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

合集下载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会,要求新闻报道要更加具有娱乐化、平常化、人文化的特点。

新闻记者在对事实进行传播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受众关注度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协调社会关系。

新闻“故事化”正是新闻报道发展趋势下的产物。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同时有助于加深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题材的意识,使其创作风格多样化,为广大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文化休闲方式,使得受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概述1.新闻故事化的起源与发展很多学者认为新闻故事化起源于19世纪法国的杂文写作形式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学,同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学算是新闻故事化的发展,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华尔街日报记者基尔戈尔对新闻大胆创新,在新闻报道的开头加入一些新闻故事内容引入主题,在这之后,《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便发扬这种写作方法,通常会用一个与新闻主体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新闻,然后逐步展开,深入主题。

从此,新闻故事化便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不管扩大,在“内容为王”的大环境下,受众更趋向于接受具有可读性的、通俗易懂的新闻,而不是传统宣传说教式的新闻内容。

所以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形式使用得越来越多,在深度报道或者非动态的长篇通讯中多用这种新闻体裁,这种体裁显得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这种具有知识、趣味、奇特的写作形式,也成为写社会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向。

2.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特点新闻故事化广泛的使用,无疑是给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

它是新闻但又区别于传统新闻写作,为新闻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

具体特点如下:新闻故事化常常会采用对话、场景、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深入刻画客观事实和人物形象,虽然文字不能像视频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但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将读者带入具体的场景想象中,充分展现心理上的零距离。

关于新闻故事化

关于新闻故事化

关于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即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的写作手法,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充满故事性情节性,采用对话、细节描写、场景设置,细微地展现事件细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事件更加丰盈,增强可读性。

新闻故事化成为各大媒介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在新闻界广受认可,这种生动的新闻叙事方式改变了一如既往的单调、僵化、枯燥的方式,在电视新闻领域不足为奇,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等。

具体而言,悬念与冲突是新闻故事的重要元素,新闻故事化注重细节,而一般报道只注重结果,而新闻故事化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心理斗争过程,对事件的起承转合有完整的交代,使得故事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新闻故事化大大加强了受众对新闻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强化细节,突出人物命运,使受众有视听欲望,加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在南方周末记者袁蕾的《你不会懂得我的悲伤——杨丽娟事件观察》里,“杨丽娟一直在强化‘梦’的戏剧感:一次同学给他看了一张海报,她才知道自己‘梦’的人就是刘德华”整篇特稿像在说故事一样,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还刻画了杨丽娟的心里活动,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新闻叙事的视角是新闻故事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有第一人称叙事,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以及第三人称叙事,即通过第三者的叙事角度(通常都为当事人)进行客观描述,通过人物的感受和视听味觉重现新闻事件,如李海鹏的《悲情航班MU5210》里,“安昌荣没看到火,但是看到飞机足足摇晃了六七次之多.......安昌荣开始向十米外的湖边跑,这让他保持了观察飞机的最终命运的最佳视角....刘凤鸣是最早达到现场的人之一,巨大的爆炸声把他家里的玻璃震得嗡嗡直响,他走到二楼的阳台上.....”通过第三人称的直接感受,大量的细节描写,酝酿了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绪,事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不幸影响,使得读者对事件的感受更加直观。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娓娓道来。

正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①新闻故事化是继新闻散文化、深度报道之后的又一次文体变革,是一种新闻文体的创新。

这种新闻文体往往把采集得到的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冲突的叙事框架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通常将笔墨聚焦于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彰显人情味,通篇采用白描,直接引语等手法,使新闻场景和人物立起来,使新闻具有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美感。

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②这里的事指的就是故事,用另一个学者李希光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

③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叙事方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

在我国,新闻故事化还只是小荷初露,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经演练得炉火纯青了。

早在普利策接办《世界报》时,故事模式就成为了《世界报》新闻写作的首选。

这种故事模式的新闻写作往往开篇制造悬念,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引人入胜,让受众欲罢不能。

然而,新闻故事化又不同于《世界报》曾风靡一时的黄色新闻写作,它不煽情,只是注重细节化、情节化和人情味,同时,也不同于一般的硬新闻,而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读者的喜爱。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

