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合集下载

轻柔飘逸之外的独特风格——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审美个性之比较

轻柔飘逸之外的独特风格——徐志摩、闻一多、邵洵美、沈从文审美个性之比较
羽翼 。
【 关键 词】 新 月诗派 ; 审美个性 ; 独特风格 ; 比较
新月诗 派 的成员们 , 大多 奉格律 为圭 臬 , 精于 苦练 , 这或 许是 他 们 能站在 一起 , 同咏 歌自 己声 音 的重 要根 由 。陈梦 家 在《 共 新月 诗 选 ・ 序言 》 说 : 我 们 不 十 格 律 , 律 是 圈 , 便 诗 更 鲜 明 , 中 “ 白 格 它 更 美 。 I并说 格律 是在形 式上 给与 欣赏 者 的贡 献 。正 是基 于 这样 的 " 认识 , 他们 在 格 律 中 追 求 着 “ 范 的 利 用 ” 追 求 着 “ 正 ” “ 规 , 醇 与 纯 粹 ” 并努力 在格 律 中把 诗 铸 炼成 白玉 。格 律 是他 们 作 诗 的 标 准 。 , “ 诗有 格律 , 才不 失 掉合 理 的 相称 的 分 量 。 。然 而 , 月诗 人 虽 都 ’ ’ 新 在 格律中 追寻 着表达 自己最 美妙 的声音 , 他们所 推崇 的主体 风格 虽 都含 有轻 柔飘逸 的成 分 , 虽大 都讲 求形式 的完美 , 意境 的轻 柔 , 句 语 的凝 炼 , 他们所 表现 出来 的个 性 风格 却不 尽 相 同 , 至 有 太多 的 但 甚 差异 , 有些诗 人 的风格 几近类似 。 尽管 徐志 摩的诗 歌风 格是 新月 中 最独 特 的一 个 。这 或许 与他 个 人 的经 历有 关 , 或许如 陈梦 家所说 是 因为 他 “ 身 于新 诗 园 里耕 耘 更 投 最长 久 、 勤快 ” 而 我 个 人 的看 法 是 , 志摩 天 生 是 个 诗 人 , 最 o] E 3 徐 他 是 新月派 中最优 秀 的 , 他的诗 歌也 是新月 成员 中最好 的。他 虽也 讲 求 格律 , 很难 让人感 觉到 有雕 琢 的痕 迹 , 却 更像 足 灵 感 的; 中击在 刹 那 间的成 篇 , 然天成 , 有丝 毫 的做 作 与矫 揉 。饶 孟侃 与 方玮 德 浑 没 的 诗更多 的体现 了一 种玄 妙的理 性 , 不如 徐志 摩诗歌 给人 的感 觉酣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

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的异同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新月诗人在创作时注重加强诗歌的叙事成分,把自己的主管憎恨与同情深藏在人物的自白里了,尽可能在表现出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这也是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之一了.而且他们所创的新诗格式是根据所写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可随他们的意匠随时构造,所以新诗的格式就层出不穷了.这不仅是闻一多和徐志摩对新诗的创举,更是整个新月派诗人的不朽成就,是他们共同成就了新诗的格律化,他么让”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这面旗帜高高飘扬.闻一多是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而徐志摩则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重镇.关于他们诗风特点的差异我将在下文中进行一些浅尝辄止的探究.其实我觉得闻一多倒像是一位热血青年,他的诗歌给人一种澎湃,一种悲愤喷薄欲出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不全面,似乎他的头脑中还有一种东西在压制这种想法,使他的诗又稍显沉郁.如他在<<发现>>中写道:”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紧接着又连用”不是,不对,不对”逼问咆哮,这似乎是一种郁结已久的爆发.在他的诗歌中,风是”罡风”(发现),雷是”惊”出(孤雁),”霹雳”是”爆”出来的(一句话).他的诗给人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而闻一多则更像是一名文艺小青年.他的诗中不像闻一多那样震撼,确实那种挠人心的小感情.他的诗中总是有一些神来之笔,让人不由的赞叹:”那蔷薇是痴心女的灵魂,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润,到黄昏里有晚风来温存”(苏苏)”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徐志摩诗中的感情不像闻一多那样喷薄欲出,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煽情.”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完了,他说,吹糊你的灯,她在坟墓的那一边等”(半夜深巷琵琶)以及”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呻吟语)这是一种叙述式的伤感,淡淡的愁情,却能让人止不住的心疼,止不住泪流,这就是徐志摩的诗,这是温柔的徐志摩.闻一多的诗中也经常体现中国最彻底的文化:” 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忆菊),也有对祖国深切的赞颂:”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请将我的字吹成一簇鲜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然后又统统吹散,吹得落英缤纷,弥漫了高天,铺遍了大地!”(忆菊)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中国风,虽然他也是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力与个性自觉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他沉稳,韵雅的一面.同样的,徐志摩也有另一面.他有时也是悲愤的诗人,他在<<去吧>>中连用14个”去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彻底绝望和不再留恋的决绝态度.在<<为要寻一个明星>>中写”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让你体会灵魂悲凉而又美丽的挣扎. 这就是闻一多,这是徐志摩,也许是,也许有些像吧.。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

