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经典篇目
秦汉以后

2、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 整齐、严密。 各传一般是按时间 顺序排列,先专传、合传、次类 传名称概以姓或名标题,只是诸 王传除外。比《史记》为统一。 3、《汉书》“志”比《史记》“八 书”丰富完备。是后世《通典》、 《通考》等典章制度通史的开端。 4、开拓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其记事在不少地方超越了《史 记》。 5、“文赡而事详”。赡:富足、 充足;供给。详:详细、详尽; 广泛、周遍;审慎安详。
(三)、《三国志》的成就 1、 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 取材审慎,不苟下笔。 2、 评论人物基本准确 3、 对各方面的人物介绍,大体 上是真实可靠的。 《三国志》的不足: 1、没有记载劳动人民事迹的。 2、没有表、志,对于了解历史 发展的梗概,研究社会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探讨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缺乏材料。 3、曲笔太多,回护过甚。
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 集诸儒论六经异同,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 工作,编成《白虎通道德论》(亦作《白 虎通义》)。建初七年(82年),《汉 书》大体完成,从27岁到57岁,前后共 30年时间。章和二年(88年),因结母 丧去官。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 军窦宪出击匈奴,58岁的班固为中护军, 行中郎将事,参与谋议。破匈奴后,勒石 燕然山(杭爱山),铭文记功。92年, 窦宪被杀,班固受其牵连,先免官,后被 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入狱,屡遭笞辱,悲 愤死于狱中,年61岁。 班固死时,《汉 书》尚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成, 汉和帝便命其妺班昭补作,令马续协助编 写《天文志》。因此,《汉书》的作者实 际包括班彪、班固、班昭、马续4人。
第一节 《汉书》介绍
(一) 作者及成书经过 1、《汉书》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 市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 (公元32年),没于和帝永元四年 32 (92年)。 据说班氏在汉朝是“家有赐书,内足 于财”的世家,曾祖班况,成帝时为 越骑校尉;祖父班秩,哀帝时为广平 太守;父班彪,光武时望都(河北中 部偏西)长吏,是个有志修史,而又 留心当时政治的人;弟班超,是征服 西域50多国的历史著名人物;妺班 昭,是中国第一个有著述的女学者。 班固“九岁能属(属:zhu,撰著言辞) 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 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后汉 书·班固传》 班固16岁进入洛阳太学就读,23岁 因父丧回家,着手整理班彪所作《后 传》,开始编纂《汉书》。5年后, 有人上书明帝,告发他“私作国史”, 下狱治罪,书稿被抄。班超赴洛阳申 辩,当地官吏也把书稿送往京师,明 帝阅后,发现班固才能卓异,遂召见 他,任为秘书郎,又任为兰台令史, 负责典校秘书,又编著国史。曾与陈 宗、尹敏、孟异等人撰成《世祖本 纪》,又作列传、载记28篇。深得 明帝赞许,令其在兰台继续撰写《汉 书》。从此以著述为业。
汉书目录1

纪,共分十二卷汉书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汉高祖刘邦)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汉高祖刘邦)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汉惠帝刘盈)汉书卷三高后纪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汉文帝刘恒)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汉景帝刘启)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汉武帝刘彻)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汉昭帝刘弗陵)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汉宣帝刘询)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汉元帝刘奭)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汉成帝刘骜)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汉哀帝刘欣)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汉平帝刘衎)表,共分八篇汉书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刘氏诸侯王)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第三上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表第三下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志,共分十篇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第一上(邓平的“太初历”)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上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下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上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下汉书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上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上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下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下之下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上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传,共分七十篇,公卿将相列传汉书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陈胜,项籍)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张耳,陈馀)汉书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汉书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汉书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季布,栾布,田叔)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萧何,曹参)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汉书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周緤)汉书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汉书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汉书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汉书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汉书卷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贾谊)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袁盎,晁错)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汉书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李广,苏建)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董仲舒)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张汤)汉书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杜周)汉书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司马迁)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汉书卷六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东方朔)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王䜣,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汉书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韦贤)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魏相,丙吉)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萧望之)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冯奉世)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汉书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汉书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薛宣,朱博)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翟方进)汉书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谷永,杜邺)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汉书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扬雄)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五十七下(扬雄)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汉书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匈奴)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匈奴)汉书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第六十六上(西域)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第六十六下(西域)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外戚)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外戚)汉书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王政君)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上(王莽)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中(王莽)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下(王莽)汉书卷一百叙传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汉书卷一百叙传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大小序(汉书艺文志、四库总目)

《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
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
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
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
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總序)……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故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
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
(小序)……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住清虛可以為治。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于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汉书文言文翻译

