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茶园低产的原因及改造技术

低 产 茶 叶指 树 势 弱 ,树 龄 大 ,产 量 低 于 375 kg/llm 的茶 园 .低 产 茶 园 改 造 主要 通 过 改 造 园地 、改 造 树体 、改造 管 理 嫁 接 换 种 等 方面 技 术 进 行 ,最 终达 到 高 产 、优 质 的茶 园 ,延 长 寿命 .提高 经 济效 益 。
现 代农 业科技 2013年 第 7期
农 艺学
茶 园低 产 的原 因及 改造 技 术
王 家福 肖文会
(云 南 省 景 东 彝 族 自治 县 曼 等 乡农 业 服 务 中 心 ,云 南 景 东 676200)
摘 要 云 南省 是 一个 老茶 区 ,大 部分 茶 园树 龄在 几 百年 以上 ,老茶 园树势 衰退 、病 虫危 害重 、产量 低 。主要 分 析 了低 产 茶 园的 成 因 ,并 总结 了改 造技 术 .以期 为低 产茶 园 的改造提 供 参考 。
收 稿 日期 2013—03—08
产值 均 低 于 当地 或 本 单 位 的平 均 水 平 之下 的 ,均 应 划 为低
产 茶园 。
2 茶 园 低 产 的 原 因
造成 低产 茶 。自然 低 产 型是 因 树龄 大 、生 机 减 弱 、树 势 衰 退而 导
低产 是 一 个相 对概 念 ,在 不 同 的历 史时 期 ,生产 力 发展 水 平 不 一样 ,低 产 标 准 也 有差 异 。在 20世 纪 50年 代 ,因 我 国茶 园多 为 丛式 稀 植 ,很 少施肥 ,只 有 低 于 375 k m。的 茶 园 才算 低 产 ;而 进入 6O年 代 .条 栽式 茶 园 的建 立 、化 肥 使 用 和 病 虫 害 防 治 使 茶 园 单 产 大 大 提 高 ,便 把 产 量 在 750~ 900 kg/hm 的视 为低 产 茶园 。同时 。茶 园低产 因 地域 不 同 ,地 域 的生 态 条件 差 异 、种 植 的品 种各 异 ,管 理水 平 不一 而 会 影 响 茶 叶产 量 ,气 候 适 宜和 生 产 水 平 高 的地 区 的低 严标 准 就 会 高 些 ;同 一纬 度 位 置 ,高 山 的茶 园 比 低 山 、平 地 的 产量 标 准 要 低 一 些 。再 则 ,茶 叶 产 量 与 茶 类 及 其 产 品 的等 级 、档 次 密 切 相 关 ,高 级 和 高 档 茶 的 产 量 较 低 级 、低 档 茶 的产 量 低 。因此 ,在 具体 确 定 茶 园 低 产标 准 时 ,凡 单位 面 积 产 量 及
洋县低产茶园成因分析及改造措施

各 茶业 专业 合作 社 、广大 茶农 朋友 要行 动起 来 , 具体抓 好 五个方 面技 术措 施 的落实 :一 是茶 园深 翻 改土 :对 茶 园全土 层较 厚 ,但 底 土板 结 ,有效 土 层浅 薄 ,茶树 根系 伸发 展不 开 ,在秋 冬季 节 , 采用深翻 改土技术 ,重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结构 ,
汉 中科 技 2 0 1 6 年第 5期
蚕茶 科 技
洋县低产 茶 园成 因分析及 改造措 施
周 卉 ,李永庆
( 洋县果业中心茶技站 ,陕西洋县 7 2 3 3 0 0 )
摘 要 :通 过在 生产 实 际 中,对 低产 茶 园的调 查 、分析 ,从而 认识低 产茶 园产 量低 、效 益差 , 对洋 县 茶叶产 业 的影 响 , 以便 在今 后 的工作 中 吸取 经验 ,促进 洋县 茶 叶产业 多 、快 、好 、省可 持续
然 而 ,洋 县茶 叶产 业在 生 产和 经 营过程 中也 还有 不尽 人 意 的地 方 ,存 在着 影 响茶 叶产业 提 质
增效 的 问题 ,有相 当数量 的茶 园 由于这 样 、那 样
洋 县茶 叶在 各个 发展 阶段 均 以有 性群体 品种 直播 为主 ,多 系安 徽 、福 建 、紫 阳等地 的群 体 品 种 ,致 使大 部分 茶 叶性状 不 一 ,生 长参 差不 齐 ,
茶 园大 多 以梯坎 茶 园为主 ,粮 、茶 间作 , 以
2 0 0 — 2 5 0 c m 为 宽幅 ,还 有部分 茶 园建 在高坡上 ,随
意零星种植 ,致使宽沟大行 、单位面积密度极低 ,
不宜水肥管理、茶园耕锄、茶树修剪、采摘。
1 . 4 茶 园管 理水 平低 下
在茶园建设中和建设后,虽然有茶 叶技术 人员 不懈 努力和服务 ,但 由于茶叶技术力量单薄 ,致使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随着国内茶饮消费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种植茶叶。
但是,一些地区的低产茶园产出较低,甚至出现亏损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营养不良。
由于茶树需要大量的营养元素,如果土地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不足,或者土地耕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茶园产量下降。
二、病虫害。
茶树容易受到虫害和病菌的侵袭,特别是茶尺蠖、茶红蜘蛛、灰霉病、茶叶病毒病等病虫害,不仅影响茶叶的生长,而且影响茶叶的品质。
三、习惯性耕种。
由于一些农民是几代种茶,一直沿袭祖辈做法进行耕种,农业新技术比较落后,导致产量低下。
