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xi);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之《蒹葭》 原文、译文及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之《蒹葭》原文、译文及诗歌赏析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
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
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
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2023年最新的《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7篇

2023年最新的《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7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内容,往往依靠精炼和谐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蒹葭》可以说是此类典范。
全诗共分三章,用的是一意三叠的章法,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这首诗每节的头一句都是经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清之感,“在水一方”写“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写出了“伊人”难求,“伊人”宛在,觅之无踪,在主人公长时间的反复追寻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出了主人公执著的爱情追求,以及不能和心爱之人欢会倾诉的怅惘情怀。
作者在描写秋景的时候,语言凝炼,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霜晨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情绪,因而它才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令人神思遐想,叹赏不己。
这首诗的意境是优美的,细品诗文,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痴情恋者,踯躅水畔,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人,而伊人似在水一方,但一水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恋者心醉神迷,内心痛苦,难以名状,而伊人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隐时现,此情此景又使这位恋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全诗读来只觉景色凄清,烟波万状,境界幽邃,意境朦胧,意蕴无穷,其艺术意境的创造非常独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追寻恋人如梦似幻,如痴如醉,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一体,仿佛这烟波万状的景致就是此时诗人痴迷的梦幻幻化而成,情景交融。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原文及赏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 我的心上人儿,她正在遥远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
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
方,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之,追寻她。
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溯游,顺流而下。
“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晞(xī):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已:完毕。
涘(sì):水边。
诗经《蒹葭》赏析:追寻不可及的恋人与人生哲理

诗经《蒹葭》赏析:追寻不可及的恋人与人生哲理《诗经·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充满怀人情感的古体诗。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2、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三、创作背景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诗经·蒹葭》赏析1 【原作】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凄凄,⽩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
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深青⾊*。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指所思念的。
伊⼈:这个⼈或那个⼈,指诗⼈所思念追寻的⼈。
在⽔⼀⽅:在河的另⼀边。
溯洄(s&ugra⼀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 溯游从之:顺流⽽下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道。
宛在⽔中央:(那个⼈)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采采”义同。
晞(xī):⼲。
湄(méi):⽔和草交接的地⽅,指岸边。
跻(jī):升,⾼。
坻(chí):⽔中的⼩洲或⼩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
采,同“彩”。
已:⽌,这⾥的意思是“⼲,变⼲”。
涘(s&igra⼀ve;):⽔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 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凝结成了冰霜。
我那⽇思夜想的佳⼈,就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上追寻她,道路艰险⽽⼜漫长。
顺流⽽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常茂盛,清晨的露⽔还没有晒⼲。
我那深深思念的佳⼈,就在河睡的岸边。
逆流⽽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依然没有消失。
我那魂牵梦绕的佳⼈,就在⽔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
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