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D卷

合集下载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

下列判断错误是()下面是四位同学对两幅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是泰不华用篆书写就的,其笔画圆润,古朴雅致。

B.《岳阳楼记》是董其昌用行书写就的,字体清丽,笔画平直。

C.《陋室铭》是一幅隶书作品,其朴拙的特点契合读书人安贫乐道的品格。

D.《岳阳楼记》用楷书写就,大气方正,与范仲淹忧乐天下的情怀相契合。

活动四总结活动交流感受8.4月23日,活动总结。

同学们纷纷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请你从语文老师搜集的词云图中任意选择词语,运用修辞方法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二、情景默写三、诗歌鉴赏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对比阅读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为了弘扬长江文化,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江天万里——走近长江”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史地社团负责“文明传承绵延长”展板。

下面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甲】长江之歌【甲】,唱出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依恋。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穿巴蜀,过荆楚,行赣皖,经吴越,茫茫九脉,浩荡东流,奔腾入海。

滔滔江水,滋养了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也孕育了深厚的长江文化。

千百年来,烟雨朦胧的水乡泽国,更是催生出一个诗意的文化符号【乙】江南【乙】。

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支流辐辏,港埠星罗,物畅其流。

长江,以其生生不息的姿态和兼收并(xù)_____的胸怀,成就了长江文明的赓续与发展。

(1)一位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意思、拼音对应的汉字和意思,以及【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产生了疑问。

请你帮他选出判断不正确的一项()A.“脉”在文中的意思是“像血管一样连贯而成系统的东西”,应读为“mài”。

B.“兼收并(xù)”中的“xù”在此处意思是“接连不断”,应写为“续”。

C.【甲】处应填书名号,标示歌曲的名称。

D.【乙】处应填双引号,标示特定的称谓。

(2)同学们在《新华字典》中查到“罗”的义项有:①捕鸟的网;②散布,陈列;③搜集。

根据文段内容及字典释义,你认为“港埠星罗”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

2.文学社团负责“千年文脉润古今”展板。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博大浩瀚的长江文化,源于数千年的厚重积淀。

以长江水系为脉,各民族文化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绵延不绝、辉煌宏大的长江文明。

千百年来,江水流出了河姆渡、良渚等新石器文化,也淌出了阳刚之巴蜀、浪漫之荆楚、婉约之吴越,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及答案

2023年北京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及答案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2023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北京卷)一、基础·运用(共12分)学校举行“逐梦2023·逐梦美好未来”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回首感怀】1.在硬笔书法练习课上,请将下面诗句中的画线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分)时间记录坚实的脚步,岁月镌刻奋斗的足迹。

飞逝的2022我们已硕果累累.;zh ǎn 新的2023已经向我们走来。

期待2023,2023值得期待。

2.给加点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2分)①硕果累累.( ) ②zh ǎn 新 【活动二:如歌岁月】转眼间,三年的如歌岁月转瞬即逝,离别与伤感油然而生....。

面对老师、父母的处心积虑....,同学们有的夯实基础、弥补不足,有的深钻细研,向老师不耻下问....……用砥砺的青春谱写自己的人生道路。

当然,紧张的备考并不会令人整天闷闷不乐,遇到幽默风趣的课堂讲解,同学们也会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3.下面词语加点字的意思与语段中划线词语“转瞬即逝”的“即”意思相同的是( )(2分)A.若即.若离B.非此即.彼C.一触即.发D.成功在即.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9页,共五道大题,28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4.下列成语在文段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油然而生B.处心积虑C.不耻下问D.忍俊不禁5.语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问题,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

(2分)【活动三:逐梦青春】6.“以青春之力唱响逐梦之歌”班级文艺汇演正在精彩上演,请你为下面两个节目写之间写一段串词。

(2分)节目一:朗诵《少年中国说》节目二:歌曲《青春畅想》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九年级统一测试试卷语文2024.4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草稿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班级进行了“古建文辉——语文中的中国古代建筑”主题探究活动,活动后计划举办专题展览。

下面是展览内容的初稿,请你进行审校、修改和补充。

展板一:汉字中的古建发展分)A.因为这里形容建筑物高大雄伟的样子,所以“巍峨”一词中无错字。

B.因为这里表达“鲜明地展示”的意思,所以“张显”一词中有错字。

C.“穴”读作“xué”。

D.“剖”读作“pāo”。

2.根据文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全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②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B.①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被汉字凝固②汉字的构造也会影响到建筑材料C.①汉字凝固了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②汉字的构造也会影响到建筑材料D.①中国建筑的原始形态被汉字凝固②建筑材料也会影响到汉字的构造篆文的“穴”字展板二:成语中的古建细节3.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美轮美奂B .包罗万象C .相得益彰D .棋逢对手4.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请你做出修改。