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

因为受众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④既然新闻故事化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等,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那么,新闻是怎样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冲突框架制造悬念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

新闻故事化的构思与研究

新闻故事化的构思与研究

奖广播专题 中 《 信访局长的最后 2 4 小时 》
采访完成以后 ,我们通 常会根据发掘 就将 辽 中县信访 局长 的身平 事迹 通过 一
语 化 的描述 更能 贴近 读者 。因此 ,好 的 来的材料 ,重新修正主题 ,然后 用这个主 桩桩 、一件 件故 事娓 娓道来 ,用 群众 和 新 闻故事深受受众推崇 , 传播效果 良好 。 题来指导我们创作故事的主题 。所以说 , 家 人 的简单叙 述撑 起整体 故事 框架 ,并
和场景设置 ,细致人微地展现新 闻现场 ,
分 析 家、律 师、评论 家 、医生 等多 种类
能吸 引人 的新 闻事 件 不外 乎两类 ,
新 闻故事 化较 公认 的定 义 ,是美 国 形式 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 。
普利策 新 闻奖得 主 富兰克 林所说 : “ 用
故事 化手 法写 新 闻 ,采用 对话 、描写 、
新 闻故事 大体可 以分 为单 一型故 事 报的报道牵动了不少读者 的心。 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线索 明确 ,
件 中受 伤 ’此类句 子靠 头。新 闻记者 的 给人 留下难 以磨灭 的 印象。虽说 新 闻不 闻稿件都是经过细心挑选 ,从诸多新 闻中
工作 主要就是找故事和讲故事。”一 《 新
闻媒体语 言 》

定有 故事 ,但 是故 事里 面一般 都有 新 特别挑眼 的好新闻。可是如果纯粹就事论

爱 因斯坦也说 过 , 想象力 比知识更 重要 ! 第 十九届 中 国新 闻奖 获奖作 品中 ,一 等
个好 听 的且令人 印象 深刻 的 ,甚至 深 专稿 、特稿 和调查报告等 。
题 增 强新 闻事 件 的可 听性 、可 读性 ,其 口

新闻撰写思路

新闻撰写思路

新闻撰写思路
撰写新闻时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1. 选题:选择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或事件。

可以根据时事热点、社会关注度、读者需求等方面来确定选题。

2. 提炼要点:对选题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新闻的重点和关键信息。

将重点放在新闻的核心内容上,并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3. 确定新闻结构:根据新闻的要点,构建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常用的结构包括倒金字塔结构、故事情节结构、问题解决结构等。

选择合适的结构有助于准确传达新闻信息。

4. 查阅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选题相关的材料和资料,包括新闻报道、专家观点、数据统计、事件影响等,以便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证据支持。

5. 采访报道:如有可能,进行采访并引用相关人士的观点和陈述。

采访能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生动性,同时也加入了不同的声音。

6. 精细化写作:根据选题和新闻结构,逐一补充细节,并根据读者群体来选择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注意新闻的标题、导语、开头、过渡和结尾等环节的处理,使新闻内容更具吸引力和阅读性。

7. 校对修改:在完成初稿后,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以确保新闻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易懂性。

纠正拼写错误、语法错误、表达不清晰等问题。

8. 发布与宣传:根据新闻的行业特点和传播渠道,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新闻的发布和宣传。

包括选择合适的媒体、发布时间、配图和推广等手段。

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问题初探

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问题初探

f专躁趼究卜皤’声目曰争怒i 鬻ii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问题初探吴传芳(福清市广播电视台福建福清350300)摘■: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

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关■锕:广播广播新闻故事化广播新闻宣传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广播最大限度地传播鲜活、生动的新闻资讯成为广大受众的热切期盼。

如何提供更鲜活、更生动的新闻资讯,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并在听后感到津津有味,留下深刻印象,这对广播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县级广播新闻专业台来说,更是必须积极面对的课题。

参与过新闻评奖的同志,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与会人员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而有的作品则让人听得不耐烦,希望尽快播完,甚至直接“过”了。

