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八上教案《孟子-富贵不能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如何将孟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传承,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孟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为财富地位而改变自己行为原则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富贵与仁义之间的关系。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富贵与仁义在实际生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3.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挖掘孟子思想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孟子散文的优美词句和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养成与行为引导:使学生理解富贵不能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指导实际行为,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富贵不能淫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案1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7-07-15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导读《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孟子》中的第三章节“富贵不能淫”。
该章节主要内容有:孟子见梁惠王,谈论富贵不能淫的道理;孟子见齐宣王,谈论王道政治和仁政;孟子见滕文公,谈论君子的行为和道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孟子》第三章节的主要内容,领会孟子倡导的仁政、王道和君子道德。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了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孟子》第三章节的主要内容,领会孟子倡导的仁政、王道和君子道德。
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孟子》原文、注释、翻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富裕家庭子女挥霍浪费、荒淫无度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富贵?如何看待富贵?a. 孟子见梁惠王,为什么谈论富贵不能淫?b. 孟子见齐宣王,为什么谈论王道政治和仁政?c. 孟子见滕文公,为什么谈论君子的行为和道德?3. 讲解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讲解《孟子》第三章节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孟子的思想。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体会,互相交流,促进思考。
5. 实例分析:教师举例说明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孟子》第三章节富贵不能淫2. 孟子见梁惠王:富贵不能淫,仁政为本3. 孟子见齐宣王:王道政治,民为邦本4. 孟子见滕文公:君子道德,行为楷模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孟子倡导的仁政、王道和君子道德的主要观点包括:a. 富贵不能淫,要坚守道德底线。
b. 政治应以仁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c. 君子应以道德行为为楷模,引领社会风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是否达到预期?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孟子》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优质课教案_7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2、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2、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学习难点: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检查预习(一)你能流利朗读课文吗?(二)说说你了解的孟子(生活时代、身份、思想、故事、名言等)三、你读我读,疏通文意先对照课文注释及手头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四、当堂检测解释词语:1、往之女家丈夫之冠也2、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3、往送之门往之女家4、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翻译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1、文中景春的观点是什么?用陈述句表达。
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景春评判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2、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话语可以感受出来?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你觉得孟子评判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六、你说我说,畅所欲言1、你心目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联系历史或现实说一段话。
(可以和孟子的观点保持一致,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
)2、在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把这样的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3、时代发展到今天,试想,在你的成人礼上,你的父母会对你说什么?七、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语文八年级上册初中《富贵不能淫》教案

(封面)语文八年级上册初中《富贵不能淫》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会解释重点实虚词,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富贵不能淫》。
(出示学习目标)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读顺文章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二)在读文章,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根据注释自行疏通文意,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子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三)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好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四)你讲我讲,感受英雄,畅谈理想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读诵本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主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2、解释题目背景:本课要学习的《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这篇课文是作者针对景春关于大丈夫该怎么做的看法而发的议论。“富贵不能 淫”是课文的中心论点,它不仅是景春在跟孟子的对话中提出来的观点,也是 本次演示要探讨的中心话题。通过学习本次演示,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一 传统美德的内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8.思维导图法。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和思维过程,提高他们的思 维能力和创新能力。9.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10.互动式教学 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1.活 动化教学法。
4、词类活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管理、治理)知彼知己者百 战不殆 (殆:危险)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舍弃、抛弃)人皆伏之 (伏: 佩服、钦佩)名余曰正则兮 (名:命名、起名)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空乏其身 (空乏:使……贫困、匮乏)
2、通假字:无(通“毋”)舍我其谁(通“欤”,语气词)卒然问曰(通 “猝”,突然)食马者(通“饲”,喂)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语气词)南冥者(通“溟”,海)
3、古今异义:直:古义:理直气壮今义:不弯曲富:古义:优厚的物质利益 今义:有钱尊:古义:地位高贵今义:酒杯。比喻地位高贵得话是“高足杯”。 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①放纵;无节制。②邪恶、低劣;恶劣。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置和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和难 点。4.拓展性学习。通过课堂延伸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并提 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5.情境性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 地理解课文,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6.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 力。7.小组合作探究法。
