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
在我国低产茶园面积很大。
所谓低产是指树势衰退,单位面积茶叶产量低。
根据茶叶生产一优双高的要求,我国提出了“规模开发,建设基地,集约经营”的指导思想。
就当前茶叶生产的实际情况,应该把较大的力量放在基地内现有茶园的巩固提高和改造方面。
所谓巩固提高,是指对目前单产相对较高的茶园,狠抓肥、水、管三大措施,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所谓改造,既指茶园如何达到现代化的园地标准,又指如何迅速恢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茶叶品质。
改造低产茶园技术简便,投资少,比发展新茶园见效快。
对现有的低产茶园,有计划、按此例、分期分批地进行改造,是迅速改变茶园面貌,实现高产、优质,增加农民收_入的有效措施,也是稳定发展茶叶生产,建设好茶叶生产基地,实现茶叶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我国低产茶园面积大,在各茶区普遍存在,而且情况不同,原因不一,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合理
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使茶园面貌尽快改观,使之适应茶叶生产现代化的要求。
根据实践经验,改造低产茶园必须采取改树、改园、改种相结合的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改造效果。
浅谈低产茶园的改造技术

2 0 1 4年第二期 一 Nhomakorabea学术 专 业 人 文 茶 趣
浦城丹桂花茶的窨制与开发
张育松 ,严锦华 ,金剑荣 。 ,郭素枝 ,苏孝勇
( 1 .福 建 农 林 大 学 ,2 .闽榕 茶 业 有 限公 司 福 州 ,3 5 0 0 0 2 ;3 .浦城 武 夷 顶 上 茶 厂 , 浦 城 , 3 5 3 4 0 0 ;
树冠 改造 时期,建瓯市一般在 2月底进行 。此时修剪 ,茶 树树体 内营养物质含量 达到最大值 ,既可供茶 树生长的物质和
能源基础 , 加上气温开始 回升 , 雨量充足 , 是茶树修剪的好季节 。
1 . 2 根 系更新 茶树根部改造 ,一般是通过深耕来进行的 。在 9 - 1 1月间, 气温 开始 下降,地 上部生长逐渐趋 向休 眠状态,根系生长 出现
改 造 园 相 主 要 是将 零 星 分 散 的茶 树 相 对集 中 , 增 加 茶 树 密
农对茶树疏于管理如放松肥培、采摘不合理等 ,以致树冠矮小 , 分枝稀疏 ,采摘面零乱,树势衰弱 ,鸡爪枝多,芽叶瘦 小稀少 , 多对夹 叶,但 其多数主枝 尚有 一定的生育能力 。对这类 茶树, 可采 用 重修 剪更 新复 壮。重 修剪 的高 度,一 般是 剪去 树冠 的 1 / 3 至1 / 2 , 以离地 3 5 - 4 0 c m 处为宜 。 修剪过 高, 达 不到更新 目的, 修剪过低 ,则恢复较慢 。 1 . 1 . 2台刈 。树 势 已十 分衰老 ,枝干 枯秃 ,叶片稀少 ,多数枝 条丧 失育芽能力 ,产量 很低 ,根系也 已枯老 ,吸收能力很差 , 即使 增施肥料 ,也很难 提高产量 。对这类茶树 ,从根颈处剪去 全部枝条 ,实行 台刈更 新,促使抽 出新枝 ,形成 新的树冠 。台
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低产茶园的改造

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低产茶园的改造近年来,由于村级茶园在种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茶园产量低下,质量差,效益低。
为了提高村级茶园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其良性循环发展,需要实施低产茶园的改造。
针对此问题,本文将介绍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及其改造方案。
一、低产茶园的改造对策1. 优化种植结构在村级茶园中,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是导致产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针对此问题,应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种植结构,增加适宜栽培的优质品种,提高品种的综合效益。
2. 加强管理村级茶园管理不够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不高也是导致低产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茶园改造中,应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科学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实施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养护和采收等措施,使茶园达到高产、高效、稳产的状态。
3. 修复土壤土壤质量直接影响到茶叶质量和产量。
在茶园改造中,应注重土壤修复工作。
采取病虫害防治、有机肥施用和发掘地下水位等多种措施,修复村级茶园中的土壤质量,提高产量和质量。
4. 技术改造村级茶园中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需要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分层管理、定向修剪等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二、村级茶园低产改造实施方案1. 制定改造计划针对村级茶园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茶园现状等不同因素,制定详细的改造计划,明确目标和计划实施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 加强宣传在改造过程中,针对当地茶农宣传低产茶园的改造意义和方法,让茶农们理解、认同、支持改造工作,提高收益和茶园的品质。
