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讲义
旅游学概论 绪论讲义

课程概述:什么是《旅游学概论》?•《旅游学》是旅游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习旅游专业知识的一个入门课程。
•基础课是高等学校中,使学生获得有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
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先修课程。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积累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构筑旅游学的理论体系。
2、能力培养获知旅游行业相关新闻信息的时候,养成先分析的习惯,具备简单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一章绪论提出引导问题:我没有想到旅游还需要什么理论,也根本没想到过会有什么理论。
许多人都说,吃喝玩乐,有什么好研究的。
对吗?解析:恐怕不对。
当旅游是个别人的现象时,不研究它不会有什么影响。
而当旅游具有普遍性,发展为一种社会性的、大众性的现象而且在人类社会中显然越来越重要时,人们会惊奇地发现,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是传统观念和意识很难回答的以前熟悉和惯用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运作坊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很难见效。
这些问题在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运作中所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越来越大,不研究它就会无法疏导它、规范它,无法趋利避害。
当这种研究有了积累时,理论便逐步形成了,这些理论对后人将是有价值的,另外,你不能所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投身于旅游研究是出于无知或无聊。
《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什么是旅游学?一旅游学研究概况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学研究始于近代社会,相对其他(哲学历史)传统学科比较年轻。
发展历史虽短但经历了深刻的演进历程。
尽管学科之林中稚嫩,但历史进程说明,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兴学科,具有广泛社会应用背景的研究领域。
导入;实践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先导,长期的社会实践,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理论和科学,是任何一门学科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旅游学——旅游实践(提问)引出下一主题人类的外出旅行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古已有之,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如同华开花落一样自然地存在着,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更没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
旅游学概论第六章讲义

第六章旅游业的产品一、产品的概念产品——从现代经营角度看,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
二、旅游产品的定义1.从供给角度(旅游经营者)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其他媒体,向旅游者提供的、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式各样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2.从需求角度(旅游者)从需求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所获得的一段旅游经历和感受。
3.从旅游市场角度从旅游市场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市场上交换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总和。
4.普遍定义旅游产品是在旅游市场上,由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的,用于满足其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和。
三、旅游产品的特点1、无形性;旅游是一种“经历”,旅游产品属于非物质的无形产品。
2、不可转移性;旅游产品地点上的不可转移和与服务相关的设施和用品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
3、不可储存性;旅游企业只是在规定的时间交付有关产品的使用权,如宾馆、交通。
4、生产和消费同步性;一般都是旅游者来到生产地点时才予生产并交付使用。
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在同一地点同时发生的。
5、综合性;“行、游、住、食、购、娱”多种形式。
四、旅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和衡量标准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使得消费者不易检查旅游产品的质量。
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更使得消费者无法在决定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之前检查和验证旅游产品的质量。
因此,确保旅游产品的质量才显得更为重要。
旅游服务产品的质量有其外部标准和内部标准。
所谓外部标准指能够符合并满足顾客的期望;所谓内部标准则指能够符合并满足服务工作本身的规范和标准。
第二节旅游产品的开发一、旅游产品开发的概念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的活动,包括对旅游地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开发两个方面。
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多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
旅游学概论第二章

上一页
返回
谢谢观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 二、 旅游的定义
• ( 一) 技术性定义 • 所谓技术性定义, 又称为实务性定义 ( technical definitions) , 是出
于满足旅游产业发展 实践的需要而被提出的定义方法。 这种定义方 法的主要特征是在定义中多采用能够量化或者 借以区别限定的标准, 以便能够有效地将旅游行为和其他行为区分开来。 目前针对旅游的 技术性定义, 被广泛使用的有以下一些: • (1) “ 旅游是指到一个国家访问, 停留超过 24 小时的短期旅客, 其旅 游目的属于下列 两项之一: 悠 逸 ( 包 括 娱 乐、 度 假、 保 健、 研 究、 宗 教 或 体 育 运 动 ) ; 业 务、 出 使、 开会等。”
》 第 56 卦即旅卦, 原文 如下: • 旅: 小亨。 旅贞 吉。 初 六: 旅 琐 琐, 斯 其 所 取 灾。 六 二: 旅
