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4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4章 第1-2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
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考点、知识点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重、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和应用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忆,主动请缨
抄写在教材空白处
仔细观看视频,边看边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并主动请缨回答问题
提问: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
既然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那么细胞是怎样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呢?
(二)抄写读书指导题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渗透吸水的原理是什么?
2.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何作用?
(三)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
1.欧文顿通过自己所做的实验提出了什么观点?
2.哺乳动物红细胞细胞膜的化学分析表明了什么?
3.根据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4.罗伯特森的生物膜模型的内容是什么?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练习
基础题独立完成,拓展题讨论完成
教材69页
教学反思
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资料
仔细阅读资料,得出结论
(六)练习
基础题独立完成,拓展题讨论完成
教材64页
教学反思
《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课题
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时பைடு நூலகம்
4.2+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四章《免疫调节》中第二节内容《特异性免疫》。
前一节的内容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生对免疫系统有了深入了解,认识到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但并不清楚人体的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因此本节内容要重点介绍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特异性免疫,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支撑,并与前一节学习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同时对后续学习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等内容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对免疫的概念并不陌生,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学生对免疫有了许多亲身的经验,但学生还未深入学习过免疫的相关知识,在前一节内容中了解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但不清楚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也不清楚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有哪些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等内容。
本节内容对学生认识特异性免疫过程和后续学习免疫学的应用和免疫失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本节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微观,且具有一定抽象性和复杂性,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需要和学生亲身生活经验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在人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建立、展示特异性免疫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三道防线及阅读教材内容,认识到免疫系统能够识别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生命观念)2.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认识体液免疫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参与体液免疫的相关细胞(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四、教学重点体液免疫的过程五、教学难点体液免疫的过程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复习导入新课(第一课时)大家还记得免疫反应的三大防线吗?你们认为机体对抗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是第几道防线呢?下面我们就对第三道防线也就是我们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进行深入学习。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教案-4_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尝试理清糖类的分类,及单糖、二糖和多糖之间的关系2.尝试理解糖类的合成方式3.尝试理清脂质的分类,及每一类的特征4.注意区分一些相似概念,如脂肪与脂质、固醇与胆固醇等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糖类的概念及单糖、二糖、多糖的分类2.脂质的分类及各自特性3.生物大分子的概念及多聚体与单体的关系4.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横向比较难点:1.单糖、二糖、多糖的分类2.脂质的分类及各自特性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引入提问:同学们是否有不吃早餐或早餐没吃饱的经历,如果有在上午第四节课时会有何感受?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吃早饭或者早饭没吃饱我们会感到饥饿甚至头晕?现在大家翻开课本第30页,学习今天的内容——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首先我们来学习糖类,糖类是如何分类的、又是如何分布的及其功能特点又是什么呢?【讲授】细胞中的糖类大家都知道,在参加运动会时候,我们体能消耗很大,这时你认为什么物质才能尽快补充能量呢?对,是葡萄糖!糖类可以能源物质,补充能量。
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糖类不仅是能源物质,而且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通过预习,大家应该知道糖类的组成元素以及糖类的分为哪几类了?在单糖中,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我们上节课刚学的核苷酸的主要成分,由于有5个碳,所以叫做五碳糖。
而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含有六个碳被称为六碳糖核糖(RNA的重要组成成分)、脱氧核糖(DNA的重要组成成分),六碳糖:葡萄糖(分布在所有细胞中,功能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果糖(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半乳糖(动物细胞中,功能是提供能量)。
常见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乳糖,在甘蔗啊,甜菜啊里面就含有大量的蔗糖,所以蔗糖分布在(植物细胞中),发芽的小麦谷粒中有麦芽糖,因此麦芽糖的分布在(植物细胞),乳糖在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因此它的分布在(动物细胞中),他们的功能是提供能量,需要水解后才能被利用。
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肝糖原和肌糖原。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技能目标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3、情感目标通过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增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对话法、电教法。
五、媒体运用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三种特性,而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又知道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节书的“问题探讨”栏目中列出了三种制造细胞膜的材料。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认识到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必须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来思考。
当然,细胞膜不可能由弹力布构成。
细胞膜到底具有怎样的结构才使它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就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此时,可以让学生讨论“问题探讨”中第二个讨论题:“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强化探究欲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弄清它的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学设计3

