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PPT课件

/science/journal/1369703X
•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science/journal/13835866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science/journal/03767388
References-SCI journals
•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science/journal/01410229
•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jpages/0268-2575
References-SCI journals
•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Reviews
• P. A. Belter, E. L. Cussler, W. Hu. Bioseparations: Downstream Processing for Bio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8
• D. Forciniti. Industrial Biosepar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owa: WileyBlackwell, 2008
考核方式
• 根据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平时成绩、课程论文及 笔试(期末考试)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 平时成绩20% • 课程论文20% • 期末考试60%
主要内容
1. 绪论 2. 下游技术理论基础 3. 发酵液预处理与细胞破碎 4. 沉淀 5. 萃取分离 6. 膜分离 7. 吸附与离子交换 8. 色谱分离 9. 亲和色谱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绪论

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 ⑨ 危害性 ⑩ 废水处理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发展动向
① 基础理论研究 • A 选择性分离剂 • B 数学模型 ② 应用研究 • A 新老技术的深化研究与融合 • B 下游技术与上游技术相结合(藕合分离) • C 强化化学作用对分离能力的影响 • D 改进上游因素(改进菌种,培养基与发酵条件) ③ 工程问题研究 ④ 改善环境相容性
下游加工过程的沿革
传统产业(第一代)19世纪60年代-20世纪50年代 酒精,丙酮,丁醇 第二代生物技术产品 20世纪40年代 • 抗生素,有机酸,核酸,酶制剂,单细胞蛋白 第三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 • 动物细胞培养 • 植物细胞培养 • 基因工程发酵产品
生物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准则
① 步聚少 ② 次序合理 ③ 产品规格 (注射,非注射) ④ 生产规模 ⑤ 物料组成 ⑥ 产品形式 (固体-适当结晶, 液体-适当
• However, there has been a general lack of appreciation of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in downstream processing and isolation technology, the need for which is largely driven by the stringent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or purity and quality of injectable biopharmaceuticals. This is particularly reflected by the general absence of coverage of this subject in many biotechnology and related course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生物工业下游技术

膜(膜材料和膜制造工艺)、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和大网格树脂)和凝胶(琼脂糖凝胶为基质,与各种配基结合后制成各种色谱分离介质)是目前主要的新型分离介质。
各种分离纯化技术相互结合、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渗透,形成子代分离技术。如膜技术和萃取、蒸馏、蒸发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膜萃取技术、膜蒸馏及渗透蒸发技术;色谱技术与离子交换技术等结合形成了离子交换色谱、等电聚焦色谱等。
(匀浆、研磨、酶解)
(离心分离、双水相萃取、膜分离)
(重结晶、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膜分离)
(浓缩、无菌过滤、干燥、成型)
胞内产物
提取
精制
——产品的收得率和质量控制。
下游工艺过程决定于产品的性质和要求达到的纯度
如产品为菌体本身,则工艺比较简单,只需经过滤、得到菌体,再经干燥就可,如单细胞蛋白的生产。 如可以从发酵液直接提取,则可省去固液分离步骤。 如为胞外产物则可省去细胞破碎步骤。
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高度分离纯化技术
初步分离纯化技术
细胞破碎技术
固液分离技术
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高度分离纯化技术
初步分离纯化技术
细胞破碎技术
固液分离技术
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高度分离纯化技术
初步分离纯化技术
细胞破碎技术
固液分离技术
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一般流程和单元操作
4. 第三代生物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工业下游技术进步很快,出现了很多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固液分离技术 (2)细胞破碎技术 (3)初步分离纯化技术 (4)高度分离纯化技术 (5)其他新型分离技术
