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历史

合集下载

电学国际单位制简史

电学国际单位制简史

电学国际单位制简史一、 SI制以前的简史首先是著名德国科学家和数学家高斯在 l833年提出所有的电磁学量值都可以根据三个基本单位--长度,质量和时间而导出的单位来表达,为此他不得不在磁学研究方面花费了很大精力。

有趣的是高斯和他的在这个领域里的后继者 W.韦伯所选择的基本单位都是毫米、毫克和秒。

而以 W.汤姆逊(开尔文爵士)和麦克斯韦为首的英国科学家们采用了高斯--韦伯那套方法,但建议采用厘米、克和秒为基本单位。

这就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 CGS制的产生过程。

这样问题变明朗了,电磁学的计量至少有二种可以展开CGS制的系统方法,一种称为静电系,另一种叫电磁系。

在这二种系中,方程都必须这样顺序写下去:每一个相继的方程只能包含一个新的量,这样对所有的量值的单位便能从方程中一个接一个地导出。

在静电系方法中第一个方程即电荷的库仑定律:F K Q Q r=122其中K为无量纲的量等于 1.通常定义电荷单位为夫兰(Franklin)。

I夫兰定义为当一个电荷与另一个电量相等的电荷在真空中相距 1厘米,相互作用力为1达因,则此电荷的量值为 l夫兰。

一旦电荷单位确定了,电流单位便可根据公式IQt=导出等等,所有的其他系统单位都可用同样方法推导出来。

在电磁系中第一个方程最初为磁荷库仑定律,然而以后磁荷(也称作磁极强度)的概念被淘汰了,而安培定律变为电磁系定义顺序中的第一个方程,即:F LrI Id =212单位长度上受到的力为FL,二平行电流为 I1和 I2,相距为 d,因子2自然地来自于离长直载流导线一段距离外的磁场公式。

系数r选择为无量纲的量,等于 1。

根据上面的方程而定义的电流单位是这样的:二个同样大小的电流,当它们相距 d为 l厘米,相互作用力为每厘米长度上 1达因时,这时的电流大小为 1毕奥。

以毕奥为电流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毕奥(J.B.Biot)。

人们发现 1毕奥是静电系单位 1夫兰/秒的 3 x 1010倍。

国际单位制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简介

国际单位制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简介

国际单位制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简介国际单位制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简介:一、米制的建立米制是国际上最早建立的一种计量单位制,早在十七八世纪,人们就感到计量单位和计量制度比较混乱,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开展、经济的发展及科技的交流,迫切希望科学家们探索研究一种新的、通用的、适合所有国家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制度。

于是在1791年经法国科学院的推荐,法国国民代表大会确定了以长度单位米为基本单位的计量制度。

规定了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体积的单位为立方米。

同时给质量单位作了定义,采用1立方分米的水在其密度最大时的温度(4℃)下的质量。

因为这种计量制度是以米为基础,所以把它叫做米制。

为了进一步统一世界的计量制度,1869年法国政府邀请一些国家派代表到巴黎召开“国际米制委员会”会议。

1875年3月1日,法国政府又召集了有2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与科学家参加的“米制外交会议”,并于1875年5月20日由17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米制公约》,为米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国际基础。

由各签字国的代表组成的国际计量大会(CGPM)是“米制公约”的最高组织形式,下设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其常设机构为国际计量局(BIPM)。

1889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

截止到2011年5月,“米制公约”正式成员国已有55个。

我国于1977年加入“米制公约”。

二、国际单位制的形成计量单位制的形成和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和科技交流,以及人们生活等紧密相关。

1948年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作出决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创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并供所有“米制公约”成员国都能使用的实用单位制。

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

1958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又通过了关于单位制中单位名称的符号和构成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词头的建议。

1960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上述计量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规定其国际符号为“SI”。

电学国际单位制简史

电学国际单位制简史

电学国际单位制简史电学国际单位制,简称SI(Systeme International d'Unites),是一种为国际交流、比较和科学研究而制定的单位制。

它包括7个基本单位和2个副单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其他科学领域。

SI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当时法国科学家们为了统一度量衡的单位而制定了一种新的单位制,即公制(Metrique System)。

公制单位制在1875年被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所取代。

在当时,电学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单位制,国家之间的电学单位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简称IEC)在1906年成立。

IEC的成立促进了国际电学单位制的制定。

1946年,国际计量联合会(International Bureau of Weights and Measures,简称BIPM)成立,负责制定和维护国际单位制。