部编版(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课题:富贵不能淫课型讲读课授课时长45分钟教材分析本课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结合新时代进行思考,树立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思想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把一些优秀的传统逐渐遗忘了。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吸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2.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1、熟练翻译课文。
2、当堂背诵课文。
3、课外延伸,引导提高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抛出人们熟悉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邹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齐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1、学生参照注释合作翻译课文。
2、提问重点字词。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课文。
学生自主参照注释合作翻译课文,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提问,能清楚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讲解后再次让学生翻译,可以让他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五、5分钟背诵竞赛。
1、学生背诵。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孟子》的基本文言知识,理解《《富贵不能淫》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孟子的《“大丈夫”精神,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初步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心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讨论,引入《“大丈夫”这一概念。
二、预习检测1.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和语调。
2.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解答疑难词汇和句式。
三、课文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找出孟子阐述“大丈夫”精神的三个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分组讨论这三个标准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即不为富贵所迷惑,不为贫贱所动摇,不为强权所屈服,体现的是人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独立。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孟子与景春的对话,进一步理解孟子的观点。
四、拓展延伸1. 讨论:在现代社会,孟子的“大丈夫”精神还有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种精神?2. 比较分析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与其他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化理解。
五、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强调《“大丈夫”精神的重要性和现代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富贵不能淫》的选段。
2. 阅读《孟子》其他篇章,尝试理解孟子的其他思想。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结反馈等方式,观察和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以及他们对“大丈夫”精神的认同和实践意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2017.12.5初二(5)公开课赵令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3、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说理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各种说理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语有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既:已经。
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句经典名句,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
那究竟“何谓大丈夫?”,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了解他笔下的大丈夫。
二、解题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出自《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富贵不能淫”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指代大丈夫)迷惑。
三、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
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与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了解孟子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候国纷争不断,群雄逐鹿。
统治者过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生活;而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
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力图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四、朗读全文,注意语音与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同桌可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3、归纳字词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2)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 ②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3)一词多义
①道⎩⎪⎨⎪⎧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②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
志,与民由之(实现) ③戒⎩⎪⎨⎪⎧必敬必戒.(谨慎)戒.之曰(告诫)④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
位(正确)⑤居 居(居住)天下之广居(住宅)
(4)古今异义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古义:指有志气,有作为的成年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②父命.之 命⎩⎪⎨⎪⎧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 ③与民由.之 由⎩
⎪⎨⎪⎧古义:遵循
今义:由于 (5)虚词:
事例: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文天祥拒绝元朝的高官厚禄,英勇就义。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闻一多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 名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于谦 《石灰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代)林则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代)谭嗣同《狱中题壁》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自题小像》 八、写法探究
1、类比说理 孟子为什么讲“妾妇之道”,有何用意 ?
分析:关于纵横家的处事方式,朱自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述:“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
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
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浒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
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这样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义之道,强调为人要有原则的孟子所不齿的。
当然,孟子以“妾妇之道”作比,是建立在当时婚姻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的。
类比说理,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阐明公孙衍、张仪只是顺从君王意志,没有独立人格,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
缺乏对“仁、礼、义”坚守。
并由此引出“大丈夫”的标准。
2、排比 文中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此处用排比,作者严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增强语势,使说理气势磅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里用排比,作者从多角度阐述了大丈夫为人处事原则的表现,增强语势,使说理气势磅礴。
九、板书小结
十、课堂练习 十一、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小测(字词句,笔记内容)
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四(1、2
)、五3、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孟子
1、用“妾妇之道”类比直接反驳 (反问句、“焉得”—不屑、鄙视) 2
、正面提出大丈夫三个标准 3、得出观点
观点: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
(反问语气 ,“诚”加重语气—深信不疑、歆羡甚至崇拜) 依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论述思路:
富贵不能淫
景春
前提 、 基 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