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枝甘蓝型油菜是一种新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超稀植、高产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的初步研究结果。
1. 种子处理:将油菜种子在温水中浸泡2小时,然后用0.1%的硫酸锰浸泡30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晒干备用。
2. 土壤准备: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种植基地。
进行深翻耕作,并在翻耕时施入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3.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肥,一般在播种前施入基肥,开花前追加追肥。
基肥施用有机肥料和磷酸二铵,追肥施用尿素和磷酸二铵。
4. 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沟中,并覆土约2厘米,再轻轻拍实。
每亩播种量约为2千克左右。
5.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
采取生物防治、合理施用化学药剂等综合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6. 管理控制:根据油菜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拔节、补光、叶面喷肥等管理措施。
合理疏弱、修剪枝条,保持植株形态良好。
7. 采摘收获:当油菜籽粒开始成熟时,逐株采摘。
收获后,进行干燥处理,除去杂质,并储存备用。
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的效果。
结果表明:1. 枝甘蓝型油菜适合超稀植栽培,每亩播种量约为2千克,与传统密植相比,超稀植可节省种子用量30%左右。
2. 超稀植对枝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实际产量与传统密植相比提高了10%以上。
3. 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后,植株间距增大,可以提高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分配和利用,从而增加产量。
4. 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后,植株形态良好,生长均匀,叶片绿色丰满,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结论: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具有实际可行性,可以有效提高油菜的产量,并且不影响油菜的生长和质量。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和研究,进一步验证超稀植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优化超稀植栽培技术。
甘蓝型春油菜青杂11号高产栽培技术

5 . 脱 叶 荆 施 用
① 药剂 用 量
脱 叶 催熟 技 术是 机 采棉 的一项 重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4 — 1 3 )
农 村 科技 = 0 1 s C s )1 3
N o n g C u n K e J i
四、 种 植 区 域
一
、
品种 来源
青杂 1 1 号 是 青 海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春 油 菜 研 究 中
新 育 成 的 甘 蓝 型 双 低 杂 交 油 菜 品种 , 2 0 0 8 ~ 2 0 0 9
连续 2年 参 加 全 国春 油 菜 区域 试 验 , 2 0 1 2年通 过
年, 在 昭 苏县 种子 管理 站 区域试 验 中, 青杂 1 1 号 折合
家级 品种 审 定 . 2 0 1 3年 2月被 昭苏 县 种 子 管理 站
进并开 展 大 田种 植 示范 。
二、 品 种 特 征
青杂 1 1号全 生育 期 1 4 0天左 右 ,比对 照青 杂 2
晚熟 3天 。 幼 苗 直立 、 叶 色深绿 , 叶片蜡 粉 少 、 无刺
为 1 8 3 . 5千克 ,比对 照 青杂 2号增 产 1 0 . 3 %。
防治 野燕 麦 等 单 子 叶杂 草 : 6 6 7米z 用 1 2 %烯 草 酮乳 油 3 0 — 4 0毫 升 , 或 1 0 . 8 %高 效盖 草能 乳 油 3 0 5 0 毫升。 防除 野 油菜 杂 草 : 6 6 7米 用2 5 %胺 苯 磺 隆可 湿
经2 0 1 3年多 点示 范 表 明 , 该 品种 适 宜 在 昭苏 县 区域 内的各 乡镇及 团场 种植 。 五、 栽培 管理技 术
油菜品种——宁杂11号

油菜品种——宁杂11号
佚名
【期刊名称】《农家致富》
【年(卷),期】2011(000)020
【摘要】宁杂11号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属甘蓝型半冬性双低油菜。
该品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幼苗叶色淡绿,叶缘锯齿。
角果长度中等。
籽粒排列紧实,种子黑褐色.较圆。
株高146.2厘米,分枝高度48.9厘米。
【总页数】1页(P21-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
【相关文献】
1.中油杂三号油菜新品种/华杂7号油菜(国审油:200) [J],
2.双低油菜新品种浙杂90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J], 庄迎春;杨沛;周成刚;颜琴
3.油菜新品种湘杂油356在赣北地区综合性状表现 [J], 江满霞;尹智亮;王蓓;叶茵
4.油菜新品种浙杂903高产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J], 彭玉菊
5.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杂3号选育报告 [J], 靳丰蔚;董云;王毅;刘婷婷;张晓文;徐一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枝甘蓝型油菜是一种新型的油菜品种,其通过选育和改良后,具有了超稀植高产的特点。
今天,我们初步报道一下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的栽培技术。
一、选种枝甘蓝型油菜的选种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优良的品种。