1954年,国际计量联合会正式批准了SI单位制。

在制定SI单位制的过程中,科学家们确定了7个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度(K)、摩尔(mol)、安培(A)和光速(c)。

这7个基本单位可以用来衡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物质的质量、电流和光速等基本物理量。

此外,SI还包括2个副单位,即平方米(m²)和立方米(m³)。

这2个副单位可以用来衡量面积和体积等物理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I单位制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例如,在1971年,科学家们为了确定精确的光速值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单位,即国际千分之一米(International Kilogram of the Metre,简称IKM)。

IKM是一种基于光速的单位,可以用来确定精确的物理量。

在近几年,科学家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单位,即基本电荷单位(elementary charge unit,简称e)。

单位制的沿革及使用注意事项

单位制的沿革及使用注意事项

单位制的沿革及使用注意事项作者:侯军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0年第01期在人教版和粤教版的物理教材中,都是在高一的动力学部分介绍力学单位制常识.而关于单位制的完整体系,却涉及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即便是在物理学科,也涉及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和工程物理等分支,因此了解单位制的历史与沿革及相关使用注意事项非常必要且重要.一、单位制的历史与沿革计量单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世纪的埃及:长度的单位是库比特,面积的单位是斯坦塔.在中国,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了长度、容量、重量的单位.远古时期单位的规定,大多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如时辰、石、斗、克拉等)或君王的权威(如码、石、英寸等),在不同的地域,无论是单位的规定还是单位的进位制,差别都很大.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使单位的统一成为必要.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量参量的增多,也带来单位的增多.哪些单位是基本的、哪些是导出的,如何将单位体系科学化,这就是单位制形成的背景.1.第一个单位制——厘米克秒制(CGS)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用人身体长度(或日常器具的长度)作为标准缺点很多,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19世纪后半期,米制已被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接受,把各种单位构成逻辑关系形成一种单位制成为迫切要求.这时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AS)提出,需要一种由某几个基本单位按系统建立起来的一贯单位制.在力学中选择三个基本量:长度、时间和质量,它们的基本单位被选为:厘米、克和平均太阳时的秒.这个单位制中,除基本单位外,还包括按“一贯单位”的要求,导出的这个量制中所能导出的导出量的单位.2.单位制的过渡与成熟——绝对静电制(CGSm)、绝对电磁制(CGSe)、高斯制、有理化单位制、乔吉制1832年,高斯发表《用绝对单位测量地磁场强度》,论证必须以力学中力的单位进行地磁的“绝对测量”,代替用磁针进行的地磁测量.为此,高斯在与韦伯合作,在磁学测量中引用了以毫米、毫克和秒这三个单位为基础的“绝对”电学单位制.后来,韦伯把它推广到其他的电磁测量,并在1851年对从电的库仑定律出发的一组物理公式中,确定了一种一贯性的绝对厘米克秒单位制,定名为静电制(CGSe).他又对从磁库仑定律出发的一组物理公式中,确定了一种一贯性的绝对厘米克秒单位制,定名为电磁制(CGSm).韦伯没有意识到,厘米克秒静电制之所以成立,是在库仑定律中令比例系数k=1以及真空介电常数为1.也就是说,他实际上已经选取了第四个基本量和基本单位并且采用了非合理化公式.当时,CGSe制与CGSm制都在电磁学中使用,可是对同一电磁量,在CGSe中与在CGSm中数值相差很大,量纲也不一致,极易导致误解.高斯后来发现,只要把非合理化公式中的比例常数做适当的规定,全部电学量的单位都和CGSe制的一样,全部磁学量的单位都和CGSm制的一样,这就是曾广泛使用的高斯单位制——他仍选厘米、克、秒作为基本单位,而实际上第四个基本量在电学量中是在磁学量中是但在那些既有电学量又有磁学量的公式中,高斯制同样面临困难.1882至1883年,赫维赛特与洛仑兹提出了以CGS作为基本单位的有理化单位制.1889年国际电学会议通过了功和能的单位焦耳,功率的单位瓦特,电感的单位为象限(1893年改为亨利).1897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建议的磁通单位名称是韦伯,1900决定CGSm制磁场强度H的单位名称是高斯,磁通单位名称是麦克斯韦.190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乔吉创立了合理化实用制,以米、千克、秒和一个实用电学单位为基本单位(并采用合理化电磁公式),建议用磁场强度H作为第四个基本量.193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决定了以米、千克、秒单位制为国际电磁单位制,并定名为乔吉制,以安培作为第四个基本单位.1935年国际计量委员会亦作出类似的决定,并于1948年起正式采用.3.