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904-xxxx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室内空气中的排放标准

室内空气中的排放标准

室内空气中的排放标准
根据我国目前施行的室内环境标准,环保居室环境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空气中甲醛的最高浓度≤0.8毫克/立方米;
(2)苯释放量≤2.4毫克/立方米;
(3)氨释放量≤0.2毫克/立方米;
(4)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值≤2000毫克/立方米;
(5)室内可吸入颗粒日平均最高浓度为0.15毫克/立方米;
(6)易挥发有机物的总释放量应低于0.2毫克/平方米/小时;
(7)居室内无石棉建筑制品,无电碰辐射污染源,无令人不快的气味等。

空气治理专家利斯特提醒您,为了家人健康,如果检测超标,请及时治理。

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

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

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室内CO2浓度标准是指在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被认为是正常健康水平。

CO2浓度标准是为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设定的。

根据国际标准组织的规定,室内CO2浓度应该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

本文将介绍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的相关知识,包括标准数值、影响因素、监测方法以及维护方法。

一、国标室内CO2浓度标准的数值根据国际标准组织的规定,室内CO2浓度标准的数值应该维持在600ppm(百万分之六十)到1000ppm (百万分之一百)之间。

当CO2浓度超过1000ppm时,意味着室内空气质量可能受到了影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为了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维持CO2浓度在合理的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室内CO2浓度的因素室内CO2浓度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室内通风情况、人员密度、室内温度、室内空气湿度等。

通风情况是影响室内CO2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风不畅会导致室内CO2浓度升高,从而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人员密度也会影响室内CO2浓度的变化。

当室内人员密度较大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增加,从而导致室内CO2浓度升高。

同时,室内温度和湿度也会影响CO2浓度的变化,高温和高湿会导致室内CO2浓度升高。

三、监测室内CO2浓度的方法为了确保室内CO2浓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通过监测和调控的方法来维持室内空气质量。

监测CO2浓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专业的CO2浓度监测仪器,另一种是通过人工方法监测。

专业的CO2浓度监测仪器可以实时监测室内CO2浓度,并可以通过报警器等设备进行预警,确保CO2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此外,也可以通过人工方法监测CO2浓度,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室内是否有异味或者通过感觉室内的空气质量来判断CO2浓度。

四、维护室内CO2浓度的方法为了确保室内CO2浓度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室内空气质量。

GB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GB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G B T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04—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征求意见稿)前言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4、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室内空气检测标准

室内空气检测标准

室内空气检测标准
●现有标准一览表(参考)
整理:北京化达高科室内环境研究所一、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验收)标准
三、涉及室内环境质量的十大材料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
●计量认证依据的标准
1、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适用范围: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适用对象:单独承担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机构,须以本标准作为检测依据申请计量认证。

2、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适用范围:住宅、办公建筑物。

其它相关室内环境控制可参照执行。

适用对象:单独承担社会委托检测及以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名义从事检测的专业检测机构,须以本标准作为检测依据申请计量认证。

3、同时承担上述两项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须同时以两个标准作为检测依据申请计量认
证。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中华 人民 共 和 国 国家 标 准
室 内空气 中二氧化碳 卫生标 准
Hy g i e n i c s t a n d a r d f o r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i n i n d o o r a i r
GB / ' r 1 7 0 9 4 一1 9 9 7
仪器人口与出口处, 开泵后指示又回到“ 。 ” 附近, 终点就校好了。 A 3 . 4 测量 启动, 校好“ 零点” , “ 终点” 后, 就可以开始测量了。 将取样器探头拉开用皮管将取样器与仪器人口 相 接, 出口放空打开泵开关, 便可将被测环境的气体抽入仪器内, 从显示器上能直接读得被测气体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值。 测量第二个数时, 可不必再回 零了。 将探头指向被测处, 可直接测第二个数值, 1 h 后, 可 回零检查。零点变化较大时, 可以旋动电位器调零。结果液晶显示直接读数, 单位以P P M表示。 A 4 主要技术数据
国家技术监督局 1 9 9 7 一 1 1 - 1 1 批准
1 9 9 8 一 1 2 一 0 1 实兔
G s / T 1 7 0 9 4 一1 9 9 7
附 录 A
( 标准的附录) 空气中二氛化碳检验标准方法
A1 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比尔定律和二氧化碳对红外线有选择性吸收的原理, 采用时间双光束系统、 气体滤波、 I n s b 半 导体检测器, 经液晶显示, 直接读数。
G B / T 1 7 0 9 4 一, 9 9 7