目前,枝甘蓝型油菜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应选用适宜地区的品种,保证产量和质量。
2.选用健康的种子。
应在农业科技部门或专业渠道购买健康的种子,避免使用病毒感染和传染病的种子。
3.质量合格。
选种时应注意种子的质量,需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二、秧苗管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的前提之一是要有优质的秧苗,所以秧苗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优质基质。
优质基质应具有透气、透水、保水、保肥等特点,以保证良好的根系发育。
2.科学施肥。
强化底肥,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同时应控制氮肥量,避免长势过旺导致不良的秧苗。
3.科学的灌溉管理。
保持适宜的湿度,防止枯萎、过度湿润和发生病害等问题。
三、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的关键是密度调整,根据实验表明,优化密度可大幅增加单株产量,具体方法如下:1.采用超稀植或超高密植技术。
通过控制植株的密度,可以调整植株的生长势和适应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2.注意肥料投入量。
超稀植栽培需要适当增加肥料的投入量,保证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还能增加单株产量。
3.注意及时松土和除草。
超稀植密度下,每株植株的资源得以更好的分配和利用,但也容易导致土壤和植株的缺水和盐碱度上升,所以对土壤的管理和松土、除草也有一定的要求。
四、防治病虫害枝甘蓝型油菜比较容易感染病害和虫害,特别是蚜虫和白菜蚁,所以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治。
1.选用健康的种子和基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科学施肥,避免植株生长不调和过度,引起病虫害的滋生。
3.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科学防治措施。
以上就是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可将其适用于适宜种植的地区,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甘蓝型油菜卓油11号特征特性与高产制种技术

甘蓝型油菜卓油11号特征特性与高产制种技术林波;王华;王海林;赵耀【摘要】卓油11号属甘蓝型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半冬性,子叶肾形,裂叶发达,顶叶较宽大,叶缘锯齿明显.株型较紧凑,较耐菌核病,角果中长,千粒重较大,具有高产、稳产、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杂交种制种隔离距离1 000m以上,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先栽父本后栽母本,行比1:(3~4),栽培管理措施按照秋发高产标准进行;初花前及时、彻底拔除母本行中50%左右的可育株,并实行父本摘薹延长开花时间,人工赶粉或放蜂可提高结实率.【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5(034)010【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卓油11号;特征特性;制种【作者】林波;王华;王海林;赵耀【作者单位】贵州省种子管理站,贵阳550001;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遵义563100;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遵义563100;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遵义56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选育高产、高含油率、低芥酸、低硫甙、高蛋白质含量油菜新品种是当前油菜育种的主要方向,利用杂种优势是优质油菜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和广泛运用,为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一大批隐性核不育杂交种的选育成功和推广利用,为我国油菜生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卓油11号” 是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利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56 A为母本与双低恢复系8020 R组配而成的低芥酸、低硫甙、高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的隐性核不育新组合,经过2005—2008年的组合观察试验、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后,于2008年进入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2010年完成贵州省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黔审油2010004号)。
1.1 不育系56 A特征特性甘蓝型油菜,半冬性,叶色深绿,有裂叶3~4对,生长整齐,半匍匐,长势中等,分枝多,分枝位低,株高165~195 cm,一次有效分枝部位48.4 cm,一次有效分枝7~9个/株,单株有效角380~470个,结角密度1.23角/cm,角长4.0~5.0 cm,每角14~18粒,千粒重3.6~3.8 g,芥酸含量0.3%~0.7%,硫甙含量18~26 μmol/g(饼) ,含油率42%~44.5%,不育株率47%~49%,籽粒呈黄黑相间杂色,全生育期214 d。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

多分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初报枝甘蓝型油菜是一种高产优良的油菜品种,其栽培可以采用超稀植技术,以达到更高的产量。
本报告将介绍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的初步结果。
枝甘蓝型油菜是一种具有丰富农药抗性、耐寒耐旱特性的新品种。
