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一对一教案-阅读理解和写作
六年级学习英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优秀教案范本

六年级学习英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优秀教案范本一、引言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英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教案旨在提供优秀的教学范本,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读写技能。
二、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3. 增加学生对英文阅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范本教案,包括英文阅读材料和写作题目;2. 学生准备纸笔等写作工具。
四、教学步骤A. 阅读理解训练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向学生展示一篇英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先默读,然后回答相关问题;2. 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顺序回答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3. 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细节;4. 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口头或书面回答,增强表达能力。
B. 写作技巧训练1. 教师提供一个写作题目,比如"Describe your favorite season"(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2. 学生先进行头脑风暴,列出自己对这个题目的想法和观点;3. 学生根据自己的头脑风暴,组织成为一篇连贯的短文;4.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互读和互评,讨论如何改进自己的写作。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增强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英文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
六、延伸实践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建议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原著、参加写作竞赛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七、教学反思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八、教学评估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阅读回答和写作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程度。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一对一教学案

六年级语文科教学案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B B.非常 C.格外 B.枯瘦 C.瘦弱B.赶赴C.前往1周总理强忍剧烈的疼痛,为了人民,在向着生命索取2人民爱戴总理,看到总理为了延长生命这般受苦,人民心疼总理。
中心句: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人民,他就是这样在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3、二件事总理在自己刚做完手术时,心系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喂饭从正侧面表达出总理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
正确答案:BA.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惟独没有自己。
正确答案:B9.联系上下文内容,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答案解析:人民爱戴总理,看到总理为了延长生命这般受苦,人民心疼总理。
1.划掉:带恋历垦2.(1)乱七八糟(2)怒气冲冲(3)烟消云散3.迟疑恳切庞大夸奖清楚崇高(答案不唯一) 4.“略”5.诚信是一种高贵的品格,是无价的。
(意思对即可)解析:1.他总以为自己也染上和母亲同样的病,将不久于人世。
2.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父亲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要贝多芬去领父亲的养老俸。
3.我的家乡、我出身的美丽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
4.①悲惨:过早失去了母亲。
;②残暴:父亲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操心经济。
5.极其热爱和眷恋自己家乡。
参考答案:1、zhǎng yuán 延黝2、柔软(温暖)硕壮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了。
4.痛苦终于过去了。
“倒霉”和“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幸福、愉快的。
(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温柔、包容、善良、助人为乐、幽默、睿智等。
6、因为在无奈下接近他,却发现在那里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更重要的是他给我做人的道理,使我认清了真正的世界。
六年级一对一教案-阅读理解和写作

姓名年级六性别教授课题句子阅读理解写作总课时_第_课教学目标难点重点知识点:病句的修改和句子转换复习阅读理解成语故事考点:病句的类型: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指代不明、不合逻辑语意重复、前后矛盾、否定不当。
双重否定句与陈述句双重否定句转换成陈述句陈述句改反问句能力:积累运用理解能力方法:讲解积累理解找病因句子转换的技巧阅读理解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前积累一、动物聚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猫)哭(耗子)——假慈悲(老虎)屁股——摸不得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螃蟹)过街——横行霸道(兔子)尾巴——长不了(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课堂教学过(蛤蟆)上树——全靠一张嘴二、歇后语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竹篮打水——一场空歪嘴和尚——没正经水中捞月——一场空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哑巴吃黄连——有嘴说不出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过程程三、春意盎然(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7)(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句子转换的巩固练习:双重否定句一、讲授知识点双重否定句是使用两个否定副词来表达肯定含义的句子。
例如"不……不"、"没有……不"、"非……不"等。
双重否定句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强烈或委婉。
例如:他不敢不去。
(强烈)我不得不告诉你事情的原委。
(强烈)没有谁不惧怕他的威严。
语文六年级一对一辅导教案

向对岸游去 →
3.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4.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析,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6年。”
“6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5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6年前回家时被车撞,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二)
她付出了全部
一个小女孩儿走进商店,告诉店主她想看看橱柜里的那条蓝宝石项链。她说:''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
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儿,问道:''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包,小心翼翼地解开,拿出所有的钱,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小女孩儿得意洋洋展示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什么时候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6年,也许,还?
2.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一次填写在横线上。
6.看完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呢?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第一章:阅读理解基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略读、寻读、精读等。
阅读理解的策略:预测、归纳、推理等。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练习略读和寻读技巧。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推理。
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2.2 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等。
文学作品的元素:人物、情节、主题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中的元素。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第三章:写作技巧与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手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技巧:句子结构、段落组织、修辞手法等。
写作的实践:写作练习、修改和评价。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组织学生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观察与描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培养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4.2 教学内容:观察技巧的培养:观察方法、观察角度等。
描述的技巧: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练习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事物和现象。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描述和表达的能力。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和表达自己的创意。
5.2 教学内容:创意写作的技巧:创意激发、故事构思、角色创造等。
创意写作的实践: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等创作。
5.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运用创意写作的技巧。
组织学生分享和评价自己的作品,提高创意写作能力。
第六章:叙事与描写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叙事和描写的技巧。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的收获,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六年级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2. 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构思方式。
3. 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品的特点和优点。
3. 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并互相评价。
四、教学评估:1. 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者背景。
2. 第二周: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资源:1. 经典六年级阅读教材,如《夏洛的网》、《小王子》等。
2. 阅读理解练习题和写作素材。
3. 写作评价标准表。
4. 教学PPT和多媒体资源。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阅读感悟和观点。
3. 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如人物描写、场景设置等,并进行模仿练习。
4.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创作。
5.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八、教学策略:2.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4. 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5. 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阅读俱乐部,分享阅读心得和经验。
2. 邀请作家或作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
3. 组织写作比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4. 开展跨学科项目,如结合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创作。
5.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拓展知识面。
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阅读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

六年级阅读与写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选取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文章,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
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写作训练: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包括写读后感、写心得、写故事、写诗歌等不同形式的写作。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等。
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写作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灵感,进行写作。
通过个别指导、小组讨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写作上的帮助和反馈。
四、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训练: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了解学生的写作思路和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阅读理解训练,选取一篇散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2. 第二周:写作训练,根据阅读内容,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3. 第三周:阅读理解训练,选取一篇小说,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第四周:写作训练,根据阅读内容,让学生写一篇故事。
5. 第五周:阅读理解训练,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6. 第六周:写作训练,根据阅读内容,让学生写一首诗歌。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提升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加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综合能力。
七、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写作训练:结合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创作训练,包括写散文、小说、诗歌等。
《青山不老》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

《青山不老》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词鉴赏,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本篇诗只有八句,但内容深奥,充满哲理。
全诗通过描绘青山的形态和特点,寄托了诗人的心境,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学习《青山不老》的课文,使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特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魅力。
2.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表达和鉴赏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阅读《青山不老》这篇古诗词,了解其背景和含义,领悟其中的哲理,掌握表达和鉴赏技巧。
2.教学难点: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对青山的认知和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直观感受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让学生直观感受青山的风景和特点,为学生对《青山不老》的理解打下基础。
3.重点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重点阅读《青山不老》这篇古诗词,讲解其背景和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理和思想,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集体讨论通过课堂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个人思考让学生对《青山不老》进行个人思考和感悟,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意能力。
6.开展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而不是灌输和解释;注重情感与思维的交汇,强调学生的创新与个性。
六、教学资源1.课本及相关教学素材2.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介3.计算机、互联网等数字化资源七、总结《青山不老》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词鉴赏作品,它通过描绘青山的形态和特点,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
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
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
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
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
”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
”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