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儿科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
2 0世 纪 5 0年代开始研究 , 进入 2 1世 纪我 国微生 态学有 了长 足的进 步… 。随着 分子 生物 学技 术 在感 染 微生 态学 上 的应 用 , 胃肠道微 生物 的研究 取得 了很大 的进 展。最新 的一项 对 名 为“ 人类肠道宏 基 因组 计划 ” Me HI 的研 究结 果显 示 , ( t T) a 人类 胃肠道 中存 在 100—1 0 0 0种细菌 J 5 。其 中主要 以拟杆 菌属 、 梭菌 、 乳杆菌 、 大肠埃 希 菌 , 量 超过 10 4 约 1 于 数 1 , O倍 人体细胞。正常情况下 , 主、 宿 正常微生 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 个 微生 态系统 , 三者之 间保持 “ 动态平衡” 一旦这种平 衡遭到 , 破 坏则引起微生态失 调 j 。微生 态制 剂对儿 童腹泻 病 , 包括
接 受抗 生素治疗后 一段 时问 内出现腹 泻 , 不能 以任何 明确 且 病 因解 释时 , 均应 考虑 A D。轻度 A D不用 特殊治疗 , A A 只要 停 用抗 生素 , 当对症 治疗 , 适 多能 自行恢 复 。对不能停 止使用 抗 生素而出现的 A D患者 , A 给予保 护肠道黏膜 和适 当补 充益 生 菌制剂。应用益生 菌 的作 用是改 善肠 道菌 群的组成 , 拮抗 肠道致病菌 , 阻止 由病原 体引起 的上皮 细胞 支架 和紧密 连接 蛋 白的破坏 , 提高 黏膜屏 障功能 J达到恢 复。 , 2 2 预防和治疗过敏 性疾病 : 敏性疾病 是儿科 常见 疾病 。 . 过 循证 医学资料倾 向于环境 因素的重要 性 ,卫 生假说 ” “ 认为 , 儿 童在生命早期 缺 乏微 生 物接 触是 导致 过 敏性疾 病 的 主要原 因 。流行病学调 查资 料和实验 室研究 结果 均认 为 , 童生命 儿

(参考资料)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

(参考资料)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2010年10月(郑跃杰黄志华刘作义王文建程茜整理)参加制定的专家(以单位名称笔画为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陈玉君);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赵长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邵彩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蒋丽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毛志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万朝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黄志华);安徽省立医院儿科(潘家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武庆斌);武汉市儿童医院(梅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张琳);河南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姜秀菊);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马廷和);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刘作义程茜);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儿童医院(李玫);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黄永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江米足);海口市妇女儿童医院(王梅);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王文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钱新宏);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王宝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吴斌)前 言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环境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方面。

人体肠道中定植着400-500种(最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有1000余种),大约1013-1014个细菌,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又不对肠道菌群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对人体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等。

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的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出现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探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探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中的应用探讨微生态疗法是指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生理性有益菌的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降低内毒素水平,重建微生态平衡,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的主体多为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防治新生儿疾病如早产儿喂养困难、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治疗以及小儿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标签:微生态制剂;治疗学;儿科近年来微生态制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就我院儿科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正常肠道菌群的特征正常菌群对人体起防御感染、促进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参与营养物质吸收及能量代谢等必要的生理作用。

新生儿在刚出生时肠道是无菌的,出生后1~2h通过吞咽及由肛门上行方式建立菌群,刚开始菌群中兼性厌氧菌占较大优势,如大肠杆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等[1]。

这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消耗氧气,为肠腔创造一个高度厌氧环境,利于厌氧菌生长。

婴幼儿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此外,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能与喂养方式也密切相关。

有研究证实婴幼儿尤其母乳喂养儿的肠道中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其中主要是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为主,2岁以后随着婴幼儿添加辅食种类的增加其肠道菌群接近成人。

肠道菌群中各种细菌按一定比例组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一种生态平衡。

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正常菌群的种类及数量发生改变,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2]。