(2分)展板三: 诗文中的古建形式A .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杜牧B .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杜甫C .①生子当如孙仲谋 ②杜牧D .①生子当如孙仲谋 ②杜甫 6.为插图黄鹤楼拟写一副对联,补全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何时 ① ,看洲渚萋萋芳草今日白云仍在, 拂汉阳 ②A .①黄鹤飞来 ②历历晴川B .①黄鹤再来 ②历历晴川C .①黄鹤飞来 ②浩瀚烟波D .①黄鹤再来 ②浩瀚烟波7.展览的结语中需要解释主题“古建文辉”的意思,请你综合三块展板,补写内容。

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24年北京市朝阳区九年级一模语文试卷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5分)学校开展“我拍到了‘语文课本封面’”文化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是策划方案中的一段文字。

请你完成(1)(2)题。

(共4分)当万里河山被框.入小小封面,一帧帧美景仿佛多了一份书卷.气。

楷体“语文”两个大字,加上拼音“YU WEN”,配上家乡的美景,让人不禁.感叹:“最极致的中式美学就藏在语文课本上!”请发挥你的创意,进行二次创作【甲】你可以将自己拍的家乡美景,配上教科书封面的“语文”二字;也可以把山川河流的图片放进教科书的封面模板里;还可以甄选语文课本里的插图,把静态照片做成动态封面【乙】浪漫的春天已经上线,接下来的华夏大地万物复苏,春和.景明。

让我们一起来制作属于自己的语文课本封面吧!(1)有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A.“框”指“在文字、图片周围加上线条”,应读为“kuàng”。

B.“书卷气”指“读书人的风格气质”,“卷”应读为“juàn”。

C.“不禁”的意思是“抑制不住”,“禁”应读为“jìn”。

D.“春和景明”的“和”意思是“和煦”,应读为“hé”。

(2)在文段【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乙】,B.【甲】:【乙】。

C.【甲】,【乙】,D.【甲】,【乙】。

2.同学们纷纷参与,积极投稿。

活动编辑准备从下面三幅图片中选用一幅作为课本封面。

请你完成(1)(2)题。

(共3分)(1)下面三幅图片,你选择哪一幅?并简述理由。

(要求:使用关联词“既……又……或“不但……而且……”)(2分)【甲】八达岭长城【乙】北京商务中心区【丙】国家体育场(2)请用正楷字为课本封面书写“语文”二字。

(1分)3.活动最后,某同学总结发言。

阅读发言稿,完成(1)-(4)题。

(共8分)①北京的首钢奥园、武汉的东湖樱园、温州的泗溪廊桥、云南的梅里雪山,这些地标图片在网络平台并不罕见。

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D卷

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D卷

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D卷一、古诗文阅读 (共4题;共58分)1. (10分)(2013·泉州) 古诗文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

(《山坡羊•潼关怀古》)(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

(《出师表》)(5)________,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6)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7)月下飞天镜,________。

(《渡荆门送别》)(8)________,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________。

(《诗经•关雎》)(9)________,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10)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2. (10分)(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田舍【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①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②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③稻云黄。

【注释】①筑圃:修筑打谷场。

②菁:水草。

③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 (22分)(2016·遵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闻其贤而辟之 ________②当之郡 ________③何谓无知________④故旧长者 ________(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2024北京通州区中考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通州区中考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通州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班级姓名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

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3分)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恰逢2024年甲辰龙年,校报策划“寻龙记”专栏。

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面主题的编写工作。

追溯汉字中的“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龙部》载:“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意思是说,龙是有鳞动物的头领,变幻无穷,上天入海,无所不能。

中国最早的“龙”字,见于商代殷墟甲骨文。

此时的“龙”字还是象形文字,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龙的轮廓,为兽首蛇身之状。

甲骨文的“龙”字,但有三个相似特征:躯体细长蜿蜒,尾部弯曲向上翘起,似蛇形;头部大都有钩,似利齿;头部有冠角,象征王权。

1.对文段加点字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长”应读为“c hán g”B.“潜”应读为“q iǎn”C. “廓”应读为“guō”D. “冠”应读为“guān”2.对“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AB.D.3.你认为文段横线处所填四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大同小异B.截然不同C.不尽相同D. 同出一辙初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2024年4月探查文物中的“龙”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荥阳贾峪镇楚村。