此外,由于不善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懂得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及其在茶园管理与生产中的应用,所以不能为茶园做出应有的管理和维护。
为了提高低产茶园的生产效益,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改造措施:一、合理施肥。
通过使用有机肥、磷、钾等营养元素,确保茶园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同时保证了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二、做好病虫害防治。
采用有机农业的方法,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使用生物灭虫剂以及提高茶叶种质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病虫害,保证茶园的正常生长。
三、科学耕种。
农民可以学习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实现科学耕种,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
四、集约经营。
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如采用茶树修剪、精细化管理和劳动力优化调配等方法,有助于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总之,要提高低产茶园的生产效益,农民需要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集约经营,使茶园更加健康、生产效益更好。
浅谈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浅谈低产茶 园改造技术措施
柴 昆
( 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农业 技术 综合服务 中心 贵州 都匀 5 5 8 0 0 0 ) 摘 要 : 茶叶种植是新农业项 目重点 , 既 能丰 富农业种植品种类别 , 进一步增加 了农 民实际收益水平 , 又能改善 生态环 境, 绿化荒 山, 减少水土流失 , 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为 了改 变传统茶 园种植模 式 , 构建新型茶 园改造方案 , 不仅提 高了茶 叶 种植效率, 也能够激发农 民参 与种植的积极性。据此 , 结合 多年在 茶产业发展 中经验 , 对茶叶种植发展现状 , 特别对低产茶
物肥增气或者燃烧法对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调整。
( 2 ) 要做好低温冻害的预防工作。
会提高棚 内的湿度 , 因此可在土 壤上部覆盖 一层铺底膜 , 采用这 种方法对降低棚 内湿度 、 减少 土壤中水分蒸 发量很有效 , 使棚 内
预防工 作主 要应该在大棚内和大棚外 两个方 面进行 , 棚内中 湿度环境维持在 适当范围内, 以保证蔬菜健康、 快速生长。
参 考 文 献
程中存在 的不足之 处可以增加大棚的收益, 有效提 高蔬菜质 量。
常明显。进行通风换气 时, 需要确保棚外 具有 较高 的温度 , 防 止 [ 1 ] 高大成. 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初探【 J J - ] E 京农业 , 2 0 1 4( 3 ): 4 9 - 5 0 . 通风换气后棚内的温度下降 ,同样 对蔬菜正常生 长造成一定 的 [ 2 ] 毛成 华 . 浅谈大 棚蔬 菜种植 管理 的有效 方法 [ J ] . 农 业 与技 术, 2 0 1 2 , 3 2
粗根或老根在切断愈合后能够很快发出新生白色幼嫩细根且这种新根的增长极为迅速一般在切断后半年就可以形成健全的有效吸收根两年后就能形成完整的新根系每条粗侧根断口上所长出的新根分布范围约达3030cm32园土改良321砌坎保土茶叶种植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构成在保持现有种植规模下实现效益增收必须依赖于先进的茶叶服务体制从技术条件开始进行升级改造才能全面实现收益服务管理改革与发展
低产茶园的成因分析与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的成因分析与改造技术Abstract: The causes of low-yield and production decline of tea plantations unde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of low-yield tea plantation were propos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tea plantation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tea was highlighted.Key words: low yield tea garden; cause;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茶树属山茶科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以嫩芽为产品器官。