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

"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

《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

《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

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

《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

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

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

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

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

比较闻一多与徐志摩作品创作的异同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为现代新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和杰出的成就.但他们在创作中风格迥异,特色各具.闻一多的诗歌,是格式的均齐,节奏鲜明;徐志摩的诗歌,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是荡漾的旋律。

一、论诗律创格徐志摩和闻一多同倡新诗格律化,但其创格追求却并不完全相同。

闻一多强调整齐字句是调合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徐志摩则强调诗感跳动和血脉流转构成诗形。

徐志摩诗作没有闻一多严谨,但诗却和音节波动互为因果。

徐诗轻灵而不失自然,闻诗沉郁却也蕴藉,都是复杂的金银盾。

闻一多对徐志摩之死失语的表象背后,是因诗学追求之差异而有所攻讦。

徐志摩所爱者是移情别恋、罔顾道德和舆论、追求自由与美的女性。

闻一多所爱者则是祖国和人民,为了人民自由和美好,甘愿赴汤蹈火,面对手枪毫不畏惧。

虽然两人最终都为自己的追求献出生命,但徐志摩之死留给后人无尽话题和唏嘘,闻一多的牺牲则让人永远赞颂和铭记。

二、论艺术形式三、闻一多主张诗歌要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但就其个人来讲,更重视诗歌的建筑美,即诗行整饬。

拿他的《发现》做个例子,“建筑美”在本诗中不表现为“节的匀称”(全诗只有一节),而表现在“句的均齐”上,全诗十二行,每行基本上都是十一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四、相比较而言,徐志摩则更多的追求诗歌的音乐美,即诗歌的韵律和谐。

例如他的《偶然》,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用韵的安排上,每节中九字的诗行押一个韵,五字的诗行押另一个韵,使得诗歌语言显得“血脉贯通”,读来琅琅上口;在音尺的使用上,九字诗行有四个音尺,五字诗行有两个音尺,二字尺与三字尺的安排也有变化,这使得本诗具有了一种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

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

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死水、再别康桥审美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死水》和《再别康桥》则是新月诗典型的代表作。

他们把新格律诗的“三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闻一多的《死水》在音乐美方面则体现的更为严格。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感情也更加激烈。

《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节奏感十分明显。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如“来”“彩”“娘”“漾”等等,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

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音节和谐,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温文尔雅。

作文范例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

作文范例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

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

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所在。

此诗语言清新,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

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

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此外,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其他一些诗人秉持、奉行,出现了数量虽少但影响不小的新格律体诗选本。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诞生了以“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为代表的格律体新诗创研交流平台,明确反对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涌现出了齐云、刘年、宋煜姝、余小曲等一批热爱诗歌艺术、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者。

对新格律体诗的研究也一直没有断绝。

从林庚先生的“典型诗行”、“半逗律”,到解放后何其芳先生提倡有规律地押韵及注重“顿”在新格律诗中的中心地位、卞之琳先生对吟调和诵调节奏的区分,再到八十年代后万龙生先生提出新格律诗”无限可操作性”、孙逐明先生推出《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吕进先生推出《新诗:诗体重建》、诗酒自娱先生推出《格律体新诗论纲》、晓曲先生推出《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等等,新格律诗理论正不断丰富、深入、发展。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1、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23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28年《死水》集中。

(1)思想内涵一方面,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另一方面,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

《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3)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同时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在诗的内容上:《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在诗的艺术上:《志》——《翡》——《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界。

艺术成就上:(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

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

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

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

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

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前期,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

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

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

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

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

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

在探讨和实践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

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

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作品对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风格进行比较————————————————————————————————作者:————————————————————————————————日期:ﻩ徐志摩的诗歌除少数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数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自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想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

他的关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在《婴儿》里,"我们要盼望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为要寻一个明星》、《我有一个恋爱》、《无题》等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理想执着的追求。

在这些诗篇中,闪耀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诗魂。

ﻫ(二)对军阀统治下黑暗现实的暴露与诅咒,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

在《灰色的人生》中他写道:民间是"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懦怯的,丑陋的。

"他的一些诗具体描写了这景象。

《盖上几张油纸》写寒冬中贫苦母亲只有几张油纸,掩盖可能是冻死的儿子。

《先生!先生!》一诗,对追逐飞奔的车子,并向车上先生求乞而无所得的女孩,表示了怜悯之心。

还有《太平景象》、《大帅》等是揭露军阀战争罪恶的。

《庐山石工歌》则歌唱出劳动者粗犷雄浑的劳动歌声,认为这是痛苦人间的呼吁。

这些诗篇确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尽管其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局限,在写法上,这一类诗与他大多数抒情诗不同,比较严峻、写实。

(三)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反封建倾向的爱情诗。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他的诗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最有特色。

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优美。

他的爱情诗,大多是诗人民主主义的理想在爱情生活上的投射,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等篇,就是披着恋爱的外衣,歌咏着他怀抱的理想。