临床已经观察到,随着腹泻时间延长和病情加重,肠道有益菌群下降更加显著,明显肠道菌群失调者腹泻病程较长且病情较严重。

2 菌群失调诱发因素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包括使用抗菌药物、腹泻病,长期禁食、肠梗阻、全身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等。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肠道菌群脆弱不稳定,易受生活环境、喂养因素、抗菌药物治疗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导致菌群失调,益生菌能抵抗外来病原菌的侵入,并能夠通过与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肠道对感染因子的防御能力。

儿科临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分析

儿科临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分析

儿科临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微生态制剂的认识越来越多,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微生态制剂本身存在的缺陷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提高微生态制剂的功效和安全性,减少其不良反应,要求我们采取更新的理念开发新的微生态制剂,进一步对益生菌生理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提纯精制的微生态制剂将可能是今后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方向。

标签:儿科临床:微生物制剂:应用分析1作用机理微生态活菌制剂的作用机理是补充肠道有益菌,在肠粘膜上形成一层“膜菌群”,增强体内屏障功能;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阻止致病菌的侵入及繁殖,并发酵糖类,产生醋酸及乳酸,促进肠蠕动,合成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激活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减少内毒素的来源。

其中复合菌种的较单一菌种的更具优势,因为复合菌种的可保持相对稳定,在人体微生态环境中具有更大的缓冲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在人体肠道中也就能更迅速调整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2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应用2.1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微生态制剂最主要的作用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它能迅速增加肠道内厌氧菌的数量,促进肠道恢复微生态平衡,起到抗感染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抗生素、化疗、放疗及外科手术等所致的菌群失调。

当服用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后,因细菌的繁殖产生大量醋酸、乳酸和琥珀酸,可降低肠道的pH值,控制过盛菌及有害菌的繁殖,从而治疗腹泻和消化不良。

还可促进肠蠕动,治疗便秘。

有作者曾用含双歧杆菌促进因子的奶粉喂养新生儿,使腹泻率减少90%以上,12例人工喂养儿迁延性腹泻获控制,8例有习惯性便秘症状患者获改善。

2.2婴幼儿保健方面的作用母乳喂养儿与人工喂养儿的营养存在很大差别。

母乳中含有一些与肠道生理菌双歧杆菌生长密切相关的生物因子,如双歧因子、抗葡萄球菌因子、SIgA、C3、C4、溶菌酶、乳铁蛋白及白细胞等。

其中,双歧因子对双歧杆菌的生长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们发现母乳喂养儿肠道内双歧杆菌占总菌群的99%以上,而在人工喂养儿的肠道内双歧杆菌则仅占90%以下。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以及在儿科的应用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科学。

微生态制剂室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微生态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特别是儿科。

下面就微生态制剂及其在儿科的应用做一综述。

1 来源、分类及药理作用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微生态制剂质制备而成,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物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微生态制剂。

其药理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

依据菌株的来源和作用机制可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真菌制剂。

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籍菌群,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

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人体原籍菌有共生作用,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

真菌制剂为布拉酵母菌,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2 儿科应用2.1 腹泻病的治疗和预防2.1.1 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儿童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种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确切疗效,可有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泄,在疾病的早期使用效果更明显。

细菌性腹泻存在厌氧菌减少,肠杆菌增加等菌群紊乱,临床报道细菌性痢疾患儿辅助应用益生菌能够缩短病程。

2.1.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近年来儿科临床应用抗生素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

国外有报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发生率达5%~39%,门诊儿童患者该病的发病率6.2%。

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50%。

AAD是指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导致患者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或优势菌群的更替发生的腹泻。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有益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物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的作用机理、指导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提供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例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感染的发生。

微生态制剂中的一些菌种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从而改善脂肪吸收,缓解腹泻等症状。

例如,一些益生菌可以增加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促进胆汁酸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