模块一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Ⅰ、课标解读:简述生物膜的结构;通过制作生物膜模型,建立对生物膜结构的总体认识。
培养学生积极参加问题讨论,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在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创建中,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体会科研无止境。
Ⅱ、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第4章第2节,教师对本章的教学内容顺序可作如下的调整:第1节→第3节→第2节。
学生在先学习了第1节、第3节后,回过头来再学习这个“第2节”。
因为第1节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在学生有了身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熟悉例子后,马上进入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顺理成章,符合学生知识建构的规律;把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一内容当作了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来处理。
Ⅲ、学生情况分析:我校高中生源在广州市位于B组和C组之间,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正在高一年级就读。
高中的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体内各器官日趋成熟,身体各指标基本接近成人;在心理上,智力发展飞跃,思维发展由经验型走向理智型,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更加丰富,是富于想象和渴望创造的时期,是个性特征逐渐稳定和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接受知识能力强,求知欲旺盛。
但是教师能否抓住学生的这些“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
此时学生经历了前面本章第1,3节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对于学习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就有了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就更易设置“问题串”把他们引进来了。
Ⅳ、教学策略:(一)教法与学法:引导法、设问法、阅读法、对话法、电教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1.CAI课件(电脑、投影仪)2.学生制作的生物膜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模型3.变形虫显微观察视频,等。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1)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2.教学难点(1)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高中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课件4

假设: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亲水端
疏水端磷脂分子来自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59年 人物:罗伯特森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 提出假说: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 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 质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 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世纪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 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 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时间:1925年 人物:两位荷兰科学家 实验:两位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 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 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1970年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标记后,让两种 细胞融合,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 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 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人的细胞
细胞融合 鼠的细胞 重组细胞
一.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 2.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3.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 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 双分子层。 4. 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教学设计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杨玲玲一、教材分析“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本章内容“基因的本质”的概况和总结,也是下一章“基因的表达”的基础和铺垫。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对应的内容要求是:大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重要概念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次位概念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次位概念3.1.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在本节之前学生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史,DNA的结构,DNA的复制的内容,认识了一些与遗传相关的名词,如遗传因子、遗传物质、染色体、核酸、DNA、基因、核苷酸等。
虽然他们对转基因生物、DNA 亲子鉴定、基因检测等热点词汇并不陌生,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如何理解基因和DNA的关系,DNA是如何储存遗传信息的?对这些问题尚不清楚。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和微观,学生难以获得直观的感受,且容易混淆概念之间的关系。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拟采用“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物质可视化”、“课堂资源情景化”的策略,如通过NCBI网站检索人类的染色体信息、人的生长激素基因等。
三、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阐明基因和DNA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运用数学方法,阐明DNA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通过了解DNA指纹技术,解释DNA多样性和特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4 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信息性,认同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多样性与特异性相统一的观点。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第4单元 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2、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六、教学程序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一)、渗透现象[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A流向B;当溶液浓度A=B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壳、电线、解剖针、泡沫塑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教后反思】
1.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科学史教育,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将各位科学家实验的资料,再加工成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从中学习模型建构方法:实验、推理想象—提出假说—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总结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育学生创造的激情。
教师必须设置好探究历程的梯度(如,补充磷脂分子结构与特性的知识),并且不能超出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并适时、恰当地给学生创新提供帮助,使其能享受成功喜悦,激发并能维持学生的创造热情。
3.以活动促发展,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本节既有资料探究,小组讨论学习的活动,也有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画图、模型制作等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学生学习方式多样,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要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学生学得既灵活又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