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

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内在的情韵。

2、反复诵读和想象加以深入体会。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有一个梦想,想成为画家,绘出绿肥红瘦;我有一个梦想,想成为歌者,唱出高山流水。

我还想回到以前------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晨雾朦胧,河水悠悠,芦苇飘荡。

一位痴情人徘徊在河畔,为心上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

你听------(书写题目《蒹葭》)一、初读《蒹葭》,品韵味,知内容品韵味1、老师带着感情朗读诗歌第一章,营造唯美意境。

学生齐读二、三章。

2、找三位学生各读一章,检查字音。

沚(zhĭ)涘(sÌ)湄(méi )洄(hu í)3、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的三章内容,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同桌讨论)教师明确: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躋、;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同一内容的反复咏唱,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大家齐读诗歌,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知内容(同桌互听,修改翻译)请学生结合注释,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歌。

二、再读《蒹葭》,看画意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同桌讨论)明确:依稀看见了茂盛的、飘忽不定的芦苇。

追问,哪个词语告诉你的?可否给大家读一读?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再追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延长,停顿,体现了惆怅的感觉;拉长声音有一种风吹芦苇,芦苇飘荡的感觉,芦苇叶子上似乎有了霜花。

还看见了晶莹的露珠凝结成霜;(白露)看见了芦苇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伊人)看见了(主人公)追逐的身影,他们的身影忽隐忽现,他们的距离忽近忽远。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法与学法: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研究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

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

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

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XXX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蒹葭》,《蒹葭》是一首对后世极有影响力的爱情诗。

《蒹葭》选自《诗经》。

二、教学内容:1.朗读《蒹葭》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下面的精彩由同学们续写(老师配乐朗读)。

2.检查预检查同学们的预情况,特别是字音的准确性。

3.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4.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情难自抑 一往情深 ——《蒹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掌握诗中重点字词,把握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文化常识。 2.帮助学生体悟诗中蕴含的含蓄的情感,并与诗经中另一首《关雎》比读。 3.启发学生理解把握《蒹葭》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本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与《关雎》比读,理解《蒹葭》中的独特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把握《蒹葭》中的情感呈现方式。 三、教学方法 吟诵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文 疏通字词 导语:在中华璀璨的文学长河的源头,有一颗耀眼的明珠《诗经》,它的光彩几千年没有丝毫减弱,催生了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形成及发展壮大。今天,我们就撷取一颗《诗经》中的珍宝,来体悟他的独特深情的魅力。 请大家听录音,标注难读之音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 跻(jī)坻(dǐ)涘(sì)沚(zhǐ) 小组合作,诵读诗文。 读法指导:吟诵要求:根据课件展示的朗读停顿读准停顿,声音要有起伏,节奏自由,声调顿挫,读出古诗韵味。 小组内互相读,每组抽一名同学读给大家听。 (二)译读诗文 理解内容 师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 :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力求押韵,解释重点字,扩展翻译 师示范: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小组讨论译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译注,每组形成一首最优译诗,派一名代表大声读出译诗,与大家分享。 师点评:大家译得非常好,理解的诗意也比较准确,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余冠英的翻译是怎样的?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滋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生齐读,感受韵味。 (三)研读诗文 体悟情感 师引导:从《蒹葭》中我们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读完本诗,大家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一个主角形象。 师:大家猜一猜,《蒹葭》中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生:男子 师:为什么? 生:他要去找伊人,伊人就是指女子,那他就是男子呗 师:对,那么他找女子之路平顺不平顺啊?哪里表现出来的? 生:很坎坷,“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他得逆流而上,道路有阻而且路途遥远。 师:对,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哪怕她在水中央,他也要去找她,说明了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不过,我也发现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张,导致学生们在讨论和展示时显得有些匆忙。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合理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此外,我也在思考如何让古诗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课后,我可能会尝试布置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拓展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更深入地了解《诗经》背后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古文朗读节奏,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处理停顿和重音。
-在讲解比兴手法时,教师可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兴手法的作用,如通过对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理解其象征意义。
-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想和想象,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经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蒹葭》的文学背景、情感表达和比兴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文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4.比较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
5.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蒹葭》教学设计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蒹葭》的文学特点,如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等,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形式美的感知和评价。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学习《诗经》中的经典篇章,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案昆三中西山学校胡向艳【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重章叠句“重”和“变”的作用。

(重点)2.品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3.探究“伊人”意象的多重解读。

(重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

——启功《诗经》作为最古老的歌谣,就是一千五百年前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人们借歌声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聆听华夏先民最朴实生动的声音。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诗歌。

二、阅读感知——明确重章叠句1.齐读诗歌感知不同。

读完全诗,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和我们以前所学有些不一样,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有何不同?预设:①分成了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有相似的地方——引出重章叠句的定义PPT显:重章叠句: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三、重章叠句之“重”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会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找出诗中反复吟诵的部分,并用黑色的笔在第三章反复的部分下画横线。

预设:1.结构整饬雅致,富有韵律美2.渲染环境:蒹葭+白露——萧瑟、朦胧、凄清3.烘托情感:初见时的开心喜悦期盼——经过漫长追求却仍然求而不得时的失落失望沮丧——反复追寻的坚定执着矢志不渝分析完三章的重复,我们能够发现——其实重章叠句的手法不仅让诗歌结构变得整齐雅致,同时也通过意象的反复描写渲染环境,烘托情感。

