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占优势。
因此,中部地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生产观念,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减少农民收入差距。
三、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里面临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西部地区应该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加大对小农户和小农场的扶持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但受地理条件和气候的限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较大的困难。
因此,东北地区需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链,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五、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是我国外贸发达的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农产品加工和出口。
沿海地区应该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并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六、内陆地区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市场狭窄等原因,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企业普遍缺乏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江苏南北典型县域表层土壤化学元素差异性及农业评价

摘
要: 通过对江 苏省最南部吴江市 、 最北部丰县 的表层土壤化学元素调查 , 分有益 、 有害两类评价了其差异性 。 吴江土壤有机质 、
全氮含量 明显高于丰县 , 土壤中 B s Z 、eC 、i F 等 7 、 、 nS 、uS、 e 种矿质库资源也较 丰县 丰富。丰县 PK M 、 nN 、aM 等 7 矿 、 、 oM 、aC 、 g 种 质元素库资源较吴 江丰富。但两地 区土壤 中 M 、 、 、nM 资源处于全 国中等偏 下水平 , 为缺乏 , o oK B Z 、 n 均较 M 元素属 严重缺乏 , 土壤 有效供钾率明显低于我国北方地 区。 苏北丰县土壤较适 合特色果 品 、 特种经济作物等优质农产 品开发 , B严重缺乏 、n 但 Z 较缺乏。 吴江地 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 度高于丰县,. 5 %面积耕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 究建议加强全省土壤矿质元 素资 3 研 源调查与农业评价 。 提倡资源节约型高效化农业生产 , 保护环境 ; 切实强化有关提高土壤矿质元素资源有效供应率 的农艺措施研究。
维普资讯
农 业环境科学学报 20 , ( 06 5 2 增刊)6-6 : 5 59 5
J un l f r— n i n n ce c o ra oE vr me t in e o Ag o S
江苏 南北典型县域表 层土壤化 学元素差 异性
及农业评价
N nig 106 C ia 3 A r utr o ee f a ghuU i ri , a ghu2 5 0 , hn; . elg a Sre f i guP vn e aj 0 3 。 hn ; . gi l ecl g nzo nv s yY nzo 2 0 1 C ia 4 G ooi l uv y a s r ic, n2 c u l oY e t c oJ n o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6分某日正午,家住哈尔滨(约127°E)的王女士驾车途经本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在等待右转绿灯时,王女士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王女士驾车右转后的行驶方向是()A. 自东向西B. 自南向北C. 自西向东D. 自北向南2. 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左转后(车载时间显示14:00),此时可能会发现()A. 雕像的影子变短B. 太阳位于正前方C. 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其左后方D. 雕像的影子向东转过了大约37°【答案】1. B 2. D【解析】【分析】【1题详解】正午时刻,太阳位于当地正南方天空,影子指向正北。
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表明王女士在图中雕像的左侧路口,右转后朝向正北方向行驶,其驾车右转后的行驶方向是自南向北,故选B。
【2题详解】再次返回时,北京时间为14点,当地地方时为14:28,当地已经过了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减小,雕像的影子变长,A错。
正午时刻,太阳在当地正南方,14:28时,太阳在当地西南方天空。
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左转后王女士自西向东行驶,太阳位于汽车的右后方,汽车影子在左前方,BC错。
由于时间距当地正午过去了2小时28分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速度即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15°/h),所以太阳在天空自正南方向西南方转动了约37°,所以雕像的影子自北向东北(影子大致向东转动)转过了大约37°,D正确,故选D。
【点睛】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尤卡坦半岛终年受信风带控制,东海岸海风更强,西海岸陆风更强。
尤卡坦半岛某海岸海风登陆时,遇到陆地上稳定的信风,徘徊不前时,就会形成海风锋,为沿海地区带来一定的降水。
一般情况下,温度相同时湿空气要比干空气密度小。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针对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其现状、前景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的突出,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研究者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效率的结合,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些国家如荷兰、日本等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减少了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其次,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遗传工程、精确农业、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还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需求,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绿色化和环保化。
同时,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也日益加强。
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发布政策文件,推动各国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力度,并加强对农业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同时,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然而,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发展区域间的差异性较大。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各异。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科技壁垒和技术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不足和贫困等问题,难以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大技术援助和创新合作力度,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的问题。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合调研地理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10月六校联合调研试题
高三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日、10日和20日的同一时间在同一海边向相同方向拍摄太阳,最后合成照片如图(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6.据图,2011--2017年流动人口流动特征的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
A.流动范围与距离衰减呈正相关,而与城市等级无明显关系
B.省际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
C.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
D.市内跨县的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小城市,吸引范围有限
17.读图,推测①②③线对应的流动人口正确的是( )
(1)指出第一次河流袭夺对古汉江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
(2)第二次河流袭夺后,南支流上普遍存在V形峡谷嵌套在宽浅河谷中的现象,试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过程。
(3)分析汉江上游河流袭夺对该地区古人类生存和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省有着广阔滩涂,这得益于黄河、长江、淮河三条大河的贡献。黄河过去常改道。1855年后,黄河北移,重新开始了在山东的造地过程。同样是黄河参与塑造,江苏沿海平原土壤盐碱化程度却远低于山东沿海平原。下图为江苏省周围区域图。
7.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降水丰富,河网密布
C.岬湾相间,坡陡水深D.气候干旱,荒漠广布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地表反射率的差异,获取我国某区域植被生长状况,从而了解数十年来该地植被生长季始期与末期的变化。图示意该区域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在全国区域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江苏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江苏省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创新差异仍然较大,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格局演化特点。
本文将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分析,以期为江苏省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时空分布特点江苏省的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
在时序上,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经历了初期的起步阶段、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和近年来的稳定期。
在空间上,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呈现出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
具体表现为,南部地区的创新活动较为活跃,城市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而北部地区的创新活动相对较为薄弱,城市和乡村的创新能力差距明显。
2. 演化阶段特征江苏省区域创新的演化阶段特征较为明显。
初期阶段,江苏省的创新发展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的苏州、南京等城市,以科技创新为主。
中期阶段,创新活动逐渐向北部地区延伸,涉及领域也逐渐扩大,包括传统产业改造、服务业创新等。
近年来,创新发展逐渐趋于稳定,但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
二、江苏省区域创新差异的原因分析1. 区域资源禀赋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机构,能够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撑。
而北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相对较弱,人才储备不足,科研机构相对集中在南部地区,这导致了南北差异的存在。
2. 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江苏省对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南部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而北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相对薄弱,导致了创新发展的不平衡性。
