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大学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大学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操作系统实验操作和程序设计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1.教材章节:(1)引言和概述(2)进程管理(3)内存管理(4)文件系统(5)输入/输出系统(6)并发程序设计(7)操作系统安全与保护2.具体内容:(1)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进程的基本概念、状态和控制(3)进程同步与互斥(4)死锁与饥饿(5)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6)虚拟内存技术(7)文件和目录结构(8)文件访问控制和保护(9)输入/输出管理(10)操作系统用户接口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原理。
4.实验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如《操作系统概念》、《现代操作系统》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windows操作系统核心编程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Windows操作系统核心编程实验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教程是针对操作系统核心编程(Windows)进行的实验课程设计,旨在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操作系统编程实践经验以及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进一步了解。
通过实验,学生将学习到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体系结构、功能模块以及编程接口。
本教程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课程。
二、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设计原理及运行机制。
2.掌握操作系统核心概念、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
3.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编程接口、开发技术、基本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4.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如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线程管理等)及其编程方法。
5.提高学生的系统编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大纲1.章节一: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种类及类别–Windows操作系统介绍2.章节二:操作系统架构–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Windows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模式(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3.章节三:进程管理–进程概念–进程状态和状态转换–进程控制块–进程调度–进程同步与通信实现(如互斥量、信号量、管道等)–进程编程实践4.章节四:线程管理–线程概念和状态转换–线程控制块–线程同步与通信实现–线程编程实践5.章节五:内存管理–内存概述和内存分区–虚拟存储器和页面交换–内存管理实现(页式管理、段式管理)–内存编程实践6.章节六: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概述–Windows I/O管理模型–设备驱动程序开发–设备编程实践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主讲教师将通过讲解操作系统原理和编程知识,来进行基础理论的传授,同时也会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实验环境本教程主要使用Visual Studio 2017作为开发工具,配合Windows 10操作系统进行实验。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知识;2.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特点及使用场景;3. 掌握操作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和常用的调度算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瓶颈、优化系统资源分配等;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系统编程能力,如进程创建、线程同步、文件操作等;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尊重知识产权,遵循法律法规;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类型及特点,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操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类型-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2. 进程与线程: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调度算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进程与线程的定义与区别- 进程状态与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3. 内存管理:分析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技术,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技术- 页面置换算法4. 文件系统:介绍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存储原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操作系统概念-Java实现第七版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概念-Java实现第七版课程设计简介本文是一篇关于操作系统概念-Java实现第七版课程设计的文档。
操作系统概念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而Jav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结合二者,为学生提供了快速而有效的学习操作系统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使用Java实现操作系统概念。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操作系统。