随着茶树从幼年期、成年期到衰老期的递进,茶园产量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1]。在正常栽培管理水平下,常规茶园最高产量期出现在18~20龄茶树,中高产期可持续到30龄左右,之后进入低产期。除树龄较长、树势衰老外,不良环境条件或不合理的栽培技术等也可能导致树体未老先衰,使茶园进入低产期。为了茶树的可持续生产,必须针对低产茶园的不同成因有目的地进行改造,以复壮树势,增加产量,提高品质。1 低产茶园的成因分析通过分析茶园低产的成因发现,导致茶园低产的主要因素有茶树本身、园地基础、生长环境及栽培采摘制度等方面。1.1 树龄大或品种因素我国茶园茶树的树龄一般在40~60年。栽培条件较高的茶园,中高产期能持续30年左右,随后树势自然衰退,进入低产期。有些品种不太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致种植后成活率低,或成活和生长缓慢,难以成行,绿色面积小,光合效能低。1.2 园地基础差有的茶园建设时对山、水、园、林、路的全面规划不够到位,或坡度较大(≥15°)时未修建梯田,甚至顺坡种植[2]等。也有的种植规格过稀,以致茶树覆盖率低,产量也低。另外,种植前深耕不够、底肥不足以及栽后管理水平低等均有可能影响茶苗成活率和茶树生长速度,不利于提高产量。1.3 生长环境差我国大部分茶园建在丘陵或山坡地段,坡度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层浅薄、土壤结构差、养分贫乏,或过分强调茶园集中连片,从山顶到山脚全部植茶;有的地方夏秋高温干旱时间长或冬季严寒期长、雨量不足或雨量分布不均匀,以及病虫、杂草危害等均不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导致茶树常年生长量小,树体营养不良,成“小老树”状态,产量和品质都处于较低水平。1.4 栽培措施不力许多分散经营的茶园,对茶树的培育管理重视不够。如耕作粗放,致使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病虫防治和抗旱防冻措施没有跟上,致使树体生长受挫;过度采摘,长期不施或少施肥,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等,都可能使茶树生机不旺,表现出分枝稀少、着叶量少、对夹叶多、育芽能力差,大树早衰,小树未老先衰。也有的在低产茶园改造中只修剪改树,不改土增肥,加之过度采摘,使更新复壮效果差,只能以“三年两头剪”的方式维持低产水平。2 低产茶园改造措施低产茶园改造应针对低产茶园的形成原因及茶树的衰老程度,统筹规划,分清主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包括改造园地、土壤改良、树体复壮、茶树换种及改善茶园管理措施等。2.1 改园改园主要是指改造茶园的园相,包括茶园的群体结构和园地布局。2.1.1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不合理的茶园有两类:一类是覆盖度过低的茶园,如丛式茶园,缺丛断行多的条式茶园,茶树行间过宽的茶园等;另一类是密度过大的多条栽密植茶园。覆盖度过低的茶园应采用归并补缺、茶苗补缺和压条补缺的方法增加茶树的密度。归并补缺是将同龄茶树挖起进行补缺,并小块为大块,并零星为成片,改丛栽为条栽等。茶苗补缺是从苗圃中挖取2~3年生的大苗补植至缺株的空隙中。压条补缺是将缺口附近茶树枝条的一段压在土中,待这些枝条长出根系后,再把压埋的泥土挖开,切断与母树的联系,使其长成新的植株,从而增加茶丛密度。密度过大的茶园如三、四条栽密植茶园,由于茶树种植过密,部分枝条细弱,发芽能力较弱,可在茶树树冠改造的同时将中间的1~2行挖去,增加茶园的通风透光性能,从而改善茶树的群体结构。2.1.2 茶园布局茶园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许多低产茶园存在着道路、水利系统和林带设置上的欠缺,如道路过宽或过窄,上山主、支干道坡度过大;纵沟太多太陡;坡地茶园竹节沟少或深度不够;山顶开发过度,缺少自然植被或防护林木;梯式茶园的梯埂被冲垮或侵蚀;四周无防护林或行道树等,造成茶园作业不便,水土流失严重,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低等。对这类茶园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有利于茶园作业和水土保持,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的生态环境。2.2 改土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基础,是其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许多低产茶园是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肥力低下造成的。因此治水保土、加深有效土层、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改造的重要内容。