这些诗篇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既热烈又严肃、真挚、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弊,但也有个别作品,格调不高。

(四)对大自然的歌颂。

徐志摩把大自然称为"最伟大的一部书"。

在他的不少诗里,经常出现大海星空、白云流泉、空谷幽兰、落叶秋声等众多美丽的物象景观。

《再别康桥》与《康桥再会吧》都是以自己曾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写出的佳作,抒发了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艺术特点: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

脍炙人口的《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

构思之精,意象之新,使这首短诗包涵着体味不尽的意蕴,显示出徐志摩诗歌特有的柔婉情韵。

《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ﻫ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往往思想感情是靠那音节的谐和优美得到加强的。

如柔婉之情的造成,便与音节的柔婉有关。

《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沙扬娜拉》一首重复地说"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不仅写出日本少女礼貌谦恭,而且使人感受到那依依惜别之情。

《再别康桥》开头更是把那柔和、优雅的情致抒写得淋漓尽致,一是靠音尺的整齐,二是靠押韵产生的回环之感,三靠复沓,三次使用"轻轻的",几乎使全诗都给人一种飘逸之感。

ﻫ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

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

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的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爱的灵感》长达396句,《沙扬娜拉》只有4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74行,足见其句法、章法的变化多端。

ﻫ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字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明丽,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了七个比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

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徐志摩与闻一多的写作风格确有许多不同,闻一多具有阳刚之气,凝重,谨严,而徐志摩的诗具有阴柔之美。

他将人生诗化与灵性化,善于捕捉意象,精心于意象的表现。

“意象并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然而,徐志摩注重心理表现,讲究音乐美。

致力于新诗的音乐艺术,则是他诗歌艺术最特殊之处。

要想进一步的了解徐志摩的爱情诗,读他的爱情诗必带有音乐般的兴趣,因为他的爱情诗总有一种虚渺的感觉,纳闷中又带有灼热。

人生观矛盾,完全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

只要你能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都会领悟到徐志摩写诗的用意,真正的体会到他,“新的凄凉”无时不在袭击着他的诗心。

他的诗歌总是吐露真情。

如他在剑桥毕业前,告别剑桥时所写的《再别康桥》。

明显的表达出诗人徐志摩对剑桥的爱恋,充满无限地倾慕,和辞别康桥心理充满离别情绪。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就是徐志摩对剑桥的一往情深完全的爱恋都在诗歌之中,抒发主观蕴含的情意。

夏虫也为我沉默;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写离别的爱情诗,所运用的手法更令人作出一番思考。

徐志摩抒写离情别绪的佳作,带有一种委婉的感情。

对爱情追求的诗歌给人只能是一种惆怅,徐志摩的伤感诗不会引起读者伤心,只能给读者一份“甜蜜的忧愁”。

徐志摩的一首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本意是抒写离别。

但诗中带有含情脉脉的情怀。

当读者欣赏诗的时候,会发现诗歌并不是直接表露出忧愁,反而会有强烈的情怀在袭击。

《沙扬娜拉——赠日本世纪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是徐志摩一首小诗中的精品。

“蜜甜的忧愁”惯入其中。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更多都是注重真挚,热烈,温馨,浪漫,清丽,优美,手法变化多样的抒写手法。

除此以外,还有善于调动一切景物来抒发情感,也善于用感情的目光观察事物贯穿《红烛》和《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以至被朱自清称誉为"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他的诗歌一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让我们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吟》)在诗人的心目中,他眷念的"家"与"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家"不仅仅是指自己的妻儿老小那个小"家",他所抒发的也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的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闻一多的这种感情,正准确地代表了所有身在异国心念故土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态。

ﻫ二是反帝反种族歧视。

《孤雁》中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鹰的领土"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对那吐出"罪恶的黑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着相当清晰的了解。

《洗衣歌》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中国人的正气以及民族自豪感。

在平易的诉说中,饱含着对同胞的同情与尊敬。

三、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对人民苦难生活的书写和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以《发现》、《死水》等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国现实的作品中,他一面为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故国大地,为陷于深重苦难的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啼泪泣血的呼号:"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发现》)另一面,他又对自己心爱的祖国怀着总有"铁树开花"一日的信念,热烈地向往着祖国的未来,在《一句话》里发出殷切的呼唤:"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还用形象的的画面,生动的语言,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袒露出深处书斋却心连广宇的闻一多关心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崇高思想境界。

表达对现实祖国的失望。

1928年1月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死水》中的诗多写于诗人回国之后。

在国外时对祖国的热切期望与回国之后所看到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冲突。

这种感情的巨大反差,使诗人在《红烛》中所表现的那种纯朴的爱国理想,在这里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发现》这首诗突出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情绪变化: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未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ﻫ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诗人紧紧抓住梦想与现实的对比,透过情感热与冷的落差,来倾诉对祖国的衷肠。

全诗始终突出了抒情主体"我"的位置:"我"的发现,"我"的感觉,"我"的痛惜,"我"的赤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