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5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
基础知识:区别字:琵()琴()葡()战()琶()瑟()萄()站()教学过程:一、解题:凉州词:乐府旧题。
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并州晋阳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直言谏诤,被贬为道州司马,现存诗篇不多,但都属绝妙之作。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习读。
3.指名读。
4.齐读。
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六、作业: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搜集长城资料。
4.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
这是连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单个汉字没有意义。
(澎湃、玫瑰、蚂蚁、玻璃、叮咛)(2)讨论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三句诗都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凉州词》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唐王之涣教学(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唐王之涣教学(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唐王之涣教学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平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
另外,“葡萄”“琵琶”两个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学习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
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
具体建议如下:(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1)“背诵这首诗”。
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
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
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诗意的学习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凉州词》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2.领悟《凉州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掌握《凉州词》的诗歌韵律和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凉州词》的课文内容、背景知识和教学要点,准备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凉州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凉州词》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步:课文讲解(20分钟)1.教师依次讲解《凉州词》的诗句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境。
2.带领学生体会《凉州词》中的抒情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诗歌赏析(3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主欣赏《凉州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交流各自的感悟,促进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
第四步:活动设计(20分钟)1.安排学生分组,让每组根据《凉州词》创作相关的音乐、舞蹈或戏剧表演等形式。
2.学生展示并互相欣赏,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魅力。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收获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设计了《凉州词》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体会到美的享受和情感沟通。
同时,通过学生参与创作和表演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提升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潜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2《凉州词》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的雄浑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接触古诗词的良好素材。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文学才华,感受到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文句子。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和深层次的含义,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逐步领悟。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边疆生活的了解相对匮乏,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了解诗人王之涣及古代边疆生活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次含义,了解古代边疆生活的相关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关于诗人王之涣及古代边疆生活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凉州词》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中班语言诗歌欣赏凉州词教案

中班语言诗歌欣赏凉州词教案《凉州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凉州词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凉州词的艺术魅力。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凉州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凉州词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以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难点。
学生对凉州词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凉州词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凉州词的音乐之美和意境之深,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 学习凉州词的背景知识。
讲解凉州词的产生背景、作者、艺术特点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凉州词的历史渊源和文学价值。
3. 分析凉州词的诗意表达。
通过课文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凉州词的诗意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诗歌鉴赏和创作。
让学生阅读并欣赏凉州词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感悟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音频或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和诗意表达。
2.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凉州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诗歌创作。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激情。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凉州词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和诗意表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和激发。
同时,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有了更深厚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今后的文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凉州词》教学设计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凉州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凉州词》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读懂《凉州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诗的语言、意境和审美价值。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理解《凉州词》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生理解和把握古文中的意蕴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凉州词》。
2.多媒体设备。
3.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呈现凉州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教学内容做铺垫。
2. 学习课文(15分钟)老师领读《凉州词》,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思,并解释生僻词语。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凉州词》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4. 分析讨论(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欣赏赏析(20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欣赏《凉州词》,品味其中的意境和语言之美,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审美。
6. 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回顾今天所学内容,布置课后阅读《凉州词》,并写一份感想和解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读懂《凉州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学生在欣赏中是否能领会古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对古诗《凉州词》的兴趣大增,他们表现出了对古诗的热爱和对文字的理解,但也发现有些学生仍会对古文中的生僻词语产生困惑。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注重对词语的解释和情感的引导,希望能让每个学生都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以上是本次《凉州词》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朓对您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凉州词》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
了解诗歌大意。
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凉州词》教学设计精选2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背诵全诗,体会全诗的结构。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概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诗,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凉州词》。
通过预习解释诗题,介绍作者。
二、布置预习字词1、师配乐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葡萄táo琵琶pá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汇报预习结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学习古诗1、指名读诗,齐读诗歌2、自由读诗,说说诗的含义汇报字词解释:欲:将要沙场:战场君:您莫:不要古来:自古以来互助学习,说说诗歌的意思。
不懂的请教老师帮助。
本诗大意: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就醉吧,醉倒在战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在外征战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四、多种方式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写本课的'生字,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读诗导入二、理解诗意默读诗歌前两句,说说写了什么内容?古诗描写的是将士们在宴饮的时候,场面如何?原来我们也学过边塞诗,大多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苦,而诗中的将士们为什么在推杯换盏,是他们不顾国家安危了吗?在边塞是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作为一个保卫国家的将士,在什么情况下会得到如此的优待呢?将士们那么开心,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去流血牺牲么?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为国捐躯吗?他们对生死的态度如何?读诗歌的后两句,体会将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三、板书设计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教学设计
盐山县联合小学张桂梅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
了解诗歌大意。
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
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
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
公元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
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
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这冷清
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
课件出示:
羌笛:笛。
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
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
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
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课件出示:读诗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
慷慨悲壮。
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
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
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
让我们欣赏欣赏。
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推荐阅读王翰《凉州词》。
六、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