2.2.1 治水保土很多低产茶园的坡度较大,而树冠覆盖度较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因地制宜,采用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土壤改造的关键。首先,建立合理的排蓄水系统,特别是陡坡茶园上方与林地相交处应建立隔离沟,以避免茶园外雨水冲击茶园,导致水土流失。其次,对树冠覆盖度较小,特别是缺株断行严重的茶园应补缺,同时加强树冠培养,提高茶树的覆盖度。再次,大力推广在茶园内修筑“竹节沟”和种植“双行隔离草”的做法。2.2.2 加深有效土层加深茶园有效土层可采取深耕改土和加培客土。深耕改土不仅能加深有效土层,而且能疏松土壤,改良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提高蓄水性和通气性,为好气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和茶树根系的伸展。加培客土能加厚土层,扩大茶树根系的吸收和生长区域,有利于根系向纵深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和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及茶树抗旱、抗寒能力。2.2.3 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低是多数低产茶园的共性。因此,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是低产茶园改造2.3.2 重修剪法重修剪的深度一般是离地40~50 cm,或拦腰截,即剪去茶树树冠的1/2,适宜于未老先衰的茶树,以及一些树冠虽然衰老,但骨干枝及有效分枝仍有较强生长能力的茶树。2.3.3 留养法留养是在原有树冠的基础上通过留蓄新梢来恢复茶树的生长势,并提高茶树的高度和冠幅。具体是对那些树龄不大、茶丛矮小、枝干较粗壮的茶树不采夏秋茶,从而恢复树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只有克服了如采摘过度,或“三年二头刈”等造成树冠矮小的成因,留养才能最终发挥作用[3]。2.3.4 根系改造树冠改造须结合根系改造同时进行,否则会造成养分脱节从而影响树冠的改造效果。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激发新根旺盛生长,增进根系的吸收能力,促进根系复壮更新。树冠改造必须与根系改造和土壤改造相结合,并配合科学的施肥、采摘和病虫防治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2.4 换种更新对于那些零星分布、山高坡陡、品种杂乱、缺株断行、树势衰弱,茶叶产量低、品质差的茶园来说,应该挖除衰败茶树,选用优良品种,以新代旧,谓之换种更新。方式有改植换种、新老套种和嫁接换种等,其中改植换种是茶园换种的主要方式。2.4.1 改植换种改植换种适宜于那些缺株率大、行距不合理、树龄老、品种种性差,以及园地规划设计不合理、地形须重新平整的茶园。即一次性挖去老茶树,按新茶园建设的标准重新规划设计,并进行必要的地形调整,如修建梯式茶园,彻底全面深翻或加培客土,施足底肥等改土措施,按适宜的规格栽种新的良种茶苗。2.4.2 新老套种新老套种是在老茶园中套种新茶苗,待新茶苗成园投产后再挖去老茶树的方法。这种方法成本较低,且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克服改植换种成本高、改后3~4年内基本没有收入的状况。另外,对于坡度较大、土壤疏松的茶园,改植换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而新老套种对保持水土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新老套种改土效果差,老茶园中的病虫害易传入新茶园中,所以不适于土层浅薄或有严重传染性病虫害的茶园。2.4.3 嫁接换种嫁接换种是指将优良茶树品种的枝条嫁接到老茶园茶树上,从而达到改造老茶园的目的[4]。进行嫁接换种的茶园要求树龄在40龄以下、立地条件好、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接穗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茶类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无性系良种。嫁接换种的茶树保留和利用了原有茶树的发达根系,因此生长势十分旺盛,投产快,且免除了挖树、整地花费大量的人工,减少了建园投入。2.5 改进管理措施茶园管理质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十分明显。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即使基础较好的茶园,也会因为管理不当而变成低产茶园。许多土壤条件较好的低产茶园,特别是未老先衰型茶园多属于这种类型。因此,改进茶园管理措施是低产茶园改造的重要环节。茶园管理的内容很多,主要有养分管理、水分管理、土壤管理、病虫草害管理及科学的修剪和采摘等。