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以合用免疫调节剂。

在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剂量。

一般来说,儿科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较高,剂量范围较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微生态制剂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过敏反应或轻微腹泻等症状。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和优势。

它可以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缓解多种消化道症状。

同时,微生态制剂还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改善脂肪吸收,对小儿的营养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目前对于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1)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2)加强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的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3)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状态下患儿的微生态制剂使用原则和最佳治疗方案;4)对微生态制剂的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评价其对小儿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临床应用
结合 文 献 就 其 应用 合理 性进 行评 价 。
定比例 。其中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 、 肠球菌三
联活菌的处方有 3 2 0 张, 9 2% 口服双岐杆菌、 占1 .6 乳杆菌 、 肠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处方 方有6 张 ,占 39% 2 . 5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 维颗粒的处方有 4 6张 ,占 2 9 %。 . 3
进行 了调查 ,现 报 告如下 。
2 3 与抗 生素联合使用情况 . 与抗感染药合用处方共 50 4 张,占3 .4 ,均 4 4% 为与一种抗感染药物联用。 我院五种微生态制剂中, 除乳酶牛未发现与任何抗生素合用外 , 其余均 占有

1 资料 与方法 将我 院 2 0 年 2月 、6月和 1 07 O月 3个月中含 有微 生态制剂的处方 1 6 张按病理诊 断进行分类 , 58 并对微生态制剂间的相瓦联用 、 与抗生素问的联用
本次调 查的 16 5 8张处方 中,含一种微生态制
微生态制剂 由于其能补充和充实人体微牛物群
落, 维持或调整微生态 衡 , 达到防治疾病增进 宿 剂的处方 13 张,占 9 . 6 ,两种微生态制剂合 56 7 9% 主健康的作用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胃肠道 用的处方 3 张,占2 0% 无三联微 生态制剂合用 对 2 .4 , 疾病如急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以及』_ }脏疾 处 方 。 _ } 病和过敏性疾病等都有较为显 著的疗效。。 ] 但微 生 态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有不合理的现象, 笔者对此
维普资讯
物 曩 临 床 与
国 医 卫 导 2 8 第1卷 第0期(月 ) 际 药 生 报 0年 0 4 5 半 刊
微 生 态制 剂在 儿科 临床 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03-26T09:53:07.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杨爱卿[导读] 益生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杨爱卿(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 032300)【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068-01【摘要】目的了解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方法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儿科,可治疗多种疾病,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菌群失调。

结论微生态制剂比较安全,值得推广【关键词】微生态制剂应用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保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改善健康状态[1]。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其来重建人体尤其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控制菌群失调及治疗与菌群易位相关的多种胃肠道疾病。

不同品种的微生态活菌制剂作用机制大致相似。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物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

我科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大类1.1 益生菌是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

最常用的益生菌是乳酸菌,包括乳酸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

1.2 益生元是指一种不被宿主消化的食物成分,它能够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肠内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起到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因而益生元对恢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有很重要的作用。

1.3 合生元是益生菌和益生元制成的复合制剂,又称为合生素。

其既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活性,又可选择性地增加这种菌的数量,使益生作用更显著持久。