即 次, 怀 其 资, 得 童 仆, 贞。 九三: 旅焚其次, 丧 其 童 仆, 贞 厉 。 九 四: 旅 于 处, 得 其 资 斧, 我 心 不 快。 六 五: 射 雉, 一矢 亡, 终以誉命。 上九: 鸟焚其巢, 旅人先笑后号啕, 丧牛于易, 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旅游的概念
• “ 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 经济活动的总和。”
• 该定义是奥地利经济学家 Herman Von Schulard 提出的。 • “ 旅游是一种休 闲 活 动, 它 包 括 旅 行 或 在 离 开 定 居 点 较 远
的 地 方 逗 留。 其 目 的 在 于 消 遣、 休息或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 教育。” • 该定义是由法国学者让·梅特森提出的。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五节 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五节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社会现象,通常把旅游的特点概括为普及性、持续性、季节性和地理集中性。
一、普及性旅游的普及性表现形式主要有:1.大众性旅游大众性旅游有两层含义①为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②大众型旅游,即以大规模、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
采用这种集体活动形式的人也称为大众型旅游者。
二、持续性现代旅游活动的第二个特点是其增长趋势的持续性。
由于二战后旅游活动的日益普及和其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世界旅游(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持续不衰。
世界旅游组织预言,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活动的规模将达到16亿人次,全球国际旅游消费将超过10,000亿美元。
美国的赫德森研究所(Hudsonlnstitute)才敢于在20 世纪80年代就大胆预测,全世界的旅游消费总额(包括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到2009年将达到20,000亿美元,到2029年则更进一步上升为70,000亿美元。
三、地缘性旅游的地缘性是由区域性旅游表现出来的。
在世界旅游发展中,区域旅游一直保持绝对优势。
在欧洲,区域性国际旅游者约占80%,北美与亚太地区约占50%。
美国与加拿大各自接待对方的旅游者约占其接待入境总人数的50%左右西班牙接待的旅游者中,来自法国、葡萄牙、英国与德国的旅游者达70%以上,如果在加上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与瑞士的旅游者,那就超过了80%。
造成区域性旅游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签证及旅游手续简便,时间和开销相对较少,文化传统相近,语言障碍少等等。
四、季节性所谓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平季、旺季的差异性。
吉林雾淞只是冬季的美景宗教活动也只在规定时间进行1.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指那些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因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制约,其旅游观赏功能的发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社会文化因素的主要影响一指因某些人文旅游资源诸如传统的民族、民间的节庆活动和某些宗教纪念日都有一定的时间(季节)性。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四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四章旅游资源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及重要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原则、内容及方法;掌握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开发的原则、开发的内同,熟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新课导入】为什么很多旅游者到了广西桂林都会去游漓江?到了北京都会去游览故宫?到了上海则会去看东方明珠电视塔?漓江为什么会吸引旅游者?游漓江,是在水墨画里走,最美的是烟雨漓江——山、水、舟、村都在薄雾笼罩之中,是地道的中国水墨。
坐在竹排的竹椅上,感受空气的湿润、发梢的湿润、肌肤的湿润,听着排工划桨的水声,迷蒙而陶醉……故宫为什么会吸引旅游者?紫禁城是中国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皇宫。
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俗称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3年后建成,1421年明代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
至今故宫有近600年历史。
故宫以其完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为什么会吸引旅游者?犹如一串从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东这块尚待雕琢的玉盘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人的光芒,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性建筑。
以上三者都是旅游资源,均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展现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漓江对旅游者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自然景观之美,故宫对旅游者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东方明珠电视塔对旅游者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其展示了现代建筑技术。
播放——渡情思考:许仙与白色娘子的故事是不是旅游资源?西湖断桥与爱情故事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享誉天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娘子和许仙令人缠绵的爱情故事。
白娘子与许仙相识于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邂逅。
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的一段唱词催人泪下:“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旅游学概论_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 1 旅游之乐 2 什么是旅游 3 什么是旅游学? 2 旅游学研究现状 3 旅游学研究的内容 4 旅游学体系的两个模型 5 旅游学课程的性质与内容 6 中国旅游业与旅游教育现状
第一讲 第一节
绪论 旅游之乐
国际旅游联合会主席杜吕克:“最富有的人是眼睛 里看到更多风景的人 ”.