7 城乡居民有 0 %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 故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本标准 是以国内多年科研和现场调查成果为基础, 并结合国情制定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标准值和检验方 法。 本标准是国家室内空气污染物卫生标准之一。 本标准从 1 9 9 5 年1 2 月 1日 起实施。

GBT 17094-1997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GBT 17094-1997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A1 原理
根据 比 尔 定律和二氧化碳对红外线有选择性吸收的原理,采用时间双光束系统、气体滤波、Insb半 导体检测器 ,经液晶显示,直接读数。
A2 仪器
A2.1 便携式红外二氧化碳监测仪。 A2.2 二氧化碳标准气体
A3 操作步骤
A3.1 仪器启动 交流 供 电 时要将稳压电源的卯 5插头插在仪器面板“外接’,插孔处;直流供电时将 6节电池装好。
2 标 准值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值簇0.10 00(20 00m g/m'),
3 监测检验方法 本 标准 监 测检验方法见附录 A。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7一11-11批准
1998
(标 准 的 附 录 ) 空气中二氛化碳检验标准方法
A4 主要技术数据
A 月﹃ 门.. .
测量范围:0^-205 36m g/m'(0-100 00P PM)二氧化碳;

.月 ⁝
︐ L
线性度:簇士20oF.S;
A 月q 门J 重复性 :镇10oF.S;
A 月月 月月 预热时间:2m in;

月 斗
反 口

零点漂移:士2ooF.S/h;
A3.3 校终点 校好 仪 器 零点后,关上泵开关 ,打开标准气总阀,在缓慢旋动减压气旋杆,用橡皮管与气瓶出口连
接,将皮管放在耳边能听到轻微的“噬噬”声,这时流量大约为 。.5 L /min,将皮管插到仪器入口‘`IN”处, 出 口放 空,这 时仪 器 指示 上 升,待 稳 定后,调 终 点 电位 器,使 指 示值 与 标 准 气值 相 等,约
打开仪器开关,泵开关处于“关”状态,将波段开关置于“检”的位置。这时仪器表头指示为电压数值应大 于 6.5V ,否则需要冲电。后将波段开关置于“测”的位置,这时仪器指示由小到大变化约1m in后,指示 回到“。”附近。 A3.2 校零点

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室内空气质量要求标准:
1. 二氧化碳(CO2)浓度:一般来说,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应保持在1000ppm 以下。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能导致头晕、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

2. 一氧化碳(CO)浓度: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应低于9ppm。

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能导致中毒和死亡。

3. 甲醛(HCHO)浓度: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长期接触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

室内甲醛浓度应低于0.1ppm。

4.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TVOC 包括多种有机化合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室内TVOC 浓度应低于0.5ppm。

5. 颗粒物浓度:室内颗粒物浓度应低于50μg/m³,以减少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

6. 相对湿度:适宜的室内相对湿度范围为40%至60%。

过低或过高的相对湿度可能导致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对健康和舒适度产生不
利影响。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卫生标准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卫生标准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卫生标准英文回答:The indoo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indoor air quality.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the lower the air qualit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s that the indoo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should not exceed 1000 ppm (parts per million) for long-term exposure.There are a number of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the indoo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people in the room, the rate of ventil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sources of carbon dioxide, such as combustion appliances and tobacco smoke.High levels of carbon dioxide can have a number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cluding headaches, fatigue, and difficulty concentrating. Long-term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carbon dioxide can also lead to more serious healthproblems, such as respiratory problem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 reduce the indoo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rate of ventilatio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sources of carbon dioxide, and using air purifiers.中文回答: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是衡量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04—????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征求意见稿)前言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0.09%(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4、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18204.2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

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广东、贵州、湖南、浙江、辽宁、宁夏、甘肃等省[3-13]的一些地市环保、卫生等部门也进行了针对居室和宾馆、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资料,已有的资料表明虽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很大,但基本都在1800mg/m3以下,较高浓度多出现在大型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本次修订该标准,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我们选择了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安徽省,进行了集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工作。

资料收集为2004年至2008年,从统计结果来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共测定794次,均值为0.061%,其中超过《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标准值38份,超标率为4.79%。

2008年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其中办公场所测定270次,均值为0.057%、城市居民居室内测定176次,均值为0.056%,城镇居民居室内测定180次,均值为0.052%,各监测值均未超标。

本次现场监测安徽省内城市居民居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1980年代调查结果[14],城镇居民居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徐东方等[15]在1990年代对碧溪、三水、七里塘三个试点镇夏季的调查结果,也低于1980年代调查结果[16],表明现代居室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可能与居室容积增加及燃料结构的改变有关。

对文献资料和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我国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均较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情况逐渐减少。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是1990年代末期制订和实施的,至今已应用10年。