华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往年真题试卷及答案 指导老师:廖劲松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考试:考试题型: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5分)、论述题(35分)B卷:一、名词解释(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 浸取:过程系指出溶媒进入细胞组织溶解、浸取目的产物后,变成浸取液的全部过程。
(知识要点第4页)2.超滤:从小分子溶质或溶剂中,将比较大的溶质分子筛分出来,能截流相对分子量在500以上的高分子的膜分离过程。
(知识要点192页)3.晶体的二次成核:受已存在的宏观晶体的影响而形成晶核的现象。
在二次成核中起决定作用的两种机理:液体剪应力成核和接触成核。
(知识要点352页)4.冷冻干燥:将含水物料冷冻到冰点以下,使水转变为冰,然后在较高真空下将冰转变为蒸气而除去的干燥方法。
物料可先在冷冻装置内冷冻,再进行干燥。
但也可直接在干燥室内经迅速抽成真空而冷冻。
升华生成的水蒸气借冷凝器除去。
升华过程中所需的汽化热量,一般用热辐射供给。
(知识要点生物工程设备361页)5.等电点沉淀法:是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而各种蛋白质又具有不同等电点的特点进行分离的方法。
(百度)6.热泵蒸发:将蒸发器蒸出的二次蒸汽用压缩机压缩,提高它的压力,使它的压力,使它的饱和温度提高到溶液的沸点以上,然后送入蒸发器的加热室作为加热蒸汽,二次蒸汽压缩机称为热泵,这种方法称为热泵蒸发。
(知识要点381页)7.双水相萃取:利用组分在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间分配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的萃取技术。
(知识要点:王巧娥,傅博强,王小如著.甘草深加工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第52-53页.)8降膜式蒸发器:原料液由加热管的顶部经分配器导流进入加热管,沿管壁成膜状向下流。
液体的运动是靠本身的重力和二次蒸汽运动的拖带力的作用,其下降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成膜的二次蒸汽流速可以较小,对黏度高的液体也较易成膜,并被蒸发浓缩。
气液混合物由加热管底部进入分离室,经汽液分离后,二次蒸汽由分离室顶部逸出,完成液则从底部排出。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摘要:通过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思考,探讨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等问题。
关键词: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80-01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比较前沿的学科,含有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的技术。
近年来在国内外备受重视,发展迅速,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成为生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关键的环节,[1]成为制约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为了更好地适应生物工程产业化发展需要,必须开展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原理及装备的教学工作,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优秀人才。
1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细胞破碎、初级分离、膜分离、萃取、吸附分离技术和理论、色谱、电泳、结晶、干燥等。
它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和知识较多,如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数学等,[3~4]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较多、较散,各知识点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若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效果差。
我院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课程是针对生物工程以及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主干课。
该课程兼有“工程技术”与“科学”的双重特点,不仅要强调工程观点、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更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课程内容在介绍经典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单元操作的同时,还应跟踪当今生物工程领域乃至相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树人、育才”。
因此,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变,更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 教学改革与体会2.1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包括生活实际和专业实际。
生物工程下游知识点总结

生物工程下游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清洁产品、清洁能源。
2.凝聚作用:向胶体悬浮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在电解质中异电离子作用下,胶粒的双电层电位降低,使胶体体系不稳定,胶体粒子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凝集的现象。