1979年,上海旅游专科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 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 合并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 校.
返回
中国旅游教育现状(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形成了以国 家旅游局为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 大学为龙头的格局.
旅游学课程的性质
《旅游学》是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程,是该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 知识的入门课程。
旅游学课程内容
中心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1)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2)旅游的概念、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旅游者; 客体—旅游资源;中介—旅游业。 (4)旅游活动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的正面、负面影响) 。 (5)其他相关问题,如旅游组织、旅游市场问题等。
二、休闲的本质
休闲是人主动、自发的行动。 休闲体现了人类生命创造的 本能与独特个性。 休闲是对人生意义的领悟, 是人生的一种完善。
三、休闲与旅游
旅游是休闲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内 容。如果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 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 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 盾。不论多么不明晰,旅行仍能表 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 一种生活意义。(阿兰德波顿 旅 行的艺术 2004)
旅游学概论讲义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学第一节旅游学概述一、旅游研究的起源1.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异地旅行的大背景密切相关a 旅游研究的起源与旅游的起源的关系b 旅游研究的起源2.旅游研究是从经济开始二、旅游学的涵及概括(定义)1. 旅游学是关于旅游现象及其关系研究的科学领域。
(依据现实总结)2.旅游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关于旅游者变化及其利用和被利用关系的科学。
(本人,暂定)3.看书所列的几种表述本书的观点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运行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林南枝: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活动的综合概括。
天元旅游学是以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明庆忠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复合体的产生、演化和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
王德刚旅游学是以旅游的三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的各种观点的汇总:一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学科;二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或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科学;三是旅游学三个研究旅游活动各要素的科学;四是提出包括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学科分支的旅游社会科学。
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 技术层面的界定成为研究的依据,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第二节旅游学的框架体系一、基于多学科的旅游科学架构体系三、基于Gunn的旅游系统模型(旅游功能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综合视角)第三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容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1 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2 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
3 旅游的四要素: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二、旅游研究的容及概括➢旅游者研究➢旅游业研究➢旅游影响研究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技术界定成为研究的约束,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学第一节旅游学概述一、旅游研究的起源1.旅游研究的起源与异地旅行的大背景密切相关a 旅游研究的起源与旅游的起源的关系b 旅游研究的起源2.旅游研究是从经济开始二、旅游学的内涵及概括(定义)1. 旅游学是关于旅游现象及其关系研究的科学领域。
(依据现实总结)2.旅游科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关于旅游者变化及其利用和被利用关系的科学。
(本人,暂定)3.看书所列的几种表述本书的观点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旅游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运行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林南枝: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活动的综合概括。
李天元旅游学是以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影响的科学。
明庆忠旅游学是以旅游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复合体的产生、演化和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