本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1.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2.使用Java语言实现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
设计内容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学生需要掌握以下操作系统基本概念:1.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操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进程和线程。
4.内存管理。
5.IO管理。
6.文件系统。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PPT等渠道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使用Java语言实现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在掌握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之后,学生需要使用Java语言实现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
该操作系统需要包括以下功能:1.进程管理:创建进程、销毁进程、进程间的通信等。
2.内存管理:分配内存、释放内存等。
3.IO管理:读取文件、写入文件、创建文件、删除文件等。
学生可以使用Java语言编写相关代码,并进行调试和优化,以实现一个功能完整的操作系统。
设计过程本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学生自学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2.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工作。
3.分组内成员进行相互协作,完成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IO管理等功能模块的编写。
4.教师进行评价、检查和指导。
设计效果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可以: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熟悉Java语言的使用。
3.获得实际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的经验。
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Java语言实现操作系统概念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和设计效果。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项目参考

滴加碘液后
滴加碘液前
12/12/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消化(xiāohuà):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吸收 (xīshōu)的成分的过程
(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xīshōu):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 系统的过程
12/12/2021
第十三页,共二十三页。
消化(xiāohuà)和吸收的过程
12/12/2021
第十九页,共二十三页。
练习(liànxí)
• 2、分析数据,指出(zhǐ chū)哪一部分消化道中消化液最多。
• 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200毫升水的情况下, 消化腺大致分泌以下数量消化液。 1500毫升唾液 2000毫升胃液 1500毫升肠液 500毫升胆汁 1500毫升胰液
12/12/2021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第二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这粒西瓜籽在姗姗的消化道内, 经过了难忘的时光。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后来它
No 钻进了一条(yī tiáo)又长又窄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
唾液腺、胃腺(wèixiàn)、肝脏、胰腺、肠腺
1、淀粉在__口__腔__开始消化、蛋白质在____开始胃消化、脂肪在_______开始 消小化肠。
2、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起乳化脂肪的作用。
二、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_____小肠 能 训 练解
胰脏:分泌(fēnmì)胰液 肠腺:分泌肠液
肝脏: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 胆汁无消化酶,有乳化脂肪 的
作用。
第七页,共二十三页。
操作系统多线程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多线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中多线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线程的创建、同步与通信机制;2. 学会分析多线程程序的性能与问题,了解常见线程同步问题的解决方案;3. 掌握操作系统级别线程调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简单的多线程程序;2. 能够运用同步机制,解决多线程中的竞态条件和死锁问题;3. 能够对多线程程序进行性能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多线程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项目中分工与协作;3.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高年级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操作系统中多线程技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多线程技术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高软件性能。