而关注新闻的同志,也会注意到,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有的大家喜欢看、喜欢听,能够引起受众的讨论关注,而有的则无人问津。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区别在于讲故事的能力上。

广播新闻故事化,是扩大宣传效果,使播报的内容让更多的普通听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的有效工具之一。

一、作品要有“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之一。

尽管广播新闻故事化是在改文风的背景下,进行新闻宣传改革尝试的路径之一,但是,与其他媒介新闻一样,广播新闻故事化中所讲述的故事与文学作品所强调的故事有本质区别,所提供给受众“消费”的故事并不是单为了“热闹”、“好听”,因此广播新闻中的“故事”必须来源于生活,必须是真实而绝非虚构,并且要有一定内涵。

如果单纯为了新闻好听,偏离真实甚至进行虚构,就会形成“假新闻”、“假事件”。

这种事情在中外新闻界已多次发生,比如“纸包子”事件,因此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新闻故事的真实性,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要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善于提炼,不仅要讲“好故事”而且要讲好“故事”。

浅谈新闻故事化

浅谈新闻故事化

浅谈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以坚持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有可读性。

但另一方面,这种报道手法也带来了新闻失实增多、报道内容流于浅薄、屏蔽重大社会事件等隐患。

如何发挥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减少甚至避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标签:新闻故事化特点积极意义隐患正确运用0 引言如何吸引受众的兴趣,是各家媒体竞争的根本,现场感、视觉化一度被视为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

从最早的特写、长篇通讯,到现在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故事化写法随处可见。

1 什么是新闻故事化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写作故事化,就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①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也曾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

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

”②我国著名的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1982年穆青就提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

③从以上著名的新闻人和学者对新闻故事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受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并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与一般的新闻相比,故事化的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般的新闻主要目的在于告知,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即可,至于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而故事化的新闻则要在告知的基础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传达某种价值取向,在文字的排列布局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是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以及媒介融合发展的迅速演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使用这一技巧,它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文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可读性,深受广大受众青睐,进而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以情动人、以小见大是故事化叙事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内涵价值和准确运用叙事技巧,能够充分彰显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对情感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则能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

因此新媒体时代,要想充分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新闻报道必须转变传统单一、固化的报道形式,积极掌握故事化的叙事技巧,灵活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一、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发展概述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在电视新闻行业的运用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栏目《60分钟》,节目被划分为多个片段,每一部分均为一个独立的故事,记者进行串联讲述,在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使节目更具观赏性。

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深受观众青睐。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最早出现于我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

现如今,故事化叙事已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主要叙事方式之一,各级电视台均开设相关类型节目,甚至打造专门的故事化新闻节目,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幕后故事进行挖掘,呈现其价值和影响。

故事化的报道方式成为新闻报道常用叙事手法,成为一种媒体现象。

[1]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得到广泛应用后,深受广大受众青睐,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矛盾。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强调“讲故事”而不是“编故事”,需警惕为了追求故事化而导致报道失实等问题。

其次,庸俗化和正确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新闻报道需注重对正确价值观的呈现。

一些报道或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对导向问题重视度不足,一味以“好看”迎合受众,忽略质量,甚至存在庸俗化倾向。

最后,细节和时效之间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

第一声像是爆竹声。

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

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作品全文6000余字,向读者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故事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

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

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到3月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

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此文写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角度新颖,可读性自然较强。

所以,新闻不能仅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应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

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

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的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②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

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

如不久前凤凰卫视制作的专题片《火烧巴格达》,通过记者陈晓楠的眼睛,观众看到了大战前的伊拉克的形势。

这个几度经历战火的国家,如今已满目疮痍,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这种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使读者对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③第三者的叙事视角。

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
述。

199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德博拉的选择》:德搏拉·盖恩斯一动不动的看着他,他的脸埋在黑色的卷发中,两条眉毛又浓又弯,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恶魔又是天使,是凶手又是救星,他就是在诊所中开枪的歹徒,他的脸映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读者从中获得的材料是叙事主体的一系列丰富经验的组合,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故事化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然而,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这对新闻的真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刘寒娥张丽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