3.絮凝作用:絮凝剂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或氢键的作用,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联接时,就形成了较大的絮团。
4.下游工程(下游技术,下游加工过程,downstream processing):对于由自然界自然产生的或由微生物菌体发酵的、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的、酶反应等各种生物工业生产过程获得的生物原料,经提取分离、加工并精制目的成分,最终使其成为产品的技术5.协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萃取剂同时萃取某一溶质或其它化合物时,萃取性能优于它们各自萃取性能之和的效应。
6.萃取因数:萃取平衡后,溶质在萃取相与萃余相中数量(质量或物质的量)的比值。
(E=DR)7.带溶剂:在纯气体溶剂中,加入被萃取物亲和力强的组分以提高其对被萃取组分的选择性和溶解度的一类物质。
8.离子交换带:溶液的组成和树脂的组成达到平衡时所对应的树脂层的高度。
9.反胶团(reversed micelles):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亲水基团自发地向内聚集而成,内含微小水滴的,空间尺度仅为纳米级的集合性胶体。
10.浓差极化:当溶剂透过膜而溶质留在膜上因而使膜面浓度增大,并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
(指在分离过程中,料液中的溶剂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质被截留,于是在膜表面与临近膜面区域浓度越来越高。
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加,从而导致溶剂透过量下降。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第3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

等密度离心
等密度离心(isopycniccentrifugation)又叫做平 衡离心(equilibrium centrifugation)。样品被置 样品被置 于一个较陡峭的密度梯度中沉降, 于一个较陡峭的密度梯度中沉降,该梯度的最 大密度高于样品混合物的最大密度, 大密度高于样品混合物的最大密度,梯度的最 小密度低于样品混合物的最小密度, 小密度低于样品混合物的最小密度,当样品颗 粒沿梯度运动到与颗粒的浮力密度相同的密度 层时,就停止运动,这样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 离心,样品中所有不同密度的颗粒就都将在各 自的等密度区域中停止运动,从而分布在不同 的密度梯度区域,即颗粒根据各自的浮力密度 进行分级分离。由于这种离心是将样品颗粒沉 降到介质中与其浮力密度相等的密度梯度区, 故名之等密度离心或平衡离心。这种方法适用 于分离大小相近而密度不同的样品。
第2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及固液分离 章
重点:预处理的作用及常用方法 凝聚与絮凝的原理及异同点 杂蛋白、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方法 典型固液分离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 点、影响过滤的因素
生化分离工程的工艺流程: 一.生化分离工程的工艺流程: 生化分离工程的工艺流程
二.发酵液的预处理技术: 发酵液的预处理技术:
六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除
发酵液中杂质很多,其中对提炼影响最大的是 + + + 高价无机离子( 高价无机离子(Ca2+、Mg2+、Fe2+)等。 高价无机离子的存在,会影响树脂 影响树脂对生化 高价无机离子的存在 影响树脂 物质的交换容量 杂蛋白质的存在 交换容量。杂蛋白质的存在 交换容量 杂蛋白质的存在,不仅在采 用离子交换法和大网格树脂吸附法提炼时会降 降 低其吸附能力,而且在采用有机溶剂或两水相 低其吸附能力 两水相 萃取时,容易产生乳化 易产生乳化,使两相分离不清 两相分离不清,在 萃取 易产生乳化 两相分离不清 预处理时,应尽量除去这些物质。
生物下游技术

高价无机离子 当采用离子交换法提取产物时,影 响树脂对生化物质的交换容量 色素、毒性物质、热原质
2011-3-26
去 除 杂 蛋 白
降 低 发 酵 液 粘 度
16
二、发酵液的预处理
采用理化方法设法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大小、 或降低粘度,以利于过滤。
去除会影响后续提取的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
等。
2011-3-26 4
3. 所需目的产物稳定性低
对热、酸、碱、有机试剂、酶以及机械剪切等均敏感,
易失活或分解。
4. 代价昂贵,产品回收率不高,损耗大
如:抗生素、乙醇、柠檬酸的纯化费用占整个工程费 用的60%;纯化蛋白质占总费用的80~90%
5. 生物安全问题:热原质、色素、毒性物质
2011-3-26
镁离子,可用三聚磷酸钠它和镁离子形成可溶性络 合物,用磷酸盐处理,也能大大降低钙离子和镁离 子的浓度。
Na5P3O10+Mg2+ =MgNa3P3O10+2Na
黄血盐与铁离子形成普鲁土盐沉淀
3K4Fe(CN)6+4Fe3+=Fe4[Fe(CN)6]3+12K+
返回
19
2011-3-26
2 .杂蛋白质的去除方法
2011-3-26
37
2.过滤介质
使滤液通过,截留固体颗粒并支撑滤饼的材料。要 求其具有多孔性、耐腐蚀性及足够的机械强度。
无定形颗粒:无烟煤、砂、颗粒活性炭、铁矿砂等 成形颗粒:烧结金属、烧结塑料以及用合成树脂粘 结的硅砂、塑料颗粒等,做成圆筒形或板状。 非金属织补棉:化学纤维、玻璃纤维织品、长纤维 滤布、短纤维滤布。 金属织布:不锈钢丝或铁丝等的织布。 无纺品:纸、毡、石棉板、合成纤维无纺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定义 指从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有机体或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发酵液、培养液)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有用物质的技术过程。 实质:是研究如何从混合物中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离出来的科学技术。