2.6 改善生态环境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湿润多雨的原始森林中,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5],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适宜的光照等对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促进作用。2.6.1 实行多层次共生栽培任何植物的原始生境都是多层次生长、多物种并存的自然环境,茶树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片面追求集中栽植,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及环境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因此,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创造适宜的人工茶树生态系统,对巩固低产茶园的改造成果有着重要意义。如我国江北茶园的防护林建没,江南、西南茶区的“头戴帽(山顶造林)、腰束带(山腰种茶、经济果树)、脚穿鞋(山脚下为农田)”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以及华南茶区的茶、胶间作和茶、果间作等都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良好范例[6]。对坡地低产茶园,还应推广绿肥等覆盖作物种植,实行茶园铺草等以增加地表覆盖,减少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2.6.2 提倡植树造林森林的生态环境不但有利于茶树生长,也为增进茶叶的自然品质创造了条件。因此,在低产茶园改造的同时,人为增加茶园周围植被,利用森林对环境的调节作用,有利于茶树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6.3 合理作物布局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对低产茶园自然环境,如地貌、地质、土壤、气侯、水文、植被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全面规划和利用土地。对于坡度超过30°、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要退茶造林;对有潜力的低产茶园要进行全面改造,变茶园广种薄收为大面积优质高产,增加收益。3 小结总之,针对低产茶园实行改园、改土、改树是改造低产茶园的必要技术措施,但要巩固改造成果、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还必须依靠改造后的各项管理技术,如肥水管理、修剪养蓬、合理采摘、防治病虫等。在综合应用上述各项措施的基础上达到模拟茶树天然生态环境的目的,才是茶园改造的根本,同时应该遵循生态学规律,满足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改造的作用,延长茶园的寿命。参考文献:[1] 许允文.我国高效生态茶业持续发展的思路[J].中国茶叶,2007(5):23-26.[2] 潘根生,顾冬珍. 茶树栽培生理生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俞永明.茶树良种[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4] 王亦财,郑挺盛,钟家平.茶树嫁接技术[J].茶业通报,2004,26(4):166.[5] 王强, 王馨,王清. 茶树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J].四川农业科技,2011(12):28-29.[6] 詹梓金.铁观音的恢复发展及复壮途径的探讨[J].福建茶叶,1980(3):9-13.。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产茶园是我国茶叶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生产效率低下、品质不稳定、市场竞争力不足等。
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改造已成为提高茶园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低产茶园的技术改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一背景下,对低产茶园的技术改造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深入探讨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对于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问题现状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的茶园体系,但是在茶园数量增加的低产茶园也逐渐增多。