此次试验中,我们选择了10亩土地进行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的试验。
我们按照常规方法耕作土地,并进行土壤调理,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接下来,我们按照超稀植的要求,将油菜种子以每亩5千克的密度进行播种。
超稀植的优势在于减少了间竹,提高了光照和空气流通,有利于油菜的生长发育。
播种后,我们进行了适量的水分管理,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
在生长期间,我们对油菜进行了及时的病虫害防治,以保证油菜的健康生长。
我们还进行了适当的施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在试验结束时,我们进行了收获工作。
初步结果显示,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每亩产量达到了500公斤以上,较传统栽培方法提高了30%以上的产量。
通过初步试验,我们发现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
超稀植能够增加光照和空气流通,提高油菜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产量的提高。
枝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较强,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进一步提高产量。
我们也注意到超稀植栽培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
播种密度过低可能会导致杂草的生长和竞争,影响油菜的生长。
超稀植需要更高的劳动力投入和管理技术,增加了农民的工作量和成本。
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在初步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以完善超稀植技术,提高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加经济效益。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枝甘蓝型油菜超稀植高产栽培将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卓油11号的选育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卓油11号的选育喻本雨;张力;王成伟【摘要】利用双低隐性核不育系56 A与双低恢复系8020 R配制新品种(卓信056)卓油11号,于2008~ 2010年通过贵州省两年油菜区试和生产试验.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综合性状好,丰产性好,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广,熟期适中,长势强,整齐度好的特点.平均全生育期为216.8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8d,自然病囿抗病性鉴定试验中其菌核病的病株率30%,病情指数17.19.经农业部油料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品质分析:芥酸、硫甙、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2%、14.23μmol/g、43.02%、23.54%.【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3页(P102-103,106)【关键词】杂交油菜;卓油11号;隐性核不育;黄籽双低【作者】喻本雨;张力;王成伟【作者单位】贵州卓信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阳5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选育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是当前油菜育种主要的方向与目标,利用杂种优势是获得高产品种的主要途径,隐性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其在杂交种选育方面的广泛利用[1~6,8],为中国油菜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
近年来,育种家们开展了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的选育工作[7],从改变种皮颜色着手,达到提高商品菜籽含油量的目的。
以油研系列品种、德油8号为代表的一批黄籽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已累计推广数百万公顷,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卓油11号的母本是利用公司自育的隐性核不系36 A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杂交品种油研10号杂交,杂交后代通过套袋自交、多年多代株系内姊妹交及定向选择,于2005年育成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56 A。
父本是2002年通过中双四号与超油2号杂交,并经过多代产量、品质和综合性状的定向选择,于2005年育成甘蓝型双低油菜恢复系8020 R。
本品种于2010年完成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黔审油2010004号)。
秦优11号油菜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简介:赵汉红(9 0 ) 1 7 - ,男,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种子试验与管理工作
一
26—
农 业 科 技
43 配方施肥 、加强管理 .
汉中 21 第4 科技 0 年 0
防治工作 ,终 花期做好 菌核病的 防治,草害防治 , 要采取化学 除草 和人工除草结 合的办法 ,在杂草2 — 3 期 , 每 6 67 69 叶 6 . 用 .%的 威 霸 乳 剂 5 ml m 0 或 1. 2 %盖 草  ̄5ml 水4k 喷雾防 治 。虫害防治 5 0 ,兑 0g 用s %锐劲特悬 浮液2)3 m1 ( ( ,兑水4) 喷雾 。菌核 一) (g k 病防治 ,可在 盛花终期 ,重点做好打拾 “ 三叶 ” ,
1 特征特性
4 高产栽培技术 4 1 适期播种 。培育壮 苗 .