汉书文言文翻译《汉书》是东汉末年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有十篇。
全书记载了西汉、新莽及东汉初年的历史,内容丰富、深入详尽,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汉书》的文言文翻译,共700字。
《汉书》文言文翻译:《汉书·刑法志第二十七》帝作杂赋,增概吏法。
罪人之诛,有连坐者。
有众说文书者说,连坐不应,非夫犯者,皆儿罪也。
不得不杀者,可治长官也。
民吏千百皆称,所犯不尽罪,亏少杀儿,沉大楚雪韩阙。
帝乌孙权,倩人言事,不慎,大背谏,以事骇人。
是以世祚见废灭,谓愚而不问贤。
端坐宴食,但欲柔肆,必私费百金之鱼。
上下理事,以恼心为喜色,何得其吉福乎!诣行官,陈其贪酷;言悖慢,指之有实。
有讥言谢玄曰:“君侍中,乃敢失盐帛,伤肩载之。
”谢玄卒当剖腹自杀。
孟光缓之,解去首,削身数十;诏以德言,锄刺其全。
人所以不退阂忌司马氏,皆以诛杀繁濫,未见可信也。
惟贞观之世,杀人甚众,讳莫能论。
巴氏贫贱,偏为郡人所深惜焉。
愚尚痴鳏,何负嘱托?人所不boundary之禽兽:一则墟市,万而无头焉;一则毁刻书刼,盗放其亡国之器;一则公文文案,褚纵荣檄,何故有绝哉!以吏事更申,烂漫令肆。
制洛阳政事,引充邑库;骑越两省,复优旧穀。
千征万伐,二百夷、八十狄、二十胡,诏已定矣。
所以不敢说可,言事者一何休降乎?司马贤、甄宓,非其所产,小人主也。
天下不怨决事者。
中外百官子弟良浊殊。
夫门阀虽重,而练明传之,士伏辱焉。
东南五品之贤,不敢絜八秩之声;故当时之业,畎略矣。
圣可谓温恭,功在宰臣;智可谓明察,事由侍臣。
臣等奉异哉!奈何以人才见掩而君子甚重焉?子孙之位,才望乖异,有逊於赫家,孝不能尽。
百官同者有阶值者,臣孔疏作而絜於古,缓急可说。
先儒论之,有曷益焉?空言《礼记》、子思离微。
圣盛世,宰相之职,中贵五品。
文里之才,草项表疏;明锡恩宠,任凭百官。
申明律令,授职崇门;每学胜百人,何劳重伦?不思允达,远怀彝式。
高明刊丽,不肯退清辞,而藉已沦覆之后,不里相优等之位也。
汉书 古诗文

汉书古诗文《汉书》是西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部史书,共计100多万字,记载了西汉自刘邦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其中,也有不少古诗文,下面是其中的几篇:卷三十四《扁鹊仓公列传》中的《扁鹊仓公传》吾闻古之善治者,先其治身。
故谊曰:“身正而天下定。
”自吾生以来,深知命之殃咎,乃学医弥天。
时年四十,未有所成,志欲玄究。
及经周流,遇仓公,襁褓寄之僧庵。
仓公曰:“闻先生久学医,空手奉命,何不转为仙,求长生乎?”先生曰:“长生未远,而志在夭魂乎?”仓公曰:“夫天地之数,盈虚有常,人寿有期,福禄有命。
知其数者必养生,不知其数者必缩颈而亡。
饮食有节,情欲有度,能得其常,虽鬼神不能害,何患不长生也?”先生乃释然,建树其门,虽车不能驰,马不能趋,必留医前。
有病而求先生者,先生不与,使之自退,或因之以长生之说。
卷四十二《韩信陈涉严令彭越传》中的《彭越传》彭越者,南阳人也。
年少从公孙黄盖假以节度,自以材能天下无敌。
及黄盖死,身为胜败所误。
因北为函谷关吏,顾张良投之,曰:“吾闻贤士多阙位,介士多猜忌。
今夫人道举郎,不得不毁其族类。
介士有声望,历年不战,致雍、彘盗贼滋兴。
民无定剧,而上不以为劝。
不得已,欲遣介士为将,膺方镇之任,以为后半生计。
诚能助吾立功立业,破定天下良贾,当封侯爵之。
”越诺之。
卷四十四《孝文世家》中的《太史公自序》余尝观于太史公书,有《自叙》者。
纪甚详细,而人多忽之。
於是以为当论之,泚江淮而绥数省焉。
太史公,戍边封吏,诏假名以归。
所著《史记三十篇》,自《开皇十三年书》至《甘泉绝漠》,凡二十四年焉。
世本无状,躁於义理而草拙,或见所记而非所论,未尝不闻毫端而觉蒺藜。
为世人究根底以读书籍,显荣尊以文辞,令窃虚心而自得於外者,盖亦尝多矣。
以上是《汉书》里的一些古诗文,这些文字流传至今,传颂不衰。
《汉书》简介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汉年的史事。
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一、写作动机班固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
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
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
《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二、基本信息《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
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
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
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
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
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
”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全文注释