1.生化工程分离技术 预处理 结晶干燥 离心法:离心过滤、离心沉降、超离心 萃取法:有机溶剂、双水相、液膜、反胶团、超临界 层析法:凝胶过滤层析、反相层析、亲和、疏水相互作用、聚焦、离子交换 膜分离:微滤、超滤、 反渗透、透析、电渗透 2.生物物质常用的分离技术 氨基酸 :结晶和离子交换法 蛋白质和多肽 :离子交换层析、电泳 糖类 :吸附层析 脂质:有机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层析 抗生素 :有机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结晶和吸附层析 3. 生物分离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原则: 步聚少,次序合理,产品规格 (注射,非注射),生产规模 ,物料组成,产品形式,产品稳定性,危害性,物性: 溶解度、电荷、分子大小、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废水处理
4.浓缩率:浓缩程度一般用浓缩率(concentration factor)表达,是一个以浓缩为目的的分离过程的最重要指标。浓缩率为m,mt=mx则目标产物未得到任何程度的分离纯化。
5.分离因子:分离因子又称分离系数。产品中目标产物浓度越高,杂质浓度越低,则分离因子越大,分离效率越高。
6. 回收率:无论是以浓缩还是以分离为目的操作过程,目标产物均应以较大的比例回收, 回收率R:生物分离操作多为间歇过程(分批操作),若原料液和产品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C和VP。 1 生物产品与普通化工产品分离过程有何不同? 2 设计生物产品的分离工艺应考虑哪些因素? 3 分离纯化的回收率与浓缩率如何计算? 4 现代生物分离工程研究方向有哪些特点? 5 分离纯化指标有哪些? 简述pH对发酵液过滤特性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1) pH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程度和电荷性质,因此适当调节pH值可以改善发酵液的过滤特性。(2)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碱性条件下带负电,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两性物质在等电点下的溶解度最小,等电点沉淀法在生物工业分离中广泛使用。(3)如味精生产,利用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谷氨酸,一般蛋白质也在酸性范围达到等电点;膜分离中可通过调整pH值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减少膜堵塞和膜污染;此外,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在特定pH下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有利于过滤进行。
第二章 1.预处理的目的:促进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 ⑴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增大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尺寸,降低液体黏度。 ⑵相对纯化,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高价无机离子和杂蛋白质),以利于后续各步操作。 ⑶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 2.预处理的方法
凝聚和絮凝 加热法
调节悬浮液的pH值 杂蛋白的去处 高价无机离子的去处
助滤剂 反应剂 3凝聚与絮凝:.凝聚与絮凝处理过程就是将化学药剂预先投加到悬浮液中,改变细胞、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的分散状态,破坏其稳定性,使其聚集起来,增大体积以便固液分离。 凝聚和絮凝技术常用于菌体细小而且黏度大的发酵液的预处理中。 凝聚和絮凝是两种方法,两个概念。 凝聚:指在投加的化学物质(铝、铁的盐类)作用下,胶体脱稳并使粒子相互聚集成1 mm 大小块状凝聚体的过程。 机理: 1)中和粒子表面电荷 2)消除双电层结构 3)破坏水化膜
胶体双电层结构 发酵液中菌体表面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引力使溶液中反离子被吸附在其周围,在界面上形成了双电层。 正离子同时受到使它们均匀分布的热运动影响,具有离开胶粒表面的趋势。两种相反作用力下,双电层分裂成两部: 1)吸附层或stern层;2)扩散层。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Gouy-Chapman-Stern model)。 两种相反作用力下,双电层分裂成两部: 1)吸附层或stern层;2)扩散层。 扩散双电层的结构模型(Gouy-Chapman-Stern model)。
絮凝:指使用絮凝剂(天然的和合成的大分子量聚电解质)将胶体粒子交联成网,形成10mm大小絮凝团的过程。其中絮凝剂主要起架桥作用。 机理:架桥作用 采用絮凝法可形成粗大的絮凝体,使发酵液较易分离。
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无机高分子聚合物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优点 用量少,一般以mg/L计量; 絮凝体粗大,分离效果好; 絮凝速度快; 种类多,适用范围广。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缺点: 存在一定的毒性,特别是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时应谨慎。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无毒,易生物降解,原料来源广等优点。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根据其原料来源不同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素类、植物胶类和聚多糖类。 其中淀粉改性絮凝剂的研究开发最引人注目。 微生物絮凝剂是近年来研究和开发的新型絮凝剂, 由微生物或其分泌物产生的具有絮凝细胞功能的代谢产物。 主要成分是糖蛋白、粘多糖、纤维素及核酸等高分子物质。 微生物絮凝剂和天然絮凝剂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无毒和不污染环境。