二、教学内容1. 多线程基本概念:线程的定义、线程与进程的关系、线程的创建与销毁;2. 线程同步与通信:互斥锁、条件变量、信号量、管程等同步机制,线程间通信方式;3. 线程调度: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优先级调度、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等;4. 多线程程序设计:多线程编程模型、线程池、线程局部存储、多线程并发控制;5. 常见线程同步问题及解决方案:竞态条件、死锁、饥饿、活锁等;6. 性能分析与优化:多线程程序性能指标、性能瓶颈分析、优化策略;7. 实践环节:结合实际案例,设计并实现多线程程序,分析并优化性能。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组织,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多线程基本概念,线程创建与销毁;第二周:线程同步与通信,互斥锁、条件变量、信号量等;第三周:线程调度,调度算法;第四周:多线程程序设计,线程池、线程局部存储;第五周:常见线程同步问题及解决方案;第六周:性能分析与优化;第七周:实践环节,课程总结与展示。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学习Pintos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够使用Pintos进行简单的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提升编程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培养对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系统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按照Pintos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包括:1. 操作系统的概述和基本概念;2. 进程管理,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3. 内存管理,包括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4. 文件系统,包括文件和目录的、文件系统的实现;5. 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用于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概念;2. 讨论法,用于讨论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操作系统案例,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现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 Pintos操作系统的教材和相关参考书;2. 多媒体资料,包括操作系统的教学视频和PPT;3. 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这些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等,占总评的20%;2.作业,包括理论和实践作业,占总评的30%;3.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考试内容将涵盖操作系统的原理、概念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本课程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2次课时,每次课时1小时。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操作系统性能调优策略
-多处理器系统
-多处理器系统的基本概念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与需求
-实时调度算法
-操作系统中的并发控制
-并发的基本概念
-互斥与同步机制
-课程设计进阶项目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实时操作系统
-研究并发控制策略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分析多处理器系统中的负载均衡问题
4.章节四:内存管理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与分页机制
5.章节五: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 I/O调度策略
6.章节六:文件系统
-文件与目录结构
-文件存储与访问控制
2、教学内容
-文件系统性能优化
-磁盘空间分配策略
-磁盘碎片整理方法
-操作系统安全性
-访问控制机制
-加密与认证技术
-操作系统实例分析
-探索操作系统在移动设备、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案例
4、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接口与用户交互
-命令行接口(CLI)与图形用户界面(GUI)
-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调用与服务
-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
-网络协议栈的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虚拟机监控器(VMM)的作用与分类
-探讨操作系统在人机交互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评估开源操作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题目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来自《操作系统》课程,针对高二年级学生,选择以下课程设计题目:
1.章节一: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Hale Waihona Puke 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范例例一:题目:进程/作业调度:时间片轮转算法。
要求:1,建立作业的数据描述。
2、使用两种方式产生:(a) 自动产生,(b)手动输入。
3、在屏幕上显示每个作业的执行情况。
4、时间的流逝可用下面几种方法模拟:(a) 按键盘,每按一次可以认为过一个时间单位,(b)响应 WM--TIMER。
5,计算并显示一批作业的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6,将一批作业的执行情况存入磁盘文件,以后可以读出并重放。
分析:时间片轮转算法是指把总执行时间化分为一个一个的时间片,每个时间片执行一个进程,所有的进程轮流执行时间片,直至所有进程都执行完。
周转时间为进程进入到执行完之间的时间间隔,带权周转时间为周转时间与实际服务时间之比,平均周转时间为所有进程的周转时间的平均值。
算法分析: 1,每个进程以一个结构node表示,结构的分量有 (a) pname,表示进程名,(b) ntime,指进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c) wtime,代表进程执行完所需的时间,(d) rtime,进程执行完还需的时间,(e) next,指向下一个进程结点的指针。
2,以链表的形式存储进程序列,并设一个头指针(first)和一个尾指针(last)。
进行进程切换时,指针依次下移,若 rtime=0 则表示该进程已执行完,并且输出完成信息,否则指针下移,并做相应的处理。
依次进行如此操作直至所有进程都执行完。
3,建立链表的步骤如下,当只有一个结点时,首先分配一个存储空间,并赋相应的值,然后头尾指针指向该结点。
当结点数大于一个时,依次重复下列步骤,(a)建立一个空结点,并赋相应的值。
(b)然后尾指针指向该新建的结点,并下移一个指针。
(c)过后该尾指针指向头结点。
(d)依次执行直止所有的进程全连成一条链。
4, 时间片用键盘进行模拟,每按动一次代表一个时间片,每个进程轮流执行。
5,此外,还可以在程序动态运行时添加新的进程,当添加新的进程时,便为该进程建立一个结点,并插入进程链表,以后依次执行。
程序分析:1,首先定义进程结构如下:struct node { char pname; int ntime; int wtime; int rtime; node*next;};各分量的含义见算法分析。
2,定义涵数:void time(),表示时间片。
