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判断力批判_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_石若凡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对于纯粹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德试图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类如何进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以及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真理。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纯粹理性和判断力。
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形式。
而判断力则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判断力和纯粹理性的合作,我们才能够达到对于经验的真正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了某些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被他称为篱笆。
康德认为,篱笆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只能了解到现象的表面。
康德通过分析判断力的运作过程,阐述了篱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先天思维形式”。
康德认为,先天思维形式是一种固有于我们意识中的结构,它们不受经验的影响而存在,并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
这些先天思维形式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等等。
康德认为,正是这些先天思维形式使得我们能够对现象进行理解。
康德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对于超验世界进行认识。
他认为,超验世界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获得的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获得关于超验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篱笆的限制。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道义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合作,我们或许可以对超验世界有所了解。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康德的思想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启发。
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通过对于纯粹理性和判断力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求对于超验世界的认识。
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于哲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邓晓芒: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拂晓探索2016-11-21分享保存“既然我看到的这朵花是美的,那么一切看到这朵花的人,都应该觉得是美的。
「它有这样一种断言,这种断言是先天的」,只要是人,只要有情感,那么这个情感就有共同性,为什么?这就是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康德《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它和前两大批判的关系是什么?■ 邓晓芒主讲部分《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晚年才发现的一个领域。
他早年的设计是这样的:一共两大批判,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批判;相应地,将来要建立的未来形而上学有两种形而上学,一个是自然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本来这样就很平衡了,也很完美了。
自然界也讲了,道德也讲了,“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通过两个批判,建立起来两个形而上学。
康德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他可以休息了。
但是康德看来这还不行,两个批判中间还有一道非常深的裂痕。
当然这就是两个批判本来讲,这道裂痕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各讲各的就是了;但是实际上,表明这两个批判还有一个最终的根基没有打牢。
康德就是要对整个形而上学奠定新的根基嘛。
奠定来奠定去还是有一个没有奠定牢固,在什么方面没有奠定牢固呢?这两个批判之间应该有个过渡的东西,作为两者的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应该就是判断力。
所以到了晚年,康德在写完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后,刚刚完稿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他在写给他的一个朋友赖因霍尔德的一封信里讲到,我现在正在进行鉴赏力的批判。
鉴赏力的批判是什么样的批判呢?康德说,我发现人类有三种能力,一种是知识能力,一种是欲望能力——欲望能力就是意志,还有一种就是情感能力。
我们通常讲知、情、意,知、情、意这个体系是康德在1795年——他的晚年才发现的。
是他早年还没发现的,早年已经有些想法,但是他认为像鉴赏力这个东西不是属于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康德的三大先验原则

论康德的三大先验理论《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学代表作,与《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合称“三大批判”。
这三大批判理论也即康德的三大先验理论。
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专门定义了“批判”。
简要说,他的“批判”相当于咱们通常所说的“分析”。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革命的开端,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批判哲学体系及其后全部哲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基础,至今仍是西方哲学经久不衰的最本质源泉。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人类最基本的问题:人类能够知道什么?康德之前,通常认为人类认识的惟一来源是经验(实际上现在还有N多的人这样认为)。
康德证明,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
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
所谓“主观唯心主义”。
康德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
最典型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看观察者站在哪个角度。
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转向”。
哥白尼打破基督教会统治欧洲思想界一千年的“地心说”,指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人类并不是宇宙中心。
因此,即便上帝创造了人类,宇宙也不是他创造的。
康德在哲学上做了同样的事情。
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
康德认为人类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上帝,而在纯粹理性。
宇宙中并没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思想的“纯粹的客观存在”。
例如人类根据太古以来的肉眼观察一直以为太空中有两个星系是邻居,而21世纪最新观测的数据证明,它们相距几千光年,只有从地球的角度看过去,它们才“邻近”。
因此,我们相信了上千年的“邻近”这个“客观事实”,实际上并非“客观的存在”。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
这本书回答人类的第二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康德说,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因为从来没人见过他老人家。
但上帝仍然存在,因为每个人——包括极恶之人——都能分清善恶。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认识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判断力则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解释所接触到的事物,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觉,更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人们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在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除此之外,《判断力批判》对于道德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个人感情和欲望的,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法则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难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通过对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判断力批判》将会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道德的人。