汉书全文注释1. 引言《汉书》是东汉末年的一部重要史书,由班固撰写而成。
该书自刘邦建立汉朝开始,到王莽篡位结束,共记录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汉书》以其详实的记载和精准的分析,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2. 汉书的编写背景和目的《汉书》是班固在公元82年至92年间撰写的。
他是当时著名学者班彪的儿子,也是东汉末年官员。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时期,帝国逐渐衰落。
班固希望通过编写《汉书》,记录下这段历史,并且总结出一些有益于未来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经验教训。
3. 《汉书》的内容和结构《汉书》共分为十二个卷,包含了四十四个篇章。
每个篇章都以一个具体人物或事件为主题,通过详细记录事实、分析原因、评价结果来展示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与因素的作用。
《汉书》的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其中,政治部分主要记录了各朝代的帝王和重要官员的事迹,以及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变革。
军事部分则详细描述了战争和边疆防御的情况。
经济部分主要记录了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状况。
文化部分则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4. 《汉书》对后世影响《汉书》作为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对中国历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汉书》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班固在编写《汉书》时,充分利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公开记录和私人档案。
他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解读,使得后世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
其次,《汉书》在中国历史学发展中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班固采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作方式,运用事实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这种写作风格和方法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学的重要范式之一。
此外,《汉书》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记录了东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转变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汉书》中也融入了一些班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后世学者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汉书十大名篇

汉书十大名篇汉书十大名篇比起中国古代众多经典史学著作,汉书可谓其中一本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名篇之一。
汉书记载了中国从西汉至两晋的历史,从一个小幅度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历史上第一部著作以王室及官僚制度为中心的史书。
其中十大名篇分别是《汉书·吴太史曹板条记》、《汉书·孝文帝游猊历史》、《汉书·食货志》、《汉书·赵尹谏议》、《汉书·刘邦谏议》、《汉书·毛诘衡旗》、《汉书·吕尚义论》、《汉书·霍去病国策》、《汉书·汉昭帝刘彻传》和《汉书·李广苏题》。
这几篇文章涵盖了从西汉到两晋的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社会文化的风采,也深刻反映了古代领袖谋求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苍凉路途,令人叹为观止。
《汉书·吴太史曹板条记》以史官曹板为主记,描绘了汉以及后期营建和文宗弘治,重点记录了曹板负责陕西西域的边疆政策,以及汉成帝赐予他的恩赏。
《汉书·孝文帝游猊历史》是孝文帝本人建造的史料,记载大汉宫廷制度及建都各政,又习营汉祚。
可以说是现存最完整的汉朝宫廷政务文书。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典制、政教、古今贸易、生灵繁衍等常见事物,也极大提高了古代天文学、物理学、社会养生、自然学、科技制度的研究及知识的记载。
《汉书·赵尹谏议》就重要政令和朝策进行整改与谏见,文中内容膨胀冗长,但不失精确性,非常符合当时的政令。
《汉书·刘邦谏议》记录了刘邦向汉高祖提出的整体化政策,强调了旧法有损民生,则易被废除,同时也特别提及毕天祿改革。
《汉书·毛诘衡旗》为后来探索和测量衡旗的基础,可谓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
《汉书·吕尚义论》主要是介绍吕尚的思想,他提出仁义政治,反对宗法政治,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经典篇目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重大贡献
1、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2、创建了史学单一制地位
3、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存有广为而深刻的影响。
名篇名句
梁启超选定的史记“十大名篇”分别就是:
“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礼贤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为信陵君)本纪》
“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功成不居坚忍权贵”——《鲁仲连邹阳本纪》
“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
“官场甲草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本纪》
“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本纪》
“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千古传诵”——《太史公自序》
名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小行罔顾意气,大礼不言大使。
《史记·项羽本纪》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桃李不言,桃李不言。
《史记·李将军本纪》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匈奴犹有,无以家为?《史记·卫将军骠骑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启衅家》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史记·领侯世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史记·滑稽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本纪》成语
网开一面出自于《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出自于《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出自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出自于《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出自于《史记·越王勾自轻世家》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负荆请罪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本纪》怒发冲冠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交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本纪》
胶柱鼓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本纪》一字千金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出自于《史记·吕不韦本纪》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出自于《史记·淮阴侯本纪》
肝脑涂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出自于《史记·淮阴侯本纪》
胯下之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出自于《史记·孟尝君本纪》
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