3,函数:void add(),把每个进程的 wtime 都加1,用于以后计算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
4,函数:node *create_1(),用于建立头结点。
函数:node *create_2(),用于把各进程插入链表。
5,主程序首先输入进程数目,依次建立进程链表,然后每按动一次键盘表示一个时间片,同时输出某进程正在执行,其余进程等待,以及询问是否添加新进程,若添加新进程,则输入进程数目,程序将调用create_2()把进程插入链表,然后继续执行程序,直到所有进程全都执行完,并输出提示。
6,进程执行完后,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周转时间,平均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以及平均带权周转时间,并输出。
关键程序代码:#include#includestruct node{ char pname; int ntime; int wtime; int rtime; node *next;};char a;int b;char c;void message(){ coutcin>>a>>b;}void time(){ for(int j=1; j{ cin>>c; }return;}node *first,*last,*p;void add(){node *q=new node;q=first->next;while (q!=first){ if(q->rtime!=0) { q->wtime ; } q=q->next;}return;}node *create_1(){message();p=newnode;p->pname=a;p->ntime=b;p->wtime=0;p->rtime=b;first=p;p->next=first;return first;}void create_2(){message();last=new node;last->pname=a;last->ntime=b;last->wtime=0;last->rtime=b;p->next=last;p=last;last->next=first;}void main(){int i,n,m,v;float sum1,sum2,ave1,ave2;sum1=0;sum2=0;cout cin>>n;m=n;if(n==1) create_1();else{create_1();for(i=1;icreate_2(); }while (n!=0){ while (first->rtime==0){ last=first; first=last->next;}if(getch()==char(13)){add();first->rtime--;coutpname if(first->rtime==0){ n--;coutpnamewtime first->ntimewtime first->ntime)/first->ntime } }last=first;first=first->next;if(n!=0) {cout if(getch()==char(121)){cout cin>>v;for(int e=1;e {p=last; create_2(); n ;} } } }node *t;t=first;for(int y=1;y { sum1=t->wtime t->ntime sum1;sum2=(t->wtime t->ntime)/t->ntime sum2;t=t->next; }ave1=sum1/m;ave2=sum2/m; cout}例二、题目:共享内存机制共享内存是多个进程之间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实现进程的互相通信,并交换信息。
这是IPC机制中最快的一种形式,因为它不需中间环节,而是把信息直接从一个内存段映射到调用进程的地址空间。
但是,一旦内存被共享之后,对共享内存的访问同步需要由其他IPC机制(如信号量)实现。
Linux中的共享内存通过访问键访问,并进行访问权限的检查。
共享内存对象的创建者负责控制访问权限以及访问键的公有或私有特性。
如果具有足够的权限,也可以将共享内存锁定到物理内存中。
对于大量数据的共享,共享内存算是最好的一个方式,它兼备简单与快速两大优点。
共享内存就是宣告一块内存让数个用户、多个进程分享。
问题描述: 1、创建一个内存共享段,使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访问它,实现内存共享。
2、通过前面创建的内存共享段,使一个新进程的地址空间与其相连,访问其内容。
基本要求:1、首先用shmget( )系统调用分配一个128K的内存段,然后进程调用 shmat( )两次将这个内存段连接到不同的虚拟地址空间上,其中,第二个虚拟地址空间是只读的,共享内存的前16个字填充了数字0-15,共享内存中的数据通过第二个虚拟地址空间读取并打印,之后,这个将挂起,直到接收到任何信号,然后删除共享内存,进程结束。
2、利用上面创建的共享内存,将他自己的进程地址空间与共享内存相连,同样它也读取共享内存的前16个字节并打印,如果系统中的共享内存没有出错,那么这个程序的输出应该与上面的输出一致。
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从中学习和了解了Linux的基础知识。
总的设计思想:1)建立一个名为"xin1.c"的程序,创建一个内存共享段,使多个进程可以同时访问它,实现内存共享。
2)建立一个名为"xin2.c"的程序,通过前面创建的内存共享段,使一个新进程的地址空间与其相连,访问其内容。
环境说明: Linux操作系统环境Linux 是由Unix发展起来的多用户,多任务,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它具有稳定,可靠的系统性能。
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
用户可以从Internet上下载Linux源代码和Linux的应用程序,可以说Linux本身包含的应用程序以及移植到Linux上的应用程序包罗万象,任何一位用户都能从有关Linux的网站上找到适合自己特殊需要的应用程序及其源代码。
它主要用语基于Interx86系列 CPU的计算机上。
使用编程工具:C语言本题所需系统调用与模块说明1、系统函数调用1)系统函数 shmget()调用:此函数调用用于创建一个新的共享内存段或存取一个已存在的共享内存段。
它的函数原型如下:#include#includeint shmget (key_t key,int size,int shmflg);如果执行成功返回值为`共享内存标识符,该值恒为正整数。
如果失败,则返回值为-1。
shmget( )的用途是获取一个区段的共享内存。
他的第一个参数key为一个整数,可由ftok()函数取得,也可由程序员自行指定或是设为符号常数IPC_PRIVATE。
建议使用ftok生成一个安全的键值。
参数size是指共享内存段的大小,它是以字节为单位。
参数shmflg用来建立共享内存并设定其存取权限,它低位的9个维表示该共享内存的存取权限,如果标志值设为符号常数IPC_CREAT,则shmget( )会建立共享内存,如果加上了IPC_EXCL,则表示只有在指定的共享内存不存在时,才会建立新的共享内存段。
2)系统函数shmat( )调用在建立了共享内存后,我们仍无法存取,这是就要通过shmat()系统调用得到一个指向内存基址的指针,通过这个指针,我们就可以如同于操作一般内存一样的取用共享内存,shmat()系统调用原型如下:#include#include#includechar shmat(int shmid,char*shmaddr,int shmflg)参数说明:shmid:共享内存的标示符,它是由shmget()创建的。
shmaddr:指向共享内存被连接的地址。
shmflg决定在定址时是否要进位(round),如果标志SHM_RND为on,则地址会进位到可用分页的最低位;如果该标志位off,则不做进位处理。
如果shmaddr为NULL,表示该位置由系统自定。
如果程序设计设计人员要自己定义shmaddr的值,则该值必须是系统中的一个合法地址,否则会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