壮 苗 的 标 准 是 :苗 龄 3一 s ,苗 高 1— (3 天 ) 6
2c 0m,绿 叶 片5 6 ,叶 色浓绿 ,叶 片肥厚 ,根 茎 —片 粗 0 — . m,叶柄 短 ,整齐 一致 ,清秀无病虫害。 . 06 5 c 适 期播种 的时 间 :平 川地 区9 右播种 育苗 , 月5 H左 山 区 8 底 育 苗 。 育 苗 地 选 择 土 壤 肥 沃 、地 势 梢 月 高 、排灌方 便 的旱地或 菜园地 ,播前清理 畦沟 ,平 整 畦 面 ,再均 匀播 种 。直播 时间 在9 ( 月2) 日前后 。 播 种量控制在每6 6 m大 出育 苗移栽用种lO ,直 6. 7 Og 播 用 ̄ 5 o 。 0 o g 育 苗播 种 后 ,保 持 苗 床 湿 润 ,三 叶 一心 期定 苗 ,每平方 米 留苗 10 2 株左右 ,定苗后苗 床用5g k尿 素 或 人 粪 尿 3) 泼 浇 ,追 肥 后 用 1%的 多 效 唑 【 担 s 5 g 水 lO g-面 喷 雾 。 移 栽 前 一 周 追 施 尿 素 0兑 (k l } l [ " l k 。遇连 阴雨天气 ,要及 时排干 苗床积水 ,防止 I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宁杂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张洁夫;付三雄;顾慧;戚存扣;浦惠明;陈松;陈锋;陈新军;高建芹;龙卫华;胡茂龙
【摘要】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新品种,母本是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是双低恢复系P10,2004年育成,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该品种产量高、熟期早、品质优,在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8.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5%;成熟期比对照早2~3 d.在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925.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12%,成熟期比对照早3~5 d;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饼
粉)20.33 μmol/g,含油率43.34%.宁杂11号适宜于长江上游、江苏省及邻近省市种植.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5
【总页数】2页(P129-130)
【关键词】甘蓝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油菜;选育;特征特性;高产栽培
【作者】张洁夫;付三雄;顾慧;戚存扣;浦惠明;陈松;陈锋;陈新军;高建芹;龙卫华;胡茂龙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
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403.8
宁杂11号原名HY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与双低恢复系P10组配的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
家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1 选育过程
宁杂11号母本G2A选自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430AB,该两用系引自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并进行两方面改良:(1)生育期的改良。
1999年引进
430AB后,当年在南京秋播,绝大部分植株冬前出现早薹早花现象,无法正常越冬。
选择耐寒性稍好的可育株与不育株测交繁殖,2000年秋播后,冬前早薹早花现象有所改善,继续选择耐寒性稍好的可育株与不育株测交繁殖。
经过连续3年
的选择,430AB后代已能基本适应南京的气候条件,安全越冬。
通过调节播种期,可以与本地品种花期相遇,从而生产杂交种子。
(2)品质性状的改良。
引进时芥酸
含量0.58%,硫苷含量(饼粉)49.80 μmol/g,属低芥中硫材料。
次年收获成对测
交的种子,对不育株和可育株种子的硫苷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选择低硫苷材料,经过连续3年的选择,使两用系的芥酸含量稳定在0.5%左右,硫苷含量稳定在23 μmol/g左右,从而获得了430AB的双低两用系。
除对430AB的生育期和品质性状进行改良外,还对其他综合性状进行了筛选,使之更能适应本地区的生态条件。
经过多方面的改良后,定名为G2AB,并于2007年通过了江苏省组织的
油菜不育系鉴定。
宁杂11号父本P10选自苏2051与宁RS-1的杂交后代,其中苏2051选自宁油7号与澳大利亚品种Marnoo和加拿大品种Midas、Tower等复合杂交的后代;宁RS-1选自军农1号、花椰菜、灌县花叶和澳大利亚品种Wesroona、加拿大品种Midas等复合杂交的后代。
1993年配制杂交组合苏2051×宁RS-1,秋播种植F1代,次年开花期选5个单株自交,秋播混合种植这5个单株成F2群体。
开花期分单株自交,收获后室内分析测定每个单株的芥酸和硫苷含量,筛选低芥酸、低硫苷单株。
芥酸含量定性分析用“纸层析快速测定法”,硫苷含量定性分析用改良的“Test-Tape”方法。
对鉴定获得的双低单株进行种子色泽、千粒重等性状的选择,最后筛选出18份双低单株材料进入株行圃进行产量和农艺性状鉴定。
经连续多年的品质、农艺性状筛选和产量鉴定,于2000年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系P10。
2001年组配杂交组合G2A×P10,2002年对杂交种进行育性及配合力测定,2003年进入杂交油菜产量鉴定试验,表现产量优势显著,且品质较好。
2004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预备试验,2005年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同时推荐参加国家油菜区域试验(长江上游);2006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和国家油菜区域试验,同时参加国家油菜生产试验(长江上游);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同时进入江苏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 产量表现