2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2.1 活菌制剂丽珠肠乐(双歧杆菌活菌);整肠生 (地衣芽孢杆菌);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贝飞达(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名
表 1 国内临床使用的益生菌药物
菌种和菌株
CFU/包、袋或片
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散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散剂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胶囊、散剂 酪酸梭菌活菌胶囊、片剂、散剂 酪酸梭菌糖化菌肠球菌活菌制剂 酪酸梭菌片、散剂
肝病患儿往往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严重肝脏疾病,如 重症肝炎、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 素血症。对肝病(包括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推荐使用双 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和芽孢杆菌等作为辅助治疗。 防治高血氨时,还推荐使用乳果糖。 2. 2.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 肠炎(NEC)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与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 或肠道损伤发生缺血和再灌注障碍、病原菌侵袭、喂养等 有关。近年研究证实,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 定植延迟或缺乏,致病菌过度生长繁殖可能是其发病的主 要因素之一。某些益生菌可预防 NEC 的发生,降低疾病严 重程度和病死率。对 NEC 的预防和治疗,推荐使用双歧杆 菌制剂[12-13]。此外,双歧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和布拉 酵母菌等益生菌药物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
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绝大多数感染性腹泻患儿 存在着肠道菌群紊乱[5-7]。对轮状病毒等病毒性肠炎,积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年 1 月 第 26 卷 第 1 期
·21·
商品名 原籍菌制剂
丽珠肠乐 培菲康 贝飞达 金双歧 思连康 普乐拜尔 常乐康 宝乐安 适怡 米雅 共生菌制剂 妈咪爱 美常安 抑菌生 整肠生 爽舒宝 肠复康 源首胶囊 乐复康 真菌制剂 亿活
益生原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NDO),包括菊粉(菊 糖)、低聚果糖(FOS)、低聚半乳糖(GOS)、大豆低聚糖、乳 果糖等,目前主要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许多配方 奶粉中也添加有益生原(如 FOS 和 GOS),作为药物在临床 使用的仅有乳果糖。
2 微生态制剂在儿科的适用范围
2. 1 推荐作为主要药物使用的疾病 2. 1. 1 腹泻病 腹泻病是益生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研究最 多的疾病,益生菌能够通过补充肠道正常菌群、纠正菌群 失调、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反应等机 制,有效地清除病毒和细菌,明显缩短腹泻病程,降低腹泻 严重程度,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腹泻病。
肠 易 激 综 合 征(IBS)是 常 见 的 功 能 性 胃 肠 道 疾 病 之 一。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部分 IBS 患者发生在急性 肠道感染之后,其发病与抗生素使用有关;IBS 患者存在小
肠细菌过度生长、结肠发酵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研 究证实,某些益生菌能够全面缓解 IBS 的症状,推荐使用双歧 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和布拉酵母菌等药物[11]。 2. 2 推荐作为辅助药物使用的疾病 2. 2. 1 肝胆疾病 益生菌可通过参与胆汁代谢,降低肠道 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减少胆红素肠肝循 环,酸化肠道,促进肠蠕动等机制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 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母乳性黄疸,推荐使用双歧 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等 作为辅助治疗。
> 5×107 > 1×107 > 1×107 > 5×107 > 0.5×107 > 0.5×107 > 1×107 1×107 1×109 8×107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 枯草杆菌活菌胶囊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颗粒、片剂 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 促菌生/肠复康片 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制剂 蜡样芽孢杆菌活菌制剂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微生态制剂,可依 据菌株来源和作用机制,分为原籍菌制剂、共生菌制剂和 真菌制剂。原籍菌制剂所使用的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原 籍菌群,服用后可以直接补充原籍菌,发挥作用,如双歧杆 菌、乳杆菌、酪酸梭菌、粪链球菌等。共生菌制剂所使用的 菌株来源于人体肠道以外,与原籍菌有共生作用,服用后 能够促进原籍菌的生长与繁殖,或直接发挥作用,如芽孢 杆菌、枯草杆菌等。布拉酵母菌属真菌制剂,有独特的作 用机制。与化学药物不同,益生菌药物为活的微生物,其 作用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菌株(strain) 是指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 菌,也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如青春型双歧杆菌 DM8504 株 等。益生菌药物的剂量以每剂含有的细菌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表示,CFU 相当于活菌的数量。国内临 床使用的益生菌药物见表 1[4]。
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地衣芽孢杆菌(菌株 BL20386) 凝结芽孢杆菌 TBC169 蜡样芽孢杆菌(菌株 DM423) 蜡样芽孢杆菌(菌株 DM423) 蜡样芽孢杆菌(菌株 DM423)
1.5×108 1.5×108 5×108 4×108 6×108
布拉酵母菌散剂