侈口,细颈,溜肩,圈足,造型俊秀优美。

器物通体施满釉,釉下用苏麻离青料绘云龙纹图案,龙首高昂,凶猛威武。

4.根据“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图片与解说词,推断加点词“侈口”在这里的意思是 _。

2024年北京语文中考试卷

2024年北京语文中考试卷

2024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3分)北京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新的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出现。

通过广泛观察,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撰写了“北京文化生活观察手记”。

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完善。

1.用正楷字书写“北京文化生活观察手记”十个字。

手记一北京坊位于天安门西南800米处的北京坊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典型。

它的整体设计延续原有建筑风格,保留了中式建筑的神韵和精髓,又融入了当代建筑美学的相关元素。

北京坊“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布局,旨在恢复历史建筑风貌,保存社区原驻民的文化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商业街区。

北京坊既是北京核心地带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生活体验区”。

2.小组成员请你确认文段中加点词语是否有错字。

你根据词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有代表性的事物或事件”的意思,所以“典型”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最重要的、最好的部分”的意思,所以“精髓”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表达的是“世代居于此地的人”的意思,所以“原驻民”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深入到某种氛围之中”的意思,所以“沉浸式”一词中有错字。

手记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在这里,《新青年》吹响思想启蒙的号角,振聋发聩。

此后,各地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

如今,作为"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箭杆胡同20号一经开放就受到广泛关注,参观者车水马龙。

大家重温历史,深刻认识《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3.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使用的情况。

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振聋发聩B.雨后春笋C.波澜壮阔D.车水马龙手记三建国路75号数字艺术园区建国路75号北京第一热电厂对首都建设和发展有过历史性贡献。

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老厂区被改造为数字艺术园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D 卷古诗文阅读(共4题;共58 分)1.(10 分)(2013·泉州)古诗文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 。

(《山坡羊?潼关怀古》)(3)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 。

(《出师表》)(5)________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6)曾子曰:“ _______ ,任重而道远。

”(《论语》)(7)月下飞天镜,_______ 。

(《渡荆门送别》)(8)________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_______ 。

(《诗经?关雎》)(9)________ ,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10)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______ 。

(《记承天寺夜游》)2.(10分)(2016·杭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田舍【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①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②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③稻云黄。

【注释】①筑圃:修筑打谷场。

②菁:水草。

③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22分)(2016·遵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四知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其贤而辟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之郡③何谓无知④故旧长者(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其贤而辟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之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谓无知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旧长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5)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6)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4.(16 分)(2017 八上·龙湾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齐人有好猎者狗,人“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有好猎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所以不得之故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宜致力于耕作④________________ 百事也尽然(2)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句中断二处)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3)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

(4)读了这则故事,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2 分)5.(21 分)课外文段阅读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

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

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

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

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 ng l 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

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

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

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 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什么?(3)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达到每一境界的结果。

①“吞” _______ ②“啃” ______ ③“品” ______(4)对于文中“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5)读了这篇短文之后,结合《谈读书》《不求甚解》,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6.(21 分)(2017 七上·永定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三句话周华诚①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

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②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

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

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

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

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

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

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

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③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

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④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⑤ -------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 5 里外的邻村牵回家。

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

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 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

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⑥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

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

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

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

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

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

我恍然大悟。

⑦18 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

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⑧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⑨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

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⑩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

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

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

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1)通读全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2)第④段划线句子“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应该怎样理解?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看出来的?将它们依次写出来。

4)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缕缕阳光,照耀了我成长的道路。

”请仿照这个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很大。

(5)【积累链接】在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我们学过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请写出其中一篇的标题和作者。

三、综合运用(共1题;共7 分)7.(7 分)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就“手机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并根据探究主题阐明探究目的。

主题:;目的: ______(2)请你根据你所确定的探究主题写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三个问题。

① _____ ;② _____ ;③ _______ 。

(3)请你用排比句就合理使用手机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四、写作(共 1 题;共 5 分)8.(5 分)题目:一路有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 字。

参考答案一、古诗文阅读(共4题;共58 分)1、答案:略2、答案:略3、答案:略4、答案:略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2 分)5、答案:略6、答案:略三、综合运用(共1题;共7 分)7、答案:略四、写作(共 1 题;共 5 分)8、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