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短文二篇》精美课件1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 朋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意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配合之美
境
晨昏变化之美
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动静映衬之美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思路]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词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 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青林翠竹”--- 平视
“晓雾将歇”--- 早晨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乱鸣”--- 听觉 景 “夕日欲颓”--- 傍晚
“沉鳞竞跃”--- 视觉
3、思考下面问题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静中有动, 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短文两篇
信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 朋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划分层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tuí lín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4、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意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配合之美
境
晨昏变化之美
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动静映衬之美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思路]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词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 藻、荇交错纵横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 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青林翠竹”--- 平视
“晓雾将歇”--- 早晨
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乱鸣”--- 听觉 景 “夕日欲颓”--- 傍晚
“沉鳞竞跃”--- 视觉
3、思考下面问题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 “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的状态,表现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 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的状态,静中有动, 表现了热闹的气氛。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短文二篇》精品课件部编语文

19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 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 《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 具体行为。
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
20
听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如“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将沉静的夕阳 和跳跃的鱼儿结合着写,十分具有画面感。
②多角度描写。 如“高峰入云”“五色交辉”等是视觉描
写,“猿鸟乱鸣”则是听觉描写,作者抓住景 物的特点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读者感受真切。
13
品读赏析
③俯仰结合。 如“高峰入云”是仰视,写出了山之高
;“清流见底”是俯视,写出了水之清。
9
疏通文意
自由诵读课文三遍,结合文下注释, 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指水中潜游的鱼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④用语精炼。 如“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乱”字
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猿、鸟鸣叫的 热烈欢跃的气氛;“竞”写出了“跃”的状 态,写出了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闹活泼的 气氛。
14
品读赏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 句话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短文二篇》ppt课件

3.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深长: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 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 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 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 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 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交错纵横。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夜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赏 月
深入探究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的思想脱胎于 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 和佛教观点。书法方面,工草隶,行书尤 妙。此外,他对历算、地理、医药等也有 一定研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 注》等。
背景材料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 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 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 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 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 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 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部编版初中语文《短文二篇》完美课件1

《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 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 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 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院子里的月光好像积水 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 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 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夕日欲颓. 古义:_坠__落_____________ 今义:_消__沉__,__萎_靡________
(4)古来共谈. 古义:_称__赞_____________
今义:_谈__论_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 古义:_门__里_____________ 今义:_人__家__;__住__户_______
圈点批注: 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③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⑤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⑥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⑦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答谢中书书》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 的。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 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 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 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念.无语为乐者 古义:考__虑__;__想__到________ 今义:_纪__念_出_______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_清__闲__的__人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优质课件(共104张PPT)

二、分写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之美, 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 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动景
命气息。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 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调动你的语文 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 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 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 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
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
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期中篇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盖竹柏影 也。(费县)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 国唐代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苏洵(苏轼父亲)、苏轼、苏辙(苏轼弟弟)、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 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 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 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 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 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C
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
则堪称隐居的“仙”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期中篇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部编版短文二篇_精美课件1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盖竹柏影 也。(费县)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 国唐代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苏洵(苏轼父亲)、苏轼、苏辙(苏轼弟弟)、
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 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 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 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 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 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 闪烁的“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C
《短文二篇》ppt——部编版语文短文二篇PPT课件1

望南北峡中水,一从梁洞出,一从梁洞入。乃从梁东选石踞胜, 瞰峡②而坐。睇③其下,如连环夹壁,明暗不一,曲折透空,但峡峭 壁削,无从下穿其穴耳。于是又东,愈冈坞相错,再上再下。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坞: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②瞰峡:俯瞰着峡谷。 ③睇(dì):斜着眼看。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21))五四色时交俱.. 辉备. __交全____相,__辉__都__映___ (3)夕日欲颓._坠__落_ (4)乃.从梁东选石踞胜_连__词__,__于__是_,__就__ (5)但.峡峭壁削_只__是_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9(新题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B.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C.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D.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途失意的落寞,也体现了其自我排遣的旷达。
7 (1)消散 (2)考虑,想到 (3)形容水的澄澈 (4)只是 8 (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水中仿佛有藻、
荇纵横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9 描写 议论 闲 仙
10 C
11 (1)形容水的澄澈 (2)大概是 (3)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跟随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坞: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②瞰峡:俯瞰着峡谷。 ③睇(dì):斜着眼看。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21))五四色时交俱.. 辉备. __交全____相,__辉__都__映___ (3)夕日欲颓._坠__落_ (4)乃.从梁东选石踞胜_连__词__,__于__是_,__就__ (5)但.峡峭壁削_只__是_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9(新题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B.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C.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D.时余从石梁/而度水流其下不知/其为梁也
途失意的落寞,也体现了其自我排遣的旷达。
7 (1)消散 (2)考虑,想到 (3)形容水的澄澈 (4)只是 8 (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水中仿佛有藻、
荇纵横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9 描写 议论 闲 仙
10 C
11 (1)形容水的澄澈 (2)大概是 (3)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跟随
11短文二篇学练课件(安徽专版)—- 学年八 年级语 文上册 部编版 (共29 张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 纷的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 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 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 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
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奇:指奇山异水。 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 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文章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 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先以“实是 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这样首尾 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 部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内容
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 全文 的?以描“写美了”哪字些统山领川全美文景。呢?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 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 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 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为康乐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 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跳出水面。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 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 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 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 ”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景物的?
观察角度: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 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跨度: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 跃)。 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
字词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将歇(lín ) 沉鳞(xiē )
欲颓t(uí )
古今异义。
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 歇 今义:休息。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
)
颓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
将要,副词
)
夕日欲颓(
欲望,名词
)
欲 实是欲界之想仙要都,动词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 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 “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将落山的客观景象,还 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颓丧、低沉的。“鳞”是鱼 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 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越出水面,在夕阳照映下鱼 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 “竞”字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夕日欲颓 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重点词语解释。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
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奇:指奇山异水。 与: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 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文章的结尾两句有何作用? 作者对美好景物发出感慨,并展开议论。先以“实是 欲界之仙都”总结前文,再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来证实文首“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说。这样首尾 呼应,使得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鲜明地突出了主体 部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内容
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是以哪个字统领 全文 的?以描“写美了”哪字些统山领川全美文景。呢?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 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 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 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 界,即指人间。
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 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为康乐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 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 跳出水面。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之美。
2.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 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高峰 入云”至“沉鳞竞跃”分述,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 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 ”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总括前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景物的?
观察角度:由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到平 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间跨度:由早晨(晓雾将歇)到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俱备),有动景(晓雾……竞 跃)。 感官冲击:有视觉(高峰入云),有听觉(猿鸟乱鸣)。 如此,描绘出一幅具有山水相应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俯仰结合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的山川美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
字词
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将歇(lín ) 沉鳞(xiē )
欲颓t(uí )
古今异义。
古义:消散。例:晓雾将歇。 歇 今义:休息。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坠落,动词
)
颓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崩塌,灭亡,动词
(
将要,副词
)
夕日欲颓(
欲望,名词
)
欲 实是欲界之想仙要都,动词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11《短文二 篇》 之《答谢中书书》课件 (22张ppt)
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 中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 “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 “颓”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夕阳将落山的客观景象,还 表现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颓丧、低沉的。“鳞”是鱼 身上的一部分,说“沉鳞”,是以鳞代鱼,以局部代整体的 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越出水面,在夕阳照映下鱼 鳞和水面辉映出的粼粼波光。 “竞”字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写出了鱼的多和活泼,增加了愉悦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