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图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发布: 2009-6-27 22:12 | 作者: 汉医艾灸 | 查看: 189次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经脉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

人体十二经络行运图最近从华山一棵松博客上看了吴清忠先生,根据中国中医理论和经络学说著《人体使用手册》的部分内容,感到即深刻又易懂,他把老祖宗留下的经络学说和中医理论做到了继承和发展。
这将是对人类医疗保健和养生之道的重大贡献~必将能引发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把我们先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博大精深的人体经络、中医、阴阳学说,在整个人类中发扬光大。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找到了人体十二经脉行运图,这是根据中国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所有的朋友们都能打开健康之门: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来源于我国古代对人体解剖的观察研究和针灸及其他各科的长期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归纳而逐步成】为系统的理论。
长期以来,它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尤其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特别是现代针刺麻醉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是应该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
但是,经络学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不够精确和许多没有阐明的问题,有待于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及其生理病理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
经络有规律性的循行路线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遍布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
经脉是经络中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
有一定的循行径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部位较浅,大多没有一定的循行径路。
经脉分正经、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左右对称。
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各自分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
奇经有八条。
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通常把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两脉,合称十四经脉。
络脉之中,较大的称别络(别络有十五条,是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通道),由别络分出之细小分支称孙络,孙络浮行在浅表的称浮络。
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多图】

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多图】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前 经络循行略解 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多图】简单介绍经络循行,包括路线、分支和表里关系等。
其中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分别的介绍,附李时珍所著《奇经八脉考》。
中国人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人生病时身体会出现红色发烫的“线条”,而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人体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穴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生治病的玄妙之处。
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捶胸顿足”。
人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足。
为什么呢?因为胸口有一个穴位叫膻中穴。
人悲痛时,气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穴,就可以把郁气震出来,心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是对身体机能的自我调节。
大家不妨试一试。
顾客拒绝时不用生气,回来拍这么一会儿,气震开了,心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足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穴。
顿足可以打开涌泉穴,令肾的精气充沛。
肾精气振奋升起,人就会从郁闷之气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入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支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是纵行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大小分支。
经络内属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皮毛和筋肉的通道。
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等。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奇经八脉图文

足太阳膀胱经
起走路线(穴位—):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 ——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 ——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 ——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 ——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手少阳三焦经
起走路线(穴位—):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
——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 ——臑会——肩髎——天髎——天牖 ——翳风——瘈脉——颅息——角孙 ——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
手太阳小肠经
起走路线(穴位—):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跷脉
起走路线(穴位—): 申脉——仆参——居髎——臑俞
——胕阳——肩髃——巨骨——地仓 ——巨髎——承泣——风池——攒竹 ——眉冲——曲差——五处——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承山——飞扬——昆仑
采聚气:
方位地址:选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宽衣解带; 姿势:静坐/盘坐床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S.T. NEWPHON
一、总括:
二、奇经八脉——任脉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