四、重章叠句之“变”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一边读一边找出诗歌三章中发生改变的地方,并用红色的笔圈起来。

预设:自然环境+人物的活动踪迹2.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围绕着其中一个方面讨论一下这样的变化又有什么好处?预设:①环境之变:蒹葭+白露三个叠词都在反复强调蒹葭之茂盛。

白露凝结成霜,又慢慢融化,快要消失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

(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 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体会诗歌幽远朦胧的意境。

3. 理解“伊人”形象的多义性,感受追寻是生命永恒的姿态。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在水一方》,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

•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2. 整体感知:•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蒹(jiān)葭(jiā):芦苇。

•溯(sù)洄(huí):逆着河流向上游走。

•道阻且跻(jī):道路艰险且升高。

•晞(xī):干3. 深入研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每章第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追寻者的惆怅之情。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简介:教学设计是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制定的一种全面的教学计划。

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一项教育界的殊荣,获得该奖项的教学设计必然具备创新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一章: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背景和意义(200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设立是为了表彰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他们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成长。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意义在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评选标准(400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评选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性:教学设计必须具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能够从传统的教学形式中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 针对性:教学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能够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性:教学设计应该能够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4. 效果性:教学设计的实施应该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和经验。

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评选标准综合考虑了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效果性等因素,旨在寻找和推广那些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果的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章:获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案例分享(600字)以下是获得蒹葭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一些案例分享: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演讲比赛》这个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比赛环境,引导学生选择话题、写稿、排练,最后进行公开的比赛。

通过比赛,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培养了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几何之美》这个案例通过引入几何艺术和建筑设计的知识,将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蒹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的一
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写了主
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感情是率真、淳
朴、真挚、健康的。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
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就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可见《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学会节奏、押韵的确定。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难点)
(2)理解本诗的意象特点及其作用。(难点)
(3)学习重章叠句和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美读、感悟、体验,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
的情感美。(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中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之情,从而感受先
人的情感美,领略华夏民族文化。(重点)
3、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通过“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品读,感受
诗的情感美”层层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
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围绕诵读、抓意象,研读赏析,让学生体会
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 讨论式 营造氛围 朗读体验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2、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这
首歌曲如此优美那是因为,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
2500年前《诗经》中的一首诗《蒹葭》改编而成的。
再用著名学者启功曾对诗歌的一段评论来解说《蒹
葭》加之是《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课前所听
的歌曲自然优美。
3、解题
4检查预习:检查本诗难读的字的读音。

二、初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听范读(教师范读),思考:这首诗的音乐美
是如何表现的?
听范读要求:
(1)请用“\”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停顿)。
(2)用“ ”标记出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
押韵的字。
2、组织汇报,节奏、押韵。
3、思考:除了从节奏、押韵方面体现外,还可以
从哪些方面体现?
4、板书小结:
音乐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句
5、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朗读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6、配乐深情朗读,展示自我。
7、听吟唱。

三、研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1、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课前预习的诗意,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其特点是什么?有何作
用?

倾听
感受

思考 作答 指名读,读准难读字的字音 按要求听范读,动笔标出节奏、韵脚。 齐读,读出节奏 自主学习思考诗歌音乐美的表现 小组合作,读听评训练。 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读听评。 听唱 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听取并及时 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 《蒹葭》作铺垫。 极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理解“蒹葭”并
由“蒹葭”的寓
意再次渲染气
氛。
检查预习,会读
诗中难读字晞、
跻、坻、沚等字
的读音。

学会节奏、押韵
的确定,掌握吟
诵诗歌的技巧。

感受诗歌的节奏

体会叠词、重章
叠句所表现的音
乐美

小组互读互评,
共同提高。
营造氛围,体验
诗歌的音乐美
营造氛围,感受
音乐美

训练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培养
学生合作意识
(3)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组织汇报,教师点拨提升(幻灯片出示意象、及
其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
3、板书小结:
意境美:凄清、朦胧(托物起兴)
4、听配乐朗读并欣赏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从《蒹葭》中,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

三、品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1、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听听范读老师是否读出
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
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感美:怀念、急切、怅惘

五、拓展延伸
1、“伊人”是这样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在我
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一直执着追
求的,你还能把伊人理解成什么呢?
点拨:事业、理想、亲情、友情、自由、人间仙境……
2、学生学唱《蒹葭》。

板书设计:
蒹葭
音乐美:节奏、押韵、叠词、重章叠句
意境美:凄清、朦胧
情感美:怀念、急切、怅惘

补充 展示学习成果 思考、小结知识 听朗读并欣赏画面 听朗读,评价教师读的情感变化 思考 作答 思考 自有分说 各抒己见 学唱《蒹葭》
构建支架,突破
难点
通过小结所学知
识,整体感受本
诗的意境。
营造氛围,感受
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本诗情感变
化的美感

营造氛围体会诗
人丰富、复杂、
细腻、跌宕变化
的情感

培养学生发散性
思维,进一步理
解伊人的形象

与三千年前的华
夏先民产生情感
共鸣。

板书设计呈现本
节课学习的内容
及中难点,直观
形象地反映课堂
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一目了
然。

教学反思:
《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教学中我采用
各种方法,极力营造氛围,但还是稍显生硬,再加上出于中考复习备考的需要,
学生已经学过此篇,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学生再学此篇的热情恐怕已
经大打折扣。这些也是《蒹葭》“二度”的教与学的不利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