低产茶园指的是产量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茶园,这些茶园通常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低产茶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标准化的生产手段,导致茶树生长发育受阻,产量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由于缺乏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茶园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造成茶叶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
低产茶园的采摘和加工工艺落后,无法充分利用茶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
低产茶园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病虫害频发、采摘加工工艺落后等问题,亟待技术改造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低产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技术改造方案,以期为低产茶园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从而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深入分析低产茶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达到提升茶园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的目的。
通过研究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可以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茶园管理者和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推动低产茶园向高效产业发展,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终实现低产茶园的转型升级,提升茶叶生产的整体水平,促进茶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低产茶园的茶叶产量,因树势的衰弱、发芽能力的降低、土壤性质的恶化和茶树的缺株断行等而造成减产。
因此,改造低产茶园,一定要找准茶园低产的原因,因地、因树、因园制宜。
主要应抓以下几条措施:一、深耕改土一是从茶行内侧距茶树主茎20~30厘米处,开挖一条带状肥槽沟,切断茶树半部侧根和枯衰根系,生土翻出,表土回沟,同时每亩施入厩肥1000~1500公斤,普钙50公斤,或亩用尿素20公斤、普钙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混合后施入茶园;二是平整梯面,同一条梯面,一定要基本达到等高水平,对梯埂受损或茶行偏向埂头的,要做好培梯工作;三是时间应选择在5~10月进行,切忌严寒干旱的冬春季实施。
二、改造树冠茶树修剪应根据茶树生长情况因园、因树,对树冠进行轻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
轻修剪:树冠高度控制在1米以内,剪去鸡爪枝、枯枝、地脚枝,达到树冠整齐一致;重修剪:剪去树高的三分之二,高度控制在50~60厘米,保持树型基本骨架;台刈:离地面15~20厘米处剪去主干;树冠改造时间为春茶后至秋茶前,即5~8月为宜。
三、改园一是用2~5年生茶树及时按节令(5~7月)补齐缺株断行,提高茶园单位面积株数;二是改变不规范的种植方式,及时对茶树种植较差或茶树稀疏的茶园,进行移密补稀、更新换种和重新规划垦殖;三是完善茶园的沟渠、路等区划和生态建设,清除园内外对茶园生产有影响的一切杂木林和其它设施,园区内每亩茶园宜保留或种植5~7棵良性遮荫树。
四、改造后的管理1.加强病虫害防治茶树修剪后首先要及时进行1~2次病虫害防治;其次剪口萌芽以后和整个抽梢阶段,由于芽叶比较细嫩和正遇高温多湿季节,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2.加强管理合理应用“疏、养、剪、采”方法,培养丰产树势、树形和树群结构。
疏-及时疏除剪口上萌发密度过高且比较弱的芽梢;养-留养剪口上具有一定数量,分布均匀和密度适宜的强壮骨干枝梢;剪-做好留养枝梢及树冠的定型修剪;采-低改后的茶蓬必须经过1~2季的养梢及其树冠定型修剪,然后即可应用采高留低、采大留小、采顶留边等方法调节和培育丰产的树型。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

茶 园低 产 的原 因 有 : 品种 劣 、 龄 老 、 势衰 因 树 树 弱、 稀植 、 株 多 、 缺 园地条 件差 ( 陡 坡 无 梯 层 、 土 如 水
等高 , 面 向外倾斜 以及 各 式各 样 的 “ 巴式 ” “ 梯 篱 、 半
此, 应根 据树 势 衰老程 度 , 因树 制宜” 采用 台刈 或 “ 地
露 , 树衰 老 , 茶 产量 低 , 同时 导 致 梯层 崩 塌 与大 量 的
土 壤 冲刷 而影 响 下方 的农 田。 因此 , 好地 达 到 保 水 、 土 、 肥 , 改善 茶 树 保 保 以
・