3. 执行技术改造加强与茶业技术专家的合作,通过培训、指导等方式提升村级茶园的科技水平,采用适合当地茶园的先进农业技术,提高产出。
4. 着力组织实施改造茶园是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当地茶农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需要组织起来,对茶园进行全方位的改造。
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改造的顺利实施。
5. 实现改造效果在整个改造过程中,需要对改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价改造的成效,对改造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达到改造村级茶园的最佳效果。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谭鸿振茶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可塑性,只要找出本地区茶叶低产的原因,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对症下药的措施,仍然有办法将产量很低,树势衰弱的茶园改造成为优质高产茶园。
改造低产茶园的方法很多,但总的归纳起来不外是两个方面,即改造地上部和改善地下部。
1、改造地上部,重新培养妤树冠改造地上部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重修剪和台刈。
(1)重修剪凡树龄较大.树势较衰弱.茶蓬枝条零乱,枝叶稀疏,鸡爪枝多,生长无力,芽叶瘦小产量低下的茶园茶树,都可采用重修剪的方法使树枝更新复壮。
所谓重修剪就是离地30~50厘米,从骨干枝上剪去上部的全部细弱枝叶,只保留原来的骨架让它重新发芽生长的一种修剪法。
重修剪的具体高度应视茶树的衰老程度和长势强弱而定。
树龄较小的,树势衰退程度较轻的,过去重修剪过的宜高位重剪(即离地50厘米剪为宜),树龄大,衰退较严重,过去曾重剪过的茶树,剪的程度就应偏重,而且剪口应比上次重剪的部位低(只许有一个伤口)。
在同一片茶园中,茶树重修剪的高度应保持一致。
重修剪的工具一般用弹簧剪,整枝剪,也可用镰刀割。
无论用什么工具都要做到剪口平滑,成斜面,枝干不破损。
对残留在骨干枝上的小毛枝和根颈处长出的弱枝,要尽量剪除干净。
重修剪时间一般在春茶采收后进行,这样可减少当年经济损失。
如果为使茶树恢复得更好,在春茶前(3月份)重修剪更为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夏茶后重修剪。
(2)台刈所谓台刈就是一种比重修剪程度更重的改造茶树的方法。
这种更新法是距地面5~10厘米,从主干处锯断,除去地上部全部分枝,只保留一个光树桩。
凡树龄大,枝干枯老,主干灰白,树势衰退严重,茶蓬小,几乎失去生产能力而只能维持生存的茶树就要实行台刈法进行改造,使之从主干和根颈处重新发出新枝,在良好的培育管理下。
重新养成树冠,恢复生命活力。
台刈一般是用手锯,也可用刀砍,主干细的用弹簧剪也行。
台刈时间一般宜在春茶前进行。
(3)留壮去衰留壮去衰法又叫局部台刈法,即只刈去茶丛中粗老衰败的枯条,留下生长比较强壮的枝条。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低产茶园是指产量低于平均水平的茶园,其产量低主要原因是茶树的生长势弱以及管理不到位。
低产茶园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农业技术水平低,土地质量差,品种老化和管理不到位。
低产茶园的农业技术水平低。
在低产茶园中,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科学的耕作和茶树管理知识。
他们常常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和施肥方式,无法满足茶树的需求。
在病虫害防控、施肥、灌溉等方面也存在技术不足的问题,导致产量低下。
低产茶园的土地质量差。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
很多低产茶园的土地质量不佳,土壤肥力低下,导致茶树生长发育不良。
土地的酸碱度、水分透气性等也会对产量产生影响。
低产茶园的茶树品种老化。
一些茶园中种植的茶树品种已经老化,生长势弱,产量低下。
这些茶树无法适应现代茶叶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茶园需要进行品种更新,引进高产品种,并配合适合的种植技术,提高茶园的产量。
低产茶园管理不到位。
茶园管理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农民缺乏茶园管理经验,无法掌握合理的灌溉、修剪、疏蔓等管理技术,导致茶树生长不良。
茶园的管理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和施肥等管理方法。
提升农民农业技术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供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增强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茶园的管理和生产。
改良土壤质量。
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如施用有机肥料、石灰等,提高茶园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改善土壤质量,为茶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更新茶树品种。
引进高产、优质的茶树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增加茶园的产量。