王德刚旅游学是以旅游的三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的各种观点的汇总:一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活动或旅游现象的学科;二是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或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影响的科学;三是旅游学三个研究旅游活动各要素的科学;四是提出包括经济学、人类学、生态学等10个学科分支的旅游社会科学。
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 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 技术层面的界定成为研究的依据,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第二节旅游学的框架体系一、基于多学科的旅游科学架构体系三、基于Gunn的旅游系统模型(旅游功能体系、经济学与营销学综合视角)第三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旅游学的研究对象1 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2 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
3 旅游的四要素: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二、旅游研究的内容及概括➢旅游者研究➢旅游业研究➢旅游影响研究三、旅游科学研究的困惑➢1理论性差,概念模糊➢2技术界定成为研究的约束,使得旅游研究中旅游相关理论成为旅游现象的研究工具。
第四节旅游学研究的方法第二章旅游第一节旅游发展的历史探源和演进透视一、对旅游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的目的1. 研究历史并不是告诉今天的我们在我们关注的领域上都发生了哪些事件,而是要从历史的演进中,关注我们认识的变化和对问题解决的坦途和坎坷,从中寻找出研究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以避免失败的覆辙。
2.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
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总是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完善。
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
如何理顺能反映旅游规律的知识,必须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总结与探究。
3. 旅游科学正处于旅游科学构建的十字路口,研究旅游发展的历史更具现实意义。
4. 从前辈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灵感。
二、(古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时空分析(一)人类早期的迁徙活动(二)古代的旅行活动(三)古代的旅游三、中外近代旅游产生和发展的比较分析①思想由禁锢转为开放③城市化的激增④社会分工越细及专业化程度越高⑤国际贸易的兴盛⑥社会财富的积增⑦闲暇时间的增多四、现代旅游发展的模式与趋势(一)大众旅游阶段大众旅游的特点:1、大众参与性2、全球化3、规范与标准化(二)新旅游阶段新旅游阶段旅游的基本特征:1 .新旅游的需求特征➢需求主流转变➢需求多样化➢需求个性化➢需求参与化➢需求安全化2. 新旅游的供给特征➢旅游市场超细分化➢旅游经营网络化➢旅游服务优质化➢旅游管理知识化➢旅游增长集约化➢旅游发展可持续化第二节旅游概念的定义与旅游系统一、旅游概念(一)国内外关于旅游的定义1 交往性质的定义2 旅游的艾斯特定义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的现象和关系得总和。
这些人不会引起永久居留,并且不从事赚钱的活动。
3 目的的定义4 流动的定义5 时间的定义6 关系的定义7 技术定义8 体验的定义谢彦君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9 生活方式的定义于光远定义: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二)从需求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1. 从旅游需求的角度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它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2.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业是由为满足对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意二、旅游系统完成旅游之要素关系的体系结构。
这个体系结构与旅游的理论模型相关。
●P61 旅游客源地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旅游通道系统、旅游支持系统。
●旅游六要素对应的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住宿系统、旅游餐饮系统、游览系统、旅游购物系统、旅游娱乐系统、旅游支持系统(一)旅游系统构成及分析1.旅游客源地系统2.旅游目的地系统3.旅游通道系统4.旅游支持系统(二)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层次性3.复杂性4.开放性5.地域性第三节旅游的分类与本质属性一、旅游分类(一)以国境国界分类(以地理及流向划分)1.国际旅游a.出境旅游b.入境旅游2.国内旅游这就是旅游的三大市场(二)以地理区域分类(三)以组织形式分类团体旅游与散客旅游(四)以费用分类自费旅游社会旅游公费旅游奖励旅游(五)以目的分类休闲与观光旅游商务和专业旅游(?)(六)以旅游吸引物分类二、旅游的本质属性1.谢彦君的观点旅游的本质属性是审美,愉悦是旅游的内核。
由此得出旅游的多重属性是有结构。
基本属性:①旅游的消费属性②旅游的休闲属性③旅游的社会属性2.本书的观点①社会综合本质属性②经济消费的本质属性③国际政治的本质属性④生活方式的本质属性⑤文化休闲本质属性3.目前国内流行的观点①经济属性②文化属性③仪式属性④体验属性第三章旅游者第一节旅游者的概念和统计口径一、旅游者定义及属性的四个方面(一)旅游者的技术定义(二)旅游者的概念定义1:旅游者是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的、他乡做短暂停留、寻求生理和心理满足、实现愉悦过程的人。
(书P86)定义2:出自寻求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的人。