4.助滤剂: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 菌体可吸附于助滤剂微粒上,降低了滤饼的可压缩性,减小了过滤阻力。 常用的助滤剂是硅藻土,其次是珍珠岩粉、活性炭、石英砂、石棉粉、纤维素等。
(1)粒度 根据悬浮液中的颗粒和滤液的澄清度确定,一般颗粒较小的滤饼应采用细小的助滤剂。 (2)助滤剂的品种 根据过滤介质选择助滤剂品种。使用粗目滤网时易泄漏,可选择石棉粉、纤维素;采用细目滤布时,可使用细硅藻土; (3)用量 间歇操作时,过滤介质表面预涂助滤剂,其厚度应不小于2mm。连续过滤机中根据过滤速度确定。使用硅藻土时,通常细粒为500g/m3,中等粒度700g/m3,粗粒700-1000g/m3。
5.反应剂:加入某些不影响目标产物的反应剂,可消除发酵液中的一些杂质对过滤的影响,从而提高过滤速度。 1)反应剂与某些可溶性盐类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丝具有块状结构,又能使蛋白质凝固,过滤性能上升,沉淀本身可作为助滤剂. 如新生霉素发酵液中加入CaCl2和Na3PO4,生成Ca3(PO4)2沉淀。 2)发酵液中含有不溶性多糖物质时,用酶将其转化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率。 如万古霉素用淀粉作培养基,发酵液过滤前加入%的淀粉酶,搅拌30min后,再加%硅藻土助滤剂,可提高过滤效率5倍。 6. 杂蛋白的去除方法 沉淀法
A 等电点沉淀法 (isoelectric precipitation ) 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都在酸性范围内~,调节发酵液的pH到蛋白质的等电点是除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B. 酸碱调节,使蛋白质与离子形成沉淀 在酸性溶液中,蛋白质与一些阴离子形成沉淀,如三氯乙酸盐、水杨酸盐、苦味酸盐等; 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与一些阳离子形成沉淀,如Ag+、Cu2+、Zn2+、Fe3+等。 变性
蛋白质从有规则的排列变成不规则结构的过程称为变性。变性蛋白质溶解度较小。 加热, 大幅度调节pH值, 加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等。 不足之处: 加热法只适合于对热较稳定的目的产物; 极端pH值也会导致某些目的产物失活,且要消耗大量酸碱; 有机溶剂法通常只适用于所处理的液体数量较少的场合。
1.沉淀法主要包括 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结晶法等 等。
2.按照一般的习惯,析出物为晶体时称为 结晶 ,析出物为无定形固体则称为 沉淀 。
3.影响盐析的因素有:无机盐的种类、溶质(蛋白质等)种类的影响、蛋白质浓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pH的影响。
吸附法 加入某些吸附剂或沉淀剂吸附杂蛋白质而除去。 四环类抗生素生产中,采用黄血盐和硫酸锌的协同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锌钾K2Zn3[Fe(CN)5]2的胶状沉淀来吸附蛋白质,利用此法除蛋白质已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枯草杆菌发酵液中,常加入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这两者本身生成庞大的凝胶,把蛋白质、菌体及其它不溶性粒子吸附并包裹在其中而除去,从而加快了过滤速度。 1 发酵液为何需要预处理?处理方法有哪些?其简要机理如何? 2 凝集与絮凝过程有何区别?如何将两者结合使用? 3 除去发酵液中杂蛋白常用方法有哪些? 4 简述胶体双电层结构及稳定性机理? 5 什么是助滤剂和反应剂?能列举1-3个应用的例子 1. 盐析法:是利用各种生物分子在浓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向溶液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中性盐,使目的物或杂蛋白以沉淀析出,达到纯化目的的方法。
2. Ks盐析:在一定的pH和温度下改变离子强度(盐浓度)进行盐析,称作Ks盐析法。Ks盐析法多用于提取液的前期分离工作。
3.β盐析:在一定离子强度下仅改变pH和温度进行盐析,称作β盐析法。在分离的后期阶段,为了求得较好的分辨率,或者为了达到结晶的目的,有时应用β盐析法。β盐析法由于溶质溶解度变化缓慢且变化幅度小,沉淀分辨率比KS盐析法好。
4.亲和沉淀: 利用亲和反应原理,将配基与可溶性的载体偶联后形成载体-配基复合物(亲和沉淀剂),该复合物可选择性地与蛋白质结合,在一定条件下沉淀出来。
四 问答 1.什么是盐析作用?盐析的原理是什么? 答:盐析作用:向蛋白质溶液中逐渐加入中性盐,在高盐浓度时,蛋白质溶解度随之减小,发生了盐析作用。产生盐析作用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盐离子与蛋白质表面具相反电性的离子基团结合,形成离子对,因此盐离子部分中和了蛋白质的电性,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电排斥作用减弱而能相互靠拢,聚集起来。盐析作用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中性盐的亲水性比蛋白质大,盐离子在水中发生水化而使蛋白质脱去了水化膜,暴露出疏水区域,由于疏水区域的相互作用,使其沉淀。
2.如何选择盐析所用中性盐? (1)盐析作用要强。一般来说多价阴离子的盐析作用强,有时多价阳离子反而使盐析作用降低。 (2)盐析用盐要有足够大的溶解度,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应尽可能小。这样便于获得高浓度盐溶液,有利于操作,尤其是在较低温度下的操作,不致造成盐结晶析出,影响盐析效果。
(3)盐析用盐在生物学上是惰性的,不致影响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活性,最好不引入给分离或测定带来麻烦的杂质。
(4)来源丰富、经济。 3.有机溶剂沉淀的原理是什么? 答:亲水性有机溶剂加入溶液后降低了介质的介电常数,使溶质分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增加,聚集形成沉淀;水溶性有机溶剂本身的水合作用降低了自由水的浓度,压缩了亲水溶质分子表面原有水化层的厚度,降低了它的亲水性,导致脱水凝集。
4.有机溶剂沉淀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有那些? 答: (1)有机溶剂种类及用量 (2)pH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