要配合适合品种的种植技术,例如合理的修剪和疏蔓,促进茶树分支多、叶片多,提高茶树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产量。
加强茶园管理。
建立科学的茶园管理制度,包括合理的灌溉制度、病虫害防控措施和施肥管理等。
通过合理的管理,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茶园的产量和品质。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茶叶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茶叶种植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农业的发展。
我国茶叶产量和品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其中低产茶园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低产茶园指的是单位面积茶叶产量较低的茶园,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低产茶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茶树品种老化:一些茶园长期种植同一品种,导致茶树老化,生长势弱,抗病虫害能力降低,产量下降。
2.土壤质量不佳:茶树对土壤要求较高,如土壤肥力不足,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土壤酸碱度不合适等,都会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3.茶园管理不规范:包括不合理的栽培措施、施肥不合理、病虫害防控不到位等问题,都会影响茶园的产量和品质。
1.推广优良茶树品种:引进适应当地气候、抗病虫害性好的茶树品种,替代老化品种,提高茶园的产量和品质。
2.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根据土壤的不同特性,采用有机肥和化肥的结合,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茶树的养分吸收能力。
3.改进茶园管理措施:合理规划茶树的密度和行距,加强茶树修剪和摘叶工作,控制茶园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茶树的生长环境。
4.科学施药: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要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合理选择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加强科技支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茶园的无人机遥感、数据采集和分析,精确识别茶树的生长状态,提高茶园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6.培训农民技术:加强对茶农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茶园管理技术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低产茶园的发展问题主要包括茶树品种老化、土壤质量不佳和茶园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推广优良茶树品种、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改进茶园管理措施、科学施药、加强科技支撑和培训农民技术等技术改造措施。
通过综合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提高低产茶园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茶园发展缓慢、产量低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茶树品种老化、土壤疲劳、管理不当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针对这些问题,茶园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升级已成为了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低产茶园的现状、问题原因及技术改造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前低产茶园的现状1.生产效益低下由于茶树品种单一、品质低劣,土壤肥力疲乏,茶园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茶园的产量和品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效益低下。
2.管理水平不高一些茶园经营者对茶园的管理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合理化管理茶树,缺乏对茶叶生长的了解,管理方法单一。
同时,农业化学制剂的使用不当,导致农残增多,茶叶的质量和口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低产茶园存在的问题原因1.茶园质量差茶园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土壤肥力严重缺乏,导致茶树的生长出现问题,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预期。
2.茶树品质低由于传统艺术品种茶树品质老化、品种单一,导致茶树的产量、适应能力和抗逆性较差。
同时,叶片常常易感于虫害、病害等,不利于茶园的正常发展。
3.管理不当茶园管理者对茶园的管理不够重视,对农艺知识和市场需求理解不足,而急于求成地使用化学药剂等来提高茶园的产量和品质,导致农残严重,茶叶质量不理想。