3. 产业结构差异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地区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而北部地区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创新发展的差异。
三、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1. 加强南北协同发展针对江苏省区域创新发展的南北差异,可以加强南北协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政策引导,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南北地区的互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差异性研究作者:卢必慧于堃孙锐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3期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为深入了解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利用相关统计资料,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层面选取31项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苏省2000—2012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对各县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虽然农业可持续发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但区域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并划分成3区域:一是集中在北部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区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但子系统发展不均衡;二是以中部沿江和沿海为典型的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居中,但子系统发展较均衡;三是以苏南地区县市为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劣势区。
通过对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区域差异性;江苏省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15-04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part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lso the b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society and economic.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state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build which contained 31 indicators selecte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economic,social sustainability of rural and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Jiangsu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level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2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48 counti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s.For further evaluation,the way of cluster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classify the results of the factor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pres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Jiangsu Province among those counties were obvious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ppeared gradually reduced from north to south. In general,there were three classes according the classified results:the first class represented those dominant counties on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Jiangsu Province while internal system grew unbalanced;the second class represented the typical central coastal counties and central counties along the river,which leaded to medium level of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third class standed for inferior area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ypical southern counties.Finally,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imed at differentregion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stricted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icator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factor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regional difference;Jiangsu Province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落实到一个特定空间——区域发展系统。
目前,针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案例较多,研究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比较丰富。
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1-8],归纳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研究区域来看,主要趋向于围绕大区域做横向时间序列上的评价研究,或按照行政单元划分进行纵向空间序列上的分析,但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往往限于市级,而细化到县级尺度的分析较为少见;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法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过程不依赖于决策者的偏好和主观判断,评价结果比较客观科学;三是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众多学者的研究探索使得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完善,文献表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指标体系设计常围绕着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科技以及政策支撑等因素来综合考虑,结合一定的指标筛选方法来选取和确定指标,指标体系的构建兼顾区域性和全面性,其中以定量指标居多,量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由于定性和描述性指标多而导致的评价结果缺乏严密性等问题。
另外相关文献中也提到了一些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过度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导致的重点不突出、评估结果失真;对指标理解的不同导致的同一指标体系评价同一目标,评价结构相差较大;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相混淆,模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缺乏现实意义等。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一,针对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少,深入探索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性;第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围绕生产、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等方面构建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中秸秆综合利用率(C30)和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C31)是能够体现区域特点的重要指标,这在已有的研究中较为少见;第三,通过将研究区域细化到县级单元来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情况,在研究尺度的精细程度上较已有的研究有一定的提升。
1 研究方法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其次,应强调层次性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评价体系设置应该体现层次性。
再次,应遵循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为了使数据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必须统一好各指标的统计口径。
最后,指标体系在设计上还应具有区域性,以使得评价结果更为精确。
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本文采用了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运用频度统计法将历年文献中的指标选取统计出来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江苏省农业具体情况,在符合江苏省农业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再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对先前的指标进行筛选和重新选取,以确定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达省份,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以及省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均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
基于这些情况,结合上述指导方法和原则最终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社会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层面选取了31项指标来构建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1.2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处理文中主要获取了江苏省2000—2012年的全省指标数据和2012年江苏省48个县市的各项指标数据。
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9]《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10]以及江苏省水利、林业、环保和农委等相关部门提供的其他资料。
由于评价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指标之间可比性差,因此在计算之前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
目前数据标准化方法较多,本文中采用了较为常见的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标准化后的指标是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指标。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Xij=■(正向指标),Xij=■(逆向指标)(1)其中,■=■■Xij是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σj=■(Xij-■)2是第j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1.3 评价方法模型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一个包含多个层次和多项指标的复杂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