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教案

蒹葭

一、重点难点

1(重点: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2(难点:“伊人”所指何人。

二、背景材料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305篇。

《诗经》本名《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故称《诗经》。

1(诗经的分类。

《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06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

2、《诗经》的题材。

《诗经》的题材十分广泛,它以形象的手法反映了周的建国、周初的经济制度、生产状况以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再现了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悲喜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它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3、《诗经》的艺术。

《诗经》的艺术手法,前人曾概括为赋、比、兴。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中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赋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就是比喻;兴是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歌咏的人或事。赋、比、兴是前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其实《诗经》的艺术手法远不止这三方面。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景抒情极富艺术感染力。语言质朴优美,韵律和谐悦耳。

4、《诗经》的流传。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散佚很多。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二者取其国名,后二者取其姓氏。毛氏说诗,以《左传》、《尔雅》为依据,被称为“古文经学”,其余三家被称为“今文经学”。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鲁、齐、韩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下来的本子。

5(《蒹葭》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还

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

三、作品串讲

[1]蒹葭

[2][3][4][5][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7][8][9]。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蒹葭:芦荻,芦苇,皆水边所生。

[2] 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采采”义同。

[3] 为:凝结成。

[4] 伊人:那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伊,指示代词。

[5]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指对岸。

sù huí):逆流而上。从:靠近,追寻。 [6] 溯洄(

[7] 阻:难,指路险难走。长:遥远。

[8] 溯游:顺流而下。

[9] 宛:宛如,好像。中央:中间。这儿指水中间的小洲,小岛。

翻译:

芦荻一片苍苍,白露已凝成霜。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方。逆流而上去寻他,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他,他仿佛就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10]。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3]。

[10] 晞(xī):干。

[11] 湄(méi):水草交接之处,即岸边。

[12] 跻(jī):升高,指地势渐高。

[13] 坻(chí):水中高地,小洲。

翻译:

芦荻弥弥漫漫,白露晶莹未干。所说的那个人,在小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寻他,道路险阻又难攀。顺流而下去寻他,他仿佛就在水中间。

[14][15][16]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17]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 已:止,干。

[15] 涘(sì):水边。

[16] 右:向右拐弯,这里指道路迂回弯曲。

[17] 沚(zhǐ):水中小洲,小岛。

翻译:

芦荻密密稠稠,白露尚未全收。所说的那个人,在水的岸头。逆流而上去寻他,道路险阻又弯陡。顺流而下去寻他,他仿佛就在水中洲。

四、内容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1(主要内容。

《蒹葭》写抒情主人公在一个结着霜的秋晨,沿着河水去追寻所仰慕思念的人,可是不管他怎样努力也没法接近。道路艰难而遥远,河水迂回而曲折。“伊人”一会儿在水那边,一会儿又像在水中央,一会儿又似在水之岸。总是扑朔迷离,可望不可即。

2(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伊人”所指何人,

关于“伊人”之所指,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认为是想念朋友之词;有的认为是贤人隐居不仕之作;有的认为是一首思慕恋人的情歌。

据毛传说:此诗为针对秦襄公在取得西周自岐山以西的土地后,未能寻求深明周礼之贤才来协助自己治理国政而作。作诗的目的,是“劝君求贤人使之”。按《史记?周本纪》中记载诸侯叛周幽王,联合西部少数民族武装于公元前771年伐周,杀幽王于骊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作战有功。周平王因此在东迁时,封襄公为诸侯,“赐之以歧以西之地,襄公于是治国。”为此诗人切盼秦要摆脱文化落后状况,要渴求贤德之人振兴西周的礼乐教化,以巩固秦在西周旧址的统治。像这样把所怀之“伊人”,理解为国君应当渴慕、追求的能够安邦定国的贤才,亦可备一说。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一般来说,研究者都认为《蒹葭》确系怀人之诗。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渴望之思,而无亵慢之情、儿女之私。显而易见,这个诗中的“伊人”是超凡脱俗、可钦可敬的人。

五、写作特点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