国际单位制(SI)把三量纲制加以扩大,使之覆盖光学量和热学量,其进程不像覆盖电学量那么复杂.在热学单位制中,增加一个表示温度的基本量,在米制中为摄氏度(或开尔文),而英制中为华氏度(或兰氏度).在建立光学量的单位制历程中,由于光学计量中最早发展的是发光强度单位“烛光”(后来的坎德拉),很自然地以它作为基本单位了.1948年开始,国际计量局(BIPM)在各国之间进行调查,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决议确定,在米、千克、秒三个基本单位之外,增加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1960年第十一届CGPM确立了这6个基本单位构成的国际单位制(SI).为了较好地使得在化学中的量的单位也按SI的原则进入SI,1971年的CGPM上,增加了第七个基本量:物质的量n,对应第七个基本单位摩尔,进一步完善了SI.事实证明,CGPM对SI的完善并为终结.现在就有专家在探讨,是否应把对数量的两个单位奈培(Np)和贝尔(B)也作为SI单位1的专门名称.看来,SI还可以更加枝繁叶茂.从单位制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各种单位制并不是同时代斗争火拼关系,也不是后时代对前时代的简单否定关系,而是初级到高级的不断丰富、完善,才最终使SI在世界各地、不同领域广泛地被接受.这个地位的取得,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贡献.二、国际单位制的组成和使用国际单位制由SI单位和SI词头构成,后者与SI单位构成SI倍数单位.使用国际单位制时,可以接纳一些常用的但非SI的单位.1.SI单位——由基本单位、辅助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1)基本单位7个:长度(m)、质量(kg)、时间(s)、热力学温度(K)、物质的量(mol)、电流(A)、发光强度(cd).(2)辅助单位2个:平面角(rad)、立体角(sr).(3)导出单位——包括具有专门名称的19个、用基本单位表示的导出单位一种用专门示例单位表示的导出单位.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示例(现仅列出与中学物理教学密切相关的部分):专门单位表示的导出单位示例:物理量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和基本单位的关系力矩牛顿米-2比热容、比熵焦耳每千克开尔文--1(动力)黏度帕斯卡秒--1表面张力牛顿每米-2热流密度(辐射照度)瓦特每平方米-2热容,熵焦耳每开尔文--1比能焦耳每千克-2热导率(导热系数)瓦特每米开尔文--1能量密度焦耳每立方米--2电场强度伏特每米--1非SI单位(1)接受与SI合并使用的非SI单位(2)接受与SI合并使用的非SI单位4.使用SI单位的注意事项(1)尽量使用SI单位,但仍可接纳使用非SI单位.在使用物理公式运算时,则必须使用SI单位.(2)非SI单位中的摄氏度以及非十进制的单位,如平面角单位“度”、“分”、“秒”与时间单位“分”、“时”、“日”等,不得出现k°和kh.亿、万4)等是我国习惯用的数词,仍可使用,但不是词头.词头不得重叠使用,如pF不得用μμF表示.词头不得出现在导出单位的分母中(但质量单位kg例外).如摩尔内能单位kJ/mol不宜写成J/mmol(但比能单位可以是J/kg).(3)导出单位中的乘号无名称,如电阻率单位Ω•m的名称为“欧姆米”.而符号表示时,Ω•m与Ωm是等效的.(4)导出单位的除号的对应名称为“每”字,无论分母中有几个单位,“每”字只出现一次.如比热容单位的符号J/(kg•K),其单位名称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而不得说成“焦耳每千克每开尔文”.而用符号表示时,下列三种形式是等效的、-3和-3.分母中有两个以上单位符号时,整个分母应加圆括号,如热导率单位的符号是W/(m•K),而不是W/m•K或W/K/m.(5)乘方形式的单位名称,其顺序应是指数名称在前,单位名称在后.如断面惯性矩的单位的名称为“四次方米”,而不是“米的四次方”.(6)单位的名称或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不得拆开.如摄氏温度单位“摄氏度”表示的量值应写成并读成“20摄氏度”,不得写成并读成“摄氏20度”.(7)分子无量纲而分母有量纲的组合单位即分子为1的组合单位的符号,一般不用分式而用负数幂的形式.如波数单位的符号是-1,一般不用1/m.单位制的发展史涉及事件多,知识面广,很多在深度方面已经超过了中学知识范畴.SI的完整体系和使用注意事项也很细、篇幅很大,并非本文所能详表.这里列举与中学物理教学密切相关的部分,和同行们交流.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恳请批评指正.参考文献:[1]国际计量局编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情报室译.国际计量局100周年(1875~1975)[M].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1980.[2]沈雄.基本长度单位和时间的演化[J].物理教学,1997,3.(责任编辑黄春香)。