3 ・ O
贵
州
茶
叶
2 1 0l
而定 , 一般 以春 茶 台刈 、 剪 较 好 , 为 照 顾 当年 产 重 但 量, 可在 春茶采 后进 行 。高 山严 寒 茶区 , 季不 宜 台 冬
老茶 头或 品种 性状 杂 、 量 低 、 质 劣或 空 缺 多 、 产 品 茶
丛 极少 的 旧茶 园 , 可按新 建茶 园的规 格要求 , 新 改 重 园换 种 或采取 “ 补后挖 ” “ 先 、 以新代 老” 的方法 , 步 逐
山地 茶 园 常 因开 垦不 合 理 、 坡 种 植 无梯 层 或 斜 梯 层 不等 高 、 面 自外倾斜 以及 纵 沟纵 路多 等 , 成 梯 造 水 土 流失严 重 , 殖质 贫 乏 , 力 逐 年 下 降 , 根 暴 腐 肥 茶
● ,
茶 树 在 自然 生 长条 件 下 , 自壮 年 期 进入 老 年 期 后, 由于生 活力 衰退 , 长势下 降 , 往靠 自然更 新 ( 往 即 老 枝枯 亡 , 枝 再 生 的 交 替 作 用 ) 持 其 生 长 。因 新 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是指产茶量较低、质量较差的茶园。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土壤贫瘠、
茶树老化、病虫害多、管理不善等。
为了解决低产茶园发展问题,可以采取技术改造措施,包括改良土壤、更新茶树、防治病虫害、改善管理等。
下面就低产茶园发展问题和技术改
造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1.土壤贫瘠问题:土壤贫瘠是导致低产茶园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贫瘠可能是
由于长期连作、肥料施用不当、水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
解决土壤贫瘠问题的技术改
造措施主要包括:
(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茶树生长需求,科学配比主要养分,如氮、磷、钾等,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
(2)改良土壤结构: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添加腐熟有机物、有机肥或磷肥,调节酸碱度,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水性。
(3)轮作休耕:合理安排茶园的轮作休耕,避免长期连作,减轻土壤养分的流失和
病害虫害的积累。
2.茶树老化问题:茶树老化是导致低产茶园产量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茶树老化主要
表现为茶叶产量减少、叶片黄化、枝条稀疏等。
改善茶树老化问题的技术改造措施主要包括:
(1)更新茶树:根据茶树的生长特点和产量表现,及时对老化的茶树进行更新,选
用优质茶树品种,进行嫁接、移栽等技术操作,促进茶树生长、更新。
(2)修剪整形:采取适当的修剪整形措施,修剪掉老化枝条、死枝和病害枝条,促
进新梢生长,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3)疏枝扦插:在更新茶树的同时进行疏枝扦插,培育新的茶树苗,为茶园的长期
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补充。
3.病虫害多问题:病虫害是低产茶园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要解
决病虫害多问题,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
(1)病虫害预防:茶园管理中要注重病虫害的预防,加强茶园的清洁、整洁工作,
及时清理病虫害残留物,定期进行病虫调查,及时发现和预防病虫害发生。
(2)有针对性的防治:针对具体的病虫害,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使用农药、生物制剂、植物保护剂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3)生物防治:选择适宜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鸟类、昆虫等,控制病虫害的增长,并保持生物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
4.管理不善问题:茶园管理不善也是低产茶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善管理问题的技术改造措施包括:
(1)科学施工:茶园施工中要遵循科学原则,合理布局茶树植株,控制茶树株高和株密,保持合适的太阳光照度和通风条件。
(2)定期护理:茶园管理中要做好定期的护理工作,包括松土、除草、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等,保持茶园的良好状态和健康生长。
(3)技术培训:加强茶园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掌握科学的茶园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