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他对理性和认识的重要贡献。
其中,他详细阐述了判断力的概念和功能,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本文将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进行探讨,并介绍他的观点。
1. 判断力的定义和功能在康德的哲学理论中,判断力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用于对感性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能够根据给定的感性材料进行判断,以达到认识规律和普遍性的目的。
判断力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 - 通过概念的运用,判断力能够将感性经验中的各种感观材料进行归类和组织,以形成有组织的认识; - 判断力能够将各种概念和认识相互关联,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存在。
2. 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尽管康德高度评价判断力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也对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批判。
2.1 判断力的主观性康德认为,判断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个体的主观偏好和倾向可能会影响判断力的发挥。
他指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观点可能会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导致认识的偏差。
为了克服这种主观性带来的局限,康德主张以纯粹理性对待判断力的运用,即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摒弃主观感受和偏好的影响。
2.2 判断力的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指出,判断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认为,判断力不能直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而只能基于感性经验进行判断和推断。
因此,判断力无法穷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所有规律。
这种局限性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观点相一致。
康德主张,判断力只能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而真正的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则由纯粹理性来决定。
2.3 判断力的价值和局限性的统一康德并不将判断力的局限性视为其缺陷,相反,他认为判断力的局限性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必然条件。
判断力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不能知道的事物和规律,并激发我们进一步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此外,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主观性也有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0月第28卷第5期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f Adult Education Co llege o fH ubeiUn i v ersityOc.t,2010Vo.l28NO.5论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石若凡(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摘要:康德哲学以其三大批判为核心构成一个严实缜密的体系而著称。
这一体系被称之为/批判哲学体系0。
其中,5判断力批判6被康德赋予了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桥梁0的重大使命和地位,从而完成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
但是,第三批判是否如康德所言完成了这一使命,则历来在学者间不无疑义。
本文即旨在就此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以重新认识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自然;自由;目的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44(2010)05-056-05收稿日期:2010-06-07作者简介:石若凡(1982)),男,湖北大冶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08级文艺学研究生。
康德在5判断力批判6第一版序言中对/纯粹理性0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把对判断力(这里指的是/反思的判断力0,下同)之批判纳入到其批判哲学体系中来。
康德认为,虽然5纯粹理性批判6完成了对自然概念领地的批判,5实践理性批判6完成了对自由概念领地的批判,但是, /在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概念领地和作为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领地之间固定下来了一道不可估量的鸿沟,以至于从前者到后者(因而借助于理性的理论运用)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过渡0[1]P10。
因此,5判断力批判6的任务就是要论证/判断力同样也将造成一个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0[1]P13,从而把哲学的这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康德把判断力之批判视为其整个批判哲学的完成。
但是,判断力,是否恰如康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完成了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使命呢?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和阐释5判断力批判6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一、判断力沟通了知性与理性吗?康德认为,判断力/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而提供了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中介性概念,这概念使得从纯粹理论的理性向纯粹实践的理性、从遵照前者的合规律性向遵照后者的终极目的之过渡成为可能0[1]P31-32。
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作为判断力的先验原则,可以区分为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因此,判断力之批判被划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0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0两部分。
就审美判断力而言,/对由反思事物的(自然的和艺术的)形式而来的愉快的感受性不仅表明了主体身上按照自然概念在与反思判断力的关系中的诸客体的合目的性,而且反过来也表明了就诸对象而言根据其形式甚至是无形式按照自由概念的主体的合目的性0[1]P27。
这就是说,虽然合规律性的自然规律是机械的、必然的,但是,自然的美却呈现出合目的性来;这样一个合目的的自然也就是自由的自然。
从目的论判断力来看,康德由必然的自然所呈现出的/对各种各样的(以至于无限多样的)目的的适应性0[1]P214这种经验性的认识中推想出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概念,把整个自然设想为一个目的论系统,并按照这种目的论进一步推论存有一个世界的至上原因,结合其道德的、自由的人作为终极目的的道德目的论思想,实现了由自然目的论至伦理神学的推论。
这样一个推论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实现过程。
但是,美的合目的性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美与道德之间并不存在现实的因果联系,美仅是道德的象征。
同样,目的论的合目的性概念,/更多的是用它来按照与我们心中诸表象联结的主观根据的类比而使自然成为可理解的,而不是从客观根据来认识自然0[1]P207。
虽然康德称之为/客观的合目的性0,但仅仅是单纯形式上的客观合目的性,而与质料上的客观合目的性区别开来。
显然,无论是审美判断力还是目的论判断力,它们所实现的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都是建立在象征、类比的可能性之上的。
反过来说,如果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真正实现了自然向自由的过渡的话,那么,它必然意味着,美的合目的性原则如同道德律令一样成为人的行动的构成性原理,而必然的自然中则存在着一位本体论意义的/上帝0。
这一推论显然是与康德的思想完全背离的。