1.科学选种、品种更新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的优势品种茶树。
科学选取茶树品种,并进行品种更新,引进新品种茶树,同时逐步淘汰老化的茶树品种。
2.实行生态化管理采用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生物菌肥、酵母菌肥等有害物质低、原料来源可持续的肥料,并采用有机方式进行茶树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达到生态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加强茶园管理者的技术培训,提升茶叶生产技术水平、科学化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
同时,采取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并举等措施,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
综上所述,低产茶园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的,要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造和管理。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与技术改造措施分析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农产品之一,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民的生计起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仍存在一些低产茶园的问题,限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分析低产茶园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一些技术改造的措施。
低产茶园的发展问题主要包括:1. 土壤质量差。
茶树对土壤的要求较高,但部分茶园的土壤贫瘠、缺少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和产量。
2. 水源不足。
茶树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但一些茶园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源不足成为制约茶树生长的重要因素。
3. 病虫害防治不力。
茶树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而部分茶园的病虫害防治水平较低,导致茶树受损,降低了产量和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技术改造措施:1. 土壤改良。
对于土壤质量较差的茶园,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的结合施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
还可以进行土壤调理,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水、气和肥的供应能力。
2. 灌溉系统建设。
对于水源不足的茶园,可以建设有效的灌溉系统,利用地下水或引水渠道来供应水源。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保证茶树的水分供应,提高产量和质量。
3. 病虫害防治。
茶园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病虫害的防控效果。
要加强茶树健康管理,提高其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品种改良和良种引进。
选育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抗病虫害、优质高产的茶树品种,或引进其他地区种植成功的品种,增加茶园的产量和质量。
5. 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训。
加强茶园的全程管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定期修剪、合理摘心、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定期组织茶农进行培训,提高其茶树种植和管理技术水平。
低产茶园发展问题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差、水源不足和病虫害防治不力。
通过采取土壤改良、灌溉系统建设、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和良种引进、科学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技术改造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低产茶园的产量和质量,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产茶园指单位面积茶叶产量低、效益不高的茶园。
一般有土地瘠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佳、茶地水肥条件不高,茶树营养不良、长势差,亩有效茶株少,树幅覆盖面低等特征;通常将亩产干茶在50公斤以下的茶园列为低产茶园。
一、低产改造的原因分析
茶园低产改造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通常由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造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土壤瘠薄、茶树营养不良