在许多儿童疾病,特别是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 发 展 和 治 疗 过 程 中 ,广 泛 使 用 的 各 种 药 物(特 别 是 抗 生 素),以及手术操作等应激反应,均可导致机体正常菌群出 现紊乱,甚至破坏。理论上来讲,只要机体正常菌群出现 紊乱,均可成为使用微生态制剂的潜在指征。因此,微生 态制剂在儿科的适用疾病远远不止上述提到的范围,今后 尚须广大儿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2. 3 健康促进作用 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时 期,容易受到疾病、抗生素使用、喂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 素的影响,出现菌群紊乱。菌群紊乱既可引起感染等急性 疾病,又与一些慢性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等有关,对儿童健 康可能产生长远影响。微生态制剂具有维持肠道菌群稳 定,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钙、铁和各种维生素吸收等作用, 理论上具有增进儿童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根据情况可 以推荐使用,但由于目前的确切证据有限,其实际效果有 待于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B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 主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目前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方面。人体肠道 中定植着 400 ~ 500 种(最近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有 1000 余种)总计 1013 ~ 1014个细菌,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 数的 10 倍。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 方面人体为肠道菌群提供生命活动的场所和营养,不对其 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另一方面,肠道菌 群对人体发挥着必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生物拮抗(防御感 染)、参与营养吸收及代谢、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 的调节等。肠道菌群正常的形成与演替过程以及维持相 对稳定状态,对保护机体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必不可少, 一旦出现菌群紊乱(菌群失调和移位),则会引起一些胃肠 道疾病和内源性感染。婴幼儿肠道菌群形成过程的障碍 与过敏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20·
指南·标准·共识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Pediatrics Jan. 2011 Vol. 26 No. 1
文章编号:1005 - 2224(2011)01 - 0020 - 04
微生态制剂儿科应用专家共识(2010 年 10 月)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郑跃杰 1,黄志华 2,刘作义 3,王文建 1,程 茜 3 整理
对婴儿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预防和 治疗,目前研究较少。 2. 2. 4 乳糖不耐受 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等含 有β-半乳糖苷酶,能够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减轻乳糖不 耐受患儿症状,或在肠道中迅速分解乳糖,减少腹泻等症 状的发生。推荐使用这些菌株制成的制剂。 2. 2. 5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 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 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肠道细菌和环境因素作用 于遗传易感人群,导致肠黏膜免疫反应过高。近年来,随 着对肠道菌群在 IBD 发病机制中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益 生菌在 IBD 治疗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双歧杆菌、乳 杆菌和粪链球菌等制剂在治疗成人活动性 UC 与 CD,维持 CD 缓解,预防 UC 囊袋炎复发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效果[16]。 儿童患者可以试用。 2. 2. 6 幽门螺杆菌感染 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粪链球菌等 制剂,联合抗幽门螺杆菌三联或四联疗法,能够提高成人 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清除率,减少抗生素副反应[17]。儿童患 者可以试用。 2. 2. 7 其他 研究表明,益生菌药物对于预防成人腹部外 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减轻放疗及化疗副反应以及预防医 院获得性感染有一定的效果[18]。儿童患者可以试用。
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又称微生态调 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 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 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 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研发生产的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 多,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国外已经对微生态相关药物临 床效果进行了循证评价并制定了应用指南[1-3]。但由于微 生态制剂作用具有显著的菌株特异性,而国外所用益生菌 菌株与国内不完全相同,因此,基于国外产品的评价和指 南显然不适合于国内。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 会儿科学组经过多次讨论,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使用经 验,制定了微生态制剂在国内儿科临床应用共识,供广大 儿科医师在选择使用药物时参考。
青春型双歧杆菌(菌株 DM8504) 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 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 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状芽孢杆菌 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状芽孢杆菌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CGMCC0313.1、婴儿型双歧杆菌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CGMCC0313.1 酪酸梭菌、糖化菌、肠球菌 宫入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