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对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室内空气质量在感官上达到较为舒适的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标准修订的原则与依据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07%时,人体感觉良好;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0%时,个别敏感者有不舒适感,人们长期居住在这样的室内,就会感到难受、精神不振,甚至影响健康,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5%时不舒适感明显,至0.20%时室内卫生状况明显恶化[17]。

人体对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个体敏感性差异很大,健康人对二氧化碳的敏感范围会比较宽,而哮喘病人和一些对空气质量要求高的工作人员(飞行控制人员、核电厂人员等)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高。

如果以一般健康人群为根据,一般理想范围约为900~1800mg/m3(0.046%~0.09%)[18]。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加热、制冷及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EA)等国际权威机构[19-21]推荐二氧化碳浓度1800mg/m3作为室内人体长期接触的理想浓度或可接受浓度,并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纳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

本次修订等效采用了这一限值。

4、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较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加热、制冷及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EA)等国际权威机构推荐二氧化碳浓度1800mg/m3作为室内人体长期接触的理想浓度或可接受浓度,并被世界多数国家采纳为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

澳大利亚国际健康建筑有限公司(HBI)认为,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为785.7~1375mg/m3(0.04%~0.07%),表明空气质量良好;浓度为1571.4~4910.7mg/m3(0.08%~0.25%)时,表明空气质量为差。

韩国卫生部实施的公共卫生法标准中规定二氧化碳浓度为1964.3mg/m3(0.1%/8h)[22]。

WHO、ASHREA等国际权威机构推荐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来修订《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反映了国际上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5、修订的主要内容对原标准中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限值(0.10%)修订为0.09%,即1800mg/m3作为保证长期居住或停留时,人体健康不受危害的室内空气质量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限值标准。

参考文献[1] 刘建国, 刘洋,室内空气中CO2的评价作用与评价标准. 环境与健康杂志[J], 2005, 22(4): 303-305.[2] 梁宝生, 刘建国, 我国二氧化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建议值的探讨, 重庆环境科学[J],2003, 25(12): 198-200.[3] 鲍士海, 万敬华, 锦州市大型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状况与问题分析,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J], 26(5):1-4.[4] 焦玲芳, 范丽, 荆门市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分析,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J], 2007, 18 (6):89-90.[5] 郑玉玲, 梁惠宁等,南宁某会展中心会议厅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医学动物防制[J], 21(11): 841-842.[6] 陈律, 易义珍等,中学生宿舍空气中常见污染物的现况调查,实用预防医学[J], 2002, 9(1): 12-13.[7] 江林丽, 冯文如等,某居民楼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的卫生学调查. 环境与健康杂志[J], 2001, 18(1):23-24.[8] 王群利, 王水珍等,宁波市新开业宾馆室内空气的卫生学状况,环境与健康杂志[J], 2002, 19(3):244-245.[9] 余江,陈刚等,某开发区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卫生学调查研究. 广东药学院学报[J], 2003, 19(3):270-273.[10] 程艳丽, 严敏等,贵阳市民居室内外空气污染物分布及来源研究. 中国环境监测[J], 2007, 23(5):55-58.[11] 翟金霞, 张前龙等,某地区高校教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J], 2004, 39(3):231-232.[12] 周志平, 广州市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的调查研究, 建筑科学[J], 2007, 23(12):81-84.[13] 余志琪, 李万伟等,兰州市3所高校教室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J], 2008, 29(7):668-669.[14] 徐业林, 俞家玲等. 两种燃料燃烧对室内空气污染,环境与健康杂志[J], 1986, 3(5):39-40.[15] 徐东方, 庄爱民,王冠群等. 碧溪、三水、七里塘三个试点镇环境卫生现状和建设规划卫生学评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43-46.[16] 徐业林, 王惠忠等. 室内空气污染对居民呼吸道疾病影响的调查分析, 安徽预防医学[J],1988, 17(1):23-24.[17] 尹先仁,秦钰慧主编.环境卫生国家标准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9-11.[18] Jokl MV. Evaluation of indoor air quality using the decibel concept based on carbon dioxide and TVOC,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J], 2000, 35:677-697.[19] Air Quality Guidelines for Europe.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Copenhagen,1987.[20] BSR/ASHREA Standard 62-1989R, Ventilation for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1989.[21] Levy LS, 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indoor air quality-an update of the European position. In: Lester JN, Perry R, Reynolds GL, editors. Quality of indoor air environment[M]. London: Selper Ltd, 1992. 23-40.[22] 骆培成, 唐青云等, 红外线CO2分析仪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分析仪器[J], 2004,1:52-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