基本单位

基本单位

符号:kg 千 克 : 对 应 普 朗 克 常 数 为 6 . × 1 0 ^ - 3 4 J ·s 时 的 质 量 单 位 。 原定义: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为1 kg。 国际千克原器是1889年第一届国际权度大会批准制造的.它是一个高度和直径均为39 mm的,用铂铱合金制 成的圆柱体。原型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 2 0 1 8 年 11 月 1 6 日 , 国 际 计 量 大 会 通 过 决 议 , 1 千 克 被 定 义 为 “ 对 应 普 朗 克 常 数 为 6 . × 1 0 ^ - 3 4 J ·s 时 的 质 量 单 位”。
1 9 6 0 年 第 11 届 国 际 计 量 大 会 通 过 了 光 波 米 的 定 义 , 第 二 次 “ 米 ” 定 义 为 “ 氪 - 8 6 原 子 的 2 P 1 0 和 5 d 5 能 级 之 间 跃迁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为 1米。”氪-86谱线轮廓稍微有些不对称,光波米在实验室复现精度 为 4 × 10^-9 。
符号:A
安培:单位时间内通过1/1.×10^19个电子对应的电流。
194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提出定义为: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1米的平行而无限长的 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恒定电流,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1米长度上为2×10-7牛时,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1安培, 又称绝对安培。该定义经1948年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CGPM)通过并沿用。
符号:s
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 s。
起初,人们把一昼夜划分为24 h,1 h为60 min,1 min为60 s.但一昼夜的周期,即太阳日是变动的,所以定义 1 s等于平均太阳日.后来又发现,地球公转周期也是变动的,于是又需确定另外的定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发现,原子能级跃迁时,吸收或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非常稳定。于是在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 计量大会上确认了上述定义。

国际单位制及国际单位制词头

国际单位制及国际单位制词头

国际单位制及国际单位制词头国际单位制(法语: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符号:SI),源自公制或米制,采用十进制进位系统,1799年被法国最早作为度量衡单位。

基本单位的定义则始于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建立一种简单而科学的、供所有米制公约国均能使用的实用单位制。

通过对物理量进行分析发现,只要定义几个物理量作为基本量(称为基本单位),就可以导出其他物理量,称为导出量(其单位称为导出单位)。

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使用时间单位秒(s)、长度单位米(m)、质量单位千克(kg)、电流单位安培(A)、热力学温度单位开氏度(o K)、发光强度单位坎德垃(cd)6个单位作为“实用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实用单位制”改名为国际单位制(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简称SI)。

承认平面角和立体角的相应单位弧度和球面度是SI中独立类单位,称为SI辅助单位。

弧度(rad)是一个圆内两条半径在圆周上截取的弧长与半径相等时,它们所夹的平面角的大小。

球面角(sr)是一个立体角,其顶点位于球心,而它在球面上所截取的面积等于以球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热力学温度单位改为开尔文(K)。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增加物质的量作为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为摩尔(mol)。

目前共有七个基本国际单位,见表1。

表1基本国际单位制及辅助单位名称常用表示符号单位的名称单位的符号时间t秒s长度L米m质量m千克kg电流Ι安(培)A热力学温度T开(尔文)K物质的量n(μ)摩(尔)mol发光强度I(P)坎(德拉)cd平面角θ(ψ)弧度rad立体角Ω球面角sr注:1.最后两行为辅助单位,无量纲,1995年第二十届国际计量大会作出决议,把这两个辅助单位归入导出单位。

国际单位制及法定计量单位表示

国际单位制及法定计量单位表示
国际单位制的发展
国际单位制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不断适应科技和社会的 进步,目前国际单位制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计量 体系。
国际单位制的构成
基本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 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等七个,这些基本单位 能够满足大多数计量需求。
辅助单位
辅助单位是为了简化某些复杂计量问题的计算而设立的, 例如平面角和立体角等。
03
法定计量单位表示方法
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基本单位
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 量和发光强度。
导出单位
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基本单位和其它导 出单位来表示。
辅助单位
为简化某些量而设立的单位,如平面角单位弧度 和立体角单位球面度。
法定计量单位的表示方法
单位名称
例如米、千克、秒等。
时间单位:秒
总结词
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单位,用于衡量 时间间隔和时间历程。
详细描述
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时间单位,被定 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之 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倍 的时间。秒是时间测量的基础单位,广泛 应用于各种领域,如计时、频率测量等。
电流单位:安培
总结词
国际单位制在国际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单位制是国际标准的核心框架, 为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和工 程量的计量提供了统一的计量单位。
国际单位制在国际标准中的地位不可 替代,是全球范围内计量和标准化工 作的基础和支撑。
国际单位制在国际标准中的推广和应用
国际单位制在国际标准中的推广和应 用,有助于提高全球范围内的计量准 确性和一致性,促进国际贸易和科技 交流。
国际单位制及法定计量单 位表示