一言蔽之,/康德在此所提出的-过渡.并不是真正的过渡,而是带有某种自欺的性质。
0[2]P79此外,尽管康德在5判断力批判6中引入了判断力的概念,但并没有改变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划分的格局,/判断力的诸原则在一个纯粹哲学体系里并不能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构成任何特殊的部分,而只能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0[1]P2。
这一格局是奠定于康德对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物自身构成了我们的认识活动的逻辑前提,即,如果没有物自身,我们虽然具有感性的先天直观能力,但这先天的空间和时间则由于缺乏对象而只能是/空0的,认识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物自身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本应止步于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应也仅限于经验的现象世界(自然),但是,由于人类理性中普遍存在着的超出有条件者的限制去认识那无条件的存在者的倾向,康德不得不进一步去思考那绝对的无条件者,亦即物自身,并通过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即正题/按照自然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之推导出的惟一的因果性,还有必要假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0和反题/没有什么自由,相反,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只是按照自然律而发生的0的背反)))的解决最终确立了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
从关系的范畴看来,现象与物自身是依存与自存(偶性与实体)的关系。
这种关系决定了物自身构成现象的原因,但物自身作为无条件者却不可能受到现象的任何/影响0。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自由可以对自然产生某种影响,但自然向自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过渡0,除非抛弃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这一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论前提。
由此可见,一方面,5判断力批判6并没有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另一方面,从物自身理论来看,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在理论思辨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康德把判断力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的/桥梁0这一观点未能正确地界定5判断力批判6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对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进行重新认识,然后才有可能去界定其地位问题。
二、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从着手写作5纯粹理性批判6到5判断力批判6的出版,时间跨越了近二十年。
这说明,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因此,我们今天想要正确地认识这一体系的建构,循着时间的轨迹去发现康德思想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的要求。
康德写作5纯粹理性批判6的动机在于调和哲学领域中经验论与观念论、怀疑论与独断论的对立,这一点已是老生常论。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康德是如何对二者进行调和的?经验论者只承认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而在观念论者看来,存在着现象与理念两个彼此对立的世界。
要调和这两种哲学观念,就必须找到一条不同于其先驱们)))如休谟与莱布尼茨)))的道路,为自己的哲学找到奠基石。
康德提出物自身理论实现了对经验世界与理念的统一。
虽然康德把对象区分为现象与物自身,但是,/严格地说,并没有两种事物,而只是一种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上来考虑,就是事物的就其本身来说和对我们出现的事物。
0[3]P27-28因此,康德一方面肯定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把理念的世界统一到了经验世界中来。
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区分则是物自身理论的逻辑推论的必然结论,这两大领地又恰与人的知性能力与理性能力相对应。
这样一来,/德性的学说保持了自己的位置,自然学说也将保有自己的位置0[4]P22。
必须说明的是,物自身理论的提出,以及由此对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区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建立于对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看来,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以人的认识能力为框架,以物自身理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
同时,这也说明了,从一开始,康德就是把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作为一个体系来建筑的,在从事对人的理论理性、对自然领地的批判的同时,已经计划了对实践理性、对自由领地的批判,但没有给判断力预留席位。
康德用/兴趣0一词来区别这两种认识能力:知性的兴趣在于/认识客体0,而理性的兴趣则在于/规定意志0。
知性运用其先天范畴于经验之物,即有条件者,从而产生自然科学知识;而理性则想是要思维一切有条件者的终极条件、超验的无条件者。
经验的知识与超验的知识通过纯粹理性之批判分别被归属于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使二者并行不悖。
知性与理性的兴趣之间/不是:何种兴趣必须退出,因为一种兴趣并不必然地与另一种兴趣相矛盾0[5]P165。
当完成5实践理性批判6时,康德感叹道:/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0[5]P220这实际上是康德对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批判任务业已告成的宣言。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5判断力批判6是画蛇添足之笔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即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真的完成了对自然与自由的批判任务吗?笔者认为,虽然这两大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知性和理性的批判,但都遗留下了一些/空白0。
三、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中的遗留问题与矛盾5纯粹理性批判6要论证的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0的问题,即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如何可能?/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0这一概念本身就充分体现了经验论与观念论的矛盾,因为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观念论者,都一致认为,经验的知识是偶然的、非普遍的。
因此,经验论必然走向怀疑论,而观念论则由于脱离了经验的可证实性而陷入独断论。
若然如此,则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的/科学0观念只不过是一个伪概念。
为此,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0这一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思想。
康德否定了牛顿提出的客观的时、空观念,认为时、空是人的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杂多的、偶然的自然必然被统摄于统一的时、空之下,从而为知性把先天范畴运用于经验创造了前提条件。
自然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物自身在人的先天直观形式之下呈现出的现象。
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就成为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理论保证。
因此,康德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上回答了科学的真理性问题。
但是,具体到某一自然规律时, /一0与/多0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把两个或多个异质的自然对象进行统一的根据在哪里?这一被康德忽视的认识的前提问题,被列维-斯特劳斯鲜明地提了出来。
列维-斯特劳斯在谈到雅库特人用接触一下啄木鸟的嘴来治疗牙57第28卷第4期论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痛这一/知识0时,精辟地指出:/问题并不在于接触啄木鸟的嘴是否真能医治牙病,而在于是否能有一种观念认为啄木鸟的嘴与人的牙齿是-相配.的(一致性观念用于医疗方面只是诸种可能的应用之一),在于是否能通过这类事物的组合把某种最初步的秩序引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