2005年国家油菜区域试验(长江上游)中,宁杂11号产量变幅为1 965.3~3 051.6 kg/hm2,平均产量2 504.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46%,达极显著水平,推荐同时进行生产试验。
2006年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中产量变幅为2 138.1~3 814.95 kg/hm2,平均产量2 792.1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9.90%,达极显著水平。
2年24个试点中18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产量
2 648.25 kg/h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12%,达极显著水平;产油量2年平均1 148.7 kg/hm2,比对照增产9.45%,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2006年国家油
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635.8 kg/hm2,居参试品种第二位,比对照油研10号
增产11.95%。
2005年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宁杂11号产量变幅为2 326.2~3 691.65 kg/hm2,平均产量2 766.45 kg/hm2,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宁杂1号增
产9.19%,达极显著水平。
2006年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中产量变幅为1 905~4 408.35 kg/hm2,平均产量3 083.8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
1.04%;2年13个试点中8个点增产,5个点减产,平均产量2 925.15 kg/hm2,比对照增产5.12%,达极显著水平。
2007年江苏省杂交油菜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10.1 kg/hm2,居参试品种第二位,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
2.37%。
2006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多点品种示范中,宁杂11号平均产量3 352.65 kg/hm2;2008年国家油菜新品种展示扬州试验点,平均产量3 318.9
kg/hm2,居参试品种首位。
因此,宁杂11号大面积生产可达3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并具有4 500 kg/hm2以上的生产潜力。
3 品质与抗性
3.1 品质性状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结果,宁杂11号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饼粉)20.33 μmol/g,符合国家双低品质标准;含油率较高,为43.34%。
3.2 抗逆性
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宁杂11号的菌核病抗性较强,平均发病率2.71%,病指1.3;病毒病发病率0.85%,病指0.3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
抗寒性中等;抗倒性较强;恢复率较高,为98.68%。
4 特征特性
宁杂11号属甘蓝型半冬性早熟杂交油菜,国家油菜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全生育期220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2~3 d;江苏省杂交油菜区域试验生育期240 d左右,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3~5 d。
越冬生长习性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叶缘
锯齿状,有蜡粉,无刺毛。
花瓣较大、黄色、侧叠。
在长江上游区表现植株较高,平均株高194.6 cm;在江苏省表现植株较矮,平均株高145.22 cm,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7.4个,每角粒数19.76粒,千
粒重3.34 g,角果中等、挺直,熟相较好。
宁杂11号适宜在长江上游油菜主产区及其邻近省市油菜主产区种植,同时也可推广应用到江苏省及长江下游邻近省市作为早熟品种应用。
5 高产栽培技术
5.1 适期播种
宁杂11号育苗移栽适宜播种期,江北地区为9月20日,江中地区为9月25日,江南地区为9月30日,其他地区参照当地适宜播种期。
苗床地用种量为7.5
kg/hm2。
宁杂11号直播种植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上中旬,用种量为3.75
kg/hm2。
5.2 合理密植
育苗移栽种植密度为12万~15万株/hm2,行距40 cm左右,株距为16~20 cm。
栽足基本苗,保证总有效角数在5 250万个/hm2左右。
直播种植密度为18万~30万株/hm2,行距为33~40 cm,株距为14~20 cm。
5.3 科学管理
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5%左右,氮、磷、钾配合施用,缺硼地区应当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占总施肥量的15%~25%;薹期适量施用薹肥,占总施肥
量的10%~20%。
由于宁杂11号熟期较早,后期不应过多施用氮肥。
5.4 防病治虫
苗期用敌杀死、吡虫啉等药剂防治菜青虫、小菜蛾、蚜虫等害虫;于初花期、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