xx现有茶地总面积
9.92万亩,其中有近30%的面积是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遗留下来,这一部份茶园分布面较广、相对零星分散、多数建在高山坡地地带,有的种在30度以上的陡坡,水土保持力差、土层瘠薄,茶树营养跟不上。
土壤瘠薄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
一是高山陡坡土层浅加之种植前未作深耕,茶树扎根不深、根系分布浅仍致根系裸露,因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另一方面是土壤管理不善,本身园地坡度较大,种植方式又不尽合理,施肥水平低乃至根本不施肥,而茶园无合理的排灌水系统,土址冲刷严重,加之种植年限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等造成土壤瘠薄,引起茶树生长不良。
2、树势衰老、生长不良
低产茶园茶树生机一般不旺,其树势衰老可分为老茶园和未先衰老茶园两大类型,其中老茶园类茶树树龄大其骨干枝衰老或干枯,枝干上寄生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多,有的出现两层楼树冠,输导根的比重增大、吸收根减少,根系分布范围缩小并在更新枝基部形成新的根群;侧枝育芽能和弱、对夹叶多、采摘期短、轮与轮之间间歇期长,开花结实多、茶树生命活动逐渐减弱。
未老先衰茶园则是因土层瘠薄,施肥水平低,间作不合理,管理粗放、病虫为害或因投采过早、采摘过度等原因所致,虽然树龄不大但茶树矮小、骨干枝不粗、分枝纤细、生长势差、产量低,此类茶园约占12%。
3、茶园群体结构不合理
在现有低产茶园中,有很大程度是因群体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
如茶园中茶树零星分散、缺株断行严重,茶树树冠覆盖度小、土地利用低、光能利用率低。
如有的茶地亩有茶树在500―800株,且茶树树冠覆盖度不到50%,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和亩产出效益的发挥。
其次茶树品种混杂,茶叶采期不一致、品质良莠不一等也是影响产量收益的原因之一;因此淘汰低劣类品种也不容忽视。
二、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改造低产茶园必须坚持三改一管相结合:
1、改园:
主要包括坡地改成水平梯地,不规则型单株改成条形合理密度种植;建设园、块道路,营造荫蔽、防护林带,合理配设发展茶果林肥复合生态型茶园。
改梯是改园的基础工程,目的在于提高茶园保水保肥能力,有利培肥土壤,达到长效高产。
坡度在15度以上的茶地必须改成水平梯,梯面宽
1.5―
1.8米,改梯时实行生土垒埂,熟土覆面。
改植包括稀改密、不规则种植改成条型规范化合理密植,方法有:
一是随改梯时移植原有错位茶树,并在移植中少损伤树根,主根留
1.5市尺以上,地上部份重修剪,栽时土壤分层压实;时期最好在雨季进行,如是旱季改可先留土堆保树,到雨季再作移植。
二是补植空缺地段、实行开槽挖换肥土,槽宽60―80厘米、深50厘米,双行种植、行距35―45厘米,塘距45―50厘米,每塘施肥1―2市两,植茶1―2株。
2、改树:
改树主要有台刈、重修剪、深修剪几种
(1)台刈:
是在离地15―20厘米处将上部茶树全部剪去的方法,时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行,剪后两个月可发新梢5―30个,在其中选留壮枝3―4个,经二、三两次定型修剪后投入采摘。
此方法适用于密度低、树势衰老的茶园。
台刈后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封园蓄养。
(2)重修剪:
是在离地45―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的方法,适用于茶树徒长枝多、树幅小、寄生物多、病虫较重的园块,时间以5月中旬最佳,剪后两个月可抽新梢10―20个,长4―40厘米,经适度疏枝蓄养和提高剪位10―15厘米修剪一次后投入采摘,此方法是具有一定密度的茶园清除寄生物和病虫,培养理想树型树冠,增加采摘面的理想方法,也是目前较多用的改树措施。
(3)深修剪:
是对茶树具有一定幅面、茶蓬内徒长枝、鸡爪枝多且蓬面参差不齐,轻修剪不能形成平齐幅面时采用的方法。
此方法介于轻、重剪之间,是根据树况,有的枝条达重剪、有的只作轻剪而同时使用于一株茶树的方法;具有改造树型树冠、增加萌发能力、清除病虫作用。
时期在夏、秋茶萌发前进行。
3、改土:
改土应以深耕、客土为主要内容的进行培肥土壤
(1)深耕:
以树冠外沿直下处为中心,深耕30厘米,逐步扩大深耕面,时间以8月至9月中旬前最佳。
(2)客土:
指从茶园以外运入的肥土。
常用的有肥塘、沟泥、山基土、蚂蚁堆土、草皮土等,亩次施用量不低于2500公斤。
在实际运用中将客土运入茶园加入一定数量的氮、磷、钾肥混合堆制30―40天后再施用效果更好。
4、加强改造茶园的管理
(1)蓄养:
台刈茶园,必须封园蓄养一年以上,并进行合理的疏枝留养和进行第二、三次定型修剪。
重修剪茶园要封园蓄养二个茶季,配之第三次定剪。
深修剪茶园要蓄养一个茶季。
恢复投采后要坚持合理采养,做到春茶留鱼叶,夏、秋茶留一叶采,严禁采二台叶。
(2)肥培管理:
肥培要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施入足量的氮、磷、钾及必要的微量元素肥。
年施肥2―3次,亩施纯氮15公斤、磷5公斤、钾5公斤、饼肥100公斤;种植绿肥在其生物产量最高时期翻埋施入茶园。
管理主要应包括每年中耕除草2―3次,防病治虫2―3次,严防人畜及其他残害,封园期间专人住园看管护等。
(二)改种换植、发展无性良种茶园
结合低产茶园的改造,实行改种换植发展无性良种茶:
1、梯形茶园改种换植:
(1)一次性全面改种换植:
即将原梯内的茶树全部挖除后,按新建茶园标准,重新开挖种植槽新植无性良种茶。
(2)逐步淘汰法改种换植:
即暂时保留原有茶树,在茶行侧面按新茶园标准重新开挖种植槽,种植无性良种茶,待新植茶投采后逐步挖除原茶树。
2、不规则型茶园改种换植:
不规则型茶园,要根据园地的地形地势,重新测线、测梯、按新茶园标准开挖新梯面和种植槽,定植无性良种茶。
在所开挖面上的老茶树可采取移于梯埂或并植成行,待新植无性良种茶投采后逐步淘汰或留于梯埂作为覆荫树用。