(谢彦君)结论:未能统一,但强调若得出旅游者概念,一定要体现出旅游者属性的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即:(旅游者本质属性的四个方面)1. 短暂性;2. 异地行;3. 主动性;4. 愉悦性二、旅游者的统计口径(一)背景知识(二)国际旅游者统计的意义1. 国际旅游收支平衡状态在国家整体经济利益中的意义2.旅游业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据(三)国内旅游者统计的意义1. 统一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旅游对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和所处的地位2. 有助于组织(如企业)旅游市场营销(企业)3. 有助于旅游企业的管理(企业)4. 有助于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旅游部门)5. 有助于制定社会发展的整体策略第二节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一、观光型旅游者及其特点特点:①以观赏为主②活动空间大,自由度高③逗留时间短,重游率低④流动性强⑤对价格敏感二、休闲度假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①关注旅游环境及休闲设施②逗留时间较长、重游率高③旅游经验丰富三、文化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①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②关注文化及文化展示的方式③游览速度缓慢,对旅游支持系统要求高④逗留时间较长、重游率高四、消遣娱乐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①以松弛精神、享受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欢愉为主要目的②对消遣娱乐产品的内容、质量和价格等比较敏感③消费水平高五、宗教朝觐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①旅游的宗教目的性明确②宗教游览者易集中而形成规模③对宗教环境要求高,对服务支持系统有特殊要求、重游率高④旅游者是由宗教信徒、信仰者和对宗教知识感兴趣的游客组成六、家庭与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以相对独立活动为特征②旅游决策快旅游产品变更快③对价格敏感、对产品敏感七、商务型旅游者及特点特点:①对价格敏感度低②消费水平高③公款居多等八、其他分类方法(一)科恩的旅游分类方法背景假设:在熟悉基础上的探奇具体分类1.有组织的大众旅游者2.大规模的散客旅游者3.探险型旅游者4.漫游型旅游者科恩的旅游者分类与前述分类的异同相同:都是有目的有道理的旅游者分类异同:(科恩法)简洁,易于了解和把握整体旅游市场(书)易于深入分析与出于旅游企业的营销相关(二)统计分类方法第三节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客观因素一、个人因素(一)收入与职业(二)闲暇时间旅游属非工作性质的活动,闲暇时间成为旅游产生的先决条件。
(三)受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对游历与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①旅游的(可能)结果不同②旅游的(可能)形式不同(四)出行的动机(五)种族和性别(六)家庭与角色(七)身体健康状况二、家庭生命周期的周期性因素指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其作为影响旅游因素的共性内容。
认真阅读案例研究3-2 家庭年龄与旅游需求三、STEP的因素S:社会因素T :技术因素E :经济因素P :政治因素(一)社会因素S1.人口密度2.人口分布3.人口趋势(二)技术因素T(三)经济因素E第四节旅游者产生的主观因素一、动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 动机※促使人们以特定的方式采取行动或激发兴趣的内在动力。
(本书)※是维持和发动人的行动,并使行动指向一定目的(标)的心理倾向。
2.旅游动机目前学术定义尚待确定。
我们可以模仿动机的定义形式表述,或将动机限定在旅游之内,以旅游的动机理解。
3. 动机的驱动理论和预期理论的基本认识※消除紧张的行为结果※行为是被一种力量拉出来的——刺激4. 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模式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第一层:生理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自尊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旅游动机的几种观点(一)丹恩的旅游动机理论•旅游是一种对缺失和欲望的反应•旅游目的地的拉动与动机的驱动相对应•因幻想而产生动机•作为分类目的动机(探亲访友、学习等动机)•作为类型学的动机•与经历相关的动机•自定义动机(二)麦金托什的旅游动机理论1.身体健康的动机2.文化的动机3.人际交往的动机4.地位和声望的动机(三)普洛洛的旅游动机理论1.自我中心型的旅游动机2.多中心型(多变型)的旅游动机激进/温和维精力维三、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动因(一)求新心理(二)逃避心理(三)学习心理(四)发展心理四、旅游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形象是使旅游者愿意成行的因素)(一)概念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信任、意见及印象,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和体验所产生的印象总合。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主要作用就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1.出游决策的依据2.旅游者旅游需求动机产生的匹配对象,并决定其旅游动机的强度3.旅游者期待的完美性程度的表达(三)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冈恩模型旅游者选择的重要依据是依靠形象﹟系统形象(本色形象)﹟诱导形象(导入形象)旅游目的地树立的四阶段:第一阶段:影响阶段(知道)第二阶段:接受和形成形象阶段(形成动机成因的一般性)第三阶段:验证与树立想象阶段(诱惑和幻想)第四阶段:完善形象阶段(信息的完备和旅游的实践)第五节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模型一、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意义1.符合旅游者的消费利益2.符合旅游业、旅游企业和旅游相关企(行)业的发展利益二、研究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方法借鉴消费者行为理论,辅旅游消费者模型三、旅游消费者的决策1.消费行为的核心是决策2.消费者行为的开始是从决策开始,结束是以行为结束后反思为标志3.旅游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消费过程)4.旅游者消费模型(1)克拉姆珀和罗森菲尔德a.投资回报更具无形性b.与收入相比支出较大c.属于非自发性的购买行为d.支出包含了储蓄和预先计划关键点:既然旅游愿意接受个人财产的减少,没有指望经济上的回报,所以,旅游者对失望的结果特别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