国际单位制——精选推荐

国际单位制——精选推荐

国际单位制的定义方式与历史2014年1月11日锁相来源:科学公园【单位与量纲】系列文章之(二)国际单位制是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所确定的,随后又不断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国际单位制常被缩写为SI,这是法语―国际单位系统‖的意思。

目前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是: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七个基本单位之外,还有两个辅助用的单位弧度和球面度。

图片来源:网络物理规律很多,物理量也很多,它们往往是互相联系着的。

我们可以人为地选定一批单位作为基本量,再通过物理规律导出其他物理量单位。

选定基本量和决定导出量导出方式的方法就称为单位制。

选择多少基本量,选择哪些基本量,如何确定该基本量的定义方式,这都是创建单位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中最后一个问题要求标准单位容易取得,比如热学中常用的―熵‖难以获得标准单位,因此不适合作基本量。

所谓国际单位制,就是一套科学家共同认可的物理量定义方式。

七个基本单位在物理学中并不见得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不见得以后不会被重新定义或者增减。

如下图所示,除了代表温度的开尔文外,其他基本量之间有直接的关联方式,所以增减或者取代除温度外的物理量都很容易操作。

比如说,以后用电荷的电量作为基本单位取代电流的单位安培,应该是精度更高更合理的定义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独立于其他基本量,并不意味着温度的定义更简单;事实上,温度的定义细节是最不为人所熟悉、最繁琐、想错错不了、又难以提高精度的。

我们将在第四篇―不平常的温度‖中作具体介绍。

质量的定义虽然不复杂,但是背后有非常深刻的物理意义,我们也将在第三篇―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中单独介绍。

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注意温度的单位K与其他单位没有任何直接联系。

注意箭头的方向,K、s和kg是三个最独立的单位,它们的定义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单位。

图片来源:wiki。

温度单位:开尔文(K)[独立定义并且不影响其他基本单位]详见本系列文章第四篇―不平常的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单位制的沿革历史
物理量间通过物理定律和有关的定义彼此建立联系,人们往往取其中一些做为基本物理量,以它们的单位做为基本单位,这就是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加强,但各国之间的计量单位和单位制并不统一,这给国际间的交往要求造成很多不便,贻误了许多重要工作。

1948年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要求国际计量委员会在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征询,并对上述情况进行研究。

1954年,在多方研究的基础上,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实用单位制扩大为六个基本单位,即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和坎德拉,其中开尔文是绝对温度的单位,坎德拉是发光强度的单位。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将上述六个基本单位为基础的单位制命名为国际单位制,并以SI(法文Le system International el’Unites的缩写)表示。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增补了一个基本量和单位,这就是“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国际单位制在规定基本单位的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配套
的导出单位和通用的词冠,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科学的单位制。

国际单位比其它单位制有许多优点:一是通用性,适用于任何一个科学技术部门,也适用于商品流通领域和社会日常生活;二是科学性和简明性,构成原则科学明了,单位间换算简便;三是准确性,每个单位都有严格的定义和精确的基准。

基本单位的规定
米(m),等于氪86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

千克(Kg),等于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铱千克国际原器的质量。

秒(s),等于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安培(A),在圆截面很小的两根平行的无限长直导体中通以强度相同稳恒电流,如果两导体相距1米,且处于真空中时,在每米长度上所受到的作用力为2ⅹ10-7牛顿,则此稳恒电流的强度为1安培。

开尔文(k),水的三相点温度为273.16K,开尔文一度等于水的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T= t + 273.15。

坎德拉(cd),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
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ⅹ1012赫兹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特每球面度(w/sr)。

摩尔(mol),是一物质系统的物质的量。

它是构成物质系统的结构粒子数目和0.012千克碳-12中的原子数相等,则这个系统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mol),结构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光子等,或是这些粒子的指定组合体,在使用该单位时必须指明结构粒子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