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黄遵宪《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也。
本名延贵。
少涉猎书籍,乡里间以信义畏慕之,尤好武艺。
大历中,汝州刺史李深用之为将。
久之,泽潞节度李抱真闻名,厚以财帛招之,累授兵马使押衙。
建中初,抱真统兵马与诸将征讨河北..,其双冈、水寨营等阵,虔休攻战居多,擢为步军都虞候,累加兼御史中丞、大夫,赐实封百户。
洎抱真卒,裨将..元仲经等议立抱真子缄,军中扰乱,虔休正色言于众曰:“军州是天子军州,将帅阙,合待朝命,何乃云云,妄生异意!”军中服从其言,由是竟免溃乱。
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
二岁,迁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泽潞磁邢洺观察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
贞元十五年卒,年六十二。
废朝三日,赠左仆射,赙以布帛米粟。
虔休性恭勤,俭省节用,管内州仓庾皆积粮储,可支军人数岁。
又尝撰《诞圣乐曲》以进,其表.曰:臣窃以陛下降诞之辰,未有惟新之曲。
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赜奥,穷理尽性,臣乃遣造《继天诞圣乐》一曲。
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
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足成一岁也。
每遍一十六拍。
可使九域之人,顿忘于肉味;四夷之俗,皆播于薰风。
与唐惟休,终古尽善。
臣不胜恳款屏营之至,谨昧死陈献以闻。
其所造谱,谨同封进。
先时,有太常乐工..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此也。
(摘自《旧唐书》,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B.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C.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D.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北,指唐代设的河北道,管辖古时黄河以北的地区。
2020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3.(2020·闽粤赣三省十二校高三联合调研)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 人。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 此诗写于闲居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2. (2020·衡水中学实验学校高三模拟)楼上 杜甫①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 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①尾联由“身事”句领起,归结到诗人自己,直抒胸隐。 ②在动荡离乱中,诗人自己尚不能自救,更以何致君尧舜,以何来
报国?最终只怕会老死在湘水之滨潭州之地。 ③表达了诗人沉痛悲凉的离愁和身世之叹(“苦语”),体现了诗人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立现于读者面前(“次骨”)。
……
【排比+诗文名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 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追求。
【排比+名人事例】
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声仰天的 长叹。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河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 壮的交响。命运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 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 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 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 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烘托。
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②侧面描写。
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
(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
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
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
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
“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结合“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得出:漂泊异乡;结合“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得出:景色凄凉;结合“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得出:孤独寂寞;结合“独夜忆秦关”得出:夜忆秦关。
然后综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或词组成的词句。
从以下角度赏析: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传情达意的形象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和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共含10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山寺夜起阅读练习及答案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2),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子曰:“道不同,。
”(《论语?卫灵公》)(4)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高山仰止,。
(《诗经?车舝》)【参考答案】14.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解析】三四两句抓住“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2)【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因此比较好找,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做以分析说明。
15.【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尽长江滚滚来(2)寄蜉蝣于天地齐彭殇为妄作(3)如今有谁堪摘不相为谋(4)钟鸣鼎食之家景行行止篇2:山寺夜起阅读答案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寿阳曲·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
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4.古诗词阅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明·范钦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
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
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
沂yí:超越极限。
野寺:野外庙宇。
菰蒲gū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
“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
洞壑: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 ('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夜起
黄遵宪①(清)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
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②。
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
晚清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曾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后归家闲居,此诗写于闲居期间。
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檐铁和风铃在风雨中撞击、晃动,发出了“千”“百”声。
诗人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宁静。
B.颔联写出了诗人长夜无眠,盼望天亮的心情,“又惊”句揭示了诗人无眠夜起的原因。
C.颈联感慨天色阴沉的日子太多,月光虽然明亮,却是残月,天空虽有星星,却只寥寥数颗。
D.尾联“吾独立”照应诗题“夜起“,与下文的“万家酣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鲜有同道的孤独处境。
15.这首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请你结合相关的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本题共1小题,6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2)《离骚》中,写作者骑马在长满香草香树的地方时走时奔,为下文写追寻原来志向做铺垫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14.A A项,“以声衬静,表现夜晚的宁静”错。
檐铁和风铃发出的“千”“百”声写出了雨之大风之狂,照应下句“雨横风狂”。
故选A。
15.(1)首联写以檐铁千声写出了夜晚风雨大作的情景,象征清朝风雨飘摇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颔联上句写诗人盼望天明,实则一语双关,渴盼时局
好转。
下句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对俄国侵占我国领土的震惊与愤慨之情。
(3)颈联感慨阴沉的天气太多,夜空只有残月和疏星,以此象征清政府的统治腐败黑暗,民族前途微茫,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4)尾联“我”独立于斗室,联想(想象)到此时民众都在酣睡,以此隐喻国民的愚昧麻木,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优虑之情。
(从比喻或景情角度作答亦可得分)(作答时应从表达技巧与所抒情感两方